-
1 # 夢露居士
-
2 # 不住一切處
謝邀!此問是對佛教真義的誤解誤讀,佛教提昌“慈悲喜捨“,普行“六度萬行“,其義其行已經含概了你所提出的疑問。佛家講因果講隨緣,講無我無住,提昌普行恭敬,念下敬上禮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等等。這些主張與儒家道家並無二至,故此,形成了儒釋道三教合一,三家教理深藏於華人的血脈中流傳至今,生生不息。在中國三大教及回教,基督教,天主教和諧共生共存,其教理指向皆教人向善,很好地補充法律的不足處。縱觀全球各國,唯有我大中華最有包容心。
-
3 # 順數73976211
佛法由前傳後渡,頌唱課讀,冥坐苦修,晨鐘暮鼓,焚香禮佛,持戒剃除,守寺尋緣,唸經超渡。乍來無禮儀之說?箇中極其繁複。舍淨塵緣傳弟子,何言無後?禮敬三寶朝西天,誓死又把亡靈渡。怎麼又無忠孝師父?請不要偏向外理,總要實在道服。道有道理,佛有善意,忠孝雙齊,禮儀全聚。中華文化,不可缺一。各有所長,互補相益。由表及裡,由實簡虛,虛實齊備,心神形態不能離。就如思想與身體,還有道理不能迷!身體不健,思想亂,不明道理,如瘋疾。虛假禮儀給誰看?還要誠心與善意。手足相殘誰最喜?還是貪婪起惡意!不明真相苦爭鬥,都拿短處相對敵。真是苦笑幾千年,誰也為名爭第一。歷代高人中奸計,不敢用大搏小疾。穩中求進是道理,長期協議越難聚。人類進化至今天,天道中和實不易!自然有人盡挑剔,都是為了一私利。國共內戰教訓慘,相信智士明道理。小民苦心勸世人,能夠適用就定義。一切為國為人民,為了今生實在的。萬物共存是道理,相互補全是天意。首足四肢與臟腑,口耳眼鼻與思想,離了那樣會全齊?虛實內外都需要,何必又要分東西?只要為了生活好,能用盡用是智利。只要是屎尿就該排,管它是你的是我的。任何都有偏向性,人心都是多面體。不畏名所懼,不畏功所迷,認真求實法,適用公自立。光吃不拉脹笨死,偏喜不智寶廢棄。記住公共是大義,一切私休固執。我要固執不講理,就該遺棄不要理。如礙大局可當敵,法律不是吃飯的。多話到此該打住,閒言答題太隨意。只是問題有偏意,所以回答也離題。敬請原諒!謝邀!(只有兩人關注,看後冊掉,免得當誤忙工作的人。謝謝!)
-
4 # 陸棄
佛教是外來宗教,自東漢傳入中國,東漢距今幾千年,佛教在今天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說明佛教是和傳統的中國文化有共通之處的。如何看待佛教在中國興盛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去了解佛教,是否佛教真的像大家認為的一樣沒有君臣,沒有禮儀,沒有規矩嗎?
首先我們看一看所謂君臣的問題,其實這種君臣就是政治。在早期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婆羅門是由梵天(梵天就是印度人認為的“宇宙之神”色界初禪天之主)的口生出,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就分別由梵天的雙臂、兩腿及足下生出。種族之間不能通婚,而且只有前三種姓可以加入婆羅門教。這種在種姓制度下形成的種族歧視,而且是非常不平等的。釋迦牟尼佛是剎帝利的王族,但是釋迦牟尼感悟生死無常後來出家悟道成佛,佛教宣揚眾生平等,這無不衝擊了種族制度,這個就是佛教早期對於政治的一些影響。佛教到了中國與傳統文化融合,被歷代君主推崇,清朝奉為國教,出家僧人更是奉為人天師表,這恰恰是佛教的這種平等的思想有利於統治,在古代平民見到皇帝要去跪拜和尚就不需要,很多名山古寺都是用的黃色琉璃瓦裝飾的,和尚與皇帝的待遇有時候在一個水平線上。第二我們講佛教裡的父子,佛教沒有父子嗎?其實在佛教來看一切都是緣起,因為緣起所以才會有父子,君臣,其實這都是名相,釋迦牟尼佛將其兒子羅睺羅還有母親摩耶夫人帶入佛門,歷代父子,夫妻出家的僧人數不勝數。第三我們看禮儀規矩,佛教講規矩比儒家道家更多,簡單一點的五戒十善,哪五戒?即不殺,不淫,不盜,不妄,不酒;哪十善?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出家比丘250條戒律,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戒律就是為了讓修行人收心,收心才能更好的修行,才能不造業。佛教自傳入中國興盛至今,自然和政治有聯絡中國有三大宗教,就是儒釋道,只有佛教是外來的,佛教為適應本土的環境融合了儒家的禮義廉恥,包括道家的一些思想,另外歷代統治者對於佛教推崇備至,這也是佛教能夠興盛的原因。 -
5 # 亂答題
佛法說得是非常平等無禮,反對人間君臣之禮,父子之禮,長幼之禮,上下之禮,師徒之禮,人與人之間相互敬禮。…… 可是,實際上宗教信仰的禮法超越了人性道德的禮俗,第一是,若去拜見佛像菩薩,首先得焚燒 香 紙 蠟燭,還得磕頭跪拜,還得投舍陽間錢幣,否則神靈就要發怒作怪降災落禍。還有最嚴格的禮節,既要身體長臥,磕長頭遠端禮拜。…… 還有成了神仙以後還要分 大神、小神,上仙、下仙。規矩非凡人性。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佛教剛傳入中國時,受到中國儒家知識分子的攻擊,他們的理由之一就是佛教沒有君臣尊卑,出家人不侍奉父母,又不傳宗接代,是大不孝。
東晉著名僧人慧遠還寫了一篇文章《沙門不敬王者論》。沙門就是指僧人,這篇論文的中心思想就是,出家人只應禮敬釋迦牟尼,不應該禮敬王者。
所以一開始佛教被視為無君無父,可想而知在儒家學說盛行的中國,這樣的佛教會受到種種阻礙。
為了在中國生存發展,佛教界人士也提出種種說法,來調和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矛盾。
比如有僧人提出,佛教可以教化人心,使百姓棄惡從善,這是有利於皇帝統治的。
東晉時著名僧人道安還提出“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說法,認為佛法想要弘揚,必須依靠皇帝的力量。
所以後來很多僧人都和皇家打得火熱。
對於佛教與孝的矛盾,有僧人認為,一人出家可以免除父母過去的惡業,讓父母早生極樂,這是大孝。
後來翻譯的《盂蘭盆經》和《地藏王經》也支援這種說法。
所以佛教與中國傳統倫理的矛盾就被調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