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早出現的護照似乎是在在公元前450年,根據《聖經》《尼希米記》二章7節記載:“我又對王說,王若以為美,請賜我詔書,通知大河以西的諸省長準我經過,直到我抵達猶大”。波斯王發給巴勒斯坦的一封詔書,要求沿途官員保障波斯官員的旅行安全。
以中國歷史上為例,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稱呼,例如稱為符、傳、過所、公驗、度牒、路證、通關文牒、安全證書、通行證、暫住證等。到了清朝,根據通行證件的證明身份、提請邊境關防檢查機關予以“保護”和“關照”、給予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協助之功能,將“PASSPORT”一詞,於1845年首次譯為“護照”,並沿用至今。
西方觀點,護照的西方稱呼“Passport”並不是來於“seaport”(海港),而是來於中世紀用於透過城牆大門(“porte”)的文書。在中世紀的歐洲,一些檔案可以由當地的統治機關頒發給旅行者,一般包括持有者被允許透過城鎮的名單。這種制度延續到法國,直到1860年。在這段時間,護照並不是旅行到海港的必須,這關係到自由貿易,但是從海港到內陸城填則需要護照。早期的護照經常(但不總是)包含持有者體貌特徵的描述,照片是直到20世紀初才被新增上去的。
全世界最早出現的護照似乎是在在公元前450年,根據《聖經》《尼希米記》二章7節記載:“我又對王說,王若以為美,請賜我詔書,通知大河以西的諸省長準我經過,直到我抵達猶大”。波斯王發給巴勒斯坦的一封詔書,要求沿途官員保障波斯官員的旅行安全。
以中國歷史上為例,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稱呼,例如稱為符、傳、過所、公驗、度牒、路證、通關文牒、安全證書、通行證、暫住證等。到了清朝,根據通行證件的證明身份、提請邊境關防檢查機關予以“保護”和“關照”、給予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協助之功能,將“PASSPORT”一詞,於1845年首次譯為“護照”,並沿用至今。
西方觀點,護照的西方稱呼“Passport”並不是來於“seaport”(海港),而是來於中世紀用於透過城牆大門(“porte”)的文書。在中世紀的歐洲,一些檔案可以由當地的統治機關頒發給旅行者,一般包括持有者被允許透過城鎮的名單。這種制度延續到法國,直到1860年。在這段時間,護照並不是旅行到海港的必須,這關係到自由貿易,但是從海港到內陸城填則需要護照。早期的護照經常(但不總是)包含持有者體貌特徵的描述,照片是直到20世紀初才被新增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