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鹹魚
-
2 # 糊塗阿西吧
書本匱乏的年代就四大名著吧,更多的是讀課本,報紙,哪裡像想在的孩子,書海了去了,挑都挑不過來,我家孩子最喜歡的是那個樂多多,就是寫《胡小鬧日記》的作者,她還寫了很多別的小說,都是貼近小孩子童年的。
書本匱乏的年代就四大名著吧,更多的是讀課本,報紙,哪裡像想在的孩子,書海了去了,挑都挑不過來,我家孩子最喜歡的是那個樂多多,就是寫《胡小鬧日記》的作者,她還寫了很多別的小說,都是貼近小孩子童年的。
在當時物質十分匱乏,父親講當時讀的三國,水滸還有金庸小說,當時不流行考大學,後來當兵了
作為現代人來看當時,感覺就是物質匱乏精神匱乏,在我的感覺當時的三國和金庸之類應該等價於現在的網路小說,只是資源和媒介的區別,整個人生就是一眼可以看到盡頭的那種,就像魯迅的閏土,後來國企私有化就下崗,沒技術要體面,可想而知日子每況愈下,不知不覺間酒成了每天必須的,逢年過節更不用說,這也許就是最高追求吧。
是不是跑題了?其實我想說時代不同,想法也不同,與時俱進是多麼難的事情。當時有朝氣有活力有膽量的青年被時間衝擊的體無完膚,曾經的豪言,大概都忘了。最好的時光貢獻出去,然後漸漸被時代,從意氣風發,到對生活的迷茫,忍受一次次失望,逐漸變成現在的樣子。人到中年的我也從不理解甚至鄙視,然後越來越懂得父輩的經歷。
如果時間重來一次,我想父輩大概還是如此吧,一個普通人如何能超越時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