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農業農民很難走出“種什麼什麼多,養什麼什麼不值錢”的怪圈。
比如,豬肉值錢了,大家都養豬,結果供大於求,豬肉又不值錢了。於是大家又不養豬了,接著豬肉又緊缺了,豬肉又貴了……
事實證明,凡事關國計民生的產業,還得實行計劃經濟。否則,我們只能長期陷入“物資緊缺——物資過剩——物資緊缺……”的怪圈。
回覆列表
-
1 # 老而不死不是賊
-
2 # 崇智6311
不要漲價就提重回老路,計經時代那是物資不多,為保證人人有那麼一點吃的,不得以而為之。
造成物資的多與少都是指導決策造成的!加上一些農村一些農民走兩個極端,不問青紅皂白,大種,少種或不種,下下失誤,忌能賺錢!比如,今年啥貴,明年大種,結果爛市虧了,第二年他不種了,人家種的又賺了。第二年他該續種就賺了,第三年不種或少種,改種其他說不定又賺了。要逆向思維,不要人云亦云!養豬同種地是一樣的道理!
農村農民為什麼不能散養豬兒?都養了上萬年的歷史了。
-
3 # 餘小芳
這個問題好複雜,我覺得醫院看病,文化藝術比如文藝演出,要回歸計劃經濟,醫生看病,藝術家演出應該與老師一樣的歸屬,醫生看的是身體的不適,老師進行的是靈魂塑造,藝術家動嘴唱說給人逗樂,老師動嘴,苦口婆心傳授知識,為啥那麼多人追歌星,卻很多人都在罵老師,老師地位低,拿錢少,人人拿老師可出氣。同樣的動嘴,為啥老師沒人追?
從豬肉漲漲跌跌情況看,如果有計劃的生產,這個情況完全避免。這就是鄧老說的:“社會主義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的”最好註腳。因此,我認為在事關百姓生活生產物資的生產上,還是應該實行計劃經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