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超大盾構隧道建設方法,是在水底下的岩石層裡挖越江隧道。
從2011年“萬里長江第一隧”2號線隧道貫通,到三陽路長江隧道全線貫通,8年間,武漢地鐵先後四越長江兩越漢江。在此期間,攻克了遇水快速膨脹的泥岩難題,開創性提出瞭解決世界罕見的上軟下硬地層的超大盾構隧道建設方法。
武漢地質條件複雜,地鐵越江隧道建設具有高水壓、高滲透、大埋深等特點,透過5條越江隧道建設積累的經驗及技術難關攻克,武漢地鐵已掌握各類越江隧道的勘察、設計、施工等全套關鍵技術。
武漢地處長江、漢江交匯處,獨特的地理形態,給城市交通帶來了挑戰。過江隧道的開通運營,極大緩解了武漢“過江難”。地鐵承擔了武漢四成過江客流。
從遠景來看,武漢已建在建、規劃預留及研究的過長江通道將達到28條。統計資料顯示,現有的2號線、4號線發揮了超強的過江通道作用,每日分擔了全市33%的過江客流。陳光華認為,新的過江通道的形成,有利於均衡過江交通分佈,緩解現有過江通道及兩側銜接通道交通壓力。
用超大盾構隧道建設方法,是在水底下的岩石層裡挖越江隧道。
從2011年“萬里長江第一隧”2號線隧道貫通,到三陽路長江隧道全線貫通,8年間,武漢地鐵先後四越長江兩越漢江。在此期間,攻克了遇水快速膨脹的泥岩難題,開創性提出瞭解決世界罕見的上軟下硬地層的超大盾構隧道建設方法。
武漢地質條件複雜,地鐵越江隧道建設具有高水壓、高滲透、大埋深等特點,透過5條越江隧道建設積累的經驗及技術難關攻克,武漢地鐵已掌握各類越江隧道的勘察、設計、施工等全套關鍵技術。
武漢地處長江、漢江交匯處,獨特的地理形態,給城市交通帶來了挑戰。過江隧道的開通運營,極大緩解了武漢“過江難”。地鐵承擔了武漢四成過江客流。
從遠景來看,武漢已建在建、規劃預留及研究的過長江通道將達到28條。統計資料顯示,現有的2號線、4號線發揮了超強的過江通道作用,每日分擔了全市33%的過江客流。陳光華認為,新的過江通道的形成,有利於均衡過江交通分佈,緩解現有過江通道及兩側銜接通道交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