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像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