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杏子咖啡
-
2 # 老李愛乒乓
我認為分不開,不管是佛還是魔,最終都會達到一個境界,就是看山還是山。也就是事物的原來本質,也就是實事求是。人品與作品其實是兩回事情,人品好只是相對的,初心從善。作品好同樣也是相對的,功夫到了誰都會好。
我認為分不開,不管是佛還是魔,最終都會達到一個境界,就是看山還是山。也就是事物的原來本質,也就是實事求是。人品與作品其實是兩回事情,人品好只是相對的,初心從善。作品好同樣也是相對的,功夫到了誰都會好。
下面來談一下我個人的觀點。
我們經常說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但事實上,作品與人品真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一個人的人品與其作品反應的內容精神是完全相悖的。
例如,《憫農》的作者李紳後來就成為一個花天酒地,貪圖享樂的驕奢之徒;馮延巳在政治上平庸荒唐,常被指責奸佞諂媚險詐,但卻寫出“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這樣流傳千古的句子;史上臭名昭著的佞臣秦檜,卻寫得一手蒼勁有力的書法好字…
等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作品和人品很多時候並不相符。作品和人品本就是兩個不同的維度,所以把作品和人品分開也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只要在品評作品的時候,跳出“作者”的維度,單就文學藝術角度,從技術層面對作品進行品評即可,這才是更加專業作品分析鑑賞,也只有透過這種方式,才能夠擺脫創作者人品對作品的影響,摒棄偏見,作出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