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慢下來看世界0911
-
2 # 舒記生活錄
海參池塘化冰後你該乾點啥
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並不暖,海參養殖池的問題表現在:化冰期東西走向的海參養殖池北壩偶有化皮現象、黃管菜生長較往年少、冰下池水溫溫度高的有長草跡象。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應該是什麼呢?
一、
化冰後,環境最佳化及天然餌料培育工作
(一)筆者透過多年實踐經驗,即將化冰或化冰初期我們養殖戶第一要做的是打破水分層而不是排淡,千萬不要進入誤區。
(二)關於長草池塘化冰初期不建議殺草:
(1)水溫低殺草藥藥效差、刺激性強。溫度低時以撈除和適度抑制為主,撈除的雜草應避免堆放於壩邊,防草腐爛後形成的草肥隨雨水流回池塘形成未來再生草的基肥。
(2)如果海參存池量少或下礁量少,草死後不被海參攝食會形成新的汙染或成為下一種草生成長的肥料。
(3)池塘水溫高長草早,機率高,水中溶解氧也高,如下圖有草池塘溶解氧,同時草在生長期時對於參圈底質及水質均具有一定的淨化和改良作用。
(4)三月末前儘量將參圈雜草處理乾淨或控制在最少狀態,防清明節後突然升溫導致低溫草快速腐爛進而對海參形成危害。
(三)底的問題:
“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底”,在海參養殖過程中,底質的重要性更是舉足輕重,在漫長的封冰期我們無法進行人為的管理,也無法改底,參圈底部在這封冰的幾個月會積累大量的有害物質和有害細菌,圈底也會形成較多有機物的積累和發酵產物,氨氮、亞硝酸鹽等會升高,海參極易發生腫嘴、吐腸、化皮,因此在化冰後,立即需要對參圈進行一次全面的改底和消毒。相鄰海參圈進的是同樣的外海水,但是產量卻各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底的好壞不同什麼樣的底才是好底,養殖戶的標準千差萬別。改底一定要徹底,切記
四、海參餌料的培養重要性
在海參養殖上,在海參未下礁前,可先適量定期投放矽藻種和肥促進天然的底棲矽藻繁殖從而蓄積植物蛋白、促進一些原生動物繁殖從而蓄積動物蛋白、水溫高於10度時可以適當投放有益菌,豐富的有益菌又可以蓄積海參未來需要攝食的菌體蛋白。
當海參攝食高峰期來臨時,天然餌料比較貧瘠的池塘,或者前兩年由於苗價低而投放密度較大的池塘,會出現自然餌料供不上海參攝食生長需要的情況,此時建議適當補充人工配合飼料培養天然餌料。化冰後一段時間海參進入快速生長期,定向肥水既可以控制水草大量生長,又可以改善底質和提供天然餌料一舉多得,勢必會成為今後北方海參外塘養殖一種常態化、大眾化養殖思路和操作流程。
回覆列表
海參體壁中含有一種自溶酶,當海參受到細菌感染時或者自然環境(水質:鹽度等)改變時,體壁就會自溶。也就是俗話說的“化皮”
你的海參融化,有幾種可能,發時所用的容器和水,均不可沾油、鹼、鹽等成份。因油、鹼易使海參腐爛溶化。鹽則會使海參發不透。
水發海參的方法.可依原料性質的差異而不同。皮薄肉嫩的紅旗參、烏條參、花瓶參等宜少煮多泡。先用開水泡12小時,其間換一次開水,浸至回軟後,剖腹摘腸,放入開水鍋中用小火煮半小時,再泡12小時,如此反覆幾次,2~3天即可泡發好。每次加熱時,要重新換水。皮堅肉厚的大烏參、巖參、灰參等,光用水發,不能發透,應先用火將外皮燒焦,然後颳去,刮至見到深褐色的肉質為止;然後放入冷水浸泡兩天,使其回軟,再放入冷水鍋中煮開,燒開後保持適當溫度(70~80℃)燜2小時,取出開腹去腸。再用冷水浸泡12小時,再換清水煮燜1~2小時(根據海參質量和大小酌情增減煮燜時間和次數),直至海參軟糯發顫,換清水浸泡備用。發的過程中要防止發不透和過於軟爛。可陸續將發好的先挑出來,浸泡於清水中備用。皮薄肉厚的明玉參、透參、黃玉參等,可用勤煮多泡的方法。即煮的時間不要過長,水開後即端鍋離開火源,泡的時間宜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