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價交換沒有實現
友誼跟親密關係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友誼更強調一種互惠或者說“公平感”只有滿足了雙方對於相對“公平”的需要,友誼才能夠更好、更長遠的需要。
被排擠的感受
我也有一個同學,還是師承同一個老師,住在同一間宿舍,按照道理來說(沒有矛盾),應該關係比跟其他同學更進才對。但有一次,小範圍同學聚會(她不在場),有同學聊起了她最近更新的朋友圈內容,我發現我看不到,而且只有我看不到,當然我很誠實得跟其她人說,她遮蔽了我,雖然如此,但我還是有中被排斥在群體之外的感受。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都有社會歸屬的需要,友誼就是實現這種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因此,被排除了群體之外,不論群體的大小,都會對個體的這項需求造成了打擊,因此被“排斥的”人就會感覺到非常“不舒服”。
一種“我做錯了什麼”的暗示
如果朋友將我遮蔽了,或者關閉了朋友圈的許可權,那我很可能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情,讓對方覺得很不高興,所以才採用了這種方式。但是不論我是否做了讓對方不高興的事情,對方這麼做我都會不開心,因為如果我沒做錯什麼那這是為什麼呢?如果我做了什麼,都是朋友,不能直接說嗎?
等價交換沒有實現
友誼跟親密關係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友誼更強調一種互惠或者說“公平感”只有滿足了雙方對於相對“公平”的需要,友誼才能夠更好、更長遠的需要。
被排擠的感受
我也有一個同學,還是師承同一個老師,住在同一間宿舍,按照道理來說(沒有矛盾),應該關係比跟其他同學更進才對。但有一次,小範圍同學聚會(她不在場),有同學聊起了她最近更新的朋友圈內容,我發現我看不到,而且只有我看不到,當然我很誠實得跟其她人說,她遮蔽了我,雖然如此,但我還是有中被排斥在群體之外的感受。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都有社會歸屬的需要,友誼就是實現這種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因此,被排除了群體之外,不論群體的大小,都會對個體的這項需求造成了打擊,因此被“排斥的”人就會感覺到非常“不舒服”。
一種“我做錯了什麼”的暗示
如果朋友將我遮蔽了,或者關閉了朋友圈的許可權,那我很可能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情,讓對方覺得很不高興,所以才採用了這種方式。但是不論我是否做了讓對方不高興的事情,對方這麼做我都會不開心,因為如果我沒做錯什麼那這是為什麼呢?如果我做了什麼,都是朋友,不能直接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