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抹山茶花
-
2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以下來自百度,我們先看一下《拯救大兵瑞恩》的背景:滄海凡塵 知道合夥人金融證券行家 2016-03-09
電影由二戰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故事的主角真正本名為美軍第101空降師E連士兵弗裡茨·尼藍(Fritz Niland),在E連攻下卡倫坦灣後得知他在第82空降師的哥哥鮑伯陣亡的訊息,同時他在第4步兵師的另一位哥哥也陣亡於猶他灘頭,不久後三哥在同一週中於中緬印邊界被擊落失蹤報備(他是轟炸機的機組成員),同一天中尼藍夫人同時接到三封兒子陣亡的電報,弗裡茨是家中剩下唯一生存的兒子,陸軍於是下令將他優先送回國。電影后段小鎮攻防戰的情節則純屬虛構。而最後弗裡茨的三哥並未陣亡,只是成為日軍的俘虜,最後被英軍所救。
再來看一下《拯救大兵瑞恩》的影片內容,二戰後期,美國準備發放死訊的工作人員意外地發現有三封死訊將要發往同一個地方,也就是大兵瑞恩的家。瑞恩家族本來有四個兄弟,如今三個已經喪命,可家中尚有年邁的母親還在等待兒子們回來,得知兒子們的死訊後母親驟然昏厥。而此時政府感念母親的喪子之痛,美軍三軍參謀長馬歇爾 親自下令決定派人將身處前線的小兒子瑞恩帶回家。行動由一個八人小分隊去深入敵後,找到並帶回瑞恩(瑞恩是美軍第101空降師作戰成員,已經降落在敵後執行任務)。
對於題目所說的為什麼以八人的性命(實際上犧牲六個)去換回一個生命,
1、從瑞恩的媽媽來說,瑞恩的回家能夠緩解喪子之痛,給她帶來一絲溫暖,讓她知道國家還掛念著為國征戰將士的家庭,對於她和她家庭的付出和犧牲國家是記得的,並且國家和軍隊願意為之付出努力去捍衛和保障她的權益。
2、從其他無數的媽媽來說,體會到國家的關懷和溫暖,理解個人的價值和存在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和保障。
4、從所有徵戰的將士來說,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參加出國作戰,體現了忠誠、勇敢和獻身的精神,同時,在西方的價值觀念中,個人的價值是絕對的,而國家的價值是相對的。國家的存在是為每個人服務,只有將個體生命和個人幸福視為至尊價值的國家,人民才值得去捍衛她,才值得為她而戰甚至獻出生命。
5、從軍隊和國家來說,弘揚了國家的價值觀,只有國家的價值觀符合國民的價值觀,才能得到國民的擁護和愛戴。面對做出的決策,不能去以生命來衡量值得不值得,合不合算,而只能以行動的目標和意義來衡量,只有該不該做,沒有值得不值得。
6、回到瑞恩本人,他個人不希望得到這樣的優待,更希望像一個戰士一樣去戰鬥,最終和小分隊一起作戰到最後。但是相信他能夠感受到這一份溫暖。影片開始時,可以看到瑞恩全家來到墓地,面對犧牲的戰友們,相信他是能夠感覺到這個行動對自己,對於自己的家庭意味著什麼。
7、對於小分隊的成員,無論是殺死多少敵對的生命,還是拯救一個生命,都是軍人的職責體現,雖然大家對行動也有微詞,但是像其他行動一樣,雖然有想法,但是還是認真執行,併為之付出生命,只服從命令不計較得失才是士兵本份。
整體來說,《拯救大兵瑞恩》還是弘揚美國所自我標榜的那些價值觀。因為我們不在那個環境,對影片所表達的意義不能夠更深刻理解。
延伸閱讀:
1942年11月的瓜島海戰中,美國海軍亞特蘭大級巡洋艦的次艦“朱諾”號遭受重創,在撤離至英迪斯彭塞布林海峽的途中遭日軍潛艇“伊-19”伏擊而戰沉。當時蘇利文五兄弟全部在“朱諾”號上服役,且全部犧牲。美軍為了避免這類慘劇再次發生,特意頒佈了“單獨存活者政策”,規定同一家族的直系親屬不得在同一部隊服役。同年十一月,美國國會通過明文憲定:同一家族的同胞兄弟不得全部上前線,以避免一個家庭的孩子全部陣亡,這就是所謂的“蘇利文法案”。應該承認,從美國的“蘇利文法案”到以色列的獨生子女參戰政策,都是很有人性的戰場法案,按照中國傳統觀念來詮釋,也就是為這些家族留下一個根。同時,在西方的價值觀念中,個人的價值是絕對的,而國家的價值是相對的。國家的存在是為每個人服務,只有將個體生命和個人幸福視為至尊價值的國家,人民才值得去捍衛她,才值得為她而戰甚至獻出生命。對於本影片,雖然的確優秀,我們也不必過多解讀,或者放到多麼高的高度去仰望,從我們民族和國家價值觀來說,對生命的尊重、人文關懷也貫穿在我們的歷史中,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裡。
比如:
場景1:《信陵君竊符救趙》節選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勒兵,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得選兵八萬人......
場景2:《高山下的花環》靳開來和樑三喜爭尖刀排領隊,(...靳開來接上對樑三喜道:“當然,講指揮能力,我靳開來從心裡服你;論軍事素質,你也比我靳開來高一籌!我說的資格是:我靳開來兄弟四個,死了一個還有仨呢,那祖墳上斷不了香火。可你樑三喜不行,你兩個哥哥都不在了,你有老孃...)
場景3:十三將士歸玉門 (歷史事件)
公元74年,東漢重新設立西域都護府,任命耿恭和關寵為戊已校尉。次年,北匈奴單于派兩萬精兵進攻車師,殺死車師后王,轉而攻打駐紮了數百人的耿恭駐地,將其圍入城中。此時正值漢明帝駕崩而無暇發兵,救兵不至,車師國又背叛漢朝,與匈奴合兵進攻耿恭。漢兵糧盡,陷入困境。他們煮鎧弩食其筋革,拒絕匈奴的招降,堅守城池。直至章帝繼位,才出兵戰敗匈奴。當援兵來到耿恭守城時,城中僅餘26人。待隨漢軍回至玉門關時,僅剩了13人,而且衣服洞破襤褸,形容憔悴枯槁。玉門關守將感動得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只有國家強大,士兵對國家有充分信心,士兵才無畏生死】
-
3 # 畫眉影視圈
1998年上映的《拯救大兵瑞恩》,是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湯姆·漢克斯、湯姆·塞茲摩爾和馬特·達蒙等主演的一部美國戰爭電影。
影片講述諾曼底登陸後,瑞恩家在前線參戰的四個兒子死了三個,隸屬101空降師的小兒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下落不明。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得知此事後,特令前線組織一支8人小隊,在槍林彈雨下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生死未卜的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
該片在1999年的美國電影界兩大獎項中斬獲頗豐:入圍11項奧斯卡,最終獲得“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電影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等五座小金人;入圍5項金球獎,最終獲得“劇情類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
這部影片更是被廣大影迷讚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戰爭片之一。包括軍事發燒友和軍事迷們在內的大多數觀眾,尤其是眾多二戰老兵,都認為該片是一部“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許多影評人對該片也是讚譽有加,認為該片更是一曲對和平與生命的禮讚。
大導演斯皮爾伯格通過近乎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對諾曼底登陸的殘酷場景進行逼真還原,讓人看得驚心動魄、蕩氣迴腸。恢巨集的場面,激烈的槍戰,血肉橫飛的鏡頭,血流成河的畫面,給觀眾的感官及心靈帶來了極其強烈震撼。
為何要以八個人的生命為代價去救一名普通士兵?這不僅是影片中許多士兵的疑問,也是銀幕下太多觀眾一直疑惑不解的事情。
關於這個深深困擾了許多人的問題,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去理解:
一、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上級下達了指令,就得無條件地去執行,這也正是軍人的偉大之處。維護鐵一般的紀律,這是軍人最基本的素養。再苦再難也要維護和執行上級的命令,這也是軍隊存在的根本意義。
二、把四個兒子都送上戰場的瑞恩母親值得尊敬,三個兒子都相繼犧牲,不應該讓她去承受四子盡失的痛楚。在殘酷戰爭背景下的這種人性關懷,顯得更為珍貴和動人。你覺得呢?本文為“大象看戲”原創釋出。他處所見,必為偷竊。敬請舉報!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大象看戲】約你一起來看戲閒聊,品味經典……
-
4 # 旺鑫影業
在我對闡述該問題答案個人對影片理解的時候,我們先來了解下影片的故事背景:
影片故事以世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歐洲戰場為主線,在1943年的三國的德黑蘭首腦會議(中國國民政府總統蔣介石因諸多政治,軍事問題未參加)確立了兩線作戰的方案,會議以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終於應蘇聯國家領導人斯大林提出的開闢西線戰場夾擊納粹德國的戰略。便策劃了歷史著名的人類史最大登陸戰:霸王行動:諾曼底登陸。形成以蘇聯紅軍為東線,英美為主的聯軍從法國諾曼底西線登陸圍攻柏林的形式,1944年6月6日,英美聯軍17萬先鋒部隊,後帶動288萬(英美,自由法國,加拿大等同盟國聯軍如潮水般湧入)從而也加速了亞洲抗日戰場的勝利。
劇情敘述為在諾曼底登陸後,瑞恩家4名於前線參戰的兒子中,除了隸屬101空降師的小兒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個兒子皆已於兩週內陸續在各地戰死。瑞恩的母親向美國軍方寫信求助,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得知此事後出於人道考量,特令前線組織一支8人小隊,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
2.影片用倒敘回憶的敘事手法開場,以增加了故事的情感色彩和襯托對歷史的重要性,隨著在墓前祭奠的鏡頭,主角眼中打轉的眼淚切換鏡頭,故事來到了歷史著名的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中最慘烈的奧馬哈海灘,對於影片最主要的是接下來的30分鐘,影片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用紀錄片的拍攝方式意在全面,真實展現這場地獄般的戰鬥。在影片中我們可以完全看到,無論是從美國做到位的人道主義精神,生命至上(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為減少100萬的傷亡就是一說明)還是從正義,友軍,人性本身的角度出發,不斷有人在彈雨炮彈中失去手腳,不斷有人冒著危險救治隊友,打嗎啡,拖拽至安全處(儘管此處非歷史真實,有藝術加工)影片的開始就為觀眾留下了美軍生命至上的情感表達,後面的劇情則是八人小分隊付出了犧牲,千辛萬苦找到了瑞恩,而此時因為戰機的需要,這支小分隊要面對數倍,且裝備飛機坦克的德軍,因戰爭需要和職位的責任,尋找瑞恩的小分隊6人犧牲。
3.我們從影片外的分析,首先是美國的人道主義精神,剛才也提到美國在亞洲太平洋戰場向日本先後投放兩顆原子彈的事件,另一方面則是影片的創作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編劇,製片等先不計)據資料顯示,他的父親就是二戰中太平洋戰場的一名美國大兵。想必這位父親在戰場上也少不了有過失去戰友的痛楚,從而影響了成長中的斯皮爾伯格對生命的理念。然而還有另一個原因史蒂芬是一個美裔猶太人,他還有另外一部偉大的電影作品《辛德拉的名單》敘述的就是根據歷史真事:以二戰時納粹德國屠殺600萬猶太人為背景,德國的辛德拉冒險拯救1200餘名猶太人的事件,從而在史蒂芬的電影作品中,無論是剛才提到的兩部電影,還是監製的《父輩的旗幟》美劇《太平洋戰爭》《兄弟連》等都會以紀實,反戰,人道為核心作為影片的核心。
4.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從上映到現在21年間,不斷爭議其中的觀點,就是題幹所述的8人在戰爭中尋找並拯救1人到底值不值?若是8人都全軍覆沒呢,這可能也是中美文化的差異,當然並不是說中中國人不以生命至上,缺乏人道主義精神,而是這可能影響大局的設定在現實戰爭中是否得以考量確實不好平衡。而電影作為一種藝術,一種觀念的表達,在人文主義這點上,無疑是正確的。無論中西文化如何差異,還是與現實的諸多矛盾,人文主義,生命至上,遠離戰爭是一部戰爭型別影視必不可少的表達,他對於一些軍事學者可能荒謬,但對於追求美好的全人類,這無疑是一部弘揚人性光輝的的“宣傳片”!
-
5 # 軍機處留級生
本傑明·富蘭克林寫道:“從來沒有好的戰爭,也沒有壞的和平。”他的兩部最深刻的戰爭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個例外。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斯皮爾伯格就做到了這一點。很自然,瑞安最終被找到了,但這本身並沒有結束米勒的人,瑞安和各種傘兵然後從事另一場戰鬥戲劇性的緊張局勢。 米勒團隊中的角色來自於一系列的戰爭電影刻板印象。這就是湯姆·漢克斯扮演的堅強的米勒上尉,一個不能一直隱藏戰鬥和領導壓力的勇敢的人;可靠、勇敢的上尉朋友霍瓦特中士(湯姆·西斯摩爾);二等兵雷本(愛德華·伯恩斯),工人階級的牢騷滿腹者,質疑一切;二等兵傑克遜(巴里·佩珀),來自南方的古怪狙擊手,開槍時會重複聖經中的詩句;韋德(喬瓦尼·裡貝西),有點神經質的醫療勤務兵;二等兵梅利西(亞當·戈德堡),聰明的猶太男孩;二等兵卡帕佐(文·迪塞爾飾)是一個有著金子般心腸的大個子,下士厄本(傑里米·戴維斯飾)是一個過於敏感的軟骨頭,他可能沒有所需要的東西。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通過做邪惡的事情,即殺戮,為正義事業服務?關於這一問題的指導意見指出,巴哈教派不能自願加入武裝部隊的任何一個分支,在那裡他們將被命令處死。但是,如果像厄本下士一樣,一個人不由自主地被安置在這樣一個樹枝上呢?就軍隊而言,任何穿制服的人,無論是廚師、護士、醫生還是辦事員,都是服從軍事紀律和高階軍官的合法命令,包括殺人命令的士兵,理論上,如果有必要,他們可以被派往前線作戰。所以我們剩下的問題是,上帝的意志是什麼,我如何去服務它?
-
6 # 江南七怪之一
可能是和蘇立文法案有關吧!但時間節點上未必吻合。
蘇利文法案1942年11月的瓜島海戰中,美國海軍亞特蘭大級巡洋艦的次艦“朱諾”號遭受重創,在撤離至英迪斯彭塞布林海峽的途中遭日軍潛艇“伊-19”伏擊而戰沉。當時蘇利文五兄弟全部在“朱諾”號上服役,且全部犧牲。
美軍為了避免這類慘劇再次發生,特意頒佈了“單獨存活者政策”,規定同一家族的直系親屬不得在同一部隊服役。同年十一月,美國國會通過明文憲定:同一家族的同胞兄弟不得全部上前線,以避免一個家庭的孩子全部陣亡,這就是所謂的“蘇利文法案”。
拋開美國的立法來討論此事。軍人的天職是執行命令,完成任務,他們並非為殺戮而存在,他們為信仰,為自由,為民族,為解放而戰。劇中米勒中尉對其他隊員說,參軍前他是個教師,他只想完成任務(救出瑞恩)活著結束戰爭,回到妻子身邊,繼續當個教書匠。
不需要以美國精神來框架這個世界,這本電影,戰爭本來就是摧毀人性的,我們只是在找回人性而已。
-
7 # 謝天謝地V
我1999年看的這部影片,門票20元,偌大的影院僅有二十幾個觀眾,看到結尾,中學教師出身的米勒上尉,用手槍射擊德國坦克時,我已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在我哭聲的感染下,坐在我後排的一位女士,也在嚶嚶嘬泣。感人的故事,慘烈的畫面,真實的英雄……受傷的上尉從昏迷中醒過來,美國戰機呼嘯飛過,援軍已到,他看見一輛德國坦克開來,便晃悠悠站起,從容淡定而又面帶微笑舉起手槍,朝著近在咫尺坦克鋼甲“鐺鐺鐺”射擊,坦克裡飛出一排子彈,他倒下死了。他完全可以保住性命,但他做不到,他非得這樣做,因為他的部下全都犧牲,因為“你可以毀滅我,但你絕不會打敗我”!從此,我記住了飾演米勒上尉的湯姆.漢克斯,而後他又演了《阿甘正傳》,成為影壇巨星。
八個人組成的小分隊,救一個叫瑞恩的普通士兵值不值?值!三個哥哥在不同的戰場都犧牲了,他是否還活著誰也不清楚,感動了天,感動了地,感動了上帝,更感動了最高指揮部,救!救此一命,人性之偉大光輝,將激勵千萬戰士,贏得正義戰爭。
-
8 # 大樹作筆
這是一種超越戰爭、超越國界的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瑞恩,他母親共有四個孩子,其中三個都死在戰爭中,這對一個母親是很大的打擊。瑞恩是最小一個,也被派往前線作戰。
當美軍司令部部得知這一訊息後,為了不讓這位母親失去最後一個孩子,決定派小分隊深入德軍前線拯救瑞恩。小分隊穿越槍林彈火,以犧牲多名戰士的代價,找到瑞恩,並把他帶回母親身邊。
此片反映後,這一人道主義的主題牽動了億萬觀眾的心,也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成為永恆的經典。
以人道主義為主題的電影很多,如前幾年在中國播放的《血戰鋼鋸嶺》,還有前段時間上映的中國電影《烈火英雄》。救火自然責任重大,但電影也好,真實事件也好,把保護救火人員生命在內的人的生命始終放在第一位。
這是文明和進步的最好體現!
-
9 # 小小啄
真正以人為本的精神,即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等等,戰場上不放棄任何一個同袍,這個是一個國家的責任和使命。
首先,拯救大兵瑞恩是上級的命令,是他們的職責,必須服從。
其次,為了瑞恩可憐的母親,他們必須找到瑞恩,送他回家;
-
10 # 草長雞飛
人類之所以結成群體、組成社會,而沒有演化為獨居型生物,根本性的原因和目的就在於群體中的每個個體能夠得到群體的保護和幫助,如果群體在個體面臨險境時不能夠提供保護和幫助,那麼這個群體存在的天然理由就消失了。 在電影中,8個大兵是代表群體的意志和力量,去對處於險境中的個體提供保護和幫助,雖然不一定成功,但是基於人類組成群體的根本性原因,必須需要這麼做,否則的話,就是群體 功能的嚴重喪失和潰敗,是群體對個體的違約和失信,是群體對不起個體。
-
11 # 追劇辣條君
其實國內電影也有類似的場景,《紅海行動》中國家辛辛苦苦培養的狙擊手或者其他優秀人才可能會為了保護一條很普通的百姓而犧牲。
從價值層面來看,幾條換一條確實不划算。但人們還是講究人文關懷的,因為國家培養這些人才就是要他們在關鍵時刻能夠站出來幫助比他們弱小的人。
-
12 # 薩沙
這就是美華人思維的最好表現。
為什麼拯救瑞恩?不是因為瑞恩本身有什麼重要,他只是一個普通士兵。
然而,僅僅因為他們兄弟4人一同參軍,3個哥哥全部戰死,所以瑞恩成為獨苗。
美華人雖沒有中國那種強烈的傳宗接代概念,也很講究給媽媽留下一個孩子。
對於這一點,我們可以透過1942年的蘇立文法案發出來。
什麼是蘇立文法案?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美國社會被震驚了,無數青年要求參軍。
依阿華州的第一代愛爾蘭移民托馬斯·蘇利文有5個孩子,全是男孩。
這兄弟5人,同時報名參加美國海軍。
兄弟中,大哥喬治和二哥弗朗克斯在30年代已經在海軍服役,根據法律是可以申請不用再服役的。
然而,出於愛國熱情,蘇利文5兄弟全部參加了海軍。
為了照顧弟弟,蘇利文大哥要求5兄弟都在一艘軍艦服役,被批准。
於是,1942年2月蘇利文兄弟全部成為輕巡洋艦朱諾號的水兵。朱諾號成為美國海軍中唯一一艘擁有五兄弟的艦艇。
當時蘇利文5兄弟參軍的壯舉,也被媒體廣泛稱讚,成為美華人民保衛祖國的象徵。
誰知道,1942年11月12日夜間,朱諾號被日本潛艇伊-19號偷襲,被擊中2枚魚雷。
輕型巡洋艦裝甲薄弱,頓時沉沒,5兄弟全部犧牲。
蘇利文5兄弟的遇難,在美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1943年1月12日,托馬斯·蘇利文正準備去上班,三名海軍軍官敲開了他的家門 。
托馬斯·蘇利文頓時感到雙腿發軟,勉強坐倒在一張椅子上。
1個軍官脫下了帽子,說:我有一些關於您孩子的訊息。
托馬斯·蘇利文明白是有孩子戰死了,但還強行保持冷靜:我知道了。是哪一個?
3個軍官面面相覷了一會,誰都不願意開口。
最終,軍銜最高的軍官說:我很抱歉,是所有的5個。
聽完這句話,托馬斯·蘇利文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度失去了直覺。
這件事對於美國民眾的震撼極大。美華人願意為國家犧牲,但真的需要犧牲所有的孩子嗎?
美國社會是強調奉獻精神和人道主義,但前提是國家也必須尊重每一個公民。只要善待公民的國家,人民才認為他值得捍衛。
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思考多日,預設海軍執行一項政策。
蘇立文法案規定:禁止長官要求多名家庭成員在同一艦船上或同一基地服役。一個家庭的兩名或更多兒子犧牲,僅存的孩子如在海軍或海岸警衛隊服役(非危險性海外職務除外),經其本人或直系親屬提出申請可被送回或留在美國本土;
那麼,大兵瑞恩其實就是蘇立文法案的執行。
作為最高指揮官馬歇爾,他只是執行蘇立文法案,比如瑞恩和他的3個哥哥一樣全部死去。
而上尉米勒和他的7個隊員,只是執行軍方的命令,去拯救瑞恩。
最後,8人死了7人,救活了瑞恩一人。
這看起來很荒謬,為了1個人死了7個人。
但是,米勒上尉他們8人只是執行命令,這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而馬歇爾當然明白救援小分隊可能會死亡多人,但他也是執行蘇立文法案,為的是鼓舞軍民計程車氣,最終獲得戰爭。
如果瑞恩也戰死,短短几天內瑞恩家4兄弟死光,又是一件大慘劇。這會動搖美國民眾的戰鬥熱情。
大家都在做份內的事。
站在這個立場,瑞恩可以看做是一個符號。
無論是米勒還是馬歇爾救得並不僅僅是瑞恩這個人,而是維持美國民眾對於國家的信任和支援。
然而,蘇立文法案本身則是基於人道主義,是為了維護每個參加美國家庭。
所以,真正偉大的是制定蘇立文法案的人。
瑞恩的經歷,只是蘇立文法案的執行。
-
13 # 吾評吾劇
《拯救大兵瑞恩》,上映至今已過二十年了,但我每一次回看,都更加對這部電影心生敬意。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重塑的那段槍林彈雨、戰火紛飛的二戰場景,真實、震憾、殘酷得讓人不忍直視,而他對戰爭吞噬人性的思考,則直擊著我們的心靈。
影片中,派搜救部隊冒險穿越德軍固守區,去拯救大兵瑞恩,這是美軍參謀長直接下達的命令。
曾有幕僚反對,認為這樣做無疑是大海撈針,更是讓搜救隊去送死。但考慮到兩年前蘇利文五兄弟陣亡事件帶來的巨大影響,參謀長認為就象林肯信件所說的那樣,對失去三個兒子的瑞恩母親的任何安慰言辭都“薄弱無力”、“無法安撫她的悲傷”,除非,把最後一個兒子從戰場上,活著帶回家。
接到這個任務的,是剛剛在奧馬哈搶灘戰役中,“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米勒上尉和他的戰友們。那是一場人間煉獄般的戰鬥,士兵們從登陸艦倉門開啟的一瞬間,就暴露在了德軍機槍的掃射之中,頓時血肉橫飛、殘肢斷腿,海面也被血水所染紅。
影片對這個問題的思索和爭論,一直貫穿著整個營救過程。
心直口快的萊賓,在行動伊始就率先說出了自己的不滿,“我們每人都有母親,難道我們就該死嗎”;沉穩的傑克森則認為這個任務浪費了寶貴的軍事資源,自己神槍手的天賦應該用到更重要的地方去。
米勒上尉理解隊員們的牢騷。多年來與弟兄們一起出生入死,每當下屬犧牲,米勒上尉最心痛,他總是以犧牲可以拯救十倍、數十倍的生命來安慰自己,而這次大家涉險卻只為救一個人。雖然服從命令是天職,但他的內心何嘗不充滿著困惑和矛盾,“這個瑞恩最好值得我們去救”。
卡帕佐因救助小女孩被德軍狙擊手殺害;樓洞裡,救援隊與近在咫尺的德軍舉槍對峙,幸被其他戰友搭救;誤認的“瑞恩”懦弱地表示“想回家”;倖存飛行員忿然吐槽,造成22名士兵死亡的墜機事件,只是因為有人為保護1名副指揮官,私自在機艙焊接鋼板致負荷過重……
漸漸地,隊員們對營救瑞恩這份“苦差”的不滿情緒,不斷累積起來,終於,在摧毀德軍機槍臺行動中,韋德中彈、呼喚著“媽媽”悽慘死去,米勒上尉卻不同意處死德軍戰俘來洩憤的爭執中,徹底爆發了出來。
在萊賓和霍瓦特劍拔弩張、眾人一籌莫展之際,米勒上尉說出了自己讓大家一直猜測的身世,有效地化解了內訌。
原來,戰場上足智多謀、身先士卒的米勒上尉,參戰前竟是一名溫文爾雅的老師,血腥殘酷的戰爭讓他身心受創、改變了很多,“我只知道每多殺一個人,我就離我的家越遠”。而營救瑞恩,是血腥的殺戮中,唯一飽含人性的任務,米勒相信它能拯救自己的靈魂。
瑞恩在蘭姆勒執行重要的守橋任務,這是麥德里特河上僅剩的兩座大橋之一,是盟軍與德軍的必爭之地。戰鬥持續得很慘烈,指揮官陣亡了,就以下士充當指揮,以為數不多的兵力與裝備,準備戰至最後。
然而,瑞恩卻出乎意料地拒絕米勒上尉帶他離開戰場,他堅持在援軍到達之前,絕不離開自己的戰鬥崗位,絕不離棄戰友。
我相信救援隊眾人都在暗自佩服這個有血性、不怕犧牲的好男兒,所以他們最後也都留了下來,決定“一起為團聚戰鬥”。
這是一場敵眾我寡、非常艱難的戰鬥。守橋美軍以僅有的幾挺機槍、兩支火箭筒、十多枚手榴彈和地雷、加上小手槍和自制的“粘附式炸彈”,來抵禦擁有兩輛虎式坦克、兩輛裝甲車、重機槍、五十多名步兵的德國部隊。
米勒上尉部署給力,美軍將德國坦克和裝甲車吸引到大街上,設定各種路障展開夾擊,有效地分散了敵人,讓他們無法集結。
“粘附式炸彈”炸癱了一輛虎式坦克,裡面的敵人成了甕中之鱉;自制的燃燒彈和火箭筒又各打爆了一輛裝甲車;戰士們在戰壕、樓房裡移動攻擊敵人;鐘樓和移動位的狙擊、機槍點組成交叉火力網……這些戰術有效的抑制了敵人的進攻。
戰鬥中,米勒上尉嚴令瑞恩留在自己身邊,隨時保護他;就連之前成見最深的萊賓,在看到坦克炮口對準瑞恩時,也毫不猶豫地衝過去救下瑞恩,將他壓在自己身下……如果說之前瑞恩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現在,瑞恩是他們共同抗敵的戰友。
然而,隨著戰事的推進,實力的懸殊讓美軍漸漸難以抵擋德軍的猛烈攻勢。
重型機槍的火力讓美軍損失慘重;虎式坦克不僅將傑克森二人所在的鐘樓一舉轟掉,更勢如破竹般地將陣線不斷推近,米勒等人只有棄戰壕而逃;霍瓦特多處受傷,仍堅持斷後,最後傷重而亡;機槍手梅利西打光了所有子彈,與闖入的德兵匕首相搏,他眼睜睜地看著鋒刃漸漸刺入自己的心臟,那樣的絕望讓人窒息;而承擔輸送彈藥任務的厄本,卻早已嚇癱在室外的樓梯上……
退回大橋最後防線的米勒、瑞恩和萊賓,在虎式坦克的炮轟中,已無力完成最後炸橋的任務。米勒上尉被槍擊倒下,仍徒勞地、不放棄地舉槍射向坦克……在大家都絕望的時候,奇蹟發生了,美軍的戰機來了,增援部隊也來了。
“別辜負大家”,這是米勒上尉去逝前留給瑞恩的最後一句話,它也鞭策著瑞恩盡力活好自己的人生,一輩子做個好人。
-
14 # 其實我不帥
《拯救大兵瑞恩》上映於1998年,故事劇情是諾曼底登陸後,瑞恩家4名於前線參戰的兒子,除了小兒子下落不明外,其他三個兒子兩週內均已戰死,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得知此事後出於人道考量,特令前線組織八人小隊,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尋找生死未卜的小兒子,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
影片一上映就引起辯論狂熱,八人換一個究竟值不值?連影片中導演都加了這句臺詞,充滿戲謔!
答案就是電影所要講述的主題,人性!
人之所以區別其他動物,最根本的就是人性,人不能作為工具衡量,在戰爭中八人的效率肯定高於一個人,但是把人當為工具了,是違背社會倫理的,人倫等價值理性是無法量化的,正是基於這些不可評判的價值理性,才有了人獨有的榮譽責任信念。生命不可以具象化,用大於等於符號來比較的。
四個兒子僅存一個了,此時的瑞恩已不是一個普通的大兵,拯救他是提現人性的光輝,從某種程度上,他的生死關係到國家對待士兵的態度,救他是為了維護國家形象,是為了讓更多計程車兵放心地去打仗。
然而這只是一部“以八救一”的電影,還要考慮到導演電影藝術效果的裝飾……
-
15 # 杏花村戒酒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用一句話概括:當一位母親接連收到三份家屬犧牲告慰信時,我們整個國家都對她不起,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將她最後一個兒子還回去。
這是對電影的總結,更是對美國文化的總結——民主。拯救的不是一名大兵,而是在拯救美華人的信仰。
《獨立宣言》成為美華人精神自由的象徵。“人人生而平等”成為美國立國的基本原則,在美國的文化裡面,人們更願意將高層次的思維細化到個人的情感之中。這在很多的美國二戰電影中有展現:“德國佬發動的戰爭,要靠我們來結束它。”
戰爭是殘酷的,當兵是自願的,當你在戰場上為國獻身,成為保衛國家安全與尊嚴的烈士時,你的名字將永留青史!這是國家給每一位衛國者的榮耀。
保衛國家,是每個人民的義務。
保衛人民,是國家被賦予的使命。
《拯救大兵瑞恩》是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展現她為人民所能做的。
當國家危難,人民需要站出來為她守護時,她所展現出的強大力量將讓她無往不勝,而被“人權與民主”附身為靈魂的國家,同樣要在這個時候保護她的人民,這是人性與情感的表達,展現了這個國家是活著的,是有靈魂存在的。
八個人,並不是獨立的八個個體,而是象徵這個國家,“這個國家”要為獻身的人民作出拯救,救出那個為其奉獻的大兵,報答那位將孩子送上戰場的母親。
-
16 # 丁明念響
因為人之常情,這是美軍為何產生這種拯救大兵瑞恩的行為。
1942年11月的瓜島海戰中,美國海軍亞特蘭大級巡洋艦的次艦“朱諾”號遭受重創,在撤離至英迪斯彭塞布林海峽的途中遭日軍潛艇“伊-19”伏擊而戰沉。當時蘇利文五兄弟全部在“朱諾”號上服役,且全部犧牲。然後就有所謂的《蘇利文法案》(美國國會透過明文憲定:同一家族的同胞兄弟不得全部上前線,以避免一個家庭的孩子全部陣亡)一說。
經過個人多方檢索沒有所謂的《蘇利文法案》的存在,曾經有動議但是並沒有正式透過而已。
不過二戰時期美軍為了避免這類慘劇再次發生,曾經有檔案規定:當一個家庭有一個子女犧牲時其他兄弟姐妹就可以申請離開,但國家遇到緊急情況該政策不管用。
《拯救大兵瑞恩》就是基於此規定從而拍攝出的一部電影,一個家庭四個兄弟,其他三個兄弟全部陣亡,只剩下瑞恩一個,從人道主義出發,開始了拯救行動,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問題比較尖銳,拯救小隊的數人性命與瑞恩的性命誰更重要?其實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畢竟對於美國的價值觀來說:個人的價值是絕對的,而國家的價值是相對的。
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都值得尊重,為了解決這樣的悖論,所以電影最後安排的結局很巧妙,瑞恩最後並沒有臨陣脫逃,而是為了國家利益留下來作戰,只不過在這場保衛戰中受到點照顧,運氣不錯,沒有陣亡。
電影中針對這種生命對換並沒有特別涉及,就是為了避免產生這樣的疑問,但是疑問終究無法抹去,所以只能以一場不可避免並且自願參戰的行為來結束。
但是影片中表現出來對於人性的刻畫及深挖卻是值得書寫的,這也是這部電影精彩之處。
-
17 # 一隻加肥貓
8條生命換一條生命這個問題是不對的,生命不是交易品。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誰也不能說誰替誰活下去。也許這就是米勒上尉說最好他能做個醫生的原因。拯救的不是瑞恩是對親人的愧疚,拯救的是在戰中人們失去的心。他們是魔鬼,也是聖人。
-
18 # 遊遊yoyo
宋朝有個姑娘,母親病逝之後,被貪財的叔叔賣給了一個老光棍。
姑娘也是貞烈,無奈之下,決定殺死老光棍。
一天夜裡,她就手起刀落——砍斷了老光棍一根手指。
姑娘敢作敢當,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本來案情清晰,謀殺親夫依律當絞刑。
但其中迴旋餘地頗多,比如按新律罪不至死,婚姻本身不合法,案犯主動投案自首等等。
知縣判死刑,
知州許遵改了判,
上報到大理寺審刑院,還是認為該判死刑。
許遵繼續上訴到刑部,
刑部同樣認為該判死刑,
許遵堅持阿雲不該死,
之後,這個案子皇帝、宰相、刑部、御史臺、中書省,翰林院,樞密院……全都參合了進來。
為了救一個普通的姑娘,皇帝宰相和數百名高官進行了長達兩年的爭論。
最後姑娘終於被救了下來,眾多高官因此被貶,丟了飯碗。
這就是著名的阿雲案。
阿雲的命本身並不重要。
但是阿雲案牽扯到舊例和新法,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的立場問題。
牽扯到兩個官僚集團的利益。
這才是大人物們的動機。
瑞恩(雖然是虛構的)和阿雲一樣。
救下瑞恩可以換更多的戰爭捐款,能賺大錢,那就去救那個小兵。
如果總統不想打仗,耽誤賺大錢,那就把總統殺了。
在利益集團面前,總統和小兵都是一條賤命。
-
19 # 悟空小影片
他們不是用八個人的命換一個人的命。他們只是用八個人的小分隊去尋找到瑞恩,讓他回家。這個任務不一定會死人。
小分隊執行拯救瑞恩任務期間意外支援了了守衛大橋的任務。他們死於與德軍的英勇戰鬥,而不單純死於瑞恩。
瑞恩感恩一生是應該的,但作為旁觀者,卻不能把八個人的死都放到瑞恩身上去。那是抹殺了他們在孤軍奮戰時可歌可泣的犧牲和殺傷數倍於己的敵人的卓越功勳。
我們繼續想一層,瑞恩真的特別重要?
不,小分隊全員犧牲恰恰是因為瑞恩沒那麼重要。
假如我們把瑞恩替換成美國總統、國防部長、愛因斯坦、原子彈專家……小分隊會選擇留下守橋嗎?
不,他們會選擇把拯救瑞恩的任務放在最高優先順序,立刻,馬上把瑞恩帶到安全的地方去。
恰恰是因為瑞恩的價值,不高於他們中任何一個人,同時遠遠低於守住大橋的價值,他們才會選擇集體支援守橋。守橋的價值高於千千萬萬個瑞恩,所以他們把瑞恩的安危放在次要位置上。
堅守陣地之時,瑞恩也在戰鬥。小分隊對瑞恩的保護是,只要小分隊還有一人活著,就會保證瑞恩安全。但是,假如援軍沒來呢?援軍晚一點來呢?假如瑞恩也戰死了呢?
恰恰是因為瑞恩沒那麼重要,所以小分隊富餘的責任感使他們一路都在執行各種各樣支線任務,併為此犧牲。
我們再想一層,任務的關鍵點其實不是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政治,意味宣揚戰爭中我們不放棄任何一個士兵。這個任務,救瑞恩比救瑞恩成功重要。
在八人小分隊踏上拯救瑞恩之旅的那一刻起,無論是毫髮無損帶回瑞恩,還是全員犧牲,瑞恩沒找到,或者瑞恩也戰死,這個任務的戰略意義都已經達到了。
如果瑞恩死了,官方可以這樣回覆一個母親,“……您的兒子不願離開戰場,他英勇無畏,堅守大橋至最後一刻。很遺憾我們不能將他帶回您的身邊,但他永遠與我們同在……”
瑞恩活著,他一生就是活的宣傳材料。
這個意義非凡的任務在馬歇爾下令的那一刻已經成功。反倒瑞恩本人,沒那麼重要。
瑞恩只對他母親特別重要。
-
20 # 嶶旗合親斤賓
價值。一個家族的人都死光了,就剩一個孩子――一個家族為了國家利益死光滅絕了,就凸現了政權的罪惡和冷血。所以需要拯救!損失其他人的生命怎麼算呢?――在戰場上反正是要死的,死在哪裡都一樣。但救助了更大更崇高的社會價值,那就值得!!!!
至於死自己不死其他士兵,這就要看士兵們的感情和公平公正導向下的市場轉化力了。比如我這個窮光蛋,未來還是一輩子受苦受難受窮,半輩子已經被折磨得不想活了。這就不如找個有價值的地方去死,換得別人的生存。然後靠自己的死,賺點小錢養活一輩子對不住的父母老婆孩子……這種事情在古代特別是冷血不公平社會多如牛毛,很多人爭著去死!!
所以,死誰差不多,為了更大的更有意義的價值去死是值得的!
回覆列表
《拯救大兵瑞恩》用巨集大的場面、血流成河的鏡頭,帶給觀眾視覺和心靈上強力的衝擊與震撼感。在震撼中反思戰爭帶給世界的傷害。
擴音器中,傳出來一個個陣亡的名字,在播報員的口中說出來,是顯得那麼的平靜、冷漠,彷彿播報的只是一頁頁的物品名字。
為什麼要用八個人的生命去換取一個士兵的生命?這樣做值不值?不僅僅觀眾再問,就是參加執行任務的士兵也在問?都有父母、都有兄弟姐妹,都在期盼戰爭的結束、親人平安歸來。
一位老母親將兄弟四人送上戰場,從接到第一封陣亡通知書時的萬分悲痛,到第三封陣亡通知書時的麻木。支撐老母親繼續活下去的信念就只有小兒子瑞恩能平安歸來。
電影詮釋了一種人性的閃光,八個人的將活的機會留給了瑞恩,堅定了一位老母親活下去的心念。用人性的美好一面,映襯戰爭的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