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也稱同理心,指設身處地地和他人的情緒共鳴,感同身受。共情就像是穿上對方的鞋子走對方的路。
共情不是建議,評價,解釋,而是和對方同頻,在一起。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孩子說:“媽媽我好累啊。”我們可能會說:“誰讓你昨天睡那麼晚,肯定會累啊。”——這不是共情而是評判。
或者說“那趕緊去睡會吧”——這不是共情而是建議
共情是:“很難受吧,媽媽都心疼你了”
孩子說:“吃多了餅乾,我肚子現在好脹,都覺得有點想吐了。”因為我擔心焦慮第一反應,我就衝口就說:“那你怎麼吃那麼多呀?有沒有問題?”這裡有指責,有詢問,但是沒有共情。
共情的方式上,“哦,吃那麼多肯定是不舒服的吧?”
有時候共情是很難的,雖然我們知道,但是在第一時刻的反應仍然是我們以往的模式,指責,建議,評判居多。只有不斷的去反省,不斷的去覺察,慢慢的我們就可以共情了,真正內化了以後,就成了我們的模式,當我們第一時間反應,就會是一種共情的同理的態度。共情對和青少年溝通尤其重要。
如果做不到共情,我們可以先學會接納。我們認真傾聽,允許對方有情緒。為什麼要允許呢?因為情緒對個人的意義非常重大,而是一個人和自己貼近的一個方式。
共情也稱同理心,指設身處地地和他人的情緒共鳴,感同身受。共情就像是穿上對方的鞋子走對方的路。
共情不是建議,評價,解釋,而是和對方同頻,在一起。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孩子說:“媽媽我好累啊。”我們可能會說:“誰讓你昨天睡那麼晚,肯定會累啊。”——這不是共情而是評判。
或者說“那趕緊去睡會吧”——這不是共情而是建議
共情是:“很難受吧,媽媽都心疼你了”
孩子說:“吃多了餅乾,我肚子現在好脹,都覺得有點想吐了。”因為我擔心焦慮第一反應,我就衝口就說:“那你怎麼吃那麼多呀?有沒有問題?”這裡有指責,有詢問,但是沒有共情。
共情的方式上,“哦,吃那麼多肯定是不舒服的吧?”
有時候共情是很難的,雖然我們知道,但是在第一時刻的反應仍然是我們以往的模式,指責,建議,評判居多。只有不斷的去反省,不斷的去覺察,慢慢的我們就可以共情了,真正內化了以後,就成了我們的模式,當我們第一時間反應,就會是一種共情的同理的態度。共情對和青少年溝通尤其重要。
如果做不到共情,我們可以先學會接納。我們認真傾聽,允許對方有情緒。為什麼要允許呢?因為情緒對個人的意義非常重大,而是一個人和自己貼近的一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