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塵度簽名設計
-
2 # 蘭竹ZLZ
那只是相聲而已,是臺詞,郭德綱三闖北京當北漂的時候,應該與高峰、于謙不會是“曲藝學校”同學的關係。于謙是曲藝團缺人手的時候,郭德綱早年幫忙演出認識的,關於高峰在天津拜師範振鈺先生說相聲後建議高峰拜金文聲學評書的時候認識了郭德綱。
所以在相聲表演中提到的“我們從小都是曲校的發小”等只能證明一點“結識的比較早”而已。所以關於郭先生常在相聲節目裡提到的:他和于謙、高峰是從小一起長大的,一起上的曲校等不是真的實的。只是當作臺詞聽一聽就罷了。
但是老郭曾在他的相聲文本里說過:相聲表演就是逗大家一樂,有的時候雖然是假的,但道理是真的,我們有時候說相聲的舉例別去認真,認真了你就錯了。回答問題:假亦真來真亦假,聽著有感覺和道理就行,我們就聽個接地氣即可。
于謙老師與郭德綱合作近二十年了穩紮穩打不分離,高峰也是通過金文聲先生的引薦到的德雲社,做起了德雲社的教官,新進的學員都歸高峰所管理。不管是高峰或於謙與郭德綱都是互相尊重和理解及包容的,德雲社才有今天的模樣。
相聲是一門藝術也是文化的修合,他們三人的異曲同工之妙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及各方協商考驗的,有密切關係和過得著,才能在舞臺上這樣呈現出來此種語言的表現形式,否則老郭不會這麼去說或者做。
-
3 # 墨眉ong
當然不是真的,這只是為了塑造一種現場效果故意這麼說的,其實這個想證明不難,稍微瞭解的德雲社的想必都知道,郭德綱是德雲社的創始人之一,而於謙和高峰都是後來加入的德雲社,所以不可能是從小一塊長起來的,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生平:
1、郭德綱郭德綱1979年投身藝壇,先拜評書前輩高慶海學習評書,後跟隨相聲名家常寶丰學相聲,又師從相聲大師侯耀文。其間又學習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輾轉梨園多年。1995年,創辦北京德雲社。 2005年起,郭德綱及其德雲社異軍突起,使公眾重新關注相聲這一藝術門類,實現了相聲的二次復興。
可以說是郭德綱和德雲社拯救了相聲,因為郭德綱剛到北京的時候是相聲及其不景氣的時候,各大晚會已經不拿相聲當娛樂節目了,郭德綱也曾在節目上說過,他當年之所以從事編劇、主持、演員等職業,就是為了掙錢,因為那時候靠相聲已經難以維持生計,所以不得不開展一些副業,後來也是在德雲社的努力下,讓大家逐漸又瞭解並再次喜歡上了相聲這門表演藝術。
2、于謙于謙,1969年1月24日生於北京,相聲演員、北京搖滾協會副會長、北京馬術文化節兒童馬術推廣大使。1982年考入相聲班學藝,相聲師承石富寬先生,1995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影視導演系。
郭德綱曾說他剛到北京吃不上飯的時候,于謙在北京就趁十幾套房,可見於謙其實是非常有錢的,後來更是因為喜歡玩,喜歡養動物,在北京有了幾十畝地的“天精地華寵物樂園”,專門供自己在裡面玩,于謙在加入德雲社之前,是有正經工作的,由於和郭德綱合作過幾次,兩個人都互相非常喜歡對方對相聲的感覺,但是由於當時德雲社不景氣,直到德雲社慢慢有了起色,才正式邀請于謙加入。兩個人搭檔了幾十年,為觀眾帶來了無數經典的相聲,許多時候雖然郭德綱的相聲包袱很好,但是于謙恰如其分的捧哏更是令觀眾捧腹。
3、高峰高峰,1983年5月12日出生於天津市河東區,中國內地相聲、快板及影視演員,德雲社總教習,畢業於天津農學院。高峰的相聲師從相聲名家範振鈺先生,西河門師從曲藝老藝人金文聲先生。現在是德雲社的相聲演員,為什麼稱高峰為德雲總教習呢,因為他是所有新加入德雲社演員的老師,每年德雲社招生,報名的有幾千人,但是最後留下的可能只有幾十人甚至幾人,負責篩選的主要就是高峰,甚至在正式加入德雲社之後,也是由高峰來進行教學,等學員跟高峰學的差不多了才會進行拜師,郭德綱也曾經在節目上說過這事兒:“好不容易招一個像樣的學生,高老闆給教的差不多了,然後被我搶走了”,由此可以看出,郭德綱的學生許多也都是高峰培育出來的。
總結:郭德、于謙、高峰他們三個共同表演的節目,曾經被觀眾笑稱為“相聲界頂配”“相聲界的半壁江上”節目上說他們從小長到大隻是為了塑造一種氛圍,不僅是他們還有孟鶴堂、岳雲鵬等都在相聲上說過和誰誰誰從小長到大的,但實際上並不是真的從小長到大。希望他們能越來越好,為觀眾帶來更多精彩的相聲作品。
-
4 # 使用者3327579875116
他們是師兄弟但不是打小一起上的曲校
1982年,于謙考入北京市戲曲學校相聲班學藝,在校期間跟隨相聲演員王世臣、羅榮壽、高鳳山、趙世忠學習,並拜師於相聲藝術家石富寬門下。1995年,于謙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影視導演系大專班的進修學業,之後參與電視劇《馬三立》的拍攝,飾演角色趙佩茹,1996年又出演電視劇《小井衚衕》,扮演角色肥子,同時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及地方臺的長期欄目中擔任節目編導及主持人。1997年-1998年間,于謙與郭德綱在幾次演出場合中相識。2000年,于謙和郭德綱在北京某郊區露天廣場的舞臺上,表演了對口相聲《拴娃娃》。這次意外的合作卻讓二人“毫不意外”地對彼此生出強烈欣賞。2002年起,于謙不時與在小劇場演出的郭德綱合作表演相聲。2003年,郭德綱與于謙合作相聲《你好北京》,在北京相聲小品邀請賽上獲得了組委會特別獎。2004年,于謙正式加入德雲社,自此于謙與郭德綱結為固定搭檔。期間合作相聲《你要鍛鍊》、《找堂會》、《養王八》、《養寵物》。2006年12月20日,農曆丙戌年十一月初一日:郭德綱、于謙、李菁、高峰拜金文聲為師。分別得名於增祿、郭增福、李增壽和高增喜。
-
5 # 東南西北20170801
老郭是真正恢復傳統相聲的——很多內容涉及下流、色情,解放前地攤相聲吸引人的那些東東,把解放之後相聲界試圖去掉的那些內容又重新撿回來了。
語言大膽、潑辣、犀利,同時也下流、低俗,層面也就是街邊三教九流那個層次,本來如果影響力不大,小圈子,勞動人民辛苦之餘去放鬆放鬆、解解悶,也沒問題。然而,現在是資訊時代了,傳播手段多了,這些充斥下三濫內容的“相聲”受眾多了(和官方一直試圖建立的那種高大上、正面積極Sunny的風格相比更吸引人),推而廣之就不合適了。
非常像二人轉,在東北民間作作樂,也沒啥,但廣而告之,就非常不得體了。
面對全國的觀眾,說他三俗,沒錯。
老郭,頭腦機靈,反應快,社會經驗豐富,常年在最底層跌打滾撒,內心強大又很陰暗,嘴皮子利落又很刻薄。他本來沒啥錯,錯就錯在,位置太高了,影響力太大了,他的那種層面的積累配不上他現在的位置,德不配位,他如果還是在街邊賣藝,那就恰到好處,不會有什麼爭議。
強調一下,作為成年人,我個人挺喜歡他的相聲,我的意思只是他不適合出現在一個面對全國觀眾的平臺上。
-
6 # 拾憶物語
雖然郭德綱在他的相聲段子中經常提到他和搭檔于謙以及總教習高峰時從小一起長大的,屬於那種發小的好兄弟,但是真實情況卻非如此,甚至可以說,郭德綱在24歲之間根本就不認識于謙和高峰,甚至三人都沒怎麼見過面。
首先,說一下郭德綱和于謙,兩人一個是天津人,一個是北京人,可以說兩人在年幼時都沒怎麼離開自己所出生的城市,而這怎麼可能說郭德綱和于謙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呢?
之後,學藝有成的郭德綱在1995年年才離開了天津,開始到北京闖蕩,儘管在1996年他便建立了德雲社,但是由於北京相聲界的排外,導致剛開始北漂的郭德綱在北京的生活並不盡如人意,甚至可以說,當時郭德綱連一個固定搭檔都沒有。
而在這種背景下,郭德綱和于謙在1997年左右有了幾場合作,也正因如此,兩人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友誼,甚至再次之後郭德綱和于謙成為了固定的相聲搭檔。
儘管郭德綱和高峰都是天津人,但是兩個人相識時間更晚,知道2005年左右,郭德綱才第一次見到高峰,而這還要歸因於郭德綱的評書師父金文聲老爺子極力推薦高峰的緣故。
當年,郭德綱去拜訪金文聲老爺子,在兩人攀談期間,金文聲老爺子向郭德綱推薦了相聲基本功極強的高峰,並當時就打電話把高峰喊了過去,也因此,郭德綱和高峰開始相識相知。
而之後,高峰在加入德雲社之後被郭德綱任命為“德雲社總教習”一職,開始為德雲社培訓新人,由此也能看出郭德綱對高峰實力的認可。
由此也能看出,郭德綱、于謙和高峰三人並非像相聲段子中所說的三人從小相識,一起學藝,而郭德綱之所以會這麼說,完全是為了相聲作品後面的情節埋包袱而已。
-
7 # 老譚觀世界
這只是一個段子
套用郭德綱在舞臺上的一段話:你看電影知道爆炸、喊爸媽、喊祖宗、殺人放火都是假的,為什麼相聲中的場景就非得是真得呢?相聲就是圖你一樂,讓你聽完哈哈一笑,忘記白天不開心的事就成功了,至於真真假假真得不重要!
-
8 # 天啟百曉生
高老闆不是親自闢謠了嗎?
和郭德綱說好一起長大,結果郭德綱長到一半不長了
都是純屬砸掛段子啊!
-
9 # 岑詮
這也信?服了!
德雲社高峰這兩年頭髮確實有些稀鬆,但事實上1983年生辰的他還不到40歲、足足比郭德綱小了10歲。
于謙是1969年生人,大郭德綱四歲。
年齡差距擺著呢,已經不可能真實“一起上的曲校”,純屬演出舞臺的人物情景構造罷了。
于謙生長於皇城根下,屬於“官二代”——父親是石油系統的幹部。在2000年左右和郭德綱相識之前、倆人根本沒有交集。
高峰和郭德綱雖都是天津人,年紀和讀書軌跡上根本不可能有什麼交集。
而且,三個人之中、其實只有于謙有在北京戲曲學校就讀過,高峰是畢業於天津農學院、郭德綱連初中都沒念完。
相聲舞臺和話劇、小品舞臺,以及電影電視熒屏一樣,都是出於劇情需要的虛構,無須當真,一聽一樂的事而已。
-
10 # 坑娃神爹2
真應了郭德綱說的那句話了,電視你知道是假的,電影你知道是假的,憑什麼到了相聲裡,你什麼都認為是真的?套用周立波的一句話,這是由周立波扮演的周立波所提出的觀點,與周立波本人無關
回覆列表
無論他們三個有沒有一起長大,上曲校,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三個人的相聲藝術造詣都已經高深莫測了!相聲界論資排輩這種陋習導致的排外現象太嚴重了,致使郭大師這群藝術家被排斥,所以德雲社的發展確實被那群高雅之士阻擋了許久,但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相聲本來就是帶給人們歡樂的藝術形式,只要大家聽起來高興就是好相聲,就會被群眾認可,這不是幾個所謂的高雅藝術家所能控制的。
郭德綱能把奄奄一息的相聲事業重新發展壯大起來,跟他上不上曲校似乎關係不大,跟他一生熱愛相聲,學習創新相聲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試想一下假如沒有郭德綱于謙,現在還能有幾人記得起相聲?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幾十年來相聲已經快要銷聲匿跡了。現在就連我10歲的兒子都愛看郭德綱岳雲鵬這些藝術家的相聲,居然看的哈哈大笑前仰後合,說明相聲確實又活過來了!當然能壯大到今天的場面,離不開群眾的支援,一切事物的發展,都需要建立在群主熱愛的基礎上,群眾才是根基,根基若是動搖了,其他的一定會搖搖欲墜。
最後祝願郭大師永遠健康,德雲社更加強大,能給群眾帶去更多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