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貞
-
2 # 浮華背後4887
文化思想塑造人的精神面貌是毫無疑問的。
世俗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教育行業的人,無論是講臺上的教師還是其他相關崗位的工作人員,大多都是文質彬彬溫文爾雅。
這與他們所接受過的文化教育,文學浸染與職業薰陶息息相關。
儘管世俗生活中他/她們也與各行各業中的人一樣,會遭遇這樣那樣的煩惱煩心之人之事,也有著這般那般的不滿足不知足,但是他們遇事而發的態度與其它行業的人截然不同,而歸根到底所有的不同皆是因為精神思想境界的不同。
經常接觸或沉浸文化文學其中的人,必有有別於或高於常人的精神面貌。
於金錢名利地位等紅塵誘惑也必與常人的痴迷,沉溺心態有著截然不同的取捨態度!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是孔子對人生的規劃。但人類限於物質的束縛和禁錮,不得自我主宰並完善,文學變得可有可無。人的精神世界漸趨物慾及奢華享樂,情感已淡漠,而文學的基礎是豐富的情感。
物慾和自私使人情感淡漠,漸漸理性邏輯化,趨利避害自我為中心使人知能智慧化,貧富智商懸殊愈來愈嚴重。情感智慧化而致冷酷無情,家庭和婚姻面臨解體,而家庭和婚姻是人類情感的發源地,發源地崩潰了情感敗壞了,文學寫什麼表達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