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簡化老鳥

    非常值得警惕!

    首先對於大盤而言,在大盤上漲過程中,大批次的股東減持,預示著大多數個股已經漲幅過高,偏離了其行業價值均值,這往往是行情結束的標誌。

    例如:2009-2013年間,上證指數在幾處明顯階段高點附近,均出現淨減持規模的大幅上升,減持潮平均早於指數高點2.7周出現。

    2019年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減持計劃公告快速增加,產業資本淨減持規模放大。截止2019年3月25日A股累計接近600家上市公司釋出減持計劃,從歷史資料來看,產業資本大幅減持後,A股通常下跌,或許今天的跌幅就是這些減持資料的驗證。

    對於個股而言,股東的減持表示股價估值過高,股東是最清楚行業估值和公司運營情況的。如果股東都覺得股價估值高了,後面的漲幅空間已經是非常有限。

    當個股上漲期間股東釋出減持公告,意味著股價即將下跌,例如最近的 網宿科技 ,在股東釋出減持後,股價停止了上漲。當然減持對股價影響,一般都是短期有影響,只有公司運營良好,業績好,股價還是按它該有的軌跡走的。

  • 2 # 股客會

    春江水暖鴨先知,由於熟悉行業發展動態和公司的經營情況,產業資本歷來被認為是嗅覺靈敏的一股力量。很多人感嘆,產業資本常常會在價值被低估時出手增持,也會在泡沫高企時果斷套現。

    偏偏,伴隨這一輪的A股的指數快速走高,我們所見的卻是產業資本減持的力度不斷加強。從1月到2月,減持規模越來越大、速度也似乎越來越快。

    股指上行中的產業資本減持潮,值得警惕嗎?

    減持額:

    有訊號意義,但不強

    儘管從歷年的減持政策來看,監管機構對於股東減持是逐步趨嚴,但就從淨增減持金額來看,減持在A股幾乎是一種常態。東方財富證券近期一篇關於減持的專題報告中統計發現,自2004年1月以來統計每個月的淨增減持金額,近15年共計182個月,淨增減持金額表現為負的月份為133個,淨增減持金額為正的月份49個,淨增減持為負月份佔比達到了73.1%。

    減持是常態,牛市階段的減持尤其多。事實上,就這份報告的資料來看,減持金額與上證指數表現出一定的相關性。上證指數在近15年來出現了約3次較為明顯的上漲(今年年初的漲幅也算作明顯上漲),在每一次上證指數大幅上揚的時候也都是減持的高峰期。另外,從歷史資料來看,減持金額佔流通市值這一指標和上證指數幾乎在同時達到最高點,處於同一水平位置。

    除了相關性,減持額對於市場有沒有領先意義呢?另一份來自長江證券的報告的結論是:減持額對指數有一定領先意義,但指引作用不強。從減持額與上證綜指走勢的擬合情況看,除了大幅減持通常發生在牛市或反彈期之外,還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發生在牛市中的減持,通常並不會扭轉牛市整體向上趨勢(2015年出臺減持新政除外),但市場向上動能可能被削弱(如2014年末大幅減持後的1-2個月,市場向上動能減弱);二是震盪市中的反彈期發生減持時,減持結束後1個月左右,反彈行情或將結束;熊市中往往隨著大幅減持的開始,反彈行情以更快速度結束。

    換句話說,雖然我們印象中的產業資本都是特別先知先覺的資金,但就現有的資料來看,產業資本增減持的領先訊號作用也許沒有那麼強。對此,長江證券的分析是,可能因為產業資本與市場其他投資者對市場、行業或企業未來執行狀況的理解有所差異。同時,市場具有較強的博弈屬性,即使產業資本減持對市場或行業基本面變化具有較強領先作用,但博弈屬性一定程度上減弱了這種領先作用。

    增減持次數比:

    曾是一個相對靠譜的擇時訊號

    除了增減持額,另一個考察增減持的維度是次數。天風證券近期釋出的一篇專題報告,就是選用增持次數/減持次數來作為領先指標,來衡量產業資本的情緒。

    和長江證券的報告中得出減持金額的指引性作用不強這個結論不同,以增持家數/減持家數這一資料來擬合上證指數,天風證券發現2007年以來市場每一次出現較為明顯的反彈或者反轉行情之前,這一領先指標幾乎都比較精準地發出了買入訊號(但無法判斷市場上漲屬於短暫反彈還是長期牛市的起點)。

    為什麼要說增持次數/減持次數資料“曾”是一個相對靠譜的擇時訊號?那是因為今年年初以來市場全面反彈,各類主要指數都有超過 20%的上漲,但期間產業資本的增減持次數比並沒有發出任何“買入訊號”。

    這一次有什麼不同?天風證券的報告中對年初以來的資料做了進一步拆分,2841 筆減持中民營企業有接近 2500筆,佔比高達87%,對應的減持規模佔比 50%。對比股權質押風險模擬資料庫,781筆減持涉及股權質押風險,佔比接近三分之一。換句話說,這一次產業資本非但沒有在底部增持股票,反而出現大規模的減持,原因可能在於民營企業急需大量資金修復資產負債表和解決股權質押問題。

    如果減持額的領先指標整體沒有那麼強、如果增減持次數比也會那麼任性地失效,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意產業資本這件事?那可能是因為他們買股票的原因是因為覺得別人會買所以要提前買,賣股票的原因是覺得別人會賣所以我要提前賣。說實話,這樣的邏輯看似理性、實則博傻。

    在關注產業資本增減持的同時,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我買入並持有這隻股票的理由,究竟是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含維生素B的水果,食物有哪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