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樟樹病人

    “滿嘴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老師痴,誰解其中味?”

    題主在感嘆普通老師命運多舛,讀書沒有給老師帶來好運氣,看來題主是一個老師。

    現在的中小學教師可以劃分為三撥:

    第一撥,55到60歲,如果女老師56歲還在崗,那肯定是副高職稱了,否則退休了。這撥人要麼是頂替進來的,要麼是很早以前推薦去讀師範的;

    第二撥,35到55歲,這一撥是當下學校的中堅力量,是1985到2000年初中生裡面最好的一批中師畢業生,或者是大學擴招以前的專科生;

    第三撥,28歲以下的,這一撥要麼是定向中師生,要麼是經過層層選拔的“三支一扶”畢業生或者經過編制考試進來的。

    是的,28歲到35歲的老師很少,那是教師青黃不接的年代造成的。為什麼會青黃不接?因為中師生不分工了,沒有別的專業的畢業生願意進入這個行業。

    老師幾乎沒有晉升的空間,了不起當個校長,副校長、中層是受累不討好的職位。加上工資低,待遇差,養家都成問題,沒有父母的幫襯,買房只能想想而已!

    但是,各級各類領導都要求老師要甘於清貧,所以老師的命運是註定了的,不要發牢騷,如果你還年輕,忍受不了清貧的生活,建議轉行!

  • 2 # 標峰理論評

    以前人們說“寒窗苦讀十餘載,一朝鯉越龍門”,現在說“碩士學歷又怎樣,出來還不是給別人打工”。人們總是拿出一些成功人士來說明成功與學歷無關。比如喬布斯,李嘉誠,比爾蓋茨等人就是輟學後走上人生巔峰的例子。

    可是你如果你再深入地瞭解一下,你會知道比爾蓋茨輟學的學校是哈佛大學;喬布斯因為經濟原因退學,他將當年在藝術學校學習到的知識運用於後來的mac電腦的設計;李嘉誠出生於教師家庭,小時候曾學習孔子儒學,後面因為抗日戰爭放棄學業。

    輟學的人千千萬萬,出得幾個喬布斯、李嘉誠,比爾蓋茨?而且他們輟學,不代表他們不渴望知識,也不代表他們沒文化。

    有錢沒文化的人被稱為“土豪”,有錢又有文化的人,可以改變世界。

    前陣子一張“網際網路大佬在烏鎮聚餐”的合照在網上刷屏。當年喬布斯說“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我想這一桌子網際網路大佬做到了。

    讀書無用論的支持者都是沒什麼文化的人,他們提出“讀書無用”證明“雖然我書讀不好,但是自己在其他方面很有造就啊!”。而有文化的人是真正謙虛且有涵養的人,他們才不會向別人證明“看,我就是因為讀好了書,才有現在的成就”。

    讀書吧,少年!

  • 3 # 辦公指難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命運?

    法國昆蟲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理解什麼是命運。

    法國昆蟲學家約翰.法布林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稱之為“毛毛蟲實驗”: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葉。 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幾天之後,它們最終因為飢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約翰.法伯在做這個實驗前曾經設想:毛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而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食物,遺憾的是毛毛蟲並沒有這樣做。

    其實命運就是這樣——維持自身的慣性。在人生當中有多種慣性,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維持自身存續的慣性。這種慣性決定了一個人命運的軌跡。

    毛毛蟲的命運依循著佇列的軌跡,沿著盆沿迴圈它們的命運。

    這樣來說,如果一個人想要自己掌控命運,就需要從自身的慣性「思維、行為、習慣、性格」下手,改變自己的思維、行為、習慣、性格。

    因為改變慣性才能改變命運。

    不過,相信大家都知道,大部分人都是在遵循慣性,一天一天的就過去了。更何況,面對改變,人們有大恐懼。

    聽過這樣一個新聞,一個初中學生輟學了,老師去勸返,孩子家是開藥店的,家長聽勸聽厭煩了,就對老師說,難道像你一樣,讀書出來了,就來教書,教了幾十年,你看看你住的什麼房,開的什麼車,乾死幹活的,有時候還得受教育局和學校的氣,孩子繼承藥店,不比讀書好多了?

    有不少人認為,老師的命運確實比不上這個輟學的孩子。因為孩子家有錢。但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其實,這個孩子的命運根本就沒有改變,他還會延續他父親的命運之輪,繼續經營藥店。這個藥店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可能會一直可以盈利,也可能這個孩子接手後破產。

    反過來說,如果這個孩子跳出父親為他鋪的路,努力讀書,將來的發展機會只會比不讀書要多,通過讀書,這個孩子會接觸到經濟管理學、企業管理學等等,會接觸到先進的藥店管理模式等,會接觸到先進的思維模式,這些會讓孩子的命運發生改變。

    教書的老師為什麼大部分是普通老師?

    老師也是普通人,教師只不過是一種職業,就像公務員、醫生等一樣,就是一個謀生的職業。況且,部分教師只是知識的搬運工,沒有對所教授知識進行廣度和深度的挖掘,也是在一天天的重複。也沒有逃脫命運的車輪,也在迴圈的往復。

    有不少始終在讀書、在學習的老師們,實現了自己的賬務自由。憑藉自己的知識和教育經驗出書、講座等,實現了大部分人眼中的“成功”,實現了改變命運!

    況且,拿老師的職業來聊命運的問題,本身就是對教師職業的不尊重。因為教師職業的待遇問題不是老師們能決定的,這是職業政策決定的。

    結束語:其實,讀書改變命運不是指的世俗的成功,不是指擁有多少金錢,擁有多少房產,而是指的是通過讀書得到內心的改變,改變自己的認識,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改變自己的習慣等等,從而達到“君子獨善其身”的目的。

    大家認為呢?

  • 4 # 皓媽課堂

    讀書改變命運要對比的是不讀書什麼命運。不讀書比當老師更好嗎?反正我高中老師不這麼想。至今記得他給我們講的親身經歷。

    同學技校畢業進工廠,工資500,他高中三年,大學四年,花光了單親媽媽的所有積蓄。最後當了高中老師,工資300(30年前),拿著薄薄的幾張工資,他是一把辛酸淚往肚裡流。又過15年,同學夫妻雙雙下崗,他工資3000了。

    又過5年,我大學畢業去看他,他說現在他補課1000一節一對一,有私立學校50萬一年聘他。我笑問當年讀高中考大學後悔?他說不後悔,自己學了本事才是王道。

    很多普通人不讀書根本沒有路,讀了未必改變多少,總好過任命。

  • 5 # 郝峰濤

    讀書無目的,命運無從說起!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就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為核心,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的原力在於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引導,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以寬容之態讓學孩子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四,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謝:

  • 6 # 九門提督V5

    高中時成績一般,大學考了個二本師範畢業就參加工作,農村特崗教師,到今年8月份就10整年了,剛開始工作在偏遠農村,每月工資2500元,包班班主任除了英語其他語文數學科學品德音體美全包,很是忙碌的一天,週末和假期基本我都兼職,剛開始時我做我大學經常做的擺攤賣電子產品,後來做微商,和同學一起合夥搞投資,後來投資失敗,又利用週末假期擺攤賣電子產品、風箏、文玩、衛生紙等等當時流行的爆款等。如今在學校中層也快三年了,實在是身心俱疲,從管理學生,管理教師,迎接各項檢查,中層就是幹事的中堅力量,我一人分管德育衛生,安全,少先隊,少年宮等工作,讓我很充實,也很鍛鍊的能力。待遇方面雖然工資現在已漲到每月四千元,但作為一家頂樑柱掙得一個月四千塊基本養不起一家,要是女生考個老師還是不錯的選擇,所以我週末寒暑假很多時候還要出去大街上擺攤,增加收入,可以看我發的視訊,我擺攤收入還真能比工資高!說心裡話中國教師工資待遇確實讓人悲哀,尤其農村教師!但是我還是挺熱愛我的工作,在學校我感覺我能找到我的價值所在,現在在德教處教育改善這些淘氣的學生,也很有成就感。怎麼說呢,不能只看待遇吧,自己的興趣在教書育人上就不會把待遇放在工作的第一位,每天工作都是開心的就好!

    讀書還是能改變命運的,要不我也許就和我大多數小學中學同學一樣,在外打工一年也掙不到太多錢。

    前兩年從網上流傳的一張照片上找到了困惑多年的答案。這張照片咋一看只是飯店聚餐的合影,仔細一看才發現合影中的每個人都是當今網際網路界大佬級別的人物。眾所周知,如今是網際網路的時代,照片中的大佬們無疑是這個時代的弄潮兒。做到網際網路行業的佼佼者,經濟收益自然不菲,來看看他們各自的身價是多少?是不是感覺房間裡坐滿了印鈔機?為什麼偏偏是他們坐在烏鎮網際網路峰會的聚會上?是什麼造就了他們?其實,不難從他們身上找到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叱吒商場之前,他們都是超級學霸。來看看他們的大學母校。不妨再來看一組由某權威機構提供的資料:在291個受訪的百萬年薪公司高管中,985名校出身的佔48%,其中來自北大的校友名列前茅,清華和浙大緊隨其後。所以,這張照片足以打臉不絕於耳的“讀書無用論”。雖然誰也不能保證,考上理想大學就等於登上了財富的直通車,但至少一所好的學校是由大批優秀的人組成的,而人都是環境的產物。

  • 7 # 子嘉格格

    這個不是個革命分工不同的問題,不能太高尚,要實事求是地來看。

    教師的待遇相對較低,也沒有什麼多高的社會地位,而且未來也沒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大多數教師一輩子都是一個普通的教師,所以看起來好像不是太好。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能考上師範學院的學生,在當時都是一些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知識好像沒有改變什麼命運。

    但是比較要分物件,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和成功的商業人士和官員相比,教師確實真不行。但與其他有些行業的人相比,還是可以的,至少工作穩定,收入穩定,尤其是在45歲以後,體制內的優勢就能顯現出來,譬如養老、、醫療、住房公積金之類的福利也還可以。

    個人認為教師只是一個職業,最大的收穫還是工作能夠得到學生的承認,最讓人欣慰的是在學生畢業之後還能讓他們認識與尊重。

    所以,知識改變命運,只是就高考而言,努力學習成為一名教師,這就是改變了命運,但以後的命運如何還得靠自己的智商、情商和努力。

  • 8 # 滁州金騰達教育戴老師

    讀書是每個人能力提高、內心成熟的必須途徑,也是一個人能夠讓自我靈魂安然自若的方式。

    至於它能夠給大家帶來什麼影響,這需要每個人自己去界定,至少它可以給我們創造一個前提和可能,而不是給你我一個必須的結果,可以說讀書只是因,需要什麼果還需要更多因素來加持。

    處於讀書知識增長中的教育環境,一直處在普通教師的崗位,可能的原因是:

    1、自我性格因素:可能本身就是淡然處之的性格,通過從事教育不斷提升自己、教育學生,並沒有打算自己一定達到什麼樣的高度,這樣性情的人可敬可佩,因為他們比較純粹;2、自我定位問題: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始終處在一種錯誤的定位和認知,從事教育只是權宜之計。自己沒有什麼努力又想天上掉餡餅,想得到更多但又害怕承擔風險。所以一直苟且於教育普通崗位但又時時抱著不切實際的雄心壯志,如果一直如此可能就是鬱郁不得志,這樣的人可悲可嘆!

    其實無論哪種都好,關鍵在於自我的選擇,讀書應該讓我們明智和自知,教育應該讓我們堅定和奉獻。

  • 9 # 西落東昇

    要做比較的話,不是橫向和其他混的好或者混的差的人做比較的。而是縱向比較,和如果他沒有讀過書是什麼樣的情況做比較的。

    人都是會選擇最合適自己的一個選擇。大致列舉一下選擇做老師的可能情形:

    1、原先家境並不是很好沒有背景。那如果他沒有讀書的話,他可能是去的工廠流水線工作,辛苦用苦力工作,碰到疫情之類的狀況或者老闆拖欠薪酬,往往更被動。而當老師工作穩定,旱澇保收,還有寒暑假。2、中產家庭,選擇當老師。說明可能喜歡穩定的生活,且背景不強因為若有背景往往想要穩定會走公務員這條路一路上升。而沒讀書的話,一箇中產沒有背景沒有文憑的年輕人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能是啥呢?在一家企業找個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渾渾噩噩。3、熱愛教師這個行業的人。看重的是教育的意義,精神層面往往更高尚,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當老師可以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若沒讀書的話做個類似苦行僧那樣高尚的人也可以。但這類人很難不愛讀書,所以現實應該不存在。4、家庭超富有選擇當老師。這類人看起來做什麼都一樣,讀不讀書命運影響最小。然而卻是最大的,讀書的富二代和不讀書的富二代區別就是newmoney 和oldmoney 的區別。富不過三代的故事往往是從一個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頑固子弟開始的,沒有文化的加持的財富,社會有一萬種方法讓其失去。有了文化加持即使這一代因為喜歡當老師而當老師,財富不會因為無知或者其他惡習導致流散,終究還是再給下一代,而且下一代有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在家庭條件家族影響力的加持下,他的未來也不會差到哪去,還很有可能有一番作為。

    目前只想到這些歡迎補充。

    所以無論你是什麼行業什麼家庭,讀書遠比你想象中的重要。讀書無用論都是不讀書的人用來安慰麻醉自己的,才可把自己當下的困難處境歸咎給外在因素。讓自己不會因為自己年輕時的懶惰而感到那麼難過。

  • 10 # 苗嶺淺夫

    差生上師範院校,教出來的差生再上師範院校

    有6個高二的學生要做一個社會調查研究,選擇了我做採訪物件。開始是一些很常規的問題,後,問題轉向我的職業。

    ……

    有學生問我:老師您為什麼要選擇教書這個職業?

    我說:因為老師在你們這個年齡時沒有好好讀書,成績比較差。如果你們不好好學習,將來可能就跟我一樣,只能教一輩子憨書。

    一學生說:老師,您不該這樣謙慮。

    我說:老師說的是實話。我微笑的反問他們——如果你們的成績特別好,明年高考,你們會選擇師範專業嗎?

    四個學生明確回答不會。有兩個學生說自己得好好想想。

    採訪繼續進行,然學生拋棄了事前精心準備的採訪題綱。

    一學生大膽的問:老師,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您對中國的教育特別失望?

    我說:不,我對中國的教育充滿信心,只是希望有更多的優秀青年能夠加入教師這個行列。

    一學生說:老師,對不起,我的確不喜歡教書這個職業,當老師大累了。

    又一學生問:老師,您現在喜歡教書這個職業嗎?

    我說:當然很喜歡的。我6歲開始上學讀書,近半個世紀過去了,我一直沒有離開學校。

    ……

    學生問:老師,您對我們這一個代人有什麼忠告?

    我說:忠告談不上!只希望你們別每天知道讀點憨書,然後傻乎手的解題。多瞭解一下就會社會,知道國家民族需要什麼?自己喜歡什麼?自己能做什麼?如何把“個人的興趣愛好”與“國家民族的需要”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對你們明年高考填報志願可能會有些幫助吧!

    ……

    以上是前幾年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小事,算是教海中的一朵小浪花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寶寶哭的時候,寶寶聽什麼歌可以心情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