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傳說包拯生前日審人間案,夜去夜間審理陰案,死後成了閻王。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元雜曲中,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主持正義又無所不能的包拯,體現了人們對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時也是百姓對黑暗現實不滿的一種心理幻想。
閻羅王,亦稱"閻王爺"。印度神話中將冥界之王稱之為"閻摩羅王",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閻王作為地獄主神的信仰才開始在中國流行開來,佛教吸收印度信仰中的閻羅王而傳入中國。中國本土道教則將閻羅王收編歸為道教神系其中一位十殿閻王。
十殿閻王依次是: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輪王。
民間傳說中,"四大閻王"一說認為閻王有四位:除包拯外,還有韓擒虎、范仲淹和寇準。另一說則認為閻王有三位,分別是:包拯、范仲淹和寇準。
中國民間傳說包拯生前日審人間案,夜去夜間審理陰案,死後成了閻王。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元雜曲中,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主持正義又無所不能的包拯,體現了人們對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時也是百姓對黑暗現實不滿的一種心理幻想。
閻羅王,亦稱"閻王爺"。印度神話中將冥界之王稱之為"閻摩羅王",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閻王作為地獄主神的信仰才開始在中國流行開來,佛教吸收印度信仰中的閻羅王而傳入中國。中國本土道教則將閻羅王收編歸為道教神系其中一位十殿閻王。
十殿閻王依次是: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輪王。
民間傳說中,"四大閻王"一說認為閻王有四位:除包拯外,還有韓擒虎、范仲淹和寇準。另一說則認為閻王有三位,分別是:包拯、范仲淹和寇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