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卡通世界愛好者
-
2 # 春雨201749550
傳說若干年前,有一種怪獸叫“夕”,每逢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的日落以後,來到村舍,行兇作惡。據說,該畜生,眼如銅鐘,口若血盆,手似撓鉤,力大無比!但是此怪,怕紅怕火,怕光怕響。故而人們:貼紅對,炸鞭炮,敲銅鑼,點菸火,來驅除“夕”這個惡怪!所以,把這一天叫做:“除夕”!
至於春節一說,是因為此時,正處於二十四節氣的“十二個節”中“立春”之節階段,故而叫做春節。
除夕
中國農曆的除夕就是一年後最後一天的夜晚,“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癆之鬼”。這就是除夕的由來,它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則是西晉處的《風土記》等書。
在中國民間,除夕有很多富有積極意義的習俗。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等。
由此,人們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了對付它的方法,最後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