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那個本事就別幹那事,讓給有能力的人來做。做事應當量力而行。
老北京的衚衕裡,有專門缸、盆、碗,碟修理的手藝人,北京人管他們叫:“鋸碗兒的”。他們挑的擔子,一頭是個櫃子,樣式就像過去飯館兒夥計給人家送飯用的食盒。櫃子有三兩層放大小鋦子的抽屜,提樑上吊著一個銅做的像撥浪鼓似的東西。幹這行當的,很多是老師傅,幹活時帶著花鏡,先看好碴口,估計要用幾個“鋸子”,再說價錢。有句歇後語叫:“鋸碗兒的戴眼鏡兒;沒碴兒找碴兒”。它的出處可能就在這兒。 鋸碗所用的工具很簡單,一個像花生米粒兒大小的鑽頭,一把像拉胡琴的弓子,只不過弓子上系的不是馬尾兒,而是一根細繩兒。用它纏在鑽頭上,來回的拉動,那鑽頭在又滑又脆的瓷器上鑽孔,就像錐子紮在豆腐上,真是易如反掌。那個小鑽頭就是人們常說的“金剛鑽兒”。別看它“小”那可是這個行當賴以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副擔子加起來的價值,也不值那一粒“金剛鑽”值錢,沒有了“它”就什麼也幹不成了。於是就有了那麼句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啊。”
沒那個本事就別幹那事,讓給有能力的人來做。做事應當量力而行。
老北京的衚衕裡,有專門缸、盆、碗,碟修理的手藝人,北京人管他們叫:“鋸碗兒的”。他們挑的擔子,一頭是個櫃子,樣式就像過去飯館兒夥計給人家送飯用的食盒。櫃子有三兩層放大小鋦子的抽屜,提樑上吊著一個銅做的像撥浪鼓似的東西。幹這行當的,很多是老師傅,幹活時帶著花鏡,先看好碴口,估計要用幾個“鋸子”,再說價錢。有句歇後語叫:“鋸碗兒的戴眼鏡兒;沒碴兒找碴兒”。它的出處可能就在這兒。 鋸碗所用的工具很簡單,一個像花生米粒兒大小的鑽頭,一把像拉胡琴的弓子,只不過弓子上系的不是馬尾兒,而是一根細繩兒。用它纏在鑽頭上,來回的拉動,那鑽頭在又滑又脆的瓷器上鑽孔,就像錐子紮在豆腐上,真是易如反掌。那個小鑽頭就是人們常說的“金剛鑽兒”。別看它“小”那可是這個行當賴以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副擔子加起來的價值,也不值那一粒“金剛鑽”值錢,沒有了“它”就什麼也幹不成了。於是就有了那麼句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