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塵微草

    留守兒童主要出現農村,是落後村民追求城市富裕生活的後遺症。農民跑到城市打工,將孩子留給老人。爺奶只能保證留守兒童的穿衣吃飯問題,物質之外的一切都無法給予。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心理問題。

    從臨床醫學上講,他們會伴有身體的不適症狀,如心慌、心悸、胸悶、氣短,或者是腹痛腹瀉、尿頻尿急、頻出虛汗,嚴重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學習。長大之後,恐懼、自卑又影響他們的社交,他們對社交環境恐懼,怕見生人,怕與他人溝通交流,逃避現實,畏首畏尾。

    其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為封閉、孤僻、自卑。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由於沒有父母保護,缺乏親情依戀,深感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寡言沉默,形成自我封閉、孤僻自卑的心理,將來走向社會表現為不合群、做事沒有自信等。

    其三、我行我素,任性自由。隔代教育由於慈愛有餘、嚴厲不足,孩子會養成自由散漫、沒有規矩的不良習慣。說得難聽點兒,就是沒有教養。爺奶的溺愛,使得孩子不聽老師的話,不想受紀律的約束,所以學習上很容易掉隊。這樣的結局往往又加劇了他們的自卑,讓孩子變得更加沉默寡言、孤僻封閉。

    所以奉勸打工的父母,考慮考慮自己孩子的處境把吧。請不要為了賺錢,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2 # 蘇老師的心理課

    打個比方吧,比如:一個蘋果長在蘋果樹其中的一個枝上的某處,這個枝條說現在我為了你可以長的更好要外出為你尋覓更好的營養液,你留在這顆樹上繼續生長,要好好的,然後,樹枝脫離了大樹,把果實放在這顆樹的某個位置.......

    大家說,結果會怎樣?果實會長的很好嗎?枝條找到營養回來後能把營養傳遞給果實嗎?如果果實幹了、癟了、歪了、我們打他、怨他、恨他、指責他、糾正他、教育他,說他不懂感恩,要求他理解樹枝的苦衷,果實會怎樣想?

    可能有人會說那是樹啊,我們是人呢,這沒有可比性,自然執行有其規律謂之大道,他的實質並沒有什麼不同。

    呼籲爸爸媽媽們,既然選擇生兒育女,就拿出時間和精力耐心陪伴孩子長大吧,不要認為早年陪伴的缺失可以用金錢來彌補,或者孩子會理解我們的苦衷,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或敏感期,我告訴你,等孩子出了問題再千方百計,很有可能是於事無補。

  • 3 # 樂米凡

    留守兒童得主要心裡問題有自卑,性格孤僻等,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不在身邊,由長輩代養,而上一輩得養育觀念就是吃飽穿暖就可以,忽略了孩子心理需求,長期下去就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影響性格的形成。

    如果主要帶養人能夠更加關注孩子心裡需求,在孩子需要傾訴需要安撫得時候能夠認真傾聽同時及時安撫,增加孩子得安全感,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孩子心裡障礙。

    同時父母也要盡最大的可能多回去看孩子,實在不允許就跟孩子多聯絡多溝通,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並沒有因為不在身邊而減少。

    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是不會有太大得心理障礙的。

  • 4 # 笨點點

    轉自網路:

    留守兒童已經成為了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其在雲南、貴州、廣西等一些欠發達的省份,很多父母為了出去打工掙錢,就會把孩子留在老家讓爺爺奶奶帶,這樣的孩子長時間沒有父母的陪伴,所以心靈上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孩子可能會沒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一些心理缺陷。

    留守兒童長大後的缺陷:

    極度的缺乏安全感:因為在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沒有在孩子身邊,所以沒有給孩子塑造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呈現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狀態!這種狀態會跟隨著孩子的一生,可能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情況稍微好一點,而等到孩子遇見什麼困難什麼挫折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會爆發,而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形式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表現出來的是深深的自卑感,有些孩子表現出來的是極度的叛逆,而這些行為主要的誘因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

    早熟:留守兒童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比較早熟,因為長時間的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所以不能像在自己父母面前那樣撒嬌任性,而是會感覺到有隔閡,而且現在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年紀普遍都是比較大的,他們也是需要照顧的,肯定不會照顧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也不會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只要孩子吃飽穿暖就可以了,在這種環境之下,孩子不得不快速的成長起來,所以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是比較缺乏兒時的快樂的,也沒有太過於開心的回憶!

    對於感情的淡漠:對於父母感情的淡漠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從小就沒有在父母身邊長大,雖然知道是自己的爸爸媽媽,有血緣關係,但也只是兩個較陌生的人而已!所以當父母想要和自己的孩子溝通感情的時候,其實孩子的內心是非常拒絕的!這種對感情的淡漠會在孩子的心理生根發芽,在孩子長大以後還會發生在各種對於感情的處理方面!有些孩子叛逆也是這個原因~

    留守兒童是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的,既然選擇將孩子生下來,那麼就要對他們負責任,不僅僅是要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更需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建議大家將孩子放在自己的身邊,這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5 # 師說心雨

    留守兒童是加快城鎮化程序,直接有效提高農民收入,加速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主要涉及物件是農村少年兒童。

    一、留守現象與心理缺陷關係不大,主要是愛與不愛的關係

    就拿我所在的農村地區來說,留守兒童佔比高達12%,這已經具有普遍性。

    心理缺陷的問題主要是看兒童的個體差異,不具有共性特徵,不因為留守的問題而產生缺陷。

    比如,我所在的學校小學部有27名留守兒童幼兒園部共有13名留守兒童,都是隔代監管。經過正確引導,均很正常。他們在學校可以定期與父母通話,在家也隨時聯絡。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的變化,其實好壞不一而論。

    有的孩子因為留守變得更能理解父母,有的更有家庭責任感。幼兒園有一位小朋友,非常聽老師的話,不淘氣、自理能力明顯強於其他幼兒。小學有一位孩子,作業從來不欠,回家洗自己的衣服,還幫奶奶做些家務。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留守的現實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可能因為監管缺失問題而產生膽小、自卑、頑皮、孤避等不良性格特徵。但對於引導得當,負責任的家長,留守卻為孩子提供了寶貴的成長鍛鍊經歷。

    二、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種氣質都有優點和不足,優缺點是相對的。但某一元素增多或減少,就形成偏差,也就是大家說的“缺陷”

    從心理學的研究來說,人的性格都會被包括在四種氣質裡,這四種氣質分別是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鬱抑質。每種氣質對應的性格特徵都有優點、同時也有缺點。例如膽汁質型人的性格特徵是外向,善交往,有激情,但缺點是易急躁,易怒。粘液質的人感情豐富、細膩,責任感強,但缺點是嫉妒心強,容不下別人。經過特殊的交往或者從事某一項工作之後,人的氣質會出現一定的綜合傾向,通俗說這就叫後天的培養或學習。經過培養後,優點會得到加強,缺點會減弱。

    負責任的父母會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鼓勵、引導,即使孩子留守,也不會耽誤家庭教育。

    簡單說,性格就是氣質的外在表現。心理學研究表明,每種氣質的人在個性心理特徵上都有優點,但同時都有缺陷,但某特徵明顯增多或減少,就會表現出與正常狀態不符的現象。如膽汁質的人,如果過多地進入發怒的狀態,易怒就成了這個個體的性格特徵,久之便讓人敬而遠之了。

    放任自流,太多的誤解和片面的理解會讓孩子迷失方向,進而形成偏差。

    如果父母遠離孩子,放任自流,孩子的性格一定會出現偏差。但如果用愛來關注孩子,那麼時空的限制也不能阻擋孩子成為優秀者的腳步。

    三、留守不缺愛,是防止孩子行為偏差,性格缺陷的唯一良方。

    只會打工掙錢,您的前半輩子或許會幸福,如果能思考培養孩子成才,您的後半生一定幸福。其實,孩子只需要您的關心和鼓勵,或者是每天的幾句問候!不妨簡化成加法:50%問候+50%鼓勵=100%幫助(愛)。這是防止所有不良傾向的良藥!

    1.防止孩子自我封閉

    有的孩子因失去父或母后十分痛苦,很長時間不能自拔,或是由於生活動盪及父(母)的不負責任,心靈受到極大傷害,於是表現出經常悶悶不樂。常常自我封閉,我行我素,以“自我中心”對周圍的人事漠不關心,甚至產生冷漠、反感、敵對,明顯的表現就是不合群。要知道,父母是孩子唯一的依靠。

    2.防止孤獨感

    由於缺乏母愛或者父愛,孩子的內心是孤獨的,越是缺愛的孩子越渴望被別人關注,還有的故意破壞紀律,損壞公物,甚至有的孩子會破罐破摔,以期引起別人對他的注意。明顯的表現就是標新立異,尋求與眾不同。父人母長時間不聯絡,不管孩子的成長過程,最終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不聽話”、“不守規矩”的刺頭。

    3.防止暴力傾向

    有的孩子對父母的離開充滿憎恨,憎恨父母不顧他的成長和感情。這種憎恨會擴充套件到對學校和社會生活不感興趣,對其他人,甚至對社會的不滿。自己鬱悶的心情常常因無處渲洩,於是表現為性情暴躁,遇事易衝動,攻擊性比較強,常常會出現罵人、鬥毆等行為。我們可以想想,作為孩子,取得成績無人肯定,失落時無人傾訴。任其自生自滅,結果就是走極端。

    4.防止孩子自卑

    看到其他孩子穿得乾乾淨淨,回家後搞搞學習就能自由活動,上放學有人接送,他們會想什麼呢?由於自卑而缺乏自信,明顯表現為不敢說話,不敢回答問題,總是做一名旁觀者。久而久之,一個自卑者就產生了。

    結束語:留守兒童本身性格不因留守現象而產生。作為父母,多關注孩子,正確引導孩子是關鍵。撒手不管的父母,即使陪在孩子身邊,孩子照樣會產生性格上的偏差。如溺愛、放任的危害程度遠遠超過留守、單親的情況。一句話,有關愛,留守變財富;沒有關愛,留守不留守,孩子必定有問題

    如有不當,懇請斧正!

  • 6 # 歷史檔案館

    每年,都有無數的農村人口進城打工。他們腦子裡揣著改變生活的夢想,卻也把自己的孩子——留守兒童放在了老家。

    但留守兒童的問題,也不能都怪罪這些父母。首先,對於個體來說,解決溫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是第一要務,很多父母由於不瞭解心理,也就不知道留守兒童會產生怎樣的心理問題。其次,即便父母有心讓孩子陪在自己身邊,但中國城市化的程序中,只允許有工棚,不允許有貧民窟,前者只能住勞力,後者則可以住家庭,這就讓孩子隨父母進城變得極為困難(當然,外國的貧民窟也有其它的問題,這裡就不細說了)。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從根源上說是孩子和父母這種親密關係被隔離而造成的,而解釋這種情況最適宜的則是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最早出現在英國,由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他對於親子關係的興趣,起源於1944年他對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他試圖用理論去解釋嬰兒(兒童)與父母分離以後所體驗到的心理狀態。他在對於“母親剝奪”的研究中指出:在兒童生活的最初幾年裡,如果經常變換主要養育者,或者長期在公共機構裡生活,這樣的兒童容易在人格發展上出現問題。

    鮑爾比認為,嬰兒(兒童)對於父母的依戀源自於哺乳動物的本能。哺乳動物和人類的孩子,在出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自己獲取食物以及保護自身,所以他們必須確保身邊有“年長而聰明”的成年個體提供照顧和保護,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存。

    依戀理論最主要是為了回答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

    我所依戀的物件在附近嗎?

    他接受我嗎?

    如果兒童察覺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為“是”,那麼他就會感覺到被愛、安全和自信,並且在這種心理感受的基礎上,去積極探索周圍環境、與他人玩耍或建立人際關係。

    如果兒童察覺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為“否”,那麼他就會感覺到焦慮,並且表現出各種依戀行為:尋找自己的依戀物件,或者用喊叫等方式尋求關注,直到孩子重新與依戀物件有所親近,或是由於無法找到依戀物件,孩子最終精疲力竭,並體驗到失望和抑鬱。

    在留守兒童的情況中,由於兒童和父母長期分離,所以即便孩子努力尋找,也不可能和他的依戀物件在一起。兒童不得不把自己對於依戀的渴望壓抑進潛意識裡面,而這會造成兩種可能:第一種是個體在平時不表現出依戀的需求,但在出現可以依戀的物件時,內心壓抑的渴望就迅速爆發,想要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愛作為補償;第二種是個體把對於依戀的渴望徹底隔離,也就是不讓自己產生有依戀別人的需求,以免再次失望,不過,他們有可能把這種依戀的需求通過轉移的方式投射到其它的物體上面,例如寵物、遊戲等。

    涉及到兒童的自我認知方面,如果兒童在早期能夠獲得依戀物件足夠的愛和關注,那麼他也會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值得信賴的。而兒童的依戀需求如果沒有得到滿足,他則會覺得是自己不好,不受父母歡迎,並且很有可能不受任何人喜愛。

    鮑爾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嬰兒(兒童)及其照看者之間的關係,但他相信“從搖籃到墳墓”的所有人生階段都會受到依戀的影響。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心理學家們才開始認真研究依戀過程在成人階段的表現。1987年,Hazan和Shaver對成人戀愛關係的研究認為,成人伴侶之間所出現的情感紐帶和嬰兒與照看者之間發生的情感紐帶,都屬於同樣的心理機制——依戀行為系統。

    Hazan和Shaver指出,嬰兒-照看者和成人戀愛伴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都會在另一方在身邊和能夠響應自己時,感到安全。

    都有親密、私人性質的身體接觸。

    當不能親近另一方時都感到不安全。

    都與另一方分享自己的發現。

    都會撫弄另一方的面部,並都顯示出相互間的迷戀和專注。

    都會進行“身體交淡”。

    金·巴塞洛繆把成人的依戀模式分成四種:安全型、多慮型、超脫型與恐懼型。安全型的人對親密關係和相互依賴感覺很自在,他們樂觀外向,並且願意參加社交活動;多慮型的人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時刻都會保持高度的警惕,他們很希望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但是也很敏感,一旦自己的親密物件與其他人有緊密聯絡,他們就會心生嫉妒;超脫型的人喜歡依賴自己,對親密關係沒有多大的興趣,往往表現得冷漠而獨立;而恐懼型的人則總是擔心遭人拒絕,不能相信別人,同時他們也不信任自己,多疑而害羞。

    “早期的親子關係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後的行為。”這是麥肯儂(Mack-innon,1950)有關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的一個總結。

    安全型的成人依戀,背後是早年良好的親子關係打下的基礎。多慮型和超脫型的成人依戀,更像是前文描述的,兒童在找不到依戀物件的情況下,把依戀的渴望壓抑進潛意識的兩種後果。恐懼型的成人依戀,則主要是由於早年兒童的依戀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產生自卑心理導致的。

    後三種成人依戀模式,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在人際交往中缺乏安全感。溯其根源,是兒童時期,他們渴望依戀的時候,父母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迴應。十幾年後,也許他們對於兒童時期的孤獨已經記不起太多的細節,但那種被忽視被拒絕的負面情緒,則會深深印刻在潛意識中。他們渴望與人發展關係,卻又擔心這些人和早年的父母一樣,不給他們迴應,帶給他們消極的情緒。所以在建立人際關係乃至戀愛關係的時候,他們就會不斷體驗到困惑、糾結、焦慮的感受。

  • 7 # 晴天媽媽育兒記

    大家好,我是晴天媽媽

    美國《家庭心理學雜誌》刊登一項最新薈萃分析研究證實,打屁股的教育方式弊多利少,不僅難讓孩子變好,反而會嚴重影響他的正常發育及長大後的性格、行為及工作生活。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幼兒長大後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孩子早期情感培養的重要性在於,這一部分的缺失會導致孩子長大會後的性格缺陷。孩子性格不好是怎麼形成的?孩子性格有缺陷是家長的錯嗎?長大後會發現,任何一個人的性格缺陷都和原生家庭和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這句話我想沒人反駁吧。

    長大後會發現,任何一個人的性格缺陷都和原生家庭和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這句話我想沒人反駁吧。

    留守兒童長大後的性格缺陷分析關愛

    多動症兒童長大後易離婚 

     據悉,在心理科就診的兒童中,多動症患者佔了一半,患病率為6。

    孩子長大後的怪異行為以及恐婚、性格怪癖,不是平白無故就有的。

    報告顯示,自尊心強的兒童對自己很滿意,但不會固執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優秀,而這卻是自戀的兒童所堅持的,這種心態將導致長大後的侵略和暴力心。英國加的夫大學的研究人員說,問題兒童長大後往往會成為有問題的大人;而該研究結果顯示,初為人母的女性如果感到憂鬱,可能是一項警訊,她們的孩子可能會面臨長期的問題。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管得太過寬鬆,平時犯的小毛病也不去追究,其實這對孩子長大後好性格的養成很不利,所以父母應當注意,孩子的好性格要從小培養。

    埃裡克森認為,如果兒童不能很好地解決主動對內疚這一衝突,兒童長大後可能會不斷追求成功或炫耀自己;備受壓抑、失去自發性或者自以為是、心胸狹窄;忍受各種心身疾病的痛苦。

    按理來說,這樣的女人一定會成為人生贏家的,她失敗的原因除了威後給她造成的性格缺陷,還要歸結於她對兒子秦武王放縱和溺愛。

    長期以往讓寶寶形成一種小氣的性格,嚴重者會影響寶寶長大後的人際關係的培養。

    “話匣子”變成“悶葫蘆”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從年幼起就和父母長期分離,由於常年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多數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性格內向、膽小、自卑、不願與人交流。

    經常讓孩子意識到他父母需要他,他做的事情是父母期望的,這樣的兒童長大後才會在團體裡助人合作。

    所以說,兒童的性格缺陷都是後天形成的,而缺陷形成的原因是兒童的心理生活沒有得到充分的滋養。

    性格危害抑鬱症會對兒童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響,嚴重的抑鬱症會造成兒童的性格缺陷。

    健康心理要從小培養 

     兒童心理健康是兒童長大後心理健康的基礎,科學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出現心理疾患多數是因撫養教育不當引起的。

  • 8 # 西嶺老章

    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缺乏心理營養的情況,長大會出現一些性格偏差,小時候缺少的長大後一般會一直尋求。

    可能會缺失的一些方面:歸屬感、和他人連線、愛和被愛、安全感、自我價值等。

  • 9 # 心理學董老師

    不能說都有,得看養育者的狀況,如果老人身心健康,精力足夠,對孩子照顧的很好,小孩和老人溝通也良好,依戀關係良好,一般就問題不大。

    如果老人身體不好,精力跟不上,只能給口吃的,別的無法做到,無法在精神和情感上給孩子帶來支援,孩子是孤獨的,那就容易出問題!

    不僅農村,城市裡,留守兒童也有的,不少父母忙於工作,無法關心孩子,老人功能也不好,性格有缺陷,那孩子也容易出問題,

    孩子需要跟養育者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才能獲得生命的能量!

  • 10 # 九月心理

    你好,這個問題不能一刀切,具體問題應該具體分析。

    《2019年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13.7%的兒童遭受四大暴力

    調查資料表明,調查地區兒童遭受暴力對待主要分為軀體遭受暴力、精神遭受暴力、性遭受暴力和忽視四類,發生率分別達到65.1%、91.3%、30.6%和40.6%。其中,有13.7%的兒童遭受四重暴力。

    留守兒童遭受辱罵、歧視等精神暴力最多。意外的是,調查表明,城市兒童遭受暴力無論在強度還是廣度都要高於農 村兒童。

    一個人的從小的依戀模式會影響成年的親密關係

    1、如果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回家一次或者幾年回家一次,孩子是由祖父母(或固定的撫養人)撫養,一直撫養到18歲,那麼這個孩子相當於是撫養人的孩子,孩子把撫養人當成穩定的依戀物件,從而也能夠形成安全的依戀模式,當然,前提是撫養人和父母一樣是愛孩子的。

    2、如果同樣的情況,在孩子未成年的時候重新由父母接管,再帶到新的環境去,反而容易形成不穩定的撫養關係和撫養環境,教養方式和環境的改變若再加上孩子先天適應慢,敏感的氣質,容易形成焦慮或迴避等不安全的依戀模式。

    從撫養模式上看孩子成年的人格特質

    1、如果撫養人溺愛孩子,孩子容易自律性差,責任感低。

    2、如果撫養人虐待和忽視孩子,孩子容易對人產生敵意或不信任別人。

    3、如果撫養人對孩子過分嚴厲,孩子經常擔心受責備,容易形成焦慮的人格特質。

    4、如果撫養人經常無故離開孩子,孩子在有需要的時候總也得不到迴應,孩子容易形成迴避的人格特質。

    從撫養模式來看,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區別不大。孩子的人格鞏固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這個時期孩子與老師、同學、朋友的關係也會影響他的人格發展。

    綜上所述,不是所有的留守兒童都有心理缺陷,受現實的資源所限比例會高不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生思想覺悟,主要取決於學校教育呢,還是社會環境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