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7
回覆列表
  • 1 # 心理醫生文以療心

    怨氣重,說明此人習慣外規因——甩鍋。

    比如《都挺好》裡媽寶、啃老族蘇明成是典型的外歸因型的甩鍋男。

    簡單說,歸因就是對於事件的解釋。即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始是什麼,是內部因素導致,還是外部因素導致。

    如蘇明成把自己的啃老,解釋成父母需要陪伴;父母偏愛自己是因為自己聽話,會哄父母開心;打妹妹是因為妹妹害嫂子丟工作,應該被教訓。

    蘇明成人人喊打就是因其如此自私自利,好處佔盡,壞話說絕,都是你們不好,我很冤。

    所以,做人不能太蘇明成,凡事不能簡單的內歸因或外歸因,要合理-理性地歸因。

    如何合理-理性歸因?

    一,儘量全面客觀,不要自己壞事就外歸因,別人壞事都內歸因。

    比如約會男友遲到了,是該當場甩臉大發雷霆,還是善解人意寬容大度,是有必要區分一下的。

    全面分析一下可能造成遲到的原因,是男友的內部因素(不夠重視、無時間觀念)導致還是外部因素(堵車、加班、臨時事件等)所導致的。

    如果是男友自身的可控因素導致遲到,則理性地,觸及靈魂深處的和男友探討一下遲到的心理原因。如果是不可控的因素,則友好地探討一下規矩遲到的方法即可。

    要理性客觀的合理歸因,不能自己遲到就外規因,全解釋成客觀因素和外部原因,男友遲到就全內歸因,這樣的歸因模式,只會讓你成一個怨婦了,自己不開心,戀愛也談不好。

    二,歸因時儘量剝離情緒

    情緒是影響歸因一個很大的因素,情緒只會帶來抱怨。

    維護人際關係尤其要注重這個因素。比如和同事相處不好,全歸因於同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那你的同事關係可能就永遠沒有好轉的那一天。因為想要改變他人是不可能的,除了抱怨,你就沒有可以做的了。

    你能改變的只有你,所以要轉變歸因的指導思想,去除情緒的影響,多找找那些可變因素,以便對人際關係加以改善。

    將事件和情緒分離開來,還可以看到發展性。高考把大巴開到江裡去的那位司機估計簡單的將他那個公租房的事件解釋成社會不公,歸因時帶著絕對化的情緒,內心除了怨恨就是憤怒,才會釀成如此大的社會性悲劇。

    理性歸因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不帶情緒,將事和情分開,事情歸事情,情緒歸情緒,冷靜理智的分析後,再下判斷,這樣,哪怕是年輕任性而為,其實內心也知道自己任了幾分性,要承受多大的代價,面對最後的後果,心裡是坦然的。

  • 2 # 夢嫻君

    1,怨氣重,我認為從心理學上映射出:

    人們普遍不自覺的被自身“消極的防禦心理機制”所控制。

    消極的防禦心理機制是指:當我們面臨挫折以及困難或者衝突的緊張情緒或者情境中,為了消除煩惱,我們內部心理的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這種消極傾向可能會因壓力的緩解而自足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等負面情緒。

    怨氣重的人,很少會向內關注到自己的問題,基本上都會不自覺的把問題指向外界。但是卻沒有任何辦法改變,因而心生怨氣,時間久了,怨氣就會越堆越重。

    2,改變怨氣重的根本方法:

    當我們面臨挫折以及困難或衝突的緊張情緒/情境時,我們應該要調整認知。更多向內關注和找到自己的根本問題。

    先找找自身的問題有哪些,直面問題,想想怎麼好好通過改變自己,然後間接改變外界的環境。慢慢的怨氣就會消散。

    不過直面問題,對於有很重的消極防禦心理機制的人來說,一般心理上都特別痛苦,很難做得到。

    我建議可以在內心做一些矛盾對質,讓自己在認知上先接受一些正確的認知內容。然後不要想太多,立馬開始行動,讓身體體驗到改變實在的好處。

    如果我們立馬行動,體驗到改變的好處相比在腦子裡重複一百遍一萬遍大道理都要來的實在和快速。

    改變往往是在有親身體驗後才會真正發生。慢慢的消極防禦心理機制會轉化為積極的防禦心理機制。就不會有那麼多怨氣產生了。

  • 3 # 餘一口

    先說結論:

    一個人怨氣重-----意味著,其日子過的很不開心,且無力改變,而且這種“無力改變”對其來說是一場人生災難。

    “無力改變”是重點;

    無力改變是一種災難”是一個人怨氣重的核心。

    不是看到這個提問的話,還真沒注意過怨氣這種現象,做個邏輯推理

    首先

    有怨氣-----一般意思是說:現在日子過的不開心

    怨氣重-----那一般意思是說:日子過的很不開心

    如果你現在日子過的很不開心,你會怎麼辦?

    一般是會去主動求變,而不是立刻就怨氣重了。

    然後

    如果主動求變,嘗試多次,是無效的,並且還“主觀上看不到改變的希望”,俗話說的:“這日子看不到頭了,沒法過了”。

    意味著這種很難過的日子--是你無力改變的(這是心理學中的習得性無助了)。

    再然後

    現在你面臨一種很難過的日子,並且是你無力改變的。

    你會怎麼做?

    如果這意味著,從現在開始,你的剩下的人生都將是一場無法改變的災難。

    我想你應該也會是怨氣重的。

    當然,從上面的“首先”到“然後”,再到“再然後”,是一種推理,不一定是現實。

  • 4 # 心理老師左叔

    我是一位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心理諮詢師,對你提出的“怨氣重,從心理學上對映什麼?”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做一個解讀。

    第一,怨氣重在心理學投射出的是一種怨恨心理,也被稱為嫉恨情緒。

    它是一種個人得不到愛的一種情感的轉化,我得不到愛,就心生怨恨,於是在言行上就表現出抱怨他人、埋怨他人、指責他人,如果怨氣太重還會出現攻擊他人的行為。

    有位心理學家曾經這樣描述過怨恨這種心理現象:“ 人對自身的困惑不解表現為由基於愛向怨恨的轉化,怨恨成了現代價值觀念形成與價值判斷的根源。”

    德國哲學心理學家舍勒也對怨恨心理做過分析,他說:“怨恨是一種有明確的前因後果的心靈自我毒害。這種自我毒害有一種持久的心態,它是因強抑某種情感波動和情緒激動,使其不得發展而產生的情緒狀態。”

    第二,怨氣重是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一種牢騷

    按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觀點,我們每個人需要從低到高依次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基於這些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有情感方面的需要,例如安全感、被愛、關懷、重視、情感歸屬、社會認同、成就感、掌控感、獨立心理、個人情感空間、生活目標和意義。馬斯洛認為,人的這些需要中的任何一個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有牢騷、抱怨,在言行上就表現出罵娘、指責、嫉妒等行為,甚至出現因怨恨而引發的攻擊行為。

    第三,怨氣重也是人的一種嫉妒心理的表現

    有位心理學家這樣解讀怨恨:“怨恨的根源都與一種特殊的、把自身與別人進行價值攀比的方式有關。一切妒嫉、一切沽名釣譽都浸透了這種攀比心理。”幾年前在復旦大學發生的林森浩案件各位都知道,林森浩毒死了他的同學黃洋,其動機就是怨恨心理,因嫉妒而怨恨,因怨恨而心生仇恨心理,最終走向犯罪。

    因此,怨氣重是人類怨恨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比較心理的一種反應,怨恨從心理諮詢的立場看,它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現象。

  • 5 # 文怡暖身

    母親離異多年,和她在一起相依為命了許久,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怨氣深重的女人所折射出來的人格缺陷,於我於己都痛苦不堪。自我認同的缺失

    婚姻的失敗直接導致母親對所有男人的失望,將“天下男人沒一個好東西”掛在嘴邊,直接拒絕所有男人的示好,加之文化水平的低下,使得她對自身存在的價值沒有任何概念。

    她常說“媽沒用,凡事自己決定吧”,而她的所作所為也印證了這句話,一個母親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從不照看孫兒,從不過問兒女生活,從不主動和親戚往來......

    在她心裡,住著一個不斷蠶食她的靈魂的惡魔,慢慢的將她精神摧毀,對這個世界,對她的人生從滿了敵意。

    她不健全的心理完全體現在肉身,經常性的頭疼,看得見的陰鬱,藥物和醫生完全無用。

    極度的自卑,脆弱,敏感

    所有與她相處的人都非常累,越親近越是如此。因為你說的每一句話都必須謹小慎微,生怕哪一句話被她聽了進去,傷害到她那敏感脆弱的神經。

    從不會主動交流,直到小問題積累成大怨氣,忍無可忍的時候,她便會像火山一般,不計任何後果的爆發;將所有她認為曾經傷害到她的事情和盤托出,而我們只能大眼瞪小眼,不知所措,因為她說的所有問題,我們要麼忘記了,要麼在我們心裡根本就不是個什麼大事。

    發完火之後,會梨花帶雨的質問我們:“我的一生這麼慘,你們為什麼要這麼對我?!”

    從不接觸新鮮事物,也從不會進行自我表達,沒有任何主人翁意識,不懂感恩,不記恩德,心中全都是負面想法;

    將所有沒有發生的事情的後果想得極為惡劣並斷定一定會發生,當她心中有了這個執念,墨菲定律便會發揮力量;

    事情的發展便會朝她最不想看到的方向進行,當結局已定,她便會痛苦卻又有些得意地說:看吧,我就知道會這樣。

    對生活毫無熱愛,對人生毫無期待

    如今,母親與兄弟姐妹反目,近20年不曾來往,路上偶遇也是見面不識,親情淡漠至此令人唏噓。

    對今後的人生沒有任何期待,和她在一起得不到一絲希望和正能量;她嚴重的精神內耗又反作用於她的人格,使得缺陷越來越明顯,最可悲的是她從不自知,總是以“問心無愧”自居。

    在她的心裡,無論她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都是沒毛病的,有毛病的是你們,是你們不遷就我,不疼愛我,我一個離婚的女人,多麼的悲慘,你們為何還要傷害我?

    似乎整個世界都對不起她,作為親人,我苦惱萬分,我曾經嘗試多次帶她去見一次心理醫生,以緩解她的精神內耗。

    然而,就像醉酒之人從不會說自己醉了一樣,她從不認為自己有問題,反倒將我罵了一通;你只能慣著她,被她一次又一次刺傷,還得笑臉相迎。

    作為親人的我們該如何與之相處

    說實話,相處異常艱難。你關心的越多,受到的傷害越多;只能放平心態,做一個孩子該做的、讓自己心安的事;適時的給自己做一些心理疏導,以使自己免受其害。

    適當的拉開距離,千萬不能愚孝,尤其成家之後;

    這樣的老人在自己的家庭中一定是個負面的存在,她傷害自己的孩子還好說,傷害自己的配偶和孫輩,就很有可能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面了。

    所以,做好自己身為孩子該做的事情,調整好心態,不要將過多的精力放在精神內耗極其嚴重的親人身上,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就填補愛的空白。

    我是@文以暖身,喜歡輸出觀點,更喜歡接納新奇的思維,如果我們有思想的碰撞,記得留下你的智慧。

  • 6 # 裡外雅堂

    說到怨氣,很多人會聯絡到家庭主婦,其實這麼看待家庭主婦是不公平的。因為怨氣重的人當中,有男人,也有女人,有在職的,也有待業的……怨氣重不一定是哪個群體的特徵。但如果一個人怨氣重,就有那麼幾種可能。

    第一,斤斤計較。生活中那些喜歡斤斤計較的人往往經常抱怨,而且不是一次兩次,有時候可以連續抱怨幾天,給人一種怨靈上身的感覺。

    第二,強勢並且控制慾極強。家裡、單位上一切事情事無鉅細的都掌控在這類人群裡,他們控制慾很強,容不得別人有和自己不一樣的想法,覺得誰做什麼都不如自己,什麼事都自己做菜放心得力,如此一來,他們往往成了最累的一群人。由於事情多,又不假手他人,於是難免抱怨,其實,他們內心極度渴望得到認可和肯定。

    第三,長期被壓制,沒有選擇權。與控制慾極強的人形成對比,這類人經常處於被動狀態,長期被壓制,自己有點什麼想法立刻被打壓,做什麼都不自由,不能自己做主,長期壓抑,內心極度鬱悶。這種情況下,抱怨是一種情緒發洩,也是一種引起關注的方法。而那些沒有抱怨的人,長期壓抑可能得抑鬱症。

    第四,逃避心理。當一個人不願意面對客觀現實的時候,他可能會用抱怨的方式來逃避,轉移注意力,以此獲得內心暫時的輕鬆,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該面對的總要面對。

    不過,有時候,有的人為了推卸責任,把鍋甩給別人,也會抱怨。當一個人犯錯,害怕承擔責任,他會用抱怨的方式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以減輕內心的罪責感。這樣的人要離他遠點,因為他可能會出賣朋友。

  • 7 # 心理諮詢師曦文

    怨氣,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情緒,而且是一種強烈的負向的不滿意或者不滿足的情緒。

    從心理學角度,各種問題的產生都是個體某種需要無法被滿足或者被壓抑的結果。小孩子肚子餓會哭,有需要不被滿足會發脾氣,其實大人也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大人對自己的某些情緒多了一些剋制。可也正是這種讓人看起來成熟的“剋制”同時造成了情緒的積累。長期忽略自己的需要和感受,遷就迎合他人,如果沒有適合的疏導方式,這些壓抑的情緒就會藉著一些負向感受的小事嶄露頭角,或者大肆爆發,這就形成了怨氣。

    所以,怨氣的根源是情緒的累積和不滿的壓抑。情緒就像洪水,最好的辦法是疏導有方而不是嚴防死守。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情緒出口,如果一直壓抑或者無視,每一次爆發都會超出自己可控的結果,引發心理和現實的不適,從而惡性迴圈。

    放鬆的冥想和音樂,隨手的日記,手帳,繪畫,書法,任何一種愛好都可以平復心情,化解情緒,所以培養一個健康的愛好也可以修身養性,讓自己更平和更快樂

  • 8 # 眾合場景創意

    首先我們要考慮當事人為什麼會有怨氣,是隻是對個別事件有怨氣,還是對大部分事情有怨氣,如果對大部分事情有怨氣,那肯定與他過往的生活經歷有關係,甚至與他的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家庭環境有關係,我們時長在與人溝通交流的時候在給人講道理,但是你講的道理他沒有學過還是他沒有看過,並不是他不知道,而是他認為當下發生的一切做出來的決定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為什麼會產生怨氣,就是以往的過程中別人對他過多的責備、不理解產生的心裡傷疤,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是針對於他,甚至別人一句和他不沾邊的話都能引發他的不滿意,長此以往就會形成對周圍的人形成仇視感,對社會產生更多的負面能量。

    針對此類現象我經歷了很多人發現有這種情況,要不是對親人、對朋友、對社會都有很大的怨氣,那給我們引發的思考是什麼,再心理學上表現的其實就是他以前的生活經歷就是缺少關懷、缺少愛,沒有在需要關懷需要愛的時候給予他適當的關注,那怎麼才能讓他減少怨氣,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的給予關懷,讓他能去感受到別人的溫暖,社會給予的關懷,慢慢的就會減少對事物或者人的仇恨。

    最根本的怨氣不是產生於事情,而是對於人的怨恨,當一個人對於你有怨氣時,你會發現不管你做的對於不對,他都會反駁、排斥,因為他對於你來講可能更深層次的對於你有意見,而不是對於你做的事情有意見,所以我們在更多的時候應該是關注到人,而不只是關注到事,對於人認可了,那你做的事情他都會認可,我們時長再說的就是以人為本,就是這個道理。

    那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自身做好,以德服人,而不是以理服人,現在社會大家道理都懂得太多了,就哪怕是某一件事你在道理上比他佔理,但是同樣在其他事情上也會不斷地給你製造問題困難。

    我們時刻要以身作則,不斷的去要求個人做好,而不是隻要求別人做好,自己不去修正,當你修為好了,你會發現周圍的人不管你說什麼他們都會擁護你,都會尊重你,這也是反向的觀察自己在此類事件的時候,我們自己需要提高什麼。

  • 9 # 心理竹先生

    "桌上有幾個還不甚熟的白梨,皮兒還發青。一把酒壺,三個白磁酒盅。一個頭號大盤子,擺著半隻醬雞,和些薰肝醬肚之類的吃食。

    “你瞧,”虎姑娘指給他一個椅子,看他坐下了,才說:“你瞧,我今天吃犒勞,你也吃點!”說著,她給他斟上一杯酒;白乾酒的辣味,混合上薰醬肉味,顯著特別的濃厚沉重。“喝吧,吃了這個雞;我已早吃過了,不必讓!我剛才用骨牌打了一卦,準知道你回來,靈不靈?”

    “我不喝酒!”祥子看著酒盅出神。

    “不喝就滾出去;好心好意,不領情是怎著?你個傻駱駝!辣不死你!連我還能喝四兩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來,灌了多半盅,一閉眼,哈了一聲。舉著盅兒:“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

    祥子一肚子的怨氣,無處發洩;遇到這種戲弄,真想和她瞪眼。"

    ~~《駱駝祥子》

    當人們需要未滿足時,人們將未滿足的原因歸咎於某個事物上,也就是他對該事物的怨氣。

    在心理學上,稱為行為·認知的聯絡感,簡單解釋就是每個行為之後都有認知作為支撐,怨氣也是如此

    (1)怨氣產生之前:這常常是指激發怨氣產生的原因/線索。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的情緒產生,都不是毫無來由的,一定有一些外部刺激的輸入。

    當怨氣產生前,人們需求未滿足時,其中需要包含人的生物屬性帶來的需要,及社會屬性帶來的需要,人們的需要層次可以參考下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就比如早上上班,地鐵里人很多很擠,導致你心情煩躁,一大早就身心疲憊。這種擁擠的環境,是一個環境線索。

    《賈子道術》反德為怨。(徳是人們行為共同的標準,它包含這一種期許。當違背時,會產生怨氣。)

    (2)怨氣產生時:人的需要是波動和切換的。當需求不符後人們會將怨氣發生在本可以的物件上,它包含著對某該事物的期許,這種本該的期許通常發生在人身上。當然根本原因是你不能接受真實的自己,一直營造一個美化後的自己。

    《說文》怨,恚也。(改字的含義為怒與恨,可視為怨的另一種說法)

    3)怨氣產生後的反應:打個比方說,每個人都有一個“怨氣”儲存槽,有的人一點燃就爆了。

    完整的怨氣調節過程模型如下圖: 它的發生、發展有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情境選擇(Situation Selection)。

    普遍來說,人類能夠被關注到的資訊,往往是對個體有意義的資訊。一個非常典型的現象,人們很容易在嘈雜的環境裡聽到他人呼喚自己的名字。

    情境選擇也可以是主動的選擇。例如,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對演講很焦慮之後,選擇了一份從不需要演講的文案工作,從而避免了需要演講的場合。

    實際上,需求的未滿足作為怨氣產生的前提條件,它未形成均衡是因為需求的過多或供給的太少,常見的如替代品、獲取需求的成本、偏好、預期等因素。通過降低需求以獲取均衡。

    第二個階段叫情境修正(Situation Modification)

    這個過程就好比我們正在開車,前方的路是令自己不開心的記憶,可是這是一條高速環線,我們無法180度直接掉頭,只得在前方駛入輔路,以備下一個路口轉彎。駛入輔路這個動作就類似於情境修正,我們沒辦法迴避那個方向,但在情境中稍稍把焦點轉換。

     通過主動環境的調節本質而言也是一種對需求的控制。人們遠離客觀不能滿足需求的情境,而尋求滿足需求的情境,這是人們的通常做法,但這個過程很多隻是換了個供給方。另一種做法就是切換至另一種供給方能滿足的需求。

    第三個階段叫注意力分配(Attentional Deployment)

    怨氣要紓解,不要只執在一個點上,一直朝那個地方去想,那就會越陷越深。自己控制不好的時候,先遠離可能引發煩惱的外境,再慢慢去轉心。關鍵點是要引入新的念頭,就像用清水去替換瓶裡的汙水一樣,多聞思佛法,增長智慧。

    第四個階段叫認知改變或認知重評(Cognitive Change/Reappraisal)

    當外界的情境刺激已經被選擇和注意之後,情緒產生之前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我們大腦對外部事件的認知。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半杯水:

    你怎麼理解外部環境的刺激,影響了接下來你會產生的情緒感受。

    《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其實裡面包含了迴圈論證,因為怨的中文定義就包含責怪的意思,而後半部分要求少責怪他人。另外躬自厚時,自身的需求更容易滿足,倒有一定借鑑意義。)

    最後一個階段叫情緒反應的調整(Response Modulation)

    金剛經中,須菩提曾白佛言:“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問的是如何控制自己的心。

    而後,佛告須菩提:“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如我解佛所說義,提問的一剎那,等待回答時,那個心就已經住了。

  • 10 # 戀戀小姐姐

    有那麼一段期間,我也是這樣。看什麼都來火,什麼都不服輸!看別人給的答案都是說人格不好,負能量重,可我不這麼認為!

    為什麼會有怨氣?

    有時候真的是覺得老天的不公,有時候真的是累了,有時候真的好無奈!

    一生下來,不管命運多不好,生活條件多艱苦,即便吃不飽,都沒有關係,小時候無憂無慮,能在每天寫完作業後玩會遊戲,就是快樂和幸福!

    長大了,早點出去工作,努力賺錢就是,年輕,不覺得苦!

    成家了,小時候我走過的苦,又在我的孩子身上重複!還有更多無法言喻的苦痛!咱扛!

    別人說,這是命不好,我不信。命,由我不由天!我定能主宰!

    我一直是客觀的人,可生活呀,還真的是難,怎麼奮鬥怎麼努力,即便是最簡單的為人處世,也是那種自古套路得人心!在工作上也好,生活中也好,我們這種性格直爽有啥說啥的人,往往都被人排擠!

    受委屈和冤枉的時候,那我真的是像人家眼裡那樣的負能量的人,我每次大喊大叫訴說著自己的清白和道理的時候,別人都在對我指手畫腳嘲笑我,即便是好朋友也會在背後我是個瘋子!

    其實我自己也很難過!我不想這樣的,每次鬧後自己都會回去一個人大哭一場!也很後悔!也不想被別人說成瘋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饅頭分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