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說法說法一:紀念屈原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據說是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端午節的來歷說法說法一:紀念屈原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據說是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
說法二:紀念孝女曹娥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說法三: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