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上的戰爭都有哪些是在關鍵時刻掏出來的新科技和讓敵人聞風喪膽的東西?

12
回覆列表
  • 1 # 不遠139085169

    戰爭開始後出現的武器,是根據現場的需要產生的,任何一個戰爭策劃者都無法預估戰爭或者戰役在瞬間的真正走向,因此武器的更新尤其重要了。

    原始人最早撕逼時不過是用嘴巴手腳,突然有人拿起來地上的”板磚”了,這板磚就是新式武器,那好,我就用狩獵的木棍幹你,木棍加入了戰場,新式武器層出不層,弓箭、火把、板磚、乃至魚骨頭和魚刺。

    任何新式武器都是根據戰場需要產生的,防守方為了防止敵人爬上城牆,能夠及時制止,從簡單的長杆往下捅,後來滾木礌石效果也不差,有人出餿主意大糞加熱威力更大,植物油還能燃燒阻擋!攻方一看不行了,投石機就發明了!

    1,坦克

    隨著戰場的慘烈和戰爭的深化,新武器層出不窮,代表性的有索姆河戰役首次出現的以拖拉機改裝的坦克,開啟了陸戰之王的時代,也有了二戰蘇德最大的坦克群戰。

    2,喀秋莎

    蘇聯當時為了抑制德國的強大攻勢,需要裝備低廉且又實用的火炮,以火箭為雛形的喀秋莎火箭炮產生了!

    3,V1,V2導彈

    巡航導彈的雛形,是德國的空中優勢已經喪失,又必須對英國形成震懾,而又要保持戰略優勢,腦洞大開,V1V2來了,不得不說德中國人的腦洞不是開的一般大,當然,還有傳說的飛碟!

    4,飛燕

    渦輪噴氣式飛機,首次出現時,普通的飛機幾乎是望塵莫及,戰場損比嚇人!

    5,原子彈”胖小孩、小男孩”

    那不用說了,從人類又有爭端開始,都希望瞬間把對方消滅達到目的,兩個人打架也如此,原子彈這玩意必然會產生。以後還有威力更大的產生氫彈、中子彈等。

    6,沒良心炮

    那是我們英勇的解放軍在長期的與敵鬥爭中缺衣少食缺彈藥發明的玩意,精準度不高,但殺傷面積和震懾力不可小覷!

    海灣戰爭中那就更多了,開啟了現代戰爭的新理念,新武器決定戰爭的走向,誰的多誰的更先進,勝利就倒向誰。

    而真正的新式武器,是新的戰爭理念和全新的戰場打法。超視距作戰、無人戰場、不戰而屈人之兵將是未來的主要方向。

  • 2 # 興趣亦然

    有人說戰爭是武器的孵化場,我是認為這句話說得完全沒毛病!

    戰爭催生了很多武器或是黑科技的誕生,並迅速地將其投入使用之中。

    本文的主角——飛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1903年的時候,美國的萊特兄弟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可飛且可載人的飛機,人類想要飛上藍天的夢想首次得以實現。

    戰爭會讓一切變得猙獰起來,飛機也是!

    最開始的飛機只是用於執行空中偵查任務,敵對國家的兩架飛機相遇也是比較平和的,不會起什麼衝突。但不知是誰開始,把武器戴上了飛機,空中相遇變得暴力起來。

    起初有的飛行員帶著便於攜帶的手槍,等到與敵機相遇時掏出手槍射擊對方的飛行員,但在高速度飛行且要操縱飛機的情況下,手槍射擊幾乎沒什麼用,因為根本打不中人!

    手槍不行,人們就開始嘗試帶著各種武器進行空戰,有帶磚頭的,有帶標槍的,還有帶煙花火箭彈的……但這些東西估計還不如手槍靠譜,但也算是大膽的嘗試了一波!

    直到後來,法中國人給飛機裝上了一挺機槍並且在一次空戰中擊毀了一架德國飛機,各國才意識到飛機原來還可以這樣玩!於是乎一時間,各國的飛機紛紛加上了機槍。但是由於當時的飛機上的使用機槍射擊精度低且難以控制,於是乎各國就開始圍繞這一方面進行改進設計。當時德中國人發明了一種叫做射擊同步協調器的裝置,從此飛行員一個人可以邊駕駛邊進行射擊,飛機的戰鬥力又提升了很多。

    在戰爭進行的這短短几年內,飛機的飛行高度、航程、載重量等各項效能指標都有較為顯著的提升,於是乎又有人開始想著要用飛機將炸彈帶上天再丟在敵人頭上。

    但其實,使用飛機轟炸這一做法早就出現了,只不過早期的飛機轟炸更像是從天上往地下丟東西,比如說在1911年,義大利的一架飛機就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轟炸行動,這架飛機投下的僅僅只是4枚2千克重的榴彈,而且這榴彈還是掛在機體內,由飛行員人力投擲向目標,這種猶如“高空拋物”一般的轟炸精準度可想而知!

    但是僅僅在2年後,俄中國人就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專用的轟炸機——“伊利亞•穆羅梅茨”號。這款轟炸機可以攜帶800公斤重的炸彈,而且上面還有8挺機槍,而且還首次運用了電動投彈器和簡單的光學瞄準裝置,隨後便批量生產且運用在了戰爭中。

    一戰前,飛機還基本是人畜無害的“小可愛”,戰爭爆發後飛機就迅速變成了武裝到牙齒的“凶獸”。

    可以說是戰爭促使了這些高科技的出現與發展,如果沒有一戰的促進作用,或許二戰時期也不會出現那樣規模龐大的空戰,或許飛機也不會軍轉民用,成為一種交通工具供普通人使用。

  • 3 # 龔柳輝

    歷史上的高科技用於實戰,基本上開戰之前就存在了,比如飛機,但是也有少量的軍事科技,是開戰之後才“掏出來”的,比如一戰時期英中國人的坦克和二戰時期美國的原子彈。

    1915年,海軍部長丘吉爾接受斯文頓上校的一個新武器設計方案,祕密資助建立了“陸地戰艦委員會 ”。赫赫有名的“陸戰之王”坦克卻誕生在海軍,“乳名”也不叫坦克,它開始叫“陸地巡洋艦”。

    1916年9月15日,英國第一支坦克部隊轄6個坦克連,每連25輛坦克。據說英中國人為了保密,在將坦克運往前線時,包裝箱上都寫"水桶"的字樣,英文字"桶"翻成中文就是"坦克"。

    坦克的出現,讓德軍措手不及,開始坦克的威力還是很大的,幫助英國奪回不少的陣地,這個也算是英國的殺手鐗,當然也是開戰後才“掏出來”的高科技。

    二戰時期的原子彈也是這樣的高科技,還有海灣戰爭時期,多國部隊使用的電子炸彈也是這樣的高科技,他們的出現和使用,都事實上縮短了戰爭的程序。

  • 4 # 陶式防務評論

    制導武器,可以說真的是二戰期間逼出來的發明。納粹德國的導彈,大家都比較熟悉了。但納粹德國和盟軍還幾乎同時搞出了另一件大發明——聲自導魚雷。

    那個時候,各國直航魚雷還沒搞利落,動不動提前引爆,或者跑回來炸自己。但是嚴酷的潛艇戰和反潛戰,逼得各國必須迅速提升自家魚雷的效能,而且還要努力發掘魚雷的潛力,整出各種技術花樣。

    大概是1943年,德國和美國同時搞出了自導魚雷,均為音響制導,只不過兩者的目標相反。德國魚雷目的是炸盟軍護航艦,美國魚雷目的是炸德國潛艇。而且雙方都試圖隱藏自己的技術發明,在使用這種祕密武器時候想方設法不讓對方發現真相。

    比如,盟軍聲自導魚雷是轟炸機投擲的,要求不許在德國潛艇上浮時使用。所以初次的幾次實戰,盟軍轟炸機堅持等著讓幾艘德國潛艇都潛入海里,才向最後一艘下潛的德國U艇扔了一枚聲自導魚雷。

    大家玩二戰遊戲的時候,也非常喜歡攀自導魚雷的科技樹。有個這款殺器,等於讓五發一中的魚雷,變成了五發四中,實戰價值剛剛的。

  • 5 # 梓蕤

    雷達在二戰中的應用,拯救了英國的命運,在二戰歷史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甚至可以說雷達改變了二戰的走向了。

    (休·道丁)

    (英國二戰時期在東南沿岸的雷達部署)

    大不列顛空戰是檢驗雷達技術可靠性的實戰。德國空軍在數量上有壓倒性優勢,他們最初只派出1100架戰機,以BF-109E為主,而英國空軍能同時起飛的飛機總數也不過700架,2/3的英國戰鬥機為颶風式戰鬥機,它的速度比BF-109E慢,但勝在靈活,其餘的噴火式戰鬥機則更快。德國空軍還擁有1300架轟炸機執行空襲任務,機型包括多尼爾-17,亨克爾-111和容克-88,每架轟炸機的載彈量都達到了4000磅。戈林選擇了在8月13日作為發起大規模空襲的日子,旨在徹底消滅皇家空軍和炸燬英國的機場和飛機制造廠。

    8月13日黎明,雲量過多導致德軍的空襲推遲到了下午,這給英國的雷達留出了充足的預警時間。儘管如此,英國南部的機場還是遭遇了重創,但是英國的機場並沒有停止運轉。依靠雷達的預警,一天下來德國空軍損失了46架飛機,而英國只損失了13架。在此後的幾天裡,雙方陷入了拉鋸戰,沒有足夠的英國飛行員進行輪換,許多臨時飛行員只接受了10小時的訓練就被派去戰鬥了,而飛機制造廠也在炮火下夜以繼日地趕工。德國的飛行員也在忍受著煎熬,他們對英國堅韌不拔的戰鬥精神頗為震驚,英國的戰鬥機似乎永遠都在空中等待著他們。慘烈的戰鬥進行了12天,由於戰機數量上的劣勢,英國戰鬥機損失的數量漸漸趕上了德國。

    (戈林)

  • 6 # 河東三叔

    大家都很清楚,一戰是陣地戰、塹壕戰,交戰雙方躺在挖的很深的戰壕中,外面鋪設鐵絲網。在缺少空地一體打擊的時代,完全依靠雙方士兵等同於“排隊槍斃”的方式互相攻殺,結果就造成了歐洲一代青年人的缺失。協約國士兵總陣亡數5497600人,同盟國士兵總陣亡數3382500人。

    如何改變這種局勢,讓士兵可以在安全的區域內打擊敵方,並能有效突破戰場上的鐵絲網、越過戰壕、同時還能抵禦小型武器的射擊。在這個背景下,英中國人造出了Mark

    I坦克,在索姆河戰役上投入使用,效果顯著。

    面對這個幾乎刀槍不入的傢伙,德軍全面潰敗,不過見過世面的德國很快就有對付的方法。畢竟是老牌軍事大國,該有的裝備還是有的。

    馬克坦克有兩種型號,分別是MARK1(馬克1“雄性”),裝備2門57mm霍奇基斯6磅快速炮、4挺哈齊開斯機槍。而Mark II 坦克(馬克2“雌性”),將上面火炮改為7.7mm維克斯水冷式重機槍,其他不變。

    MARK1(馬克1 雄性 )

  • 7 # 軍武小咖

    戰爭在給人類帶來災難的同時,也間接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很多高科技的武器,都是在戰爭時代研製出來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發明瞭陸戰之王坦克,坦克的發明讓人類從傳統的步兵作戰,開始向機械化裝甲作戰發展。一戰時期的俄中國人率先組建了第一支轟炸機部隊,德中國人發明了戰鬥機,從此以後空軍的地位不斷提升,並逐步發展成了一個獨立兵種。

    世界上最早開始研製原子彈的國家是德國,最早發明原子彈的國家是美國。二戰時期的德國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都不如美國更強,因此德國在投降之前都沒能研製出來原子彈。假如德國真的研製出了原子彈,配合上德國的先進的轟炸機和導彈技術,那麼對於當時的盟軍來說將是毀滅性的災難。美國研製成功原子彈的時候,二戰已經快要結束。美國即使不使用原子彈,也能夠攻佔日本本土。

    在二戰剛剛爆發的時候,蘇聯和德國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蜜月期。當時的德國軍事專家去蘇聯考察之後,認為蘇聯的坦克落後於德國一代。然而令德國的軍事專家沒有想到的是,在戰爭開始後不久,蘇聯就拿出了祕密武器T34坦克,T34坦克的效能遠勝於德國的3號坦克和4號坦克,在同豹式坦克的作戰中絲毫不落下風。T34坦克的製造成本低,生產速度快,在戰場上的補充速度遠快於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在二戰後期的時候,德國最依賴的裝甲力量已經遠不如蘇聯。蘇聯能夠戰勝德國,T34坦克功不可沒。

  • 8 # 無月文化館

    北宋景德元年十二月底,澶州城。

    澶州城只是一座破敗的小城,鎮守大將是北宋李繼隆。

    為了應對遼軍來襲,李繼隆將北宋的獨門武器搬上了城樓--床子弩。

    這支箭號稱“一槍三劍箭”。也就是說,它的外形根本就是一支標槍,長約三尺五寸,尾羽是三片鐵翎,就像三把長劍一樣。這樣的巨箭再加上旁邊矢道一起發射的稍短利箭,如果成排強力射出,轟然巨響之後,對方的城樓就已經搖搖欲墜。就算僥倖不塌,它們也成排成行地釘在了城牆上,宋軍士兵可以攀登它們,直接爬上敵樓。

    很快,遼國大元帥蕭咑凜就很配合的出現了。

    蕭咑凜在這時候出場是為了要觀察地形,仔細研究宋朝軍隊的兵力分配和強弱點佈局。

    不過,他不知道,對面的澶州城上佈置了不一樣的武器,更不知道那玩意的射程到底是多少。

    蕭撻凜一行數十人盔甲鮮明,旗幟飄揚,史稱“異其旗幟,躬出督戰”。 就是要顯得與眾不同,成為敵我兩軍中最閃亮耀眼的焦點。就要這麼囂張,就要做得這樣完美。

    當時澶州城頭上有一個阿兵哥看到了蕭咑凜一行的盛裝出行,他是宋軍的威虎軍軍頭張緓。張緓這時候本來就凍得夠嗆,結果遠遠地就看到了一群金光閃閃、錦緞包裹的契丹人騎著馬轉來轉去,對著他的方向指指點點。

    這時他發癢的手裡正拎著一隻不太大的鐵錘,床子弩就安靜地躺在他的腳邊。還等什麼?距離差不多,準頭沒法說,因為床子弩的射擊軌跡也是拋物線,是沒法精確瞄準的。

    於是張緓手起錘落,床子弩瞬間劇烈震動,四五張強弓同時擊發,三尺五寸長的巨型利箭射向了契丹人的將軍群落。

    可惜七百步開外,城樓上的宋軍也不知道到底射中了誰,射中了哪裡,更不知道結果如何。

    其實他們不知道,遼國大元帥蕭咑凜頭部中箭,當晚就死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9 # 我家好劇天天有

    這個就不得不提坦克的故事了,德國為了掩飾起名“tank”,意思是水箱,來掩人耳目,直到凡爾賽登戰場上,法中國人一下就傻眼了

  • 10 # 妖鬼雜談錄

    戰爭促使人類科技進步這句話不假,看到這個問題,老妖首先就想到了一戰中坦克的出現,並且在二戰中迅速成為主角之一。還有二戰的經典喀秋莎火箭炮。

    1.塹壕戰的巨大傷亡,讓拖拉機裝上槍炮的主意得以實行。

    一戰時期,塹壕戰給進攻方帶來非常大的傷亡,所以一種能在遍佈鐵絲網的戰場上前進並且能壓制對方火力,翻越壕溝的武器來打破僵局。

    於是拖拉機上安裝火炮或機槍的主意被身為海軍大臣的丘吉爾注意到,並開始研發。

    索姆河戰役時期,世界首批坦克正式亮相,而德中國人恐怖的望著這個龐然大物,發現機槍對他不起作用,但是坦克卻越過鐵絲網與塹壕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打擊。

    不過第一代坦克同樣具有巨大的缺陷,除了自身不斷出問題,德中國人也很快發現可以把陷阱挖的寬一些,深一些,英中國人的坦克掉下去就上不來了。

    最終坦克並沒有幫助英法軍隊,取得戰役上的勝利。但是坦克的出現,代表此後軍隊機械化的作戰方向,並被有遠見的軍事家發現其價值與意義。

    才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精彩絕倫的坦克作戰。

    2.喀秋莎火箭炮——斯大林的管風琴

    跟坦克一樣,火箭炮的誕生也是在極為保密的情況下進行。

    火箭炮的最初想法也是在一戰時期,俄中國人想在飛機上裝備威力更大的武器——航空火箭彈,但是由於技術問題一直未進行,直到蘇俄時期終於研發出了空軍的火箭彈。

    而陸軍的火箭炮,就在空軍的火箭彈基礎上以載重卡車為平臺,也研製成功。

    不過蘇德戰爭時期,火箭炮定性測試尚未完全成功,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外界不知道蘇俄手中有這麼一個大殺器。

    直到1941年7月,一直前進的德軍突然遭到強力的火力打擊,才逐漸瞭解蘇聯居然有如此強大的武器。雖然第一個喀秋莎火箭炮連最終與德軍遭遇並最終全部犧牲。

    但是此後蘇聯的“共產國際”工廠收集一切可以使用的地盤生產火箭炮。甚至在三輪摩托與重機槍槍架上都放上火箭炮。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1500多門喀秋莎發揮巨大的作用。隨著蘇軍在歐洲戰場的縱橫,喀秋莎也成為二戰期間永恆的經典。

    人類在自相殘殺的時候,創造力才顯得格外活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女生如何在預算有限情況下穿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