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格里耶(1922~2008)法國作家。生於法國佈列斯特,原為農藝師。1955年後任巴黎子夜出版社的文學顧問,並開始從事寫作和電影編導。他的論文《未來小說的道路》(1956)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1958),被稱之為新小說派的宣言。新小說派又稱“反傳統小說派”,20世紀50年代出現於法國文壇,開始不被理解,60年代後逐步擴大影響。新小說派認為傳統的文學創作方法無法表現動盪、變化的現實和人的主觀世界,因此主張革新小說的創作方法,以便更深刻地反映事物和真實。他們師承普林斯特、卡夫卡、福克納,不注重情節描寫和性格描寫,而著力於外界事物的描繪,有時甚至用號碼代替人物姓名,完全打破時間和空間概念,作品中大量出現夢境、回憶、幻覺和潛意識。反對以人物作為寫作的中心,他們主張小說要把人與物區分開來,要著重物質世界的描寫,認為小說的主要任務不是塑造人物的形象,更不在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場、道德觀念等,而是要寫出“一個更實在的,更直觀的世界”。他的作品還有小說《橡皮》、《窺視者》;電影劇本《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他所編導的電影《不朽的女人》,曾獲得德路克電影獎。
羅伯—格里耶(1922~2008)法國作家。生於法國佈列斯特,原為農藝師。1955年後任巴黎子夜出版社的文學顧問,並開始從事寫作和電影編導。他的論文《未來小說的道路》(1956)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1958),被稱之為新小說派的宣言。新小說派又稱“反傳統小說派”,20世紀50年代出現於法國文壇,開始不被理解,60年代後逐步擴大影響。新小說派認為傳統的文學創作方法無法表現動盪、變化的現實和人的主觀世界,因此主張革新小說的創作方法,以便更深刻地反映事物和真實。他們師承普林斯特、卡夫卡、福克納,不注重情節描寫和性格描寫,而著力於外界事物的描繪,有時甚至用號碼代替人物姓名,完全打破時間和空間概念,作品中大量出現夢境、回憶、幻覺和潛意識。反對以人物作為寫作的中心,他們主張小說要把人與物區分開來,要著重物質世界的描寫,認為小說的主要任務不是塑造人物的形象,更不在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場、道德觀念等,而是要寫出“一個更實在的,更直觀的世界”。他的作品還有小說《橡皮》、《窺視者》;電影劇本《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他所編導的電影《不朽的女人》,曾獲得德路克電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