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樹醬的自留地
-
2 # 姬燕喜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共情”這個問題。
據羅傑斯所言,共情是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一種精神能力。
一個進行共情體驗的人,他需要藉助被共情者的言行以及自己的經驗、知識,乃至於運用特定的共情技巧,來深入對方的內心,想他人之所想,愛他人之所愛,恨他人之所恨。
換句話說,就是將對方的大腦精神上地移植到自己的顱腔內,彷彿自己能夠感受到對方在每時每刻的每一根神經上的輕微顫動。
試想,一個作家對周圍人的內心活動漠不關心,整日沉浸自己的情緒世界裡,用自己的大腦代替別人思考,用自己的喜怒哀樂代替別人的悲歡怨懼,那麼他筆下所塑造的人物顯然是帶著自己濃厚的影子了。
換言之,他筆下的所有人物都只是自己單調而又同質的化身了。如此一來,他的文學便是極端個人化的文學。
恰恰是共情,使得其他人的影子活躍在他的文學世界裡。
他只不過作為一個人類情感的提取器,將芸芸眾生的喜怒哀樂汲取出來,注入到他所塑造的文學人物中去罷了。
所以,我們才說,共情是一個優秀作家所不可或缺的情感能力。
一切藝術創作,包括文學在內,都只需要適度的用力,用力過深難免畫蛇添足,毀壞它本身所要求的協調感。而這對文學創作而言又往往是致命的。
-
3 # 皇城根下聽蟲鳴
文學從來不挑選信眾,無論是否具有共情能力,只要思維不錯亂到胡言亂語的程度,都可以研習文學。
但是,如果你有很強的共情能力,那麼你最適合做的工作不是文學,而是精神諮詢師或危機公關專家。
共情能力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概念,用通俗的話說是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這是一種人與人良好溝通交流的和諧基石。
如果一個人共情能力超強,這對塑造文學人物未必是一件好事。
首先,容易消磨思想的銳度。文學作品的人和事,只是思想的外衣,本質上還是表達作者對自然、社會、人性的深度思考。太過於立足他人的心境,會削弱思考的獨立性。
其次,容易沉迷於情緒的表徵。文學人物是鮮活的,都有七情六慾。但文學人物的情緒是選擇性的表現,不一定是生活的真實呈現。共情能力太強,會有一種本能的帶入感,造成熱情投入、冷靜創作的缺失。
從古今中外文學實踐來看,不少大師都是共情能力尤其是情商不夠高的,有的特立獨行,甚至與世界格格不入,終其一生與孤獨相伴。但正是這種孤獨感成就了他們的藝術成就。
當然,如果既能有良好的感受、進入、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又能自如跳出各種心理陰影的圈子,能夠從小我昇華為大我,這對文學創作是有助益的。
-
4 # 我的素描作品
我個人認為有共情能力的人,非常適合學文學。
1:因為有共情能力的人,情商都非常高,而文學是需要感同身受的去體會的。
2: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只有一次,要想感受不同的人生經歷,文學是一個非常好的渠道。能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體會主人公的人生,彷彿我們自己也跟著經歷了一遍一樣。這就需要讀者有很好的共情能力,才能切身的體會主人公的感受,瞭解對方的人生。
3共情能力會讓我們對文學所表達的思想產生高度的共鳴。更深刻的體會文學帶給我們的魅力。
4一個人的情感是非常寶貴的,一個有共情能力的人一定是一個善良感性的人,而文學恰恰需要這種高度的情感敏感度。才能捕捉文學帶給人的魅力。
5文學是一個很寬泛的詞,反過來講,一個文學功底濃厚的人,一定對情感有著很強的感受力,作家寫作是文學,需要有共情能力,演員理解劇本是文學,表演時需要有共情能力,書法家書寫時是文學,需要與文字有共情能力,繪畫家繪畫是文學,創作作品時需要與自己得作品有共情能力……只要和文學有關,就都需要共情,才能深刻的體會其中情感,我們看共情能力有多麼的重要!
所以,不要懷疑,如果你有很強的共情能力,就去學文學吧~你的特質一定會讓你在文學的道路上大放異彩~加油~
-
5 # 工信科
共情能力太彆強,是否適合文學匠。
我的答案是否定,文學需要孤獨放。
文學創作要激情,更要個性去張揚。
文學創作需積澱,細品生活滋味長。
回覆列表
共情能力強適合讀文學嗎 ?
文學是適合每一個人的,而不是適合某一個人。你說你共情能力強,這個要看怎麼樣去界定。共情能力強是說能夠設身處地的感受到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影響,自己也能夠感受到那種同頻的振動。
我覺得共情能力強的人適合很多型別的這種專業,人文類的這種專業教育類的專業,包括歷史類的專業,心理類的專業都是非常適合的。
首先從讀者的角度如果你共情能力強的話,那麼你能夠對於文學作品當中的故事情節,然後包括人物形象,嗯等等都有一個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領悟,那這樣的領悟其實是很珍貴的,它也是需要練習的。共情能力強的人,有可能就是在文學作品的閱讀當中更有靈性,去感觸到啊,那些故事中讓你痛苦的,讓你難受的,讓你開心的,讓你喜悅的等等事件觸發你的點。就不會顯得認同清,所以這一點是肯定的。
其次,從作者的角度如果說你學文學是為了輸出一定的文字,那麼你的攻擊能力強,說明你可以對這個世界你所感受到的人事物包括各種各種型別的這種故事等等,你都有自己的一些觀察感受體會和了解,你如果能夠把你的這些東西進行一個歸類和輸出,那也是非常棒的點。
但是我還是想說,就是共情能力不是衡量是否讀文學的一個指標,文學是一個適合所有人的這樣一個,甚至不是說專業吧,就是適合所有的人,因為文學是現實之上能夠給別人詩意溫暖和希望的這樣的載體,所以它是適合所有人。
著名的文學批評理論家楊春時教授在《文學理論新編》中說。文學是人學,也就是說它是集中在以人的情感體驗,內在需求,精神歸屬等等的這樣的一個這樣的一種型別的學科,但他又不能夠單一的歸類為一種技術性的學科,他其實從更高一層意義上講,是物質之上人類的精神追求。
你對文學的共情能力強的話,你可能不會問這個問題,因為文學本身的那種共情的感染,你就能夠讓你去選擇去讀文學或者去閱讀作品,而不是問這個問題,但是你本身問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你可能也是在思考是不是要把文學當成是一種學科專業去攻讀啊,這個還是需要長期的練習的,因為它不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甚至不是其中的一個考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