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鄧眼看世界

    職場應如薛寶釵

    一個男性朋友,理想的老婆是寶釵:“她長得漂亮,通情達理,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絕對賢妻良母,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寶釵確實漂亮,喜歡穿半新不舊的衣服,住雪洞一般的蘅蕪苑,溫良恭儉讓俱全,仁義理智信完備。

    除此之外,她還是打理人際關係的高手,她身上凝聚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

    寶釵的世界,又大,又深。

    她不是在串門子,就是在串門子的路上。大觀園的風吹草動,從金字塔尖的賈母,到角落裡的趙姨娘,從岫煙的衣衫,到襲人的活計,從湘雲紅著眼圈欲言又止,到黛玉行酒令的小失言,都逃不過她的眼睛。

    她審時度勢,進退自如,時而靜如處子,時而動如脫兔;時而蘭言解疑癖,時而小惠全大體;時而裝聾作啞,一問搖頭三不知,時而滔滔不絕,從綠蠟到繪畫工具,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不要小看姐。姐不是不說話,而是該說時說,不該說時一聲也不吭。

    《紅樓夢》第42回,惜春奉命要畫榮國府行樂圖,很為難。寶釵不慌不忙道出了畫畫兒的奧祕:

    該多該少,分主分賓;

    該添的要添,該減的要減;

    該藏的要藏,該露的要露。

    豈止是畫畫兒,寶釵這句話,簡直是道出了做人做事的真諦!而寶釵之所以贏得了上下左右的交口稱讚,就是因為她做到了以上三條。

    “該多該少,分主分賓”

    我們常犯的錯誤是隨心所欲,不會察言觀色。

    該收斂的時候太狂傲,該頂天立地的時候又太怯懦。

    不知道多少,不知道深淺,不知道輕重,不知道賓主。

    不是信口開河,就是該說不說。

    不是喧賓奪主,就是臨陣脫逃。

    而薛寶釵不是這樣,她的理性思維非常發達,做人做事總是恰到好處。

    薛寶釵是一個有眼色、善解人意的姑娘,無論在任何時候,她都明白誰是主,誰是賓。

    丫鬟金釧捱了王夫人一頓臭罵後不堪受辱,跳井自殺,王夫人為之落淚。

    關鍵時刻薛寶釵趕到,一席話說得“該多該少,分主分賓”,十分恰當,安慰了王夫人。薛寶釵嘆道:

    “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這麼想。據我看來,她並不是賭氣投井。多半她下去住著,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腳掉下去的。她在上頭拘束慣了,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處去玩玩逛逛,豈有這樣大氣的理!縱然有這樣大氣,也不過是個糊塗人,也不為可惜。”(第32回)

    “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這麼想。據我看來,她並不是賭氣投井。多半她下去住著,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腳掉下去的。她在上頭拘束慣了,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處去玩玩逛逛,豈有這樣大氣的理!縱然有這樣大氣,也不過是個糊塗人,也不為可惜。”(第32回)

    這分明是假話,但王夫人聽著舒服。

    王夫人的親妹妹薛姨媽,就是寶釵的親媽。薛寶釵全家就是投奔王夫人的。所以王夫人是“主”,薛寶釵忠心耿耿,全力支援。薛寶釵可謂立場堅定,“是非”分明。

    她建議王夫人多賞她幾兩銀子的喪葬費,“盡主僕之情”,又主動把自己的兩套新衣服捐獻出來,給金釧做壽衣。

    這樣雪中送炭的外甥女,王夫人怎麼能不喜歡不依靠?

    《紅樓夢》第22回,寶釵過生日,賈母特意出資二十兩銀子為其設宴慶祝,並專門請了外面戲班來助興,賈母問寶釵愛聽何戲,愛吃何物,寶釵深知賈母年老,喜熱鬧戲文,愛吃甜爛之食,便總依賈母往日素喜者說了出來,讓賈母高興。

    “老祖宗,請點戲,給,還是請老太太給我們點兩出好戲吧,唉,今天是你的好日子,你點兩出你喜歡的好戲吧,既然老太太讓你點,你就點一出吧,恩,這出吧,好,這出好!”

    “老祖宗,請點戲,給,還是請老太太給我們點兩出好戲吧,唉,今天是你的好日子,你點兩出你喜歡的好戲吧,既然老太太讓你點,你就點一出吧,恩,這出吧,好,這出好!”

    寶釵投其所好,分得清賓主。

    賈母是榮國府的老祖宗,要首先敬著,哄著,先讓“主”高興了再說。

    寶釵的言行使賈母感到十分舒心,體現了寶釵精明的處世之道。

    “該添的要添,該減的要減”

    有些事情是加分的,而有些事情則相反。加分的事情要拼命做,沒有這樣的事情也要“創造”機會。而減分的事情一項也不能做。利益面前,要堅決“讓”。是非面前,要趕緊“躲”。

    薛寶釵深知,自己要想在榮國府站穩腳跟,最需要添的是人氣,是人們的好印象。

    因此,薛寶釵的丫鬟鶯兒和賈環等人玩耍時,賈環賴賬,鶯兒有意見,薛寶釵馬上批評鶯兒,以贏得賈環、趙姨娘尤其是賈探春等人的好感。

    賈母的侄孫女史湘雲想請客卻又囊中羞澀,薛寶釵馬上以自家螃蟹若干簍贊助。她知道心直口快的史湘雲不會不到處傳播她的美名的。果然黛玉有肺病又有心病,薛寶釵又是著人送燕窩,又是悄悄談心……

    從物質到精神,薛寶釵多方面播撒友誼的種子,一場春風,一場春雨,這些友誼的種子自然會發芽、開花、結果。“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正是薛寶釵著力“要添”的。

    薛寶釵“要減”的是什麼呢?

    一是減去好處。探春理政,寶釵、李紈輔政。她們商議讓僕人們承包園子裡的稻田、竹林等,除了上交固定利潤,餘者歸己。面對這樣的好處,薛寶釵絲毫不動心。她的僕人再擅長這一行,她也堅決不允許自家人沾榮國府的便宜。

    二是減去是非。大觀園丟東西后,薛寶釵馬上關閉了通向自己家的小門,寧肯自家人麻煩一些,繞道走,也決不在瓜田李下。省得惹是生非,引火燒身。抄檢大觀園後,薛寶釵更是義無反顧地找個藉口搬出大觀園,動如脫兔。

    三是減去麻煩。薛寶釵儘量不摻和榮國府是事情,即使參與,也低調行事。例如她輔佐探春理政時,向眾人申明,是姨媽王夫人讓她幫忙的。言外之意,薛寶釵是受人之託來“義務勞動”的。這一點,王熙鳳看得很透,說薛寶釵是“不干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

    “該藏的要藏,該露的要露”

    薛寶釵藏起來的是心機,露出來的是大度。

    例如偶然聽到林紅玉隱私那段,薛寶釵馬上假裝尋找林黛玉,此事以後如果洩露,人們會懷疑多心的林黛玉,而不會懷疑敦厚的薛寶釵,這樣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平平安安,卻很可能讓林黛玉做了替死鬼。可是,這樣的心機天知地知她知,其他人又有誰知道呢!

    再如探春理政那一回,明明是探春提出的承包制,薛寶釵卻在眾人面前提出利益均沾,故意“露”出來這是她的恩惠。如此一來,改革的風險賈探春承擔,而薛寶釵卻因為小恩小惠在大家心裡面加了分。

    探春跟她相比,稚嫩得多,卻也大氣得多。

    薛寶釵太算計了。

    第34回,寶玉捱打後,襲人悄悄“破案”,打聽是誰告的狀。當薛寶釵聽襲人說可能是賈環和薛蟠時,雖然也懷疑哥哥,但第一反應是馬上替哥哥藏著。

    她笑道:“你們也不必怨這個,怨那個。據我想,到底寶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來往,老爺才生氣。就是我哥哥說話不防頭,一時說出寶兄弟來,也不是有心調唆……”

    一席話說得寶玉無比慚愧。

    事後,薛寶釵再悄悄向哥哥薛蟠查證。這說明,薛蟠做沒做此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讓人知道。如果有人懷疑薛蟠,就先把責任推到別人(賈寶玉)身上。

    這就是薛寶釵說的“該藏的要藏”。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薛寶釵就是這樣一位世事洞明、人情達練的奇女子。儒佛道三種因素在她身上體現得恰如其分。

    她有儒家的入世心,“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她有儒家的仁與禮,廣泛團結群眾,博得大家一致好評。

    她有道家的無為心,大道至簡,“珍重芳姿晝掩門”。

    她有佛家的避世心,“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吃的是冷香丸,內心也是冷而香。

    她有儒家的入世心,“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她有儒家的仁與禮,廣泛團結群眾,博得大家一致好評。

    她有道家的無為心,大道至簡,“珍重芳姿晝掩門”。

    她有佛家的避世心,“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吃的是冷香丸,內心也是冷而香。

    因此,薛寶釵總是進退自如,誰都挑不出她一點錯。

    在寶釵的世界裡,有中國式的人情世故,寶釵的人生裡,有智慧,有抱負,更多的是隱忍和算計,這不動聲色匍匐前進的姿勢,是典型的中國式生存智慧:要出人頭地,就要先學會吃虧、示弱,隱藏慾望,是謂以弱勝強,以柔克剛。

    生活當學林黛玉

    多年前看紅樓,喜歡薛寶釵,大氣,圓滑,寬容,面面俱到,可憐她不被寶玉所愛。

    如今看紅樓,卻更喜歡黛玉,明媚,率直,聰明,敢愛,真性情。生活也應如是,太圓滑就缺了骨感與真實。

    比起迎接花開,理解美的消逝更需要愛與勇氣。

    那一年的大觀園,春天一來,百花盛放,滿眼都是花花綠綠。

    園子裡多是十來歲的小姑娘們,最喜歡的就是坐在草叢間編個柳枝啊,摘朵花啊鬥個草,說點體己話,享受甜美的閨蜜時光。

    可是,林黛玉沒有去湊熱鬧。

    她一個人揹著重重的花鋤,鋤上繫著花囊,手裡拿把花帚,走在小山坡上、花叢間。

    她撿起那些散落在地上的花兒,為它們哭泣,再尋個好地方,將它們一一葬下。

    寶玉開始也不明瞭,勸她把花掃進水中。黛玉卻說,直接把花丟進水裡,也是對花的糟蹋,得好好安放它們在花冢裡。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花開不敗,自然是人人喜愛。

    但面對美的消逝、歲月的變遷、容顏的變老,又有多少人有勇氣去接受、去理解?

    看上去,黛玉只是在傷春悲秋。

    但其實,她為花尋個好去處,妥善地送落花最後一程,這何嘗不需要勇氣?

    第37回,寶玉看見殘荷很難受,連聲讓人拔掉。

    黛玉卻說:“留得殘荷聽雨聲”,不也挺好嗎?既然死不可避免,不如翩然起舞,把殘破昇華成藝術,死有多絕望,生就有多熱烈,這就是黛玉的生命哲學。

    這不是矯情,這是對美有一種本能的愛,是對生活恰到好處的敏感:我愛生活裡的美,理解、珍惜、不強求。

    真正的幽默感來自於對生活細緻入微的敏感

    林語堂說:“幽默是心靈的光輝和智慧的豐富”,的確!幽默不是人人玩得起,但黛玉卻能玩的輕鬆瀟灑。

    黛玉真明媚:

    聽到寶玉胡謅“林子洞”裡的耗子變香芋來打趣自己,便笑著要撕寶玉的嘴;

    學湘雲的咬舌,笑她“二哥哥”和“愛哥哥”不分;

    見寶玉、襲人和晴雯鬧彆扭,她來一句:難道是爭粽子吃不成?

    看寶釵洋洋灑灑地列了一堆繪畫工具,便悄悄向探春咬耳朵:莫非她把嫁妝單子都寫上了?

    打趣劉姥姥是“母蝗蟲”,給惜春的畫起名曰“攜蝗大嚼圖”……引得眾人大笑,她卻一本正經地拉住李紈:“這是叫你帶著我們做針線教道理呢,你反招我們來大頑大笑的。”

    最好笑的,劉姥姥來賈府,瞎掰了個雪夜裡有漂亮小姑娘在抽柴火的故事。寶玉心中念念不忘,還要派人去尋訪。

    因此當他提到在大觀園賞雪吟詩時,黛玉直接笑他,“還不如弄一捆柴火,咱們雪下抽柴,還更有趣呢!”這樣的林妹妹真的好調皮。

    看到雪中抽柴我笑了,黛玉不但幽默風趣,而且有很高的生活情趣,除了葬花還教鸚鵡背詩,給燕子留門。比起寶釵如雪洞般的屋子,黛玉的屋子才有生活的氣息。

    群體生活中的黛玉簡直就是一枚開心果。能給別人帶來歡樂的人,自己得有趣,這跟知識無關,關乎心性。

    有人總以為講幾個冷笑話就有幽默感。其實,真正的幽默感,得像黛玉這樣。

    不僅有豐富的知識積累,更重要的是要夠敏感,在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上找到笑點,而且瞭解被笑的人的脾性,讓玩笑話能讓人開心又無傷大雅,這難道不是一種能力?

    愛與被愛不一定成正比,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心意。

    也有人說,黛玉那麼愛使小性子,為什麼寶玉還愛她?怎麼就不愛寶姐姐?

    寶玉,其實人如其名,心如他脖子上那塊美玉。且不論他和黛玉有三生石上的約定,單看一件事,他本質是個不染塵埃的人,要的是至純的情感。

    黛玉也一樣,換句話講,這兩人都是有愛情潔癖的人。

    那黛玉的小性子,基本都是對著寶玉來的,尤其是心意不明時的試探。

    直到訴肺腑那段,黛玉感慨,“你既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為你的知己。”從此,黛玉哪有對寶玉使過多少小性子。

    這才是一個人愛得坦率,聽從內心的樣子。

    知道自己愛上了,便走到對方跟前,直接瞭解,當理解彼此後,迅速感知到這顆心,便不再糾結。

    若是太鈍感的人,怕是連自己愛上誰,被誰愛上了都搞不清,那也談不上如何愛人了。

    有敏感力的人也許會被吐嘈得活得太用力,就像林黛玉。

    不過,也沒什麼關係,比起活得昏昏噩噩的人,擁有敏感力的人活得明白,唯有活得明白,你才可能為生活付出所有的熱忱與摯愛。

    如果說職場上,得學習下薛寶釵,能顧全大局,又善於溝通,夠圓滑。

    那麼生活裡一定要學林黛玉,要有對生活的敏感力。在她們各自的世界裡,她們都是最美好的化身。

  • 2 # 黑女2020

    做林黛玉心裡太苦,寄人籬下的日子不好過,自己愛的人沒人給做主定親,在封建社會子女的親事一般都是父母親做主,可惜她從小就失去了父母雙愛,孤零零的一個人寄住在外婆家,心裡的苦有誰知?林黛玉的個性好強,性格較內向,心眼較小,在現代社會制度下,不會左右逢源,不利於自身的人際交往與事業發展。

    做薛寶釵心裡太累,為了家庭,為了哥哥,為了自己的前程,不得不左右逢源,時不時的展現虛偽的一套,心裡該有多累?但是薛寶釵的個性放到現今社會倒是挺合適的。她會左右逢源,有利於事業開拓,她會為了目的而付出而忍讓,有利於自身發展。

    當人該如林黛玉,薛寶釵的才,但我們生活的環境不允許有更多的時間去看書。還是順其自然做好自己就行了。

  • 3 # 筆下花開

    現實生活中,如果做黛玉,肯定不會受歡迎。多愁善感,尖酸刻薄,有時太小心眼了。雖然人並不壞,可是缺少一顆寬厚包容的心。而且體弱多病,恐怕是既不會照顧自己,也不會照顧別人。唯一的過人之處是有一定的文學修養,會寫詩作賦。

    薛寶釵心機重,但是外表溫柔可人,說話做事有大家風範,懂得怎樣博得別人的喜歡,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會受歡迎。不過,她太看重功名利祿,太勢力就缺少真性情,和她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會很累。

  • 4 # 真相很簡單

    性格即命運。

    如果你是林黛玉的性格,你就做林黛玉,走林黛玉的路,過林黛玉的生活。

    同樣,如果是薛寶釵的性格,那就做薛寶釵,走薛寶釵的路,過薛寶釵的生活。

    人生風景不同,各有珍重。三人行必有我師,取長補短,學習別人,自我提升,是人生永恆的主題,但,知自我,知可為與不可為也同樣重要。

  • 5 # 二令目

    當林黛玉,活得瀟灑痛快。當薛寶釵,社會融入得更好。

    普通大眾,做不了林黛玉,也做不了薛寶釵,這兩人都是數一數二的品性和才華,沒有優渥的家世和天生的資質,是兩個都成不了的。

  • 6 # 包強中

    做人莫學所謂〝追星族〞嚥氣都要口含明星的大姆腳趾頭微笑而逝,好象連父母親都不興時了,使人非常驚愕,正言:曹雪芹先生刻畫人物很形象而生動,寶姐姐讓曹先生寫成一個優秀地封建時代的大家閨秀,〝油瓶倒了都不扶〞,林妹妹則是官宦人家獨特叛逆性格的女才子,學習他們,正確的學習途經是一一學習她們倆人的優點,長處,找到她倆的長處和優點,不要搞錯了學了缺點,更重要的不是隻學其中一人,而是向兩個人學習。

  • 7 # 五子龍女

    我喜歡林黛玉。雖然他愛耍個小性子,愛吃個小醋,但是他是一個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被封建社會所腐蝕的人。雖然寶玉有時和她開玩笑,她有一點惱火。但是在他的內心裡,他對寶哥哥的愛確實十分堅定的。在寶哥哥捱打的時候,林黛玉只是安慰她。但是沒有勸他屈服。寶釵卻不同了她和寶玉的父母說的是一樣的話。她堅守著封建禮教的東西,並且也要求寶玉堅守這些東西。林黛玉從小喪母。寄居在舅父家裡她和寶玉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林黛玉看的書,寶玉看了都有同感,可見他們多麼的情同志和。我喜歡林黛玉這種敢於反抗封建社會的人。不喜歡薛寶釵這種維護封建社會的人。

  • 8 # 素心養元的養元君

    林黛玉是經歷了風吹雨打依然不願意低頭折腰的剛烈女子;薛寶釵是生來體貼,溫婉大方的大家閨秀,知心姐姐。現代社會,身邊人會羨慕保持本心的林黛玉,但不會想和林黛玉成為搭檔。而薛寶釵的周全周到體貼能幹卻是成為搭檔、朋友、戀人的最佳選擇。

  • 9 # 李生寶938

    做人有做人的規範,林黛玉有她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真一個純,一池碧水一芙蓉。而薛寶釵的精神世界是一個理,知書達理才高遠。縱現這二位各顯華採,在作者的筆下贊林黛玉的情真意切,贊薛寶釵的成穩端莊,又從做人的情景下考量,林黛玉不適應賢妻良母型的人選,而薛寶釵適合當今社會高層管理持家有方。

    在諸多環境下的人,自己對自己的品位,如果是出外應酬,帶林黛玉顯示出高雅不俗之感,如果是交際恰談合作方面非薛寶釵莫屬。

    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本人還是喜歡林黛玉的。

  • 10 # 水磨山人

    黛玉任性孤癖,但卻是性情中人;薛寶釵有城府知進退,但有在人前偽裝的虛偽一面。紅樓夢中的女子因社會位置及家庭背景的區別,性格上迥然不同。要說喜歡,肯定是喜歡林黛玉的單純和情真意切,喜歡薜寶釵的沉穩大方進退有度啦!真可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的悟性還自於何處?如何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