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品鏟史官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這就好比,你上學的知識是由一節節課、一個個學年所日積月累的,但是學位證和畢業證卻是要等到你畢業的時候才發給你。

    周平王遷都只是表面現象,背後是軍事和經濟實力的大幅衰落,這才是周王室無力威懾諸侯,進而被諸侯吊打的原因。

    一、西周衰落三部曲

    在西周創立的武王成王兩代時間裡,周王朝完成了其王權和分封制的政治建設。

    在中央,周王朝有豐鎬之地和洛邑作為東西二週,人口眾多,農業發達;還有周六師和成周八師作為王朝的軍事保障。這兩者為天子的無上權威提供了實力保障。

    在敵方,周王朝分封了超過140多個諸侯,遍佈除了王畿二週以外的河東、山東、江漢、甚至吳越之地,他們外御蠻夷,內拱王室,使得周王朝成為天下共主。

    以此為基礎,周公創《周禮》,這是一套完成的行為規範,為周王朝確立了制度保障。事實證明,這套周禮很管用,它確立了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事實,併為諸侯們違反這一約定提供了巨大的代價。

    經過文武成康之後,周邊的蠻夷侵擾已經讓周王室不勝其煩。周昭王決定親征南邊的荊楚,這樣的親征大約發生了三次。

    在各種資料中,第三次戰役都很隱晦,但一個事實是,周昭王死於這場戰役,天子六師也不復存在。失去了軍事力量的威懾,諸侯們已經開始不服了。

    周王室的第二次大衰落是在周夷王到周厲王時期。周夷王時,諸侯已經不服,夷王用烹殺齊哀公的做法勉強是諸侯臣服。

    周夷王之子厲王時,不顧民眾反對發動了經濟改革,這說明周的經濟已經崩潰。然而,厲王的改革遭到了強烈反對,以致於周厲王本人遭到流放。從此,周王室的權威大幅度降低。

    周王室的第三次發生在周宣王後期。周宣王雖然短暫中興王室,但已積重難返,南征的再次失敗使得中興的成果再次毀於一旦。

    為挽救頹勢,宣王“料民於太原”,卻遭到執政大臣的反對,周宣王含恨而終。周幽王時,周王室的衰落已經是無可挽回的事實了。

    這一切的導火索是申侯引犬戎的入侵。周幽王及王后褒姒、嫡子伯服身死,蕩社氏、驪山氏等部落慢慢的侵蝕以鎬京為中心的岐豐之地,周天子的軍事力量已經被剷除殆盡。

    而新即位的周平王姬宜臼沒有再復周王畿的軍事力量,還是在秦鄭晉衛等諸侯的護送下才得以到達曾經的東王畿-洛邑地區。

    周平王在洛邑重賞了護送的晉鄭和衛國,還將秦國提拔為諸侯,允諾他們可以合法佔有曾經的周王畿岐豐之地。

    也就是說,周平王相當於在洛邑地區重建了周王室。原來周王室所擁有的的岐豐之地和成周之地兩大根據地,現在只剩下了一個成周,岐豐之地已經被西戎佔據,而且就算收回來,也已經賜給了秦國。

    現在周天子的身邊,沒有任何嫡系的軍隊,而直系領地卻少了一半。這是為何平王東遷就武力威懾諸侯的第一個原因。

    當初,周成王和周公經營的周王室以鎬京和洛邑為中心,分別營建了岐豐之地和成周之地。洛邑本就相當於西周王朝的陪都,有著巨大的潛力。

    三、掉落的王冠

    然而,歷史沒有再給周王室這樣的機會。

    周平王東遷之時,周王室內憂外患頻繁。

    首先有周攜王分裂王室,平王無力剷平;朝堂之上,鄭武公莊公兩代人像一隻趴在王室身上的吸血蟲;

    對外,蠻夷勢力日盛,岐豐之地收復之期遙遙無望,連原來周王畿的屬民,周王室都無力保護,任憑許多周人流落在外。

    而平王、桓王艱難積累的一點點國力,在鄭國的挑釁下,於繻葛之戰中消耗殆盡。

    從此,周王室日衰,屬民日減,其軍事和經濟實力甚至連一箇中等諸侯國都不如了。

    沒有軍事威懾的周王室,也沒有實力得到諸侯的貢賦,經濟實力日漸窘迫,在分封制體系之下,不得不以土地分封有功的諸侯,更加無力供養更多的軍隊。

    所以,並不是周平王簽了一下都,周王室就被諸侯吊打,而是周王室滅亡,周平王不得不東遷,而東遷之後軍事實力繼續衰落,才被諸侯吊打。

  • 2 # 小貝說情感

    周平王遷都,是周王室衰落的結果,不是周王室衰落的原因。“周平王只是遷了一下都,周天子從此就不如其他諸侯了”——這屬於因果倒置的說法,把因果關係搞反了。

    所謂宗法制,就是周天子認識到自身實力不足以控制整個中原,所以大封諸侯,讓諸侯去外地建國,形成屏藩之勢,拱衛王室。由於當時被分封的姬姓諸侯多,天下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姬姓諸侯手裡。所以在宗法制度之下,異姓諸侯無法動搖周天子和姬氏一族的統治地位。

    當然了,光靠姬姓諸侯的拱衛也不行。畢竟姬姓諸侯也是有可能造反的。所以周朝在建國之初,周天子就把當時開發程度最高的兩塊富庶之地——關中平原和洛陽盆地,留給了自己。

    也就是說,周王室雖沒有佔盡中原之地,但憑藉關中平原和洛陽盆地的資源優勢,周天子仍然可以因為在土地、人口、兵力對諸侯國的全方位優勢,維持王室的統治地位。

    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周天子其實跟諸侯是一樣的,他也是一個諸侯,只不過他是最大的那個而已。他也要通過後續的發展,繼續保持對諸侯的實力優勢。否則優勢不在,諸侯就不服他了。

    西周早期,周天子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周王室的優勢始終都有。但是隨著昏君上臺,這種優勢就逐漸不在了。

    好,那麼,昏君是從何時開始出現的呢?

    是在周朝建國大約150年開始出現的。

    公元前900,周懿王繼位。這位周王在歷史上的評價很低。由於他生性懦弱,導致周王室在他繼位後,朝政日趨腐敗,國勢不斷衰落,在與西戎的交戰中屢屢吃虧。為了躲避西戎的入侵,他甚至選擇了遷都,讓周王室的威信大跌。(遷至現在的陝西興平)

    周懿王死後,他兒子周夷王也是昏君,由於夷王聽信讒言,殺了齊國國君齊哀公(用大鍋把齊哀公煮熟了),搞的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嚴重激化。一些異姓諸侯國,比如楚國就開始不聽周天子的號令了(齊國也是異姓諸侯國),明目張膽的跟周天子對著幹。周夷王死後,繼位的可不得了,這位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暴君——周厲王。周厲王時期,由於厲王想改革,改變西周的權力結構,扭轉西周的頹勢。因而他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傷害了很多人的利益。

    這些既得利益者不滿厲王的所作所為,便鼓動中國人暴動,把厲王趕下了臺。(現代學者認為周厲王不是昏君,是有為之君,只不過因為改革過於激進被趕下了臺)

    在當時,由於沒有天子了嘛。原本歸屬天子的財產,比如周天子的主力軍團,也就是著名西六師,被王室近支諸侯紛紛瓜分。諸侯們就像打土豪分田地一樣,瘋狂的攫取王室財產。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後來導致西周滅亡的大禍害鄭桓公。

    PS:鄭桓公能把王室的財產往自家搬,是因為他是周王室的卿士。也就是說,他有雙重身份,他既是鄭國國君,同時還兼任周朝的宰相。這種愚蠢的權力分配,其結果必然就是養了一堆“搬倉鼠”。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周平王東遷,鄭國也跟著周王室一起東遷。當時的鄭武公也是個厲害角色,即便是跑到洛陽了,他也沒忘了繼續薅周王室的羊毛。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繼位後。由於關中平原的資源已經被近支宗室瓜分完畢。因此周宣王就不得不把重心挪到洛陽。(周宣王繼位後,曾經想收回關中地區的控制權,但貴族們紛紛抵制,宣王害怕重蹈厲王覆轍,便不了了之)

    周宣王振興王室失敗後,繼位的周王的又是一個大名鼎鼎的昏君——周幽王。

    關於周幽王,歷史上對他的記載,最有名的就是烽火戲諸侯。有一些人認為,烽火戲諸侯是後世虛構的,不存在。但是不管有沒有這件荒唐事,周幽王是被犬戎殺掉的,這是不能改變的歷史事實。

    周幽王死後,西周的歷史結束。

    從周懿王到周幽王,一共129年。在這一百多年中,我們可以發現:周王室的昏君可謂是前赴後繼的出現。這些周天子對外不能遏制西戎的入侵,對內不能限制自己的叔伯子侄蠶食王室資產。周王室內外交困,這要是不衰落,都是見了鬼了。周幽王被殺後,他的兒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

    周平王繼位的時候,周王室對關中地區已經完全失去了掌控。一方面,周平王無力抵禦犬戎的威脅;另一方面,因常年的戰爭,關中平原從富饒之地被打成了殘山剩水,不再適宜王室生存。最重要的一點,當時關中平原實質上已經被姬姓諸侯瓜分完了,周平王幾乎沒有生存空間。

    因此,周平王繼位之後,他才想要東遷。

    注意了,不是周平王想遷都,而是現實情況逼得他不得不遷都。這就好比鳩佔鵲巢,自己的家被別人佔了,除了搬家,別無選擇。

    遷都之後,周平王起初很有進取心。他希望重塑王室的威望。但是兩個原因制約他的發展,導致他振興王業的舉措最終破產。

    這兩個原因的第一點是周平王得位不正,他是靠坑死周幽王才上位的,給全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壞的影響,諸侯們都不願意搭理他。

    第二點就是周平王的能力不夠,他是文的也不行,武的也不行,完全就是個庸人。空有想法,但完全沒有執行力。

    這就等於說,周平王東遷之前,姬姓諸侯跟周天子在關中搶地盤。東遷之後,姬姓諸侯跟周天子在河南搶地盤。模式沒有變,只不過地點變了。這樣一來,周王也就根本沒有復興的可能性了。

    周平王死後,繼位的周桓王更無能,諸侯對王室的蠶食更厲害。比如周王室在洛陽的機動部隊,也就是東八師,就在周平王死後被諸侯瓜分了。

    軍隊都沒了,周天子還怎麼振興?

    周桓王死後,周王室的國力越來越弱,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小。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形同虛設。它是既不能號令諸侯,也不能保護諸侯小國。

    但是,作為一個封建制的社會,天下也不能沒有周天子這張名牌。所以後來齊桓公橫空出世時,就依管仲之策,打出“尊王攘夷”的稱號,名義上是替周天子維護秩序,實際上是取代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 3 # 雪也是水

    周王室衰微是有個長久過程的,並不完全是周平王遷都造成的!

    周平王為何要東遷不是這個問題的核心,所以就不談了。但是平王東遷所造成的影響,跟周王室衰弱有關,就需要分析了。

    首先,平王繼位名不正!

    由於平王的父親幽王是被犬戎所殺,並沒有傳位給平王!相反,平王雖是嫡長子,卻是被廢除的太子。

    所以他的繼位本身名不正,禮法性存疑,在眾諸侯眼中威信不足!

    其次,天子武裝力量大為削弱!

    犬戎攻破鎬(hao)京,護衛周天子的王八師損失慘重,周天子的武裝力量遭到極大削弱!這是王室衰微的直接原因!

    最後,天子的領土越來越小!

    有晉國、鄭國、秦國等國護衛平王東遷,按理,應該賞賜這些功臣。而那個時代給諸侯的賞賜無非提升爵位和賞賜封國領土!

    例如秦國便因此得以進入諸侯之列,而且還得到周王室的龍興之地關中!

    結語:

    割地賞賜給諸侯,只會導致自家地盤越來越小,隨之實力越來越弱!於是,伴隨著王室衰微,禮崩樂壞了!

  • 4 # 香茗史館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搞清楚周平王為什麼一定要東遷。通過史料分析,周平王的東遷並不像《史記》中所載的“闢戎寇”那麼簡單,其中更是牽扯了諸侯們之間的博弈,周平王東遷不過是諸侯分裂的標誌罷了。因此,周平王東遷後,再也不能對諸侯們如臂使指。

    犬戎為何能構成嚴重威脅

    犬戎是周人對分佈在周朝以西民族的稱呼,北方的則被稱為狄。我們知道,周朝在滅商之前,周文王就是靠著征伐西戎起家的,而周朝建立之後,建都於豐鎬的周王室也經常和犬戎交戰,且都是勝多敗少。那麼為何突然間犬戎就形成了巨大威脅呢?

    犬戎在西周初期就已被周王朝打怕了,於是形成了“犬戎氏以其職來王”的局面,可以說這一時期犬戎是臣服於周王朝的。但很快犬戎就不再來朝了,於是便有了西征犬戎之戰,這一次戰爭周王室再次大獲全勝,“至穆王時,戎狄不貢,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遷戎於太原”(《後漢書·西羌傳》)。可見,此時的西戎對周王室根本構成不了威脅。

    甚至到周宣王時期,周王室再次多次出擊,仍然多次取勝。但到了宣王后期,周王朝再次出兵太原,卻落下了“不克”的結局,自此之後周王室多次出征竟然變成了敗多勝少。但即使如此,犬戎仍然沒有形成巨大威脅,史載晉侯就曾大敗犬戎於汾水。

    由此可見,犬戎是否能夠構成威脅,完全取決於諸侯對周王室的支援程度,如果周王朝能夠團結起來,犬戎根本構成不了威脅;反之,一旦周王室再也指揮不動諸侯,那麼犬戎的威脅就變得極大了。

    周平王東遷的根本原因

    這件事還得從周幽王被殺說起,周幽王為何被殺,如今看起來完全不是“烽火戲諸侯”那麼簡單,而極有可能是權力博弈的結果,周幽王寵信褒姒不過是誘因罷了。

    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5年),周幽王廢嫡立庶,廢黜申後的王后之位,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 姬宜臼便與母親申後暗中逃到申國,投奔申侯。(《史記·周本紀》).

    周幽王的所作所為引起了申侯的惱怒,於是他聯合鄫國(河南方城)、西夷犬戎大舉進攻西周都城鎬京。不久,犬戎攻陷鎬京,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擄走褒姒,取走周朝的全部財物離去。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

    由此可見,周幽王被殺是申侯與犬戎合謀所致,實際上就是申侯為了外甥弒君奪位而已。

    而申侯的所作所為卻並沒有獲得所有諸侯的支援,這種情況下諸侯們自然不會團結在平王周圍,於是諸侯的分裂已然成為必然。更重要的是,犬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犬戎雖說幫助申侯殺死了周幽王,可曾經的朋友也會變為敵人,在諸侯分裂之後,周平王根本無力對抗犬戎,這導致犬戎對周王室構成了嚴重威脅。

    所以說,《史記》所記載的“平王避犬戎東遷”不過是結果罷了,根本原因是諸侯分裂導致平王無法有力對抗犬戎,這才不得不用遷都來避禍。

    諸侯分裂致使周王室權威盡失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晉文侯、鄭武公、衛武公的帶兵護送下東遷洛邑(現在的洛陽)。前文說過,周平王的繼位並未獲得所有諸侯的支援,誰讓幽王死的不明不白呢。於是周幽王遷都後不久,攜王在虢公的支援下也稱王,周王室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

    這樣一來,周平王東遷後被諸侯“吊打”的問題就很好理解了,根本原因有三點:

    1、周平王的合法性遭到質疑。諸侯們分裂之後,一部分諸侯出於自身利益選擇了支援周平王,例如秦穆公、晉文侯、鄭武公、衛武公等諸侯。另一部分諸侯對幽王之死和平王的即位與東遷心有懷疑,甚至不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幽王罪不當死,平王繼位不正,周平王的合法性受到諸侯的質疑。

    2、反對者脫離周王室控制。隨著各諸侯的逐漸做大,原本就已經對周王室的統治不再順從,但由於禮制的原因,加上諸侯之間相互牽制,沒有人敢明目張膽的脫離控制。如今周平王的合法性遭到質疑,更使得他們脫離控制變得名正言順起來。如此一來,周王室的權威大失,反對的諸侯已經完全脫離了周王室的控制。

    3、周王室受制於支持者。周王室東遷之後,遠離根基之地,處於諸侯們的包圍之下,雖然脫離了犬戎的威脅,卻又置於了諸侯們的威脅之下。導致周王室東遷後,即公元前770年至前707年長達六十多年的時間裡,周王室不得不依靠晉、鄭兩國的支援和保護,正如《左傳》所說“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然而,與其說晉、鄭等國支援周平王,不如說周平王受制於晉、鄭等國。

    綜上所述,周平王的遷都雖然是無奈之舉,奈何也著實是一著臭棋,不論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已經完全脫離了周王室的控制,周王室權威盡失,衰落已成必然。而隨著諸侯的不斷強大和周王室的衰落,豈有不被“吊打”之理。

  • 5 # 無月文化館

    平王東遷,影響深遠。

    平王東遷

    事情源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搞的諸侯都一肚子火,於是一氣之下,就決定以後都不來執行救援任務了。

    其實這裡就暴露出了分封制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諸侯是諸侯,周天子是周天子,諸侯並不是周天子的臣子。

    分封制就好像一個商會,周天子是商業領袖,因此是會長,其他諸侯都是商會的會員。

    這裡諸侯生氣了就決定不來了,說明這時候的周王室就已經有點難以服眾了。

    後來,周幽王為了廢太子,結果又搞的烏煙瘴氣,太子的舅舅,也是一個小諸侯,馬上就跳起來了。

    小諸侯畢竟是小諸侯,還不敢直接胖揍周王室,於是引狼入室,聯合了戎狄一起報復周王室,攻陷了鎬京。

    周幽王這一次點烽火再也不起作用,死在了戎狄手裡。

    後來秦國的軍隊幫周王室趕跑了戎狄,周平王繼位,面對一片廢墟的鎬京,決定遷都前往洛陽。

    於是,在秦國的重兵保護下,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的影響

    平王東遷的影響非常深遠。

    首先,周王室威信掃地。

    諸侯看著周王室被戎狄按在地上摩擦,最後居然是小諸侯秦國救了周王室,這周王室也太水了,從此,周王室威信不再。

    秦國得以做大。

    平王東遷後,為了感謝秦國在此次事件中所做的貢獻,答應秦國,原來豐鎬被戎狄佔領的區域,秦人只要可以攻下來,就盡歸秦國,於是,秦國得到了擴張的機會。

    周王室勢力大減,貴族很多落魄。

    周王室失去鎬京,由此丟失了大片領土。很多周王室的貴族,因為失去土地,而流落民間。

    私學誕生

    前面說到很多周王室的貴族流落民間,這時候就誕生了私學。

    原來周朝只有官學,學生也都是貴族子弟,但是現在不同了,大量私學誕生,促進了知識分子的誕生,並最終產生了百家爭鳴的思想盛宴。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本末不能倒置,周平王遷都並不是周天子被諸侯吊打的原因,而是王權旁落、不能再節制所有諸侯的結果。

    周朝的都城本來是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後來周平王東遷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這是春秋時期的開端。

    那麼問題來了,好端端的周平王為什麼要遷都呢?因為他沒個好爹。

    當時周幽王已有王后申氏,是申侯的女兒,生了嫡子姬宜臼,早早就立為太子。但他對褒姒是真愛,想把最好的一切給她,便改立褒姒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

    看他那意思,似乎還想要申後和姬宜臼的命,被廢的母子倆不想坐以待斃,逃到申國向申侯告狀。

    申侯本就對這不著調的女婿心存不滿,聽到此事後十分惱火,為給女兒外孫報仇,當即起兵討伐周幽王。但光憑他一個,不是周朝的對手,於是聯合了鄫國(河南方城)、西夷犬戎,大家一起攻打鎬京。

    周幽王既死,姬宜臼就在外公申侯,以及魯國、許國等諸侯國的擁立下繼承王位,成為新一代周天子,史稱周平王。

    在這裡得說明一下,申侯聯合的鄫國也是周朝諸侯之一,算起來是自己人,但犬戎是北方遊牧民族,向來被中原政權視為異族,是外敵。“犬戎”的原意是“豺狼”,由此可見中原政權有多厭惡、防備犬戎。

    申侯聯合他們,就類似於漢朝藩王聯合匈奴,是引狼入室的不智之舉。犬戎自打來過一次鎬京,這條路就走順了,時常過來侵擾百姓,掠奪土地和財物,周平王的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如果他像前幾代周天子一樣掌控諸侯,自然可以命令諸侯們勤王,或者直接征討犬戎。

    周平王一是調不動諸侯們。諸侯對周天子的命令向來是想聽就聽,不想聽就有一堆理由,關鍵時刻靠不住,再有“烽火戲諸侯”一事,雖然不是周平王做的,但很多諸侯把賬算在他頭上,周天子的權威性大幅度下降;

    二是不敢調動諸侯們。對於周平王來說,諸侯給他的壓力不下於犬戎,要是把諸侯調入都城,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他壓根不敢拿自己的命去賭諸侯的忠誠。

    周平王也挺夠意思,封秦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國這才得以建立。為何周平王如此大方?因為他開出的是空頭支票。

    賜給秦襄公的土地還被犬戎佔著呢,不把犬戎趕走就得不著。但就算是這樣,秦襄公也很高興了,此後專注打犬戎,把犬戎打到了蒙古草原,不但拿回封地,還佔了犬戎的很多地盤,在戰爭中逐步發展為諸侯中的強國。

    那時的周平王和秦襄公,兩人都絕對想不到未來滅亡周朝的會是秦王。

    而且周朝大部分領土被犬戎或其它諸侯所佔,真正屬於周天子的只有河南西北部的部分地區,東不過滎陽,西不跨潼關,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圓只有六百多裡,人少地少,相當於一箇中等諸侯國。周朝至此衰弱,各國輪番上演自己的精彩。

    但要說諸侯吊打周天子,倒也未必,諸侯相互制衡,對周天子維持著表面上的尊敬。誰若太過份了,其它諸侯就有了攻打他的理由。所以大家口頭上還是以周天子為尊,不到撕破臉皮的時候,不存在“吊打”這種事。

  • 7 # 李二郎的街邊歷史

    這個要從分封制的特點說起。

    西周分封制的“封”是指壘土為界,或以山川河流為界,也就是劃一塊區域給一個諸侯。大的諸侯最多也就方圓五百里,小的諸侯不過一百里,而周天把當時最好最大的一塊留給自己,也就是關中平原,這塊區域稱為“王畿之地”,屬於天子自己的封地 ,有千里之廣,地最廣而擁有的人口最多,周天子的實力是最強的,同時又有險關自守,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原本生產力比較低下,地廣人稀。諸侯之間封地的“邊界”並不完全接壤,有緩衝地帶,各諸侯之間,天子與諸侯之間也還算相安無事,各管各家,這種局面持續了兩百多年的歷史。

    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特別是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犁耕的推廣,開墾能力的提高,各諸侯國就不斷的往外擴張,並蠶食弱小諸侯國,逐漸的也就有了挑戰天子的實力。同時兩百多年來周天子在無地可分的情況下還不斷的把自己的“王畿之地”分封給新的諸侯,或者賞賜給立功的諸侯。到了西周末年,天子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

    周平王東遷洛陽後,喪失函谷關的屏障,失去大片領土的掌控,地寡人稀,實力猶如小諸侯國一般了,再加上更靠近實力強勁的東方大國,周天子也就難免成為諸侯爭霸的背景和註腳了。

  • 8 # 減水書生

    吊打周王室,而且還把周王室打得很受傷、很丟臉的,恰恰不是齊、晉、楚這些大國,而是中原小霸王鄭國。具體事件,就是公元前707年的繻葛之戰。此時距離平王東遷(前770年),已經快70年了。

    此戰之後,周王室這個天下共主徹底威信掃地。不僅因為戰敗而暴露了力量太弱,連小霸鄭國都打不過,關鍵是諸侯國可以揍天子,而且揍了就揍了。淪落到這種境地,周天子還怎麼再言: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以後就是諸侯做大而且日益做大,天子式微而且日益式微,直至微到塵埃中。

    那麼,這個後果是平王東遷所導致的結果嗎?

    01.周天子式微,只是在時間上跟平王東遷有關

    繻葛之戰在平王東遷數十年之後,但這並不能說明平王東遷導致了天子式微,而天子式微導致繻葛戰敗。

    實際的邏輯線索應該是周王室式微,然後只能平王東遷,因為在關中鎬京站不住腳了,所以只能往成周根據地跑。東遷到洛陽的時候,周天子和周王室還有一定實力,因為洛陽周邊還有600裡土地,而且極為富庶。

    南陽背澤、潞,富甲天下;轘轅、伊闕,披山帶河。

    但是,周王室在關中鎬京怎麼衰落的,它在中原洛陽就怎麼衰落。周王室就必須衰落而且還得一直衰落,這跟東遷與否沒啥關係。

    洛陽成周有六百里富庶土地,而且還有成周八師這支軍事力量。這是什麼?土地和軍隊,這是實力;但同時,這也是錢啊。你周王室即便東遷了還這麼肥,那就不要怪別人惦記了。但是,齊國、晉國這些大國就是惦記也沒用,因為要麼是異姓要麼是旁支。所以,只能是比較近的親戚能惦記出錢來。

    這時候,鄭國這個損公肥私的傢伙就出現了。初封君主鄭桓公,是周厲王的小兒子,跟王室的關係非常近。所以,鄭國國君就一直擔任周天子的司徒。近水樓臺先得月,而且還是非常近的親戚,於是鄭國幹起損公肥私的勾當,就方便多了。即便平王東遷,鄭國也要一直霸著西周的國政。

    到了平王的孫子周宣王時代,周天子不幹了。周天子就是脾氣再好,也不能一直容忍鄭國這個大蛀蟲。所以,周鄭交惡,惡到一定程度,那就只能兵戎相見。而兵戎相見的結果就是周王室被吊打,然後威信掃地。

    02.周王室其實應該很強,因為得關中者得天下

    在最初分封天下諸侯的時候,周王室的實力是最強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不是因為只有天子的名號和宗法的要求,還因為天子的實力。而天子的實力就建立在千里關中之地的基礎上。

    秦漢以前,得關中者得天下、以關中制天下,就是戰略鐵律。原因是千里關中形勝千里,“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不僅能窺周室、問九鼎,而且能撻伐天下、制衡九州。

    所以,周天子就以關中為總根據地,制衡天下諸侯。但是,鎬京畢竟離諸侯太遠,所以為了控制起來更方便,也為了讓自身實力更強大,於是就築城成周,開發了洛陽周邊六百里根據地。

    西有千里關中之地、東有六百里成周之地,周王室的這個實力不容小覷。所以,周初奠定的這個天下格局,完全可以確保周天子地位穩固。我土地最多、我人口最多、我軍隊最多、我還最有錢,那我這個天子還能不穩固嗎?

    戰國時代,秦戰國也是這個套路。西有千里關中總根據地,然後逐漸從韓魏手中蠶食了中原之地,再之後就可以想打誰就打誰。只不過秦戰國比周王室多出了一塊巴蜀之地。所以,如果周朝能夠一直保持這個天下格局,即便過了千年也能一直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不管宗法禮制、也不問諸侯忠心,咱們就論實力:攜千里關中和六百里成周的周王室,天下誰與爭鋒?

    但是,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放棄了關中這個總根據地,格局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還是可以以關中制天下,但是周王室放棄關中了,周天子就不能制天下了。

    周平王為什麼放棄關中?不是因為周平王腦子出問題了,也不是因為犬戎虎視眈眈,而是實力不允許。周王室越來越弱、周天子越來越式微,已經控制不住關中根據地了,所以只能東遷。

    但東遷也沒用,東遷之後,周王室和周天子還是越來越弱。變弱的原因就是因為宗法制。

    03.周王室只能越來越弱,這是宗法制的反噬

    周人以一族之力,不僅滅了強大商朝,而且把統治區域擴充套件到整個九州天下。所以,商周之變是中國歷史的一件大事。

    在周以前,就是實力說了算。商人能打到哪裡、能打服哪裡,哪裡就是商朝的附庸或聯盟。這種附庸和聯盟關係,跟草原民族的部落聯盟差不多。關係的基礎是武力,統治的範圍也只能建立在武力征伐的基礎上。

    但是,西周則不然。它創造了宗法分封,講了禮樂這個故事。所以,周朝可以極大地拓展自己的統治範圍。

    給姜子牙的部族一套青銅器,然後老薑家帶著自家兄弟和族人,跑到千里之外的齊地搞軍事殖民了。但是,姜齊諸侯,還要尊周天子為共主,還要常常進貢,還要出兵跟著周天子去打架。這這種政治智慧,應該是周人的一大創舉。

    所以,周王室就把旁支和異姓諸侯全都封到外邊搞殖民、開疆拓土,然後把關係較近的同姓諸侯都封在自己周邊。一是自己周邊的土地最好、開發最早,淝水不流外人田;二是打仗親兄弟,近宗親戚還可以跟著自己壓制那些遠支和異姓諸侯。

    然而,這裡面有一個極大的問題。那就是宗法分封的反噬。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其原因是宗法分封。但宗法分封制卻要求周王室和周天子必須把宗法分封貫徹到底。而周王是要生兒子的,而生了兒子就要封一塊土地。而且,周天子直接直接封的,都是是諸侯而不是大夫和士。所以,總根據地關中鎬京周邊的近親諸侯就會越來越多。而越來越多的諸侯,他們的土地和臣民來自於哪裡呢?自然就是周王室的總根據地,即千里關中。

    你這麼搞下去,周天子和周王室的實力能不弱嗎?所以,宗法分封就形成路徑反噬,讓周天子和周王室越來越弱,弱到連關中都守不住。

    大夫可以用士給自己當家臣,諸侯可以用大夫給自己當家宰,而周天子只能用諸侯給自己當卿士。這就是宗法分封下的用人邏輯,周天子不允許跨過諸侯而直接啟用大夫和士。而諸侯可是有封國的,封國諸侯還擔任周天子的官員,那這些人就必須要損公肥私,不這麼幹就真心對不起自己。

    又是宗法分封的路徑反噬、又是諸侯卿士的損公肥私,周天子要是不弱,那就真是見了鬼。

    周天子就不能改革嗎?改革了,周厲王其實就是在進行一種改革嘗試,結果中國人暴動,把這位周天子給趕跑了。什麼是中國人?都是一群大族長和近親諸侯們。周宣王跟鄭國交惡,其實也是一種改革,但繻葛之戰直接打得他滿地找牙。

    周天子能搞徹底變法嗎?答案是不能。周天子之所以是周天子,就是因為宗法分封這個禮樂秩序。你周天子首先顛覆這個秩序,那天下諸侯還怎麼認你當週天子。所以,周天子只能一直弱,直至弱到塵埃中。即便戰國之時僅有成周一地,周天子還得咬牙分封。這就是周天子的宿命。

    最後總結:

    周天子之所以能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因為宗法分封;周天子之所以越來越弱,也是因為宗法分封。所以,越來越弱的周天子在控制不住千里關中後,就只能東遷成周。

    但是,宗法分封的路徑反噬就是周天子的宿命,他改變不了、也不能改變。所以,周天子繼續越來越弱,而繻葛之戰後,實力就已經只能墮落到二流諸侯國了。但是,這還不夠,因為宗法分封還得貫徹,這個路徑反噬就要繼續,所以直至弱到塵埃裡。

  • 9 # 河東來

    其實周王朝還算好的,只遷了一下都,之前的商王朝,則是不斷處於遷都狀態,難免遷都,是分封制國家的共同命運。

    從黃帝以來直到夏商周,中國的統治集團根據傳說及史料分析,應該是部落聯盟形式,就是類似於蘇聯的國家組織模式,也就是現代所謂的邦聯體制。

    到秦始皇時期,才實現了邦聯體制到聯邦體制的轉變,國家(部落)聯盟也才發展成為一個統一的新的更大的國家,按中中國人的表述,叫“郡縣制”與“分封制”之爭。

    周天子只是“天下共主”,其地位取決於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周王朝的實力,一是諸侯國的實力。

    按照周王朝道家模式的政權組織形式,是要求“小國寡民”才能實現。

    “小國”,指的是諸侯國應該越小越好,這樣才有利於“天子”各個擊破,維護邦聯(部落聯盟)的穩定性。

    “寡民”,指的是諸侯國的奴隸應該越少越好,這樣才有利於國家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

    為什麼周平王遷都後,有周王朝勢微的現象發生,是因為諸侯國通過不斷的兼併和征伐,已經不能算“小國”社會,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所以他們不斷的稱“王”,與周天子稱“王”一樣,周天子只不過仍然是名義上的邦聯會議召集人而已。

    所以對付“邦聯制”的利器是“聯邦制”,反過來對付“聯邦制”的利器也是“邦聯制”。就像秦王朝對付周王朝的核心就是用“郡縣制”對付“分封制”,而漢王朝利用“推恩令”來瓦解諸侯國內部的郡縣制進行的分封一樣。

    漢朝的主父偃提出了歷史上著名的“推恩令”,要旨就是把一個被分封的諸侯國改變其內部郡縣模式一直無限期的分封,到最後使得封國“小之又小”,無法再封,而達到“小國”的目標。

    “富不過三代”,在國家層面,意思就是說分封了兩次之後,就基本不會留下“富國”了。

  • 10 # 牛角沱

    正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奴隸制社會時期更是如此。周天子的威儀來自周天子軍隊——宗周六師和成周八師。但是隨著這周天子對外征伐的失利,天子之兵損失殆盡。

    公元前995年姬瑕繼位到977年死,是為周朝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昭王在位十九年,南征三次。《竹書紀年》載昭王三次南征,第一次“伐荊楚,涉沙,遇大兕”,第二次“天大翳,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第三次則“昭王南征而不復”。第一次征伐楚國沒有什麼可說的,第二次征伐到漢江時宗周六師全軍覆沒,第三次昭王自己玩完了。此後重建六師,但戰鬥力已大不如前。依靠著富庶的關中和洛陽地區以及成周八師,周天子的權威尚在。但是成周八師不足以周天子應對各種外來和內部的軍事活動,因此諸侯在天子征伐時越來越活躍。為了獎勵協助天子征伐的有功之臣,天子將幾內之地和大量財富不斷賞賜給他們,這使得天子的實力進一步受損。

    公元前841年,國都爆發“中國人暴動”,天子權威受到了重大打擊。天子部分軍隊也參加了暴動,因此周宣王即位後只能主要依靠諸侯軍隊。宣王需要建立一支新的天子之軍,同時擴大幾內之地。但是在針對犬戎的征伐並非順利,軍隊的建設速度跟不上消耗的速度,軍隊戰鬥力也不斷下降。最終在周幽王時,天子徹底在犬戎的攻擊中敗亡了。

    前707年,周桓王統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部隊討伐鄭國。鄭莊公率大夫祭仲、高渠彌等在繻葛(今河南長葛北)列陣禦敵。結果天子受傷敗逃,從此就進入了諸侯霸主引領風騷的時代,天子無力管控各國。

    國家和軍隊存在的基礎是經濟,在農業經濟時代,土地和人口就是生產力。除了前文所說天子因賞賜導致畿內之地不斷減少和東遷洛邑後失去關中之地外,到了周襄王復位,周天子所剩領地只有100多裡的彈丸之地。

    實際上西周從昭王開始就進入了漫長的衰亡期,平王東遷則是衰亡的標誌性事件,此後進一步衰敗,且速度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這輩子到底怎麼活才能對得起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