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莉姐論教育

    教育心理學表明,好奇、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只不過在成長過程中,有些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的潛能得到了開發並且不斷地被增強,為他們將來的成功鋪墊了基礎。

    而另外一些孩子則正相反,他們在求學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逐漸失去了好奇心,求知慾,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時間長了,就變成了老師、家長眼中的普通生,甚至差等生。

    因此,在教學上,相比於單純的傳授知識,如何開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把學生內部的學習動機給激發出來,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成為了老師更困難的教學任務。

    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成效,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會不會學,二是願不願學。前者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學習方法,後者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學習動機。

    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機。

    在課堂上,如果學生對老師講的不感興趣,尤其是小學生,自控能力不強,那麼他們就會不專心聽講,做小動作。即便是高中生,他們也會精神溜號,或者低頭不時地玩手機。

    相反,如果是自己喜歡的課,學生就會認真聽課學習,自然成績也會不錯。

    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激發他們的內在潛力,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後解決問題。

    早些年我認識一個小學數學老師,她就是這樣一個好老師。我知道經她手教的幾個孩子最後都上了清華、北大和世界頂尖名校。

    那時候大家對奧數還不太像現在這麼熟悉,也不流行學奧數,這幾個孩子的奧數潛能就是這個老師發現的,她及時和家長聯絡,建議家長給孩子開發奧數方面的潛力,當然家長也都積極配合老師。

    所以,對於一位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比教授知識更重要。

  • 2 # 阿杜說教育

    非常認同,這句話其實討論的是教師如何教更有效的問題。學習動機是學習的動力因素,是與學習相關的某種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識的行為傾向。在教學當中,教師如果能正確瞭解、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發揮其潛在能力,一定在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有一個非常大的飛躍。有興趣有主動學習的意願是學好知識很重要的前提,其實就是需要學生有主動學習的意願和動機。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發現有這樣的一些學生,她會因為喜歡一個老師,然後喜歡上一個學科,最後這個學科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秀。老師用自己的個人魅力成功的激發出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在非正規或者非正式學習領域,如果我們願意主動去獲取某一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並持續的投入精力,沒有很強的學習動力是很難堅持的。現在是資訊社會,學習知識的途徑和平臺很容易獲取,往往我們更缺少的學習的意願。

    那麼如何更好的激發出學生的學習動機呢?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重要性

    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的這種必要性和迫切性,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熱情,並且有意識地讓學生利用己掌握的邏輯思維、思想方法,自己親自參與新知識的發現、獨立解決問題、善於思辯、習慣於歸納整理,這樣才能真正鍛鍊自己的思維、開發自己的智力、發展自己的能力,才能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威力和應用的樂趣,從而把學習當成自身的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愛學”。

    2.問題導向和專案導向設計教學過程,引發學生的探究欲

    動機中最重要和最重點的部分是什麼呢?毫無疑問,就是探知慾和好奇心。求知階段的學生求知慾和好奇心尤為強烈,只要能把其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和激發出來,那麼他們就會自動地去學習和發現問題。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採用問題導向創設問題情境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在教學中經常提出一些與學習有關的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去攀登,可以激發和強化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可把一個較難理解的知識或解決的問題,通過專案制推進的方式,多用啟發示,逐層推進,逐步深入,循循善誘,讓學生理解知識或解決問題有一種“ 拾級而上”、“學以致用”的感覺。當教師一步一步把他引向正確的結果時,他也會豁然開朗:哦,原來如此簡單,原來是這麼有用,對學習也產生了深厚的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也可創設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問題情境。難度適宜的問題情境,經過努力可以實現,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感,從而產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動機。那麼,教師應怎樣去創設難度適宜的問題情境呢?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展水平構成一個適當的跨度。

    教師應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新的課題和內容,它的水平應稍高於學生的原有水平,以激發學生內部矛盾的發展,不斷地把最近發展區的水平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這樣不斷髮展,推動學生向更高的水平發展。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目標或要求,能使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柳暗花明”的驚喜 。

    創設問題和設定專案的原則,有一句話可以概括,那就是小坡度,高密度,有梯度。

    3.善於激勵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這個其實是和上一個方法緊密聯絡的,學生能夠收穫成功的喜悅,需要讓學生明白有合理的學習梯度,同時當學生有了進步或者進展以後,採用多種方式激勵鼓勵他,比如可以讓學生分享經驗,肯定他的成績,讓他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喜悅,會潛移默化的讓學生深化對學習的興趣,他容易獲取更大的成績。

    當然,激發學習動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採用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體驗中感知學習的重要性提升學習興趣。還有讓學生經歷某些挫折教育,激發主動學習的意願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根據學生實際不斷嘗試。當然這些方法對廣大家長朋友來說也是適用的。

  • 3 # 琳語教育

    特別贊同這句話!我們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就是家長的獎勵,老師的鼓勵表揚或者同伴的攀比,但是這些學習動機都是外在的,教師要做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學習動機,簡而言之,就是讓他自己想學習,明白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只有學生髮自內心的喜歡學生,她才能夠用心學,學習好。那怎麼樣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呢?兩個方法可以試一下

    一、追根溯源。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使命和擔當在今天固然依舊有道理,但是對於小學生來講,一下子如此說未免太大,孩子難以理解,建議教師或者家長從身邊話題談起,追根溯源,讓孩子真正明白讀書的意義。二、實地考察。網路上流行的“民間疾苦法”對於一些頑皮的孩子可以一試,但是一定要慎重,不然矯枉過正,物極必反。

  • 4 # 孩子王說教育

    無論是誰做事情都是有動機在背後支援。動機分為許多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是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當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慾望時,他學習的效果就會更加,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援他。不過注意的是,動機和效率的關係成倒“U”型。一定範圍內,動機越大,效果越好,超出這個單位就相反。所以動機要適度!

    教師本來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倘若教師能夠交給學生學習的正確方法,幫助學生把已有的學習經驗和新的學習內容連線起來,學習效果也會更加!

    傳授知識和激發學生的動機我認為都很重要,二者維度不同,不能說哪個更重要,有的時候激發學習動機也算是知識的傳授。

  • 5 # 有哥話教育

    很贊同這個觀點。

    學習的效果好與不好,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生本體是不是具備足夠的專注力。專注力是一種習慣,是主動去做一件事的基本動力。有了專注力的孩子,一般情況下學習效果都不會太差。

    學習動機就是一種學習的主動性。只有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他就會喜歡學習,願意學習,想盡辦法去客服學習上的攔路虎。而學習在一個人一生貫穿始終,需要耐心和持久力,只有具備了願意學習的主動性,孩子才可以堅持去做,才會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 6 # 關注新教育

    我非常如同此觀點。因為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學生主動學習的發動機,是力量的原動力,是孩子主動學習的助推器,是學生興趣、習慣、素質和能力的心動力。

    有了這樣的思維與體制全域性觀,才能心有所屬,事如所願。學生才能逐漸產生學習的興趣、習慣、素養和能力,學生才能真正達到,主動學習的激情與信心。

  • 7 # 文翔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孩子取得優異學習成績的前提和重要心理基礎,比講授知識更重要!

    一、什麼是動機?心理學上動機是這樣定義的:“動機是激發個體朝著一定目標活動,並維持這種活動的一種內在的心理活動或內部動力”,學習動機就是學生朝著自己的學習目標活動,並維持這種活動的內部動力。

    二、動機的分類。

    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

    根據內容動機有生理需要引起的生理性動機,如冷、餓、痛等生理需求引起的動機,也叫“內驅力”或“驅力”;由外部環境條件及社會文化需要產生的社會性動機,如名譽、地位等“誘因”;另外積極的情緒也會推動人去設法獲得某種物件,消極的情緒會促使人遠離某個物件或行為,所以情緒也具有動機的作用。

    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由個體內在需要引起的動機叫內在動機,在外部環境影響下產生的動機叫外在動機。由於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意義而努力學習的動機是內在動機;為獲得獎勵而學習的動機是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在推動個體行為、活動中都會發揮作用。外在動機只有在不損害內在動機的情況下才是積極的。如果外在動機的作用大於內在動機的作用,個體的行為、活動主要靠外部獎勵的推動,那麼此後,個體對外部獎勵的水平不滿的話,他的行為、活動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結果是毀掉的個體活動的內在動機。

    三、動機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動機是行為活動背後的原因,動機和效果一般來說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動機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不良的動機會產生消極的結果。

    四、綜合學習動機的理論和學生現實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比傳授知識更重要。

    根據學習動機的內涵和類別,我們清晰的看到,只有把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出來,才能讓孩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只有具備了學習動機,孩子才可以拋棄所以干擾因素,專心致志的投入到學習中,聽課認真,主動預習,複習,主動認真完成作業,對學習過的課程有深入的思考,甚至主動的去拓展自己的學習領域。凡是最後考取名牌大學的孩子,學習動機肯定明確,積極性肯定很好,一定是主動學習不用老師家長跟後面督促的孩子。山東臨沂某中學一位學生,自小學就是主動學習型,學習動機明確,就是不斷傳超越自己,目標就是北大清華,這位男性學子,視學習為人生樂趣,自己平時學習、生活很有計劃,初三畢業時已經把高中學段生物學學科學習完畢,高中課程自學一半。他興奮的告訴老師同學,每一次學習任務結束,就是他感覺最暢酣淋漓的時刻,每一次學習他都像是打坐入靜的修行者,自己就是願意為了攻克每一學科的難題而努力。完成學習任務,自己還有廣泛的興趣愛好,籃球,鋼琴是他的最愛,學習之餘在鍵盤和球場,盡情施展自己的青春年華。

    相反,單純注重知識傳授, 會讓孩子的對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去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只能是讓孩子享受填鴨式的知識接收過程,孩子的學習成績肯定不會有大的發展。孩子的學習動機沒有,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左右,孩子表面在學習聽講,不去思考,不去參與,被動的接收。內在的和外在的動機都不能激發出來,講的再多也不能讓孩子內化入心,形成自己的學習成果。

    第五、接下來說一說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孩子的教育,是一場細緻入微、潛移默化的較量。

    首先,從家庭教育做起。

    孩子從咿呀學語,就是教育的最佳契機,家長一方面要對孩子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可以從孩子喜歡或者崇拜的科技、社會、經濟、文化大咖為動機激發原型,引導孩子明白,人生要有自己的奮鬥目標,要成功實現目標,必須要付出,要奮鬥!

    另一方面每一次孩子主動和家長的交流,都是孩子內心深處自我發展和展現的內在需求,每一位家長不能小看孩子的堆沙和泥,每一次喋喋不休的和你訴說,那時正是他自己內在發展學習動機的外在表現,我們要積極配合,讓他的這種動機得到保持,得到肯定,在這種獲得感得到滿足的氛圍下,學習動機得到認可和鼓勵,為他以後的發展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其次,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在幼兒時期要多花時間陪陪孩子,讓他感覺到自己被父母的關注,感受到每一次自己主動付出而得到的認可。父母陪伴孩子一起讀書,一起遊戲,一起完成作業,一起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讓孩子感覺到只要努力,就有成功的希望,從而激發他們努力學習做事的動力。

    第三,從老師的角度來說,要設計孩子們喜歡的教育學習活動,激發孩子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動機。

    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是為孩子發展服務的,老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根據孩子特點預設有利於孩子積極參與,能從學習活動中的到成就感的活動,每一個教學教育環節,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要讓孩子的內在發展需要循序漸進得到滿足,比如針對本不同層面的學生設計不同點問題,提問時按難易程度分派給學習力不同的學生。每週、每月的學習總結要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優點,肯定他們成長的效果,從而孩子的主動發展動機得到激發,學習參與度和獲得感不斷增強,學生們積極參與到學習中,聽得認真,學的投入,教育教學效果肯定有保障,每一個孩子都會在這樣充滿主動發展的環境中不斷進步。

    不管老師還是家長,也要關注孩子的外在動機的作用。

    通過一定的鼓勵手段,比如在班級設立合作學習小組,班級文化中有爭星榜或者積分制度,把孩子的學習表現直觀的用一定方式呈現出來,通過表彰先進,評優樹先,落實綜合素養評價手冊等方式,鼓勵孩子保持良好的學習動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輕鬆愉悅的完成。

  • 8 # 北京沐苗學習能力提升

    我贊同這個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比講述知識更重要”

    從我們自身出發,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初中的時候,我們整體班級的數學都很差。放眼望去,聽數學課的人寥寥無幾。因為數學老師只要一說話就特別想睡覺。自然而然就沒有了學習動機。

    從生活出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其實和談戀愛一樣;喜歡上了一個人才願意去了解他,為她買花,接她下班。不喜歡一個人,無論怎麼青出於藍都無所適從

    因此激發學生動機作為教師崗位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俗稱匯入環節。可以說,一堂課上得好不好,完全看匯入好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什麼時候會停止喝冷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