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學啟蒙課程推廣
-
2 # 廣陽梁山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中國傳統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這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我們憑什麼自稱是中華傳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華帝國和其它古文明帝國一樣,從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區,不斷的和其它的部落融合擴張,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帝國。現代的中中國人能讀通幾千年前的文字,瞭解中華祖先的文化,是因為我們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統一和連續的文明,有記載的五千年文明發展史。說明了我們就是中華民族的傳人。
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又 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崛起,這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無比驕傲和自豪,偉大夢想又一次寫入中華民族的輝煌燦爛的歷史!明天會更加燦爛輝煌!
下面這件商代遺址出土的白陶器就是華夏文化的載體。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能夠燒造出紋飾如此精美的陶器,說明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載入史冊的偉大民族!我們又是當之無愧的中華傳人。
-
3 # 純藍瀚海
中華文明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仁義道德,陰陽辯論,自強不息。
具體來說,就是:①以老子為代表的“天人合一,無為而治”的道家文化觀;②以孔子為代表的“仁義”“禮治”的儒家文化觀;③以伏羲、周公創立的“陰陽辨證發展”的《易經》宇宙觀;④以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治國理論而形成的社會治理觀;⑤以《黃帝內經》為代表形成的中醫理論;⑥以中國本土化佛教所形成的宗教觀等等綜合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4 # 小小曲兒
至少5000年的中華,造就了我們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可能用一兩句話很難說清楚,也很難有人能把中華文化的核心做一個精闢的概括。
儒家文化很可能就是咱們中華文化的核心之一。中華文化不可能只有一種,而是多元的,複雜的。儒家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陰陽互生,中庸之道,謙和內斂,被歷代的統治者和有識之士所推崇,也是有它的歷史性,目的性,功利性的。歷朝歷代所有的成大事,做聖人者,無不難以出其左右,孔孟之道,朱熹,王陽明,曾國藩,左宗棠等,都是奉儒家文化之圭皋,得以成功並流芳百世。也因而成為世人的典範。
-
5 # 龍吟月
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要說核心應該沒有確切定論,中華文化的精髓在於“外儒內法輔之與道家思想”的綜合體系,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文臣要求“仁義禮智信”武官“智忠仁勇義”,在文化體系上儒家文化佔據主導地位,但是儒家思想不能抵禦外來侵略者,我們國家也是“多難興邦”型別的,法家思想構建了一套強國體系,抵禦外來入侵至關重要。哲學體系主要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很多人說道家沒落了,其實道家思想已經融入我們得骨髓裡面,只是道家思想隱而不顯,試問哪個結婚不擇日,哪家不過春節,很多生活中的小事也是道家思想的實踐。但是道家思想主張無為而治,這樣不符合時代發展,所以表面上看落了下方。總而言之,中華文化百家爭鳴,相容幷蓄,任何文化的入侵最終都會被中華文化同化,中華五千年依靠的正是我們引以為榮的中華文化
回覆列表
首先,中華文化的核心。
中華文化的核心表現在三個三個方面:人文倫理性,政治治理性,農業耕種性。
1人文倫理性
中華文化的人文性:中華民族文化否定了上帝鬼神的支配地位,肯定了人的地位和價值。不過,中華民族文化關注的並不是個體的人,而是社會中生存的人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以和睦友好,等級責任和義務明確為特徵的和諧整體。在孔子學說中,和諧表現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孟子學說中體現為仁政民本,民貴君輕。維護和諧的手段是禮儀。禮是達到仁的手段,禮也是最重要的社會秩序。
中華文化的倫理性:
第一,中華民族文化的倫理性表現在個人成長及個體價值的發揮上,要求人人都要做聖人,成為內聖外王式的理想人格。內聖是指個體內心的聖明,對禮高度自覺的認識和遵守。外王是指在治理天下,從事社會其它事務方面,具有能力並做出突出貢獻,做出一番事業。
第二,在法律上,中華民族文化的倫理性表現在法律的道德化,用“禮治”代替“刑治”。儒家學說望把社會矛盾、衝突移到道德問題上,防止社會鬥爭和解體,在溫情脈脈道德薰陶和教化之中,依靠各自的責任義務觀念,消釋了衝突。在傳統社會中,民事糾紛主要依靠調解解決,面不是訴諸法律。
第三,中華民族文化的倫理性表現在文學藝術中,把德治教化作為目的,把文學藝術當作手段。中國傳統美學的評價標準是盡善又盡美,主題思想與表現形式的統一,文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這與西方文學藝術的唯美主義傳統,形式美學截然不同。
中華民族文化的人文倫理性使中國社會充滿了血親色彩,把與一個人入倫理網中,同時,又助長了以德代法,以德代才,只講價值判斷,不講是非真偽。
2.政治治理性
中華民族文化作為一個體系,在其形成時的社會主導價值向是治理和和平,經過幾百年戰火磨難的廣大民眾,強烈要求社會的和平和安定。社會的統治階級也希望統一天下,做天下的君主。因此,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治理性質。
第一,從中華民族文化的宗旨和目的來看,中華民族文化以求治為目的,以和請為宗旨,是一種治世之道,中華民族文有明顯的政治功利目的,成為治理社會的一種手段。
第二,中華民族文化的主導價值是維護社會秩序,保證會的長治久安。
第三,中華民族文化的研究者、建立者和體現者是古代知識分子,古代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已任,把“治國平天下”當作自已的使命,積極參與社會建設。表現出強烈的進仕要求,許多知識分子同時文是官員,一身而二任。
3.農業耕種性
任何文化體系,都是由其特定的生產方式決定的,中華文化以農業種植為生產方式,是農業社會的必然產物。
農業社會的生存空間,由天地人構成。天高高在上,神祕莫測。同時,又要常天施風布雨,滋潤萬物的生長。大地是萬物的載體和生存之所,大地孕育滋生出花草樹木,它們的果實成為農業民族的糧食。人在天地之間辛勤耕耘勞作。農業民族總是把天比作父親,把大地比作母親,把人類看作是天地的產兒。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論建構的核心同題,正是天人關係道與器、理與欲、體與用,都是天與人的變體。
農業勞動是一項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手工工具時期,主要依靠男勞力,勞動量大,勞動時間長,需要全家的全員參加。中華民族文化十分讚賞勤勞節儉,埋頭苦幹,辛勤耕耘。中華華民族文化蔑視急於求成,急功近利。急火會攻心,欲速則不達。這與遊牧文化讚賞英勇強悍,海洋文化鼓勵人冒險遠征形成鮮明對比。由於男女在勞動中的作用不同,中華民族文化一直存在著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使得中國婦女深受夫權的壓迫。
其次,為什麼我們是中華傳人?
中華民族文化自從漢朝成為官方學本後,經過歷代統治者及文人的宣傳和傳播,不斷內化為心理結構,積澱為民族傳統和民族性格,使中華民族文化在廣度和深度上深入傳播,影響著民族精神。
1.傳統中中國人的性格:
第一,平和緩慢,老實憨厚厚。中華民族的態度是平和的,行為是緩慢的,神經系統對外界事物的反應是穩定遲緩的,在人際交往和社會交往中,對他人抱老實、忠誠的態度,將心比心,講信義,懂禮節。從反面說,中華民族缺少遊牧民族的強悍勇猛,也不像西方商貿文化崇尚開拓和冒險,缺少勇猛和冒險的品質。
第二,中庸忍耐,外柔內剛。中華民族信奉中庸之道,中正平庸,反對極端化的情緒,要求在事物的兩極中,不偏不倚。在社會生活中,強調個人責任和義務,不強調個人權力,形成了忍耐力強的特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做事情有恆心,有毅力,意志堅強,耐久力強。在民族關係和國家關係中,中華民族信奉和平主義,文治教化,一般處於守勢,很少侵略他方。
2.文化積澱的影響
中華民族文化時間長,在五千年的民族發展史,為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唯一倖存者,堪稱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蹟。地域廣,是指中華民族文化以中原地區,黃河流域為核心,向周邊四方傳播,跨山越海,征服了許多少數民族加入中華大家庭行列。同時還飄洋過海,影響到日本、北韓、越南和東南亞許多國家,形成了東亞文化圈,它以方塊字為外在特徵,以儒家學說為價值導向,以梁木式建築為物質體現。
第二,征服與被征服的多次強化。中華民族組成的標誌並不是種族,而是文化的認同。中華文化是在不斷征服蠻夷小民族過程中發展壯大的,形成了中央天朝,四方朝貢的局面。中華民族無疑以漢族為主體,以農耕為主要的生產方式。周邊的少數民族曾多次掌操國家政權,少數民族統治中國後,先後被迫漢化,認同於中華文化。每一次的征服與反征服的結果,使中華文化傳播到更廣泛的地區,在漢族與其它民族的融合中,強化了中華文化,激發了中華文化的活力。
第三,體系龐大,門類眾多。中華民族文化經典作品多,體系確立早,學派林立。而且形成了許多獨立的門類。比如詩詞的律,書法繪畫、建築園林、服飾飲食、中醫氣功武術等。他們在中華民族文化影響下產生,極大地豐富充實了傳統文化。
民族文化的巨大影響力和積澱使每個成員在社會化過程中,必須接受民族傳統規範。從而形成了統一的民族認同感,直到今天,人們仍然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擔負著中華傳人任務。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具有人文倫理性,政治治理性,農業耕種性的性質,民族文化的常年積澱構成了中中國人的強烈認同感,成為了“中華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