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寫的《生查子·元夕》指的是元宵節,元宵節習俗有:
1、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皆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
2、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就出現過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3、走百病,元宵節夜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
4、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迴應的人眾多,而後猜燈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歐陽修寫的《生查子·元夕》指的是元宵節,元宵節習俗有:
1、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由來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皆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圓幸福,年年歡聚。
2、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就出現過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3、走百病,元宵節夜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
4、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迴應的人眾多,而後猜燈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