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孩解釋三字經的意思,小孩子也理解不了的。比如教育孩子要尊敬師長,如何做才算尊敬師長?見面打招呼就是尊敬師長嗎?還是說老師打不還手罵不還言呢?這種抽象的概念,我們大人都覺得一臉懵,更何況孩子。
正如你說的,價值觀教育不應該從傳統文化入手,而是從日常生活中去體驗。
比如分享,我記得小時候,奶奶經常說我弟弟傻,自己的東西不吃給別人。我奶奶這種價值觀,是源於那個時代的物資貧乏,但是她無形中把這種價值觀傳遞給我們,所以我經常不願意跟別人分享我的東西,比如書,借出去的書,如果很久不還我,我就很不爽,暗暗發誓再也不借給她了。難道我這種不爽的感受錯了嗎?我覺得我這種不願意分享的心情並沒有錯,只是小時候爸爸媽媽沒有教會我如何把借出去的東西要回來。如果我知道借出去的東西還會回來,我就不會那麼難受了。
所以當我們要求孩子分享的時候,要理解孩子的捨不得,也要教會他如何要回自己的東西,只有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分享。“小朋友都要學會分享啊”“真大方”“這樣別的小朋友才會跟你玩”,如果我們只是這樣說,孩子做不到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不是好孩子,產生深深的自卑感。如果委屈自己,分享了心愛的玩具,也會很痛苦。
給小孩解釋三字經的意思,小孩子也理解不了的。比如教育孩子要尊敬師長,如何做才算尊敬師長?見面打招呼就是尊敬師長嗎?還是說老師打不還手罵不還言呢?這種抽象的概念,我們大人都覺得一臉懵,更何況孩子。
正如你說的,價值觀教育不應該從傳統文化入手,而是從日常生活中去體驗。
比如分享,我記得小時候,奶奶經常說我弟弟傻,自己的東西不吃給別人。我奶奶這種價值觀,是源於那個時代的物資貧乏,但是她無形中把這種價值觀傳遞給我們,所以我經常不願意跟別人分享我的東西,比如書,借出去的書,如果很久不還我,我就很不爽,暗暗發誓再也不借給她了。難道我這種不爽的感受錯了嗎?我覺得我這種不願意分享的心情並沒有錯,只是小時候爸爸媽媽沒有教會我如何把借出去的東西要回來。如果我知道借出去的東西還會回來,我就不會那麼難受了。
所以當我們要求孩子分享的時候,要理解孩子的捨不得,也要教會他如何要回自己的東西,只有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分享。“小朋友都要學會分享啊”“真大方”“這樣別的小朋友才會跟你玩”,如果我們只是這樣說,孩子做不到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不是好孩子,產生深深的自卑感。如果委屈自己,分享了心愛的玩具,也會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