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中醫孫大夫

    中醫認為治溼的中藥大體有三類:第一,祛溼風藥,比如二活,千年健,木瓜,寄生等;第二,芳香化溼藥,比如蒼朮,霍香,厚朴,砂仁,豆蔻之類;第三,利水滲溼藥,比如豬茯苓,澤瀉,苡仁,萆薢等。其中第一類祛風溼多為辛溫香燥,易耗傷陰血,故陰虧血虛者慎用。第二類芳香化溼多偏於溫燥,陰虛者傷陰慎用。笫三類利水滲溼易耗傷陰液,陰虛津傷者慎用。如果祛,化,滲溼不當會形成燥,也屬於六淫之一。溼氣收,則燥氣結是說用上述幾類藥物時,應辨症醫治,不可用之太過。

  • 2 # 顧隴桃園廣

    溼氣和燥氣在中醫中是對症的兩個現象,按照中醫理論,體內之氣是運動、變化的。這種運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從一個極端向另一個極端運動,就像太極圖所描述的。用藥能疏導、加速這種運動。中醫認為:當溼氣收的時候,收就是結束,那燥氣就聚集,開始形成。結是聚集、開始的意思。正如季節:當冬天結束的時候,春天就來了。

  • 3 # 李醫師論健康

    “入秋以後,溼氣去而燥氣來,初秋高熱則燥而熱,深秋即涼則燥而涼。”秋季雨少,天氣乾燥,空氣中缺乏水分的滋潤,人易出現鼻咽乾燥、口舌乾燥、聲音嘶啞、乾咳少痰、面板粗糙及發癢、便秘等一系列燥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時明月出了多少部?有沒有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