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州郡縣,東晉南朝政府按其原籍郡縣地名另設立的州郡縣地方政府。自西晉永嘉(公元307-313)以來,北方士民相繼南渡,大多聚族而居,主要集中於荊、揚、梁諸州。東晉南朝統治者為拉攏南渡士民,在長江南北和梁益通路設定僑州郡縣安置僑人,保持其原來籍貫,另立戶籍,給以優待特權,不受當地政府管轄。
東晉及以後的宋齊梁陳各朝先後在其管轄地區內用北方的地名設定了一批州、郡和縣,後世稱為僑州、僑郡、僑縣。大量南遷士人,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貫和地區,於是在南方出現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只是加上一個"南"字。如在京口設立南徐州,在江乘設立南琅琊郡與南臨沂縣。收復北地後,又在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以示區別。如此一來,南北地名混淆,有的一地數名,大大影響了地方行政效能的發揮,破壞了中央集權制。
為解決問題,東晉南朝曾多次實行合併郡縣,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許多僑州郡縣被省並。但在省並的過程中,朝廷又往往把一些江南的郡縣,轉移給僑州郡管轄,使得一些僑州郡有了實際轄地。這樣不僅沒有徹底消除僑州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混亂了長江中下游固有的地方行政系統。
僑州郡縣,東晉南朝政府按其原籍郡縣地名另設立的州郡縣地方政府。自西晉永嘉(公元307-313)以來,北方士民相繼南渡,大多聚族而居,主要集中於荊、揚、梁諸州。東晉南朝統治者為拉攏南渡士民,在長江南北和梁益通路設定僑州郡縣安置僑人,保持其原來籍貫,另立戶籍,給以優待特權,不受當地政府管轄。
東晉及以後的宋齊梁陳各朝先後在其管轄地區內用北方的地名設定了一批州、郡和縣,後世稱為僑州、僑郡、僑縣。大量南遷士人,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貫和地區,於是在南方出現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只是加上一個"南"字。如在京口設立南徐州,在江乘設立南琅琊郡與南臨沂縣。收復北地後,又在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以示區別。如此一來,南北地名混淆,有的一地數名,大大影響了地方行政效能的發揮,破壞了中央集權制。
為解決問題,東晉南朝曾多次實行合併郡縣,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許多僑州郡縣被省並。但在省並的過程中,朝廷又往往把一些江南的郡縣,轉移給僑州郡管轄,使得一些僑州郡有了實際轄地。這樣不僅沒有徹底消除僑州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混亂了長江中下游固有的地方行政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