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語525心語
-
2 # 道門守衛者
照例審題
“有哪些心理學上的事實,沒有一定心理學知識的人不會相信?
比如身體接觸能夠有效提升兩個人的親密度”
我看了一下各位專業人士的回答,都是特別專業的,不知道為啥會給我推薦這類問題,那我簡單的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專業人士別噴,畢竟我不是學心理的。
“刻板印象”有人會說是刻板偏見。
那我們先說偏見是啥,一種先入為主且不基於理性或者親身經歷的觀點,例如我認為男人要比女人聰明,如果你一樣跟我這麼認為那就沒有偏見,這就是客觀事實,如果你不這麼認為,你就會認為我是偏見。再舉例:刑滿釋放人員,我就會認為他不是好人,這就是偏見,帶有主觀臆測,我並不知道因果,也不知道過程,這個標籤在他身上,客觀事實是刑滿釋放,主觀臆測就是進去過的人都不是好人。只有片面的瞭解就把一個人定性了,是成見,就是固定的看法,或者是大多數人的看法,包括現在的流量標題黨。對一個人有成見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與偏見是區別的。不要抱有成見,以前的我可能是不好的,但是士別三日,現在的我的變化很大。偏見跟誤解一樣,第一印象裡的形象被你的思想左右,加上盲目的判斷,主觀的結論,我在你心裡的形象只有一個大概,就會說我這個人不怎麼樣,或者看上去不錯。
刻板印象:指的是對於某個人和某個群體一種以偏概全的觀點,比如種族歧視,黑人就是骯髒的,穆斯林全都是恐怖分子,中中國人都會功夫。
在現在的西方世界,某些人依然認為中中國人是傅滿洲的形象(薩克斯·羅默《傅滿洲》中的虛構人物,瘦高禿頭,面目陰險)都屬於刻板印象。
但是隻要是刻板印象都是不完全正確的,或者說是部分正確的,比如所見印象:老人變壞了,菜市場大媽都是潑婦,人老了記憶力不如年輕人好,女人比男人更細心,等等。
如果在學校裡,單親家庭的同學,刻板印象裡“我們都有媽媽(爸爸),你為什麼沒有?”你認為所有的人都至少在這一件事情是一致的,家庭。
在生活環境中“人家女孩都很溫柔啊,你咋這麼剽悍?”“人家女孩都那麼細心,你咋這麼馬虎?”直接為對方貼上了標籤,你不能用刻板印象代替現實環境,嚴重與事實不符,什麼都不會變這種事情只有歷史,如果套用到現實裡就會傷害別人而不自知。還有諸如此類刻板印象的:老人不捨得花錢,有紋身的都不是好人諸如此類。
這是事實,沒有一定心理學基礎的人不會相信,為什麼你只見過這個人一面就很討厭他。或者你都沒見過他,只聽說過他你就很討厭。我喜歡不誰誰,我很討厭他,你也不認識他,但是就不喜歡。
以上就是個人看法了。
回答完畢。
-
3 # 大鱷luoyeah
想讓別人喜歡你,應該讓他幫你忙,而不是相反。
因為如果肯幫個小忙,說明他潛意識裡認同了你,所以會對你有好感。
正所謂,幫你的人會再幫你一次。不幫你的人,始終不會幫你。
名字叫啥忘了,有沒有知道的人小夥伴。
推薦一本書,是諾貝爾獎獲得人寫的,叫做《思考快與慢》,裡面有不少這樣的心理學小知識。
-
4 # 心理諮詢師歐陽
強迫性重複
六歲以後沒有新鮮事
投射性認同
退行
移情
潛意識決定人大部分思想,行為
很多很多
-
5 # 生活輕心理
我在自己授課的過程之中,經常會採用一個心理學的視訊。這個視訊可能有很多人也都看過,是一群穿白色衣服和別的顏色衣服的人打籃球,要求大家數出其中白色服裝人一共觸控過多少次球的一個小視訊。但這個視訊其實真正弔詭的是中間會出現一個穿著大猩猩服裝的人。而很多人因為只忙著數白色衣服的人,而忽略了中間曾經出現過一隻大猩猩,那麼這個視訊實際上用來表明我們人的注意力在哪裡就會看到什麼。而很多人在沒有接觸過這個視訊的時候,他是不會相信這個視訊實際呈現出的道理的。
-
6 # 月火連城
哈佛大學第一位心理學系女教授艾倫朗格教授曾經做過的【印表機】實驗 :
分別設計三組實驗,內容為通過讓實驗者在大學印表機前排隊列印期末考試資料的人群中插隊,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插隊,觀察插隊成功率。
三組實驗分別是這樣的:
A,插隊時只說明我想插隊,並不說明原因。
C,插隊時說明一個明顯不合邏輯的原因。
猜猜最終三組的插隊成功率哪個高?
結論 :
“並不是他們沒聽見你說什麼。而是他們根本沒意識到你說了什麼。” 很多事情人們只是關注你說沒說,並不關注說了什麼。
-
7 # 心不比天高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
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論是通過研究非正常人提出來的,所以用這些“深入人心”的理論來指導、解釋正常人的行為與心理,可不可信呢?
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慾和我們當代社會所講的性慾可是兩碼事。我們現在說的就是那個意思,而弗洛伊德說的,吃飯睡覺喝水都是其中一部分。
社會上有些人拿著心理學的術語,再加上大量自己個人看法,美其名曰心理學研究心理學觀點。
心理學:求求你們,我沒說過這些東西,別往我身上套行麼?
心理學家:我也求求你們! -
8 # 腦子有病527
很多啊,各路擁有教育心理學和心理諮詢師證的大神說了很多。
精神分析流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意識分為意識、潛意識、前意識,還有四個關鍵的時期,他的論點影響了世界心理學。其實潛意識是道德的同義詞,也就是說人都會在自己的前意識裡看見被潛意識(道德)所抑制在意識以下的心理活動。
-
9 # 棲哈丶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一所小學做了一個實驗。經過一番看似細心地考察後,他將這所學校一至六年級抽查到的學生名單交給了校長,並很認真神祕地說,這些孩子各方面都特別優異,大有造就前途。
當校方知道這些名字後,他們感到十分訝異,因為名單中許多孩子,平常一點兒也不出色啊。但他們還是相信了心理學家的話,對這些孩子特別關注,各方面鼓勵有加。過了些日子,這些孩子的表現還真是出人意料的好。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
相信大家都對這個實驗並不陌生。但記住這項實驗帶給我們的啟示,並努力貫穿於教育實踐之中,把它變成主動的行為,卻還是要加倍努力。這個啟示,就是對所有的孩子,都應該有良好的預期,讓他們在較為寬鬆的環境裡,在期望與鼓勵的目光中成長起來,把他們最大的潛質充分發揮出來。
-
10 # 大愛社工
就這個問題,講一段我在諮詢過程中的對話,考慮到保密條例,隱去來訪者的具體事宜。
來訪者:聽說你是位催眠師,把人催眠後,讓人什麼都不知道了。
我:你對催眠的理解還有哪些呢?
來訪者:你們是不是都有宗教信仰,不然怎麼能讓人說出自己不想說的事兒!
我:還有嗎?
來訪者:差不多就這些。
催眠,就是進入潛意識,喚起這些資訊。當然,在催眠狀態,人的意識是清晰的,不想表達的,就不表達。至於宗教信仰,完全是個人的事情,和催眠沒什麼太大關係,更不是“神”的操控。
回覆列表
孕婦效應
孕婦效應意即偶然因素隨著自己的關注而讓你覺得是個普遍現象。就是當人懷孕了就更容易發現孕婦,你開了賓士就更容易看到賓士,你拎個LV就發現滿大街都是LV。
世界其實挺美好的,看人把內心投射在哪裡,而要投射前,先讓自己的內心美好起來。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關於暗示心理學中,在無對抗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方法對人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這種現象稱為“暗示效應”。
人們常有這種經驗:有時正在談論或者你剛剛想到一個人,這個人就出現了。於是,我們就感嘆:真是“說曹操,曹操到”。
人們往往會輕易地忘掉一百次失敗的預言,卻津津樂道偶然的一次成功 有一句與“說曹操,曹操到”類似的俗話是“受傷的手指經常被人碰”。為什麼一個人總有“受傷的手指經常被人碰”的想法呢? 道理很簡單。實際上只不過是我們對受傷的指頭格外注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