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摯守靜篤

    東漢末年分三國,這已經是所有人耳熟能詳的了,看到這個問題,很多人會非常疑惑,第四國又是什麼鬼?

    逃難公子公孫度陰差陽錯成了官二代

    要說到這個燕國,就要先從公孫淵的爺爺公孫度說起。

    公孫度,生於遼東襄平。公孫度的祖上也曾經是官宦之家,可到了漢末亂世,到其父親公孫延時未能做官,只好舉家搬到玄菟郡居住。

    玄菟郡是漢朝時四郡之一,其管轄範圍大致是今遼寧和吉林的東部、黑龍江南部和北韓的咸鏡南北道等地。

    其時公孫度剛成年不久,為家庭用度,就在玄菟郡做了一個小吏。也是這傢伙該走運,被當時的玄菟郡太守公孫域一眼看上了,不但資助他繼續去學習,還給他娶了妻子,儼然將公孫度視為兒子。

    原來,公孫域有個兒子叫公孫豹,只十八歲就死了,恰好公孫度小時候也叫公孫豹。公孫域正在悲傷之中時,見到與公孫豹年紀相仿的公孫度,又聽說他曾叫公孫豹,自然就視他為子了。

    公孫度再獲貴人助,做了遼東太守

    公元190年,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孫度找到了同鄉好友徐榮。這時,徐榮正在董卓的手下做中郎將,頗得董的信任。

    在徐榮的推薦下,公孫度被董任命為遼東太守,開啟了他的割據之路。

    漢朝是重視門第的,劉備家窮得要靠賣草蓆為生了,可他是皇室後人,到處宣揚,時人很多就認他這包藥。

    從前面我們就知道,公孫度並沒有顯赫的家世,起步時也僅是個小吏。這樣的人做了太守,讓很多遼東望族不爽。公孫度也知道這點,於是上任伊始就開始實行嚴刑峻法,用武力立威。

    第一個被他盯上的就是他祖籍地襄平縣令公孫昭。

    公孫昭做縣令後,為了羞辱公孫度,就徵召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做了個伍長。古時以五人為伍,伍長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個班長。

    公孫度上任後,公孫昭就被找了個藉口,在襄平市的鬧市區給鞭打而死。

    其後,公孫度大肆打擊當地豪紳望族,有100多家為此家破人亡。這樣的打擊,讓當地人不敢再輕視公孫度,政令得以暢通,公孫度很快在遼東站穩了腳根。

    公孫度趁此機會自立為了遼東侯、平州牧,征伐高句麗,攻擊烏桓,佔據了整個遼東半島;又廣招賢能之士,安撫流民,成為了割據遼東的遼東王。

    曹操挾漢獻帝而令諸侯時,想拉攏公孫度,曾徵召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他為永寧鄉侯。公孫度還算清醒,對部下說,我做我的遼東王,要那個永寧做什麼。然後將曹操的分封印綬藏到武器庫中,不再理會。曹操也因中原無法分心,此事就不了了之。

    公元204年,公孫度死,他的兒子公孫康繼承了他的位置,把曹操給的永寧鄉侯的爵位封給了他的弟弟公孫恭。

    公孫康死後,由於他的兒子公孫淵、公孫晃年紀尚小,大家就擁戴公孫恭做了遼東太守。只是這公孫恭卻是個病秧子,後來被公孫淵強迫退位。

    公孫淵繼位後,自立為燕王。景初二年(238),燕國被魏國太尉司馬宣王所滅,歷時五十年。

    一方面,公孫氏的燕國偏居東北一隅,只想安心的做個遼東王,無意參與中原的爭鬥,對中原的混亂戰局沒有多大影響,存在感極低;

    另一方面,在傳統的認識中,以中原地區為重,逐鹿中原才算是問鼎天下,而燕國,僅算是中原以外的一塊割據地盤,自然就只有“三國”說,而無“四國”的說法了。

    各位朋友,你覺得東漢末年究竟是“三國”還是“四國”呢?

  • 2 # 三點文墨

    在三國鼎立的時代,遼東半島也曾經有過一個小國家,那就是燕國,不過這個小國只能說是在三國中夾縫生存,並不能算是並列。所以不論在正史中,還是在演義中,這個由公孫氏建立的小國都是一筆帶過。究其原因除了因為國小、民寡、兵微、將少,還因為這個政權一直依附於曹魏,只是關起門來稱王罷了。01.小國寡民

    在初平元年的時候,各路諸侯起兵勤王、董卓挾持天子遷都長安,也由此拉開了漢末諸侯割據的局面。

    在那個時候,劉表佔據了長沙、立足荊州,為荊州刺史;袁紹擊敗韓馥、佔據鄴城虎視大河以北;曹操還在老家招兵買馬,準備一展巨集圖大志;各地諸侯都在忙著佔地盤、擴軍壯大實力。

    初平元年,度知中國擾攘,語所親吏柳毅、陽儀等曰:“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

    在這樣的背景下,身為遼東太守的公孫度也有了自立之心,在整合遼東勢力後,公孫度自立為遼東候,但是明面上還是尊崇漢室,在境內立下了漢二祖廟,表示自己身為漢臣。而同時袁紹和公孫瓚打的熱火朝天,以至於公孫度在沒有外力干擾的情況下輕易佔據遼東。

    02.地理偏僻

    公孫度佔據遼東後,礙於地理問題,東邊的高句麗和西邊的烏丸都被征服後,但是卻限於人口稀少,只能威服卻不能佔領消化,而遼東以西要面臨強大的袁紹,所以實力弱小的公孫度至死也沒能走出向外擴張的步伐。

    所以公孫度對內威壓異族,對外卻要左右逢源。當時曹操、袁紹隔河想對,曹操上表天子封公孫度為永寧鄉候,公孫度明面接受,可是心中卻十分不屑,暗地自稱遼東王。

    太祖(曹操)表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度曰:“我王遼東,何永寧也!”藏印綬武庫。

    公孫度死後,遼東落在公孫康手裡。那時中原諸侯混戰,而遼東苦寒之地,曹操戰勝袁紹後又北征烏桓,兵力疲弱急需修生養息,而公孫康也十分有眼力,把投奔過來的袁尚斬首獻給曹操,表示臣服。而曹操也承認公孫康對遼東的統治封其為襄平候。

    袁尚等奔遼東,康斬送尚首。封康襄平侯,拜左將軍。

    03.自立燕國

    在第三代公孫淵佔據遼東的時候,曹睿已經坐上皇帝位。

    當時曹魏、孫吳、蜀漢,三國並立,公孫淵向曹魏稱臣被封為遼東太守,同時有派遣使者從海陸聯絡孫權,兩家交往頻繁,孫權用吳王的身份承認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害怕因為此事被曹魏討伐,殺害了孫權的使者獻給曹睿,被冊封為樂浪公。

    在冊封的時候,公孫淵數次對曹魏使者惡語相向,又陳列兵士恐嚇來使。曹魏派遣幽州刺史討伐公孫淵,公孫淵輕易戰勝後,信心十足,於是自立為燕王、設定百官。

    第二年,曹魏派遣司馬懿率軍四萬征討,很快就征服了遼東全境,公孫淵父子兵敗身死、設立的燕國文武也盡數被斬首。

    04.苦寒之地、自立為王

    公孫政權在遼東存在了五十年,從諸侯討伐董卓開始,歷經三代,最終被曹魏滅亡。

    遼東政權之所以存在那麼久,不是因為他有多強大,只是當時中原混戰、遼東地廣人稀、異族林立,而且氣候嚴寒,佔領起來得不償失,最終才能在夾縫中生存那麼久。

    而在曹魏佔據天下三分之二後,又數次擊退蜀國,公孫氏政權除了臣服和反抗之外沒有其他出路,而公孫淵也正是看清這一點,才毅然舉兵反魏,可最終也是身死國滅。

    也正是因為遼東政權一直作為曹魏的附庸存在,才沒有被列為鼎力的第四個國家。

  • 3 # 大侃聊歷史

    東漢末年確實是存在四個國家,除了魏蜀吳,還有一個叫燕國,而要說東漢末年四國鼎立,真是言過其實。

    所謂鼎力,必須是幾方勢力實力相當才叫鼎力,而燕國明顯要比其他三國弱的多,充其量只能說東漢末年,魏蜀吳燕四國並存!

    那麼燕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我在這裡給大家講一講。

    相信大家對東漢末年的歷史大多是從《三國演義》瞭解而來,相對於中原地區如火如荼的互相討伐,位於今天東北的遼東地區,卻有一個人悶頭髮展勢力,這個人就是公孫度。

    第二個貴人就是徐榮,公孫度因為受到排擠丟了官,正是同鄉徐榮的引薦,公孫度在董卓手下做了官,一躍成了遼東太守。徐榮的幫助奠定了燕國建立的基礎。

    當然了,除了貴人的幫助,關鍵還是公孫度自身能力突出,剛剛主政遼東時,本地官紳都看不起他,公孫度雷厲風行,一口氣斬殺了一百多戶望族,這一下子遼東再無人敢輕視他,威信初立。

    第二步,公孫度知道自己的實力有限,無法和中原的魏蜀吳抗衡,他就把眼光放在了高句麗、烏丸等小地方,經過多次征討,公孫度成為東北地區一位雄主,外夷來降。

    整個燕國的歷史,從公孫度到其孫公孫淵共歷經三代,享國五十餘年。而之所以燕國可以在魏蜀吳夾縫中安穩生存,完全是因為燕國勢力較弱,魏國被蜀國和吳國長期牽制,等到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魏明帝派遣司馬懿率領四萬兵馬輕易就把燕國給滅亡了。

  • 4 # 畫素說

    毫無疑問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是非常成功的,將東漢末年那段群雄並起的風雲歲月表現的淋漓盡致。無數人更是通過《三國演義》瞭解東漢末年這段歷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三國演義終究只是一部小說,有其藝術性需求,更是為了突出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鬥爭,東漢末年原本是四國鼎立,羅貫中卻故意將東漢末年第一個稱帝的人抹去、第一個國家抹去。

    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公孫度這個人吧。公孫度字升濟,遼東襄平人,趁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在遼東打下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並當起了皇帝。

    到了公元190年,公孫度稱帝,國號為燕,並且對漢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封的永寧鄉侯嗤之以鼻,不過由於吳蜀聯盟的存在,曹魏的主力不得不部署在南方,無暇北顧公孫度,所以燕國因此得以在曹魏臥榻之側酣睡,一山可容二虎。

    這才進行了對位於曹魏北方的燕國的戰爭,公元238年6月司馬懿親率大軍進入遼東,此時的燕國建立者公孫度早已病逝,其孫公孫淵率數萬步騎兵防守遼隧,抵禦曹魏“入侵”。可令燕國沒想到是司馬懿對遼隧只是佯攻,目的是偷襲燕國都城襄平,公孫淵被圍困城中,不久,襄平守將投降,公孫淵被斬,燕國滅。

  • 5 # 生活情感日記

    東漢末年,世界上出現了割據和混亂。經過幾次戰鬥,魏蜀吳終於形成了三個政權。我不得不說,劉備和曹操的家族歷史令人鼓舞。袁紹,董卓,袁術和其他人沒有他們強大。然而,曹操和其他人憑藉他們的魅力和長遠眼光,贏得了一批忠誠的部長和優秀的將軍的支援,從而消滅了其他勢力,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事實上,在三國末期,除了魏蜀吳,還有一個政權。因此,應該是四國之間的三方對抗,即公孫度父子建立的遼東燕國。

    公孫度出生於150年後。在恆靈二帝,時代,世界處於混亂之中。公孫度和他的父親公孫延逃到了遼東。年輕時,他非常聰明。當地的宣都知府公孫茲看到了,非常喜歡。他的兒子死得很早。因為他來自同一個姓氏,公孫Z把公孫度當成自己的兒子,送他去學習,併為他去找他的妻子。公元169年,公孫度被選為尚書郎,後來晉升為冀州省長。然而,由於謠言,他後來被解僱了。190年,進入後,由於老鄉是的,郎在和被任命為省長,他的統治遼東開始。

    公孫度在遼東統治了14年,在中,建立了遼西縣和遼縣,分別擔任省長。他收集了隔海相望的東萊縣,並設立了營州提督。自封的侯和沐,當時在北方的,為了不讓後院起火,也主動與交朋友,認可了其地位。遼東長期不受戰爭的干擾,人民能夠發展和生活。

    當於公元204年去世時,他的兒子繼承了康的職位。在康統治時期,他繼續採取的政策,使他的父親和的朋友在207年,的兩個兒子被擊敗,叛逃到康。他們實際上計劃抓住機會策劃邪惡。結果,康把這兩個人的首級奪過來,交給了。最後康被任命為左將軍和相平侯。

    為什麼羅貫中只寫中的魏蜀吳而忽略了遼東?的公孫一家呢總而言之,主要原因是遼東的存在感太低了。在動盪的三國時期,遼東似乎置身事外。此外,他們名義上被曹操,征服,公孫家族也沒有宣稱自己是皇帝。因此,司馬懿在背後攻擊遼東時只說了幾句話,這支部隊沒有過多說明。

  • 6 # 樾檬侃歷史

    題主說的應該是遼東公孫家所建立的燕政權吧。

    曹魏、蜀漢、孫吳,如果再加上公孫燕的話的確是四國鼎力,但是在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卻對公孫燕隻字未提,生生給抹去了,個人覺得有三方面的原因:

    在《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中記載:

    “淵遂自立為燕王,置百官有司。”

    他這個燕王完全是自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並沒有稱帝,只是一個王爵而已。

    這在等級上就差了皇帝一個大等級,自然的燕也只是一個諸侯割據勢力罷了,與魏蜀吳這樣的皇帝之國根本沒法比較。

    在《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中記載:

    “二年春,遣太尉司馬宣王徵淵。六月,軍至遼東。淵遣將軍卑衍、楊祚等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裡。宣王軍至,令衍逆戰。宣王遣將軍胡遵等擊破之。宣王令軍穿圍,引兵東南向,而急東北,即趨襄平。…壬午,淵眾潰,與其子脩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城破,斬相國以下首級以千數,傳淵首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悉平。”

    而公孫燕作為一個在遼東邊遠地區的割據勢力,且建立不足一年就被滅了,這樣的物件故事無法吸引人,人物更是無法塑造,完全不具備長篇小說所具備的素材。

    所以,羅貫中老先生就把公孫燕像空氣一樣給忽略掉了。

    以上粗淺見解,不當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 7 # 薩沙

    一直堅持到很久的就是遼東公孫家和交州士家。

    之前,三國確實有一些割據政權。

    第一,交州士家。

    士燮的交州當地的豪族子弟,在187年被任命為交趾太守。

    士燮家族趁著混亂根據今天的廣西、廣東和越南北部,成為地方軍閥。

    210年,士燮名義上歸附東吳,實際上還是自說自話。

    不過士燮在226年去世後,他的帝國當時就滅亡了,歸屬東吳控制。

    東吳在這裡維持了54年統治。

    第二,遼東公孫家。

    遼東公孫度190年成為遼東太守,實際控制了遼東。

    他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越海取膠東半島北部東萊諸縣,開疆擴土,成為實際上的遼東王,名義上歸附曹魏而已。

    而公孫淵堅持到238年,遼東才被司馬懿打垮,這個國家維持了48年之久。

    第三,蠻王軻比能。

    三國時期的鮮卑、烏桓都很強大。

    可惜,烏桓是一盤散沙,分為無數部落,互相攻打,不成氣候。

    但鮮卑則較為團結,他們還有唯一的領袖軻比能。

    後期,軻比能因獨霸漠南,統領十多萬人。233年,軻比能殺了步度根,幾乎同一了鮮卑各部。

    當時軻比能已經可以出動5萬以上大軍,相當厲害了。

    235年,幽州刺史王雄派勇士韓龍刺死軻比能。韓龍不辱使命,一舉將軻比能殺死。

    軻比能死後,他的弟弟和其他實力派爭奪大權,鮮卑部落發生激烈內鬥,混戰了幾十年之久。韓龍這一刀,維持了漢人邊境幾十年的安全。

  • 8 # 波雲星

    之所以叫《三國演義》,更多的是因為羅貫中的創造藍本就叫《三國志》,而且這樣敘事方便。

    在《三國志》裡其他的割據政權,要麼規模小、要麼時間短,上不了牌桌,很快就被清盤了,故而歸在《魏書》、《吳書》和《蜀書》下面,作為諸侯單獨或合併列傳。

    題主說四國,無非是想把遼東政權加進來。但是,按此邏輯,恐怕題主的“四國論”也存在問題。有個問題繞不開,恕我突兀地問一句:什麼是國?帝國算,王國、公國、侯國算不算國?

    哪些算,哪些不算,題主的標準一定要統一,一碗水要端平。

    闕宣,漢末下邳人。初平四年(193年),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這算是一國嗎?袁公路,以“代漢者,當塗高也”自詡,私匿玉璽,建安二年(197年)壽春稱帝,建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是,袁術為天下人不齒 ,眾叛親離,1兩年後嘔血而死。這算是一國嗎?公孫家族在遼東割據多年,太和二年(228年),公孫淵奪位,被魏明帝拜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但是,他遣使孫權,孫權遣使賜封為燕王;首鼠兩端的公孫淵害怕魏國討伐,就斬送吳使首至洛陽,明帝拜其大司馬,封樂浪公,繼續持節統領遼東諸郡。景初元年(237年),公孫淵索性叛魏自立為燕王,建年號紹漢,並置百官有司,遣使持符節,授予鮮卑單于印綬,引誘鮮卑人去侵擾北方,又再次稱臣於吳。依附來,依附去,轉年等來的是被太尉司馬懿族誅的命運。這算是一國嗎?延康元年(220年),劉協禪讓,曹丕改元黃初,國號為魏。劉協被封為山陽公,允許在其封地(山陽公國)內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食邑1萬戶,位在各諸侯王之上,建都山陽郡下的濁鹿城。劉備追諡他為“孝愍皇帝”,其實劉協比劉備、曹丕活得還長。青龍二年(234年),劉協壽終正寢,魏明帝率臣哭祭,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諡號為“孝獻皇帝”。從220年建立至永嘉三年(309年)被胡人滅亡,山陽公國持續90年之久。存在這麼久,還合法地用天子禮儀,這是不是更應該算成一國呢?朝廷委任(廣西人)士燮,董督交阯七郡。士燮名義上是效忠於漢朝的交趾太守,實際上已成為割據嶺南各郡的勢力。士燮兄弟掌管著一州之政,"天下餚亂,燮雄踞偏州,人但知其威尊,無復知有天子也"。他們尊貴顯赫,和漢朝初年南越武帝(趙佗)相比,也不遑多讓。士燮更是壽過九旬。一些越南史家都爭著把他當作越南君主,稱士燮為“士王”(Sĩ Vương),這個可算一國?張魯在漢中政教合一,得到馬超後,不是沒想過稱漢寧王,只是被閻圃所規勸而已。

    突然想起曹操《讓縣自鳴本志令》裡的一句話,“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消除割據、完成統一,百姓安居,才是時代的強音。各自為王,爭權奪利,究竟有幾個是真英雄?

    說來說去,題主有關“國”的標準很重要。

    本身脫胎於《三國志》,而且,有點兒像下棋,雖然旁邊七嘴八舌,最主要的還是棋手本身。不能起到關鍵作用,要麼是看客,要麼是棋子,所以就只好三國嘍。

  • 9 # 一朵跳躍的浪花

    其實東漢末年是四國爭霸,分別為曹魏、劉蜀、孫吳、公孫度的燕。但是公孫度的燕被抹去了,羅貫中老先生做所以這麼做,我從三個方面闡述一下我的觀點:

    第一,羅貫中老先生寫的《三國演義》是小說,是小說就要找有故事衝突的來寫,而不是面面俱到。

    無論陳壽的《三國志》還是羅貫中老先生的《三國演義》,都講了魏蜀吳三國的故事,因為這三個國家的故事深入人心,從評書到小說,幾乎家喻戶曉,所以編成小說,銷量肯定有保證,更重要的容易塑造人物,小說中沒有飽滿的人物形象是不行的,所以從寫小說的角度,羅老先生選擇了這三個國家作為基本點。

    第二,公孫度建立的燕國實力有,但是公孫度太菜,被司馬懿輕鬆的就給滅掉了,不具備長篇小說所具備的素材。

    從公孫淵到公孫度,經營遼東,其實再遼東還是很得人心的,有很多人追隨著他們,而且公孫度建立的軍隊據說戰鬥力很強,不是遇到了司馬懿這個老奸巨猾的人,曹魏還真不好對付公孫度。可是歷史不會從來,也不會給公孫度機會翻盤,一戰就被滅掉了,太輕鬆了,怎麼寫小說呢?所以羅貫中老先生就把公孫度像空氣一樣忽略了!

    第三,中原地區永遠是主角,發生在邊遠地區的事情沒有人關心。

    這個才是核心,中原地區無論從人口,從土地,猛將如雲,謀士遍佈,這才是英雄施展才華的地方。而且中原地區交通發達,訊息傳遞靈通,很容易產生故事,也很容易傳播故事。魏蜀吳三國都是為了逐鹿中原才發生不斷的戰爭。所以這才具有寫作的價值。

    綜上,羅老先生忽略公孫度建立的燕是有道理的!

  • 10 # Jerryluck

    公元184年,一場聲勢浩大的起義運動,宣告了原本強大到似乎不可戰勝,可以永恆延續的東漢王朝正式進入末年,在後世人們的眼中,那同時也是拉開三國序幕的標誌性事件,由於參加起義的人們用頭纏黃巾作為自己人的身份標籤,所以後人將其稱為“黃巾起義”。

    由於朝廷吏治極為腐敗,作為最高領導人的漢靈帝都公然賣官鬻爵,同時嚴重的外戚鬥爭與邊疆戰事在不停地損耗著國力,也讓人們的生活略加難過,等到184年的時候,在持續大旱的刺激下,所有積蓄已久的矛盾都開始爆發,黃巾起義就如同一點火星出現,遍佈全國的上百萬民眾盡皆加入,東漢王朝的大廈就此開始崩塌。

    在朝廷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有很多人都看到了朝廷的腐敗與無能,他們開始對朝廷失望,乃至於徹底灰心,於是主要開始打造自己的力量,於是天下豪傑蜂擁而起,地方群雄並立。漢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經過一系列的戰鬥以後,眾多的諸侯都被消滅,基本只剩下曹魏、蜀漢、東吳,所以後世又將那一段歷史稱為三國。

    其實東漢末年有4國並存,然而後人在提到那一段歷史的時候,對於曹魏的曹操、曹丕、司馬懿,孫武的孫策、孫權、周瑜,蜀漢的劉備、關羽、諸葛亮等人都可以津津樂道,除此之外就基本沒有太多印象,彷彿當時整個天下就只有這三個國家,那麼多出來的那個國家哪裡去了呢?為何後人基本沒有太多印象,只是將其稱為三國。

    在曹魏、東吳、蜀漢之外的第四個國家叫做燕國,主要地盤在遼東,政權奠基人名為公孫度,讓遼東在東漢的亂世中還是保持了相對和平的狀態。公孫度本來只是郡中一個小吏,而且還因為成績不好而被罷官,但是他有一個老鄉叫做徐榮,徐榮在當時的大權臣董卓手下做官,並且很受器重。

    徐榮向董卓推薦了公孫度,於是公孫度就此成為了管理地方的遼東太守,所謂“逐鹿中原”,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去爭奪中原,所以天下豪傑都在中原打生打死,而公孫度就在相對偏僻的遼東進行發展(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猥瑣發育),將遼東治理得極為興旺,不僅百姓都極為敬服,而且東征高句驪,西征烏丸,讓那一些已經強大起來的異族也紛紛來投。

    同時由於遼東相對其它地方要安靜和平很多,沒有那麼多的戰亂紛爭,所以其它地方的英雄豪傑也紛紛來投,如王烈、太史慈等出色的文臣武將。這這順遂的發展下,公孫度的志向變得越來越大,他在190年自稱遼東侯,衣食住行都是使用皇帝才能使用的規格,對曹操封其為侯的使者不屑一顧,說:“我已經是遼東王,又何必去做他的侯呢”,其實此時他已經是事實上的皇帝。

    公孫度的孫子公孫淵在237年自立為燕王,並且一切都仿照天子的規格來設定百官,建立起了燕國,而從公孫度自立為侯開始,燕國此時已經存在了47年之久,曹魏的曹操首先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讓自己進爵為魏王才有了魏國,孫吳的孫權是被曹丕封為吳王才有了吳國,蜀漢的劉備首先也是自立為漢中王,可以說公孫度的燕國與其他三國在地位上其實也相差無幾,為何會被大家所忘掉呢?

    原因其實也非常簡單,還是因為燕國的國力太過弱小,雖然說打高句驪打烏丸的時候打得是風生水起,看上去相當厲害,但是魏蜀吳三國隨便哪一個騰出手來也不是燕國可以應對的,等到諸葛亮病逝,蜀漢終於不再北伐的時候,魏國派出一個司馬懿率領幾萬兵馬就把燕國給滅掉了。

  • 11 # 餘兒談歷史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書中羅貫中主要寫曹魏、蜀漢、東吳這三個國家,而其實當時還有另一個國家也有一定勢力。那麼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國?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而曹操“挾天子”的策略,確實使得他發展更加順利,很多人對他的態度都開始轉變。從另一角度來說,也可以看出,東漢天子雖然沒什麼勢力,但是在人們和諸侯心中,還是根深蒂固的,就如同春秋戰國時期的周天子一樣,沒有實力但卻在人們心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公孫度的出生很普通,並不是什麼豪門家族,也是幸運,董卓起來後,任命了公孫度為遼東太守,公孫氏也由此開始發展。

    此時的遼東比較偏僻,遠離中原的爭鬥,公孫度一方面臣服於當時勢力強大的袁紹集團,一方面還是盡力遠離中原紛爭,迅速地在自己的地盤發展起來,並有了一定的勢力。不論各諸侯討伐董卓,或者曹操拉攏他一起去對付袁紹,公孫度都置身事外,不捲入中原的爭鬥,儘快發展遼東的勢力,這也是他的聰明之處。

    對於公孫康的識時務,曹操很滿意,獎賞和賜封了公孫康。臣服於曹魏之下,公孫氏又有了時間可以在遼東發展自己的勢力,公孫康的策略無疑是正確的。

    公孫康去世時,孩子還年幼,於是他的弟弟公孫恭繼任為遼東太守,而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長大後,又從叔父手中奪回了太守之位,而從公孫恭開始,遼東的勢力已經開始衰弱了。

    曹魏第一次征討公孫淵時,剛好遇到大雨,最終失敗,而這使得公孫淵更加驕傲,乾脆自立為燕王,顯示出自己的野心。

    孫吳上次被公孫氏反悔後,一直很生氣,然而權衡利弊之下,還是決定幫忙公孫氏,因為孫吳並不想看到曹魏再一次擴大自己的勢力,也想通過幫助公孫氏,進一步掌控遼東,對以後孫吳的發展有好處。

    可是公孫淵沒等到孫吳的援軍,就被司馬懿打敗了,從此公孫勢力也消亡了,退出了爭鬥的舞臺。

    其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主要主要寫的就是三國,而公孫勢力在三國初期就已經滅亡,在三國持續時間較短。

    其三,公孫氏雖然在遼東發展不錯,然而勢力比起魏蜀吳,還是不如,最終也是被曹操所兼併,所以公孫氏也不足於跟魏蜀吳“鼎立”。

  • 12 # 小貝說情感

    東漢末年,世界上出現了割據和混亂。經過幾次戰鬥,魏蜀吳終於形成了三個政權。我不得不說,劉備和曹操的家族歷史令人鼓舞。袁紹,董卓,袁術和其他人沒有他們強大。然而,曹操和其他人憑藉他們的魅力和長遠眼光,贏得了一批忠誠的部長和優秀的將軍的支援,從而消滅了其他勢力,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事實上,在三國末期,除了魏蜀吳,還有一個政權。因此,應該是四國之間的三方對抗,即公孫度父子建立的遼東燕國。

    公孫度出生於150年後。在恆靈二帝,時代,世界處於混亂之中。公孫度和他的父親公孫延逃到了遼東。年輕時,他非常聰明。當地的宣都知府公孫茲看到了,非常喜歡。他的兒子死得很早。因為他來自同一個姓氏,公孫Z把公孫度當成自己的兒子,送他去學習,併為他去找他的妻子。公元169年,公孫度被選為尚書郎,後來晉升為冀州省長。然而,由於謠言,他後來被解僱了。190年,進入後,由於老鄉是的,郎在和被任命為省長,他的統治遼東開始。

    公孫度在遼東統治了14年,在中,建立了遼西縣和遼縣,分別擔任省長。他收集了隔海相望的東萊縣,並設立了營州提督。自封的侯和沐,當時在北方的,為了不讓後院起火,也主動與交朋友,認可了其地位。遼東長期不受戰爭的干擾,人民能夠發展和生活。

    當於公元204年去世時,他的兒子繼承了康的職位。在康統治時期,他繼續採取的政策,使他的父親和的朋友在207年,的兩個兒子被擊敗,叛逃到康。他們實際上計劃抓住機會策劃邪惡。結果,康把這兩個人的首級奪過來,交給了。最後康被任命為左將軍和相平侯。

    為什麼羅貫中只寫中的魏蜀吳而忽略了遼東?的公孫一家呢總而言之,主要原因是遼東的存在感太低了。在動盪的三國時期,遼東似乎置身事外。此外,他們名義上被曹操,征服,公孫家族也沒有宣稱自己是皇帝。因此,司馬懿在背後攻擊遼東時只說了幾句話,這支部隊沒有過多說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TiguanL已經降價了,值得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