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康康閱歷史
-
2 # 輕侃古今
提及中國歷史上富有盛名的強悍王朝,橫掃六國,一統中原的秦王朝算一個;打的匈奴聞風喪膽,狼狽逃竄的西漢王朝算一個;國力強盛,令萬邦來朝,甚至連皇帝都被尊稱為“天可汗”的唐朝。
那麼,一手開創了這個盛世王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究竟做了什麼呢?
雖然晚年的唐太宗沉迷女色,有些昏庸,但不可否認李世民也曾雄才大略,為中國歷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其中比較有名的便是被太宗皇帝比喻成“鏡子”的魏徵,一生諫言兩百多次,李世民都虛心接受了。
其次,李世民深知“君王是船,百姓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深刻汲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隋煬帝為了修建大運河,勞民傷財,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國家。
他深知國家的根本是百姓,只有百姓過得好,國家才會繁榮昌盛。所以李世民不僅減輕了賦役,讓百姓的生活更加輕鬆,甚至還鼓勵百姓開墾田地,獎勵生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在對外交往上,唐太宗也是非常重視。都知道西漢時期,漢武帝命張騫開闢了絲綢之路,而絲綢之路在唐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在中原與西域的交往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最後,唐太宗在處理民族問題上,也十分寬容,他滅了東突厥之後,非但沒有斬盡殺絕,還妥善安置投降的突厥人,盡展大國風範。
“天之生人,本無番、漢之別,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為漢人矣。”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唐太宗對民族問題的看法,正是這種“愛華夷如一”的公正態度,令八方來朝,甚至還被外邦尊稱為“天可汗”。
-
3 # 新銳歷史
唐太宗即位後,為治理國家嘔心瀝血,他不僅能夠將國家治理好,而且處處彰顯個人修養,用美德感化了許多人。
“玄武門之變”後,秦王府中有人主張乘勝殺盡李建成、李元吉的黨羽,並“籍沒其家”。與此同時,許多人在不斷搜尋宮府集團的成員和兵勇,爭相捕殺邀功。
一、他一方面禁止秦府人員濫捕追殺,另一方面以高祖的名義詔告天下,安撫宮府中的人。宮府集團的人被李世民的大度折服,紛紛放下武器,向朝廷投誠,
其中最傑出的人才有魏徵、韋挺等人。在玄武門之變前,魏徵幾次勸太子李建成及早除掉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太子黨人紛紛逃亡,魏徵卻沒有逃跑。
魏徵被抓住後,李世民當眾問他:“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魏徵毫無懼色:“假如太子早聽我的話,那麼他就不會有今天的禍患了。”
李世民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讚揚了他的忠誠坦蕩,封他為詹事主簿,後改任諫議大夫。
唐太宗在一次出遊時,一個衛兵在失重情況下一把拉住他的龍袍,險些把他拉倒。衛兵頓時心驚膽戰,李世民並沒有生氣,反而安慰他說:“這裡沒有御史法官,不會問你的罪,不要擔心。”
唐太宗不但善於用兵,而且還擅長書法。有一次,他與群臣飲酒。酒至半酣,他命人準備筆墨,隨後揮筆而就。
他將作品高高舉起道:“此幅書法作品誰能得到,就賜予誰。”此言一出,群臣爭先恐後。其中有一位官員手疾眼快,登上皇帝的座椅,一把把書法作品搶到手。
這位官員意識到自己因登龍椅而犯了不敬之罪後,馬上叩頭請罪。唐太宗卻哈哈大笑道:“今日沒有君臣之禮,不要破壞了飲酒的氣氛。”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戒奢崇簡,而且以身作則。
在歷史上,新王朝的君主都要大興土木,另建新的宮殿,但唐太宗卻不允許那樣做。他仍然住在隋朝時建造的宮殿,儘管宮殿的大部分已破舊。
同時,他還禁止鋪張浪費的厚葬習俗,並明確提出要求,令五品以上官員和皇親貴族嚴格遵守。對於官員們的奢侈行為,唐太宗也嚴格禁止。
在唐太宗的影響下,唐朝在貞觀初年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節儉風氣,出現了許多廉儉大臣。
二、唐太宗的做法減輕了國家和人民的負擔,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封建社會,法律能否被順利貫徹執行,主要取決於皇帝的態度。
貞觀時期,唐太宗不但能夠以身作則,遵守法律的約束,而且對自己的親屬要求也非常嚴格。一旦有人觸犯刑法,必嚴格依法處理,從不徇私枉法。
因此,當時社會環境比較安定,大多數官吏都能夠做到清正廉明,很少有人違法亂紀,欺壓百姓。
為了對全國執法加強監督,唐太宗設立了死刑復奏制度,規定京城在兩日內要五次復奏,各州要三次復奏。
這種制度的形成,也可以防止和嚴懲誣告行為,比如“誣告反坐” “誣告反坐”雖於秦漢已見於刑律,但歷代的誣告案件總是層出不窮。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它往往是統治階級在進行內部鬥爭中用來打擊、陷害對方的手段之一。
所謂“誣告反坐”,是指以原告誣陷被告的罪名對原告進行量刑,使誣告者自食惡果。 《唐律》中規定,“諸誣告謀反及大逆者斬”,對犯有“謀反”與“大逆”罪者,依法當斬。
三、貞觀三年(629年),朝中發生了霍行斌誣告魏徵的事件。當時魏徵已被唐太宗提拔為祕書監,可以參預朝政。霍行斌是長安縣人,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誣告魏徵參與了“謀反”,想要以此置魏徵於死地。
魏徵自玄武門事變後歸附唐太宗,屢屢犯顏諫諍,已經深得太宗賞識與信任。因此,太宗根本不相信霍行斌的話。
他直接說:“此言大無由緒,不須鞫問,行斌宜附所司定罪。”霍行斌依法被處以死刑,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魏徵得知此事後,非常感激,向唐太宗頓首拜謝。
太宗對他說:“卿之累仁積行,朕所自知,愚人相謗,豈能由己,不須致謝。”
貞觀九年(635年)八月,岷州都督高甑生誣告尚書右僕射、西海道行軍大總管李靖的事件發生了。
當時,李靖統領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和利州刺史高甑生等征討吐谷渾。
高甑生因未能按期到達會合地點而受到李靖的責備,於是對李靖懷恨在心。 戰爭結束後,高甑生與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聯名誣告李靖“謀反”。
唐太宗大感意外,雖然不相信李靖會謀反,但考慮到高、唐二人身為高官,又是開國功臣,不得不謹慎行事。
他依照司法程式派法官進行調查,查實後發現純屬誣告。根據當時的法律,高甑生應依法處死,但考慮到高是開國功臣,只給予其流放的處罰。
這時有人為高甑生求情,請太宗寬大處理,太宗回答說:“舊是藩邸勳勞,誠不可忘。然理國守法,事須劃一,今若赦之,使開僥倖之路,且國家建義太原,元從及征戰有功者甚眾,若甑生獲免,誰不覬覦?有功之人,皆須守法,我所以必不赦者,正為此也。”唐
四、為了用法律來治理國家,唐太宗完善了以往的國家法律。他根據唐高祖時制訂的《武德律》,主持制定了《貞觀律》。
經過長孫無忌等人做注後,便有了後來的《唐律疏議》,成為封建社會成就最高的法典,並被儲存了下來。
另外,唐太宗還制定了令、格、式,組成了完整的法制體系。 在用人方面,唐太宗求才若渴。當時,朝野上下的官吏大多擅長習武,對於如何處理政務顯得力不從心。
為了選拔出一批精通政務的人,唐太宗費盡心思,不計恩怨、不避內親,積極去發現人才和提拔人才,真正做到了唯才是舉。
除此之外,唐太宗還繼續推行科舉制度,不斷選拔文官。 貞觀三年(629年),天下大旱。按傳統的說法,這是因為朝政出了問題,上天示警懲罰。
太宗坐立不安,頒佈詔書令文武百官上書議論朝政得失。中郎將常何乃一介武夫,不善文理,門客馬周代他起草了一份奏章。
唐太宗收到常何的奏章後大吃一驚,因為奏章裡陳述的二十多件事都合乎他的意思,而且文章條理清楚,批評和建議都很中肯。
唐太宗知道常何是粗人一個,根本沒有這個能耐,於是將其召來詢問。得知奏章出自馬周之手後,他立即召其進宮,令其在門下省任職。
馬周見事敏速,能言善辯,深識事端,處事平允,又敢於直言進諫,以至於太宗說:“我於馬周,暫時不見,則便思之。”
後來,馬周步步高昇,一直做到中書侍郎、中書令,名彪史冊。 在唐太宗積極求才的影響下,唐朝上下人才濟濟。
五、面對百廢待興的形勢,唐太宗一方面大力提倡戒奢從簡、節省開支,另一方面積極推行各種優厚政策,逐步恢復經濟生產。唐太宗發展經濟的措施包括:推行均田制,獎勵墾荒;頒行租傭調法,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不奪農時;興修水利設施,疏浚河渠等。
在貞觀初期,關中、河南等地原有的渠道都相繼得到修復,大量的排水和引水工程也逐步完善。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利於防旱排澇,為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
連年戰爭使得全國勞動力普遍缺乏,影響了社會生產。為了增加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間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可以結婚,人口增長與否將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一個重要標準。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由於這種政策的推行,全國戶數增加到三百八十萬戶,比唐高祖時代增加了一百八十萬戶。
在大力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唐太宗還特別注意邊境上的安定。唐太宗即位之初,頡利可汗以為有機可乘,遂率領20萬東突厥騎兵南下,直逼唐都長安城。
隨後,他按兵不動,派使者入城與唐太宗講條件。在如此危機的形勢下,唐太宗果斷將來使扣押,然後沉著佈陣。儘管唐軍在數量上不及突厥兵,但唐太宗指揮若定,舉重若輕,唐軍既有嚴整的軍容又有旺盛的士氣,令頡利可汗不敢輕舉妄動。
六、唐太宗考慮到東突厥還會再來冒犯,決定滅掉東突厥以絕後患。貞觀三年(629年),唐高祖一面聯合唐高祖時已經臣服於唐朝的西突厥,一面派李靖率兵攻打東突厥。
東突厥腹背受敵,遂假意求和。統帥李靖乘機率精兵深入東突厥腹地,俘虜了頡利可汗。隨後,唐太宗一鼓作氣,統一了北部邊境上的少數民族,後又收復了西域諸國。
絲綢之路再次暢通後,唐太宗把它作為了一條外交的主要幹道。貞觀時期,長安城不單單再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還是唐朝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
不僅有國內各地的商人來此經商,而且有亞洲其他國家來此進行文化交流和經濟交往。
唐朝的茶葉、瓷器、絲綢、造紙術、法律體制等紛紛傳到了波斯、日本、北韓、阿拉伯、印度等國家,而外國的佛學經典、摩尼教、菠菜、胡椒也紛紛傳到了中國。
對外貿易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唐朝社會各方面的發展。 由於唐太宗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積極措施,社會經濟很快得到了恢復。
社會秩序迅速安定,人民開始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到貞觀中期,國家出現昌盛景象,這個時期便是有名的“貞觀之治”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很難出現的太平盛世。
結語不過,到了貞觀後期,唐太宗不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了。
他開始大興土木,追求各種物質享受,不再唯才是舉,不再虛心納諫,對朝中位高權重的大臣漸生疑心。
不僅如此,他竟干涉史官記載的起居注,破壞了流傳已久的中國傳統,玷汙了史官的神聖使命。
另外,唐高祖變得剛愎自用、好大喜功,明知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是窮兵黷武、東征西討,卻不聽房玄齡之勸,偏偏要仿效隋煬帝攻打高麗。
兩戰兩敗後,唐太宗並不吸取教訓,反而令人加緊造船,欲再次興兵。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在戰船造好之前帶著遺憾與世長辭。不過,他的遺憾對於黎民眾生來說,也許是件好事。
-END-
-
4 # 赤元重生
唐太宗確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強政治”的治國思想,並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實踐去實現.首先,唐太宗認識到了統治者與人民是“舟與水”的關係,通過土地賦稅制度的調整以“安百姓”.二是認識到了重用人才,虛懷納諫的意義,得人善任,從諫如流,營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圍,保證了較為開明正確的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實施.三是加強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以鞏固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擴大統治基礎.。
第一點: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
5 # ricoo1
一、政治決策人才培養李世民上位不久,就按他之前在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用以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其中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皆為忠直廉潔之士;此外,李世民也能不計前嫌,重用他哥哥的舊部,例如魏徵、王圭,尉遲恭、秦瓊等。麾下人才濟濟。又重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過科舉,吸納有才幹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完善制度積極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善於納諫吸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訓,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又如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河清海晏
貞觀四年(63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貞觀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貞觀七年)633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貞觀七年(633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較少,中中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端,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經濟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
二、軍事
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唐朝統一全國。唐太宗詔令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餘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官府藏書機構除“弘文館”外,另有“史館”、“司經局”、“祕書省”和“崇文館”等,其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三、民族唐王朝建立之初,東有稽胡的擾邊,西有吐谷渾的威脅,北有突厥的侵襲,尤以奴隸主貴族統治的突厥武裝曾直逼唐廷首都長安(今西安)的近郊,成為當時的主要威脅。唐太宗上位後,經過努力,國家的經濟實力有了明顯的好轉,政權得到一定的鞏固,便對突厥的騷擾從防禦轉入反擊。但是同時對它周邊的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武德九年(626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貞觀元年(627年),又說:“朕以天下為家。”貞觀十八年(644年),又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形成了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例由唐廷冊封的制度。唐太宗還實行了與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政策,以婚姻親情的方式協調強化與周邊各民族的關係。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巨集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
四、外交太宗朝,中外關係方面也迅速出現了繁盛景況。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後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
6 # 北辰飛雪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創造大唐盛世,首先在於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有超越秦皇漢武的雄心和實力。其次在於唐朝實行的一系列制度,使得唐太宗這份雄心得以實現,這是更深層次的制度上的原因。
李世民有迫切建立功業的心思。這個和唐太宗登基的方式密切相關。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最終登上了皇位。雖然李世民一再修改史書,但他內心也深深地知道,自己這個汙點是怎麼也抹殺不掉的。這就使得高傲的李世民非常挫敗,同時對於功業的渴望也更加強烈。他需要一份可以比肩秦皇漢武的功業,才能稍稍洗刷他的這個汙名。最終結果證明李世民成功了,他用大唐盛世為自己正名。
均田制。這是從北魏就開始實行的土地制度,按照人口授田。這樣把人口固定在土地上的同時,也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再者,唐初的時候,實行的是輕徭薄賦的政策,大約是四十稅一,這就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從而實現了民富國強的目標。
這些府兵平時訓練,遇到戰事時,將領帶領府兵參加戰爭。戰爭結束後,將領交回兵權,府兵回家種田。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且能保持軍隊強大的戰力。這也是唐朝時期,能對周邊有強大軍事威懾力的原因。
綜上所述,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有迫切想要建功立業的雄心。當他再有這些優秀的制度輔助,更是給唐太宗插上了一雙翅膀。君臣合力,以致太平。這其中固然有偶然因素(隋朝二世而亡,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也有必然的因素(均田制、府兵制、三省六部制、科舉制)。老天把創造盛世的擔子落在了李世民的頭上,而他也恰恰出色地完成了,這才有了“貞觀之治”,有了這大唐盛世。
-
7 # 老孔談歷史
唐太宗在登基後就一直任人唯賢,虛心請教,懂得聆聽手下的意見,善於用人,並且採納良臣的意見對內政以及國家治理方針做了一系列改進 。聽取魏徵的勸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在對人百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一直認為農民才是國家的根本,所以在位期間不斷減輕稅收,休養生息,提倡節約。為了培養更多人才,他不斷完善科舉制度,這個舉措使得唐朝培養出了大量人才。為大唐盛世提供了人才輸送。國家穩定,百姓安居樂業,文武百官上下一心,最終鑄造了一個大唐盛世。唐太宗也被人稱為千古一帝。
唐太宗李世民由於經歷了隋朝的歷史,所以他在位期間一直都以隋朝滅亡作為借鑑,知道百姓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有魏徵在一邊不斷跟他灌輸“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他更加深刻理解國之本,民之本。因此,在李世民登基不久後就下令減輕人民徭役和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全國上下一心,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注重進諫,勇於聽取忠言
在唐太宗在位期間,文武百官可以在朝廷上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是好的,對於國家有利的,李世民都是一一採納他們的意見。其中魏徵一人就對李世民進諫不下200次,通過這種民主治國方針,大大改善了一言堂那種武斷方式,對改進朝政有著重要幫助。
注重培養人才
唐太宗對於人才非常注重,他在位期間不斷完善科舉制度,大力發展科舉選拔人才,通過嚴格的科舉制度,嚴格遵循人品兼備的原則,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由於科舉是古人一夜翻身的唯一機會,所以很多人都是寒窗苦讀的,是非常有含金量的,所以唐太宗通過大力發展科舉,在位期間湧現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最終這些人為大唐盛世做出了巨大貢獻。
統一思想,注重法治國家
李世民在位期間一直以身作則,提倡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方針。他認為國家並不是帝王一家的,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所以他不斷完善法制,同時帶頭守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在位期間得到了全中國人民一致的認可。
開放思想,提成無國界方針
李世民執政期間使得唐朝成為世界上最為文明強大國家。呈現了萬國來朝的景象,各中國人士紛紛來唐朝工作。李世民在這種情況下對外中國人士表示友好,同時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鼓勵外中國人士學習唐朝技術,通過絲綢之路把唐朝的東西帶向全世界。
全中國人民上下一心,文武百官積極向上
在唐太宗在位期間,是中國上下五千年一直沒有貪汙的王朝。文武百官想的都是如何治理國家,官員一心為公,如何提高百姓的認可度,沒有心思去貪汙,百姓安居樂業。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大強大的帝國,在那個時代在全世界一直處於統治地位,呈現出萬國來朝景象,鑄造了一個大唐盛世。這一切的成績都離不開以為優秀的領導者-唐太宗李世民。所以任何時候領導人都是起到關鍵的作用。
-
8 # 王松林
大唐盛世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最為輝煌的篇章,大唐政治開明,思想解放,人才濟濟,疆域遼闊,國防鞏固,民族和睦,在當時世界上是無比繁榮昌盛形象。
唐太宗主要實行了七個方面的措施,用現在的話來說相當於:繼往開來,改革開放,創大唐盛世。
2、選賢舉能:虛懷納諫,勵精圖治。
3、君臣關係上:君臣共治。
4、寬刑簡法:緩和社會矛盾。
5、開放的民族政策:示存異方之教,兼收幷蓄。
6、經濟:修養生息,不奪農時,均田制,輕徭薄賦。
7、文德治國:崇儒尊孔,提高進士科地位,完善科舉制。
各項措施全面貫徹執行,使大唐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國富民強,歷史上號稱大唐盛世,名符其實。
-
9 # 白鷹52012
1.唐太宗作為創業成功人士,拋棄了依靠人治,獨斷一面的方法。在唐太宗掌握權力之初,就讓百官進諫,對國家大事提出自己的想法,獻出自己的計策。這種集思廣益的方法正是唐太宗領導成功的方法之一,儘管有時候百官大臣提出的問題讓唐太宗很沒面子,只要是正確的,對國家有益,利於國家的發展,他都會積極吸取意見。在理性對待國家分權的方面,唐太宗做的是真的很好了,他積極的吸取了教訓。
2.唐太宗有一雙慧眼,像伯樂識千里馬,很多有自己見解,對國家有偉大抱負的“千里馬”,被唐太宗這個“伯樂”發現,而這個“伯樂”又特別善於用人,將這些“千里馬”的作用發揮的淋淋盡致,實現了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3.唐太宗讓權力下移,充分相信自己的團隊,只管給予大的方向和裝置的支援,注重讓每個部門發揮自己的力量,讓大家各司其職,讓每個人都感覺到自己對於國家來說的重要性。
4.真情真意對待自己的屬下,不得不說這點讓唐太宗贏得了人心,讓工作者心服口服並且盡心盡力的為領導者工作。
-
10 # 成武暢通
唐太宗在即位之後便聽從了尉遲敬德的建議,這主要是如何處理原來屬於太子李建成東宮集團的人,尉遲敬德說殺人過多了不利於國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原來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幹的還委以重任,魏徵便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寬容化解了許多矛盾,也使許多原來站在對立面的人能夠有機會轉變過來,成為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才。
因為唐太宗採取了寬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樞決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來,除了唐太宗的原來屬下,還有李建成原來集團的人,在新的領導集團裡,因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來互相之間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為國家籌劃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貞觀之治能夠出現的很重要的原因。
領導集團順利組成之後,唐太宗又和大臣們共同總結了隋朝的滅亡教訓。對於隋朝的興亡,唐太宗是親眼所見,有親身體會的,在他眼裡,隋朝本來是一個很有實力的大帝國,經濟實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煬帝才能有條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請他們來,還用上等的物質生活招待,最後還賞賜很多財物。據估計,隋朝當時儲備的糧食夠五十年用的,但隋煬帝僅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使這個龐大的實力雄厚的帝國分崩離析,自己也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為了使唐朝長治久安,唐太宗認真地總結了隋朝滅亡的教訓,他總結出了三種原因。第一,奢華浪費,勞民傷財。隋煬帝為了享受,大修宮殿,為到南方巡遊,大徵民工修造運河。第二,生活腐化墮落,荒淫無道。為滿足自己的貪慾,讓全國進獻珍奇寶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戰爭太多,耗費國力。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東征高麗,得不償失,加上其他戰爭使得民不聊生,最終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隋朝的滅亡。
在慘痛教訓的對照下,唐太宗下決心進行徹底治理,加上下屬大臣們的通力協作,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展開了它美麗輝煌的畫卷。
回覆列表
在中國曆代王朝中,唐朝算是一個強盛的王朝,出現了一系列盛世,而作為唐朝開國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建立了初唐盛世,那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能建立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