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心看世界

    但凡對傳統文化沉浸比較深的一般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對科學主義產生反感和否定,記住這裡指的是科學主義而不是科學。

    曾先生研究中華文化是比較深的,特別讓我感動的是曾先生生命最後的時光中,他錄製的視訊,他說他要和癌症共存亡。這樣的氣度相信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包括現在所謂的國學大師,當他們真的面臨困境的時候,就不自覺地扔掉傳統文化的精髓。

    如果你真的對傳統文化了解比較深的話,你就會明白科學和傳統文化是兩回事,是兩個方向。

    我們的傳統文化講究的是整體,講究的是怎麼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講究的是從變中取得定。

    我們傳統觀點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停地發生變化,不是恆定不變的。

    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也希望是可控的,因為想知道明明白白的答案,只有這樣,我們才知道下一步怎麼做,所以科學和符合我們的感知。

    但是你要知道你明天會做什麼,這是你知道,問題是你做了那事,以後會發生什麼,或者會有什麼意外,或者變化等等,這些是可控的嗎?

    一個人是不是努力之後就能成功?

    成功是不是可以複製?

    如果一個信任科學主義的人會說這是可以複製的,但是一個喜歡傳統文化的人說隨緣吧。因為有很多不可控的機緣在。

    那你覺得成功能不能複製和批量生產呢?

    這就是科學主義與傳統文化的根本差別。

    科學主義又叫唯科學主義,它是一種把自然科學技術作為整個哲學的基礎,並相信它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哲學觀點,它把自然科學當做哲學的標準。認為自然科學是人類知識的典範

    喜歡傳統文化的人不會反對科學,但是肯定會反對科學主義,所以這一點提問者可能有些誤解曾先生了,至於是否得道高人,這個不好學,反正學識是很厲害的那一種。

  • 2 # 黔達石業倪應

    我認為不應該給曾先生貼這樣那樣的標籤,這樣都不適合他。他就是一個學貫中西的學者,一個大眾文化傳播者。看了很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闡釋,包括我自己也曾經做過這方面的工作,總感到有點隔靴搔癢不達要津。作為學者曾先生對經典的理解、闡釋和發揮不能說是盡善盡美沒有瑕疵的,但作為大眾文化傳播者我認為曾先生的開示有過人獨到之處,這與他的學歷、經歷和學養有很大關係,因為他除了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之外,他還有一般人少有的西學背景,他能用西學的視角來分析解剖中國傳統文化。這是曾先生治學和講學的一大亮點,它和我們一般意義上所說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著本質的區別。還有就是解讀傳統文化特別是經典文章除了要有天分之外一定要有生活實踐和閱歷,像神童王弼年紀輕輕就能為“道德經”註疏古往今來世所罕有,而在這一點上曾先生得天獨厚。

    比較佩服曾先生講傳統文化娓娓道來,從不故弄玄虛給人以高深莫測之感。他早期在臺灣做培訓,常常在普通話中夾雜著閩南人耳熟能詳的俚言俗語來說明事理,除了讓人感到國學和國學運用原來就在我們身邊之外,還讓受眾倍感親切。相比某些“國學大家”在演講中動輒聲嘶力竭大賣關子,我個人覺得曾先生所講的國學更接近國學的本原。

    和曾先生有著相同文化背景的臺灣人傅佩榮先生,國學造詣也很深,西學背景更深厚,但他講傳統文化就沒有曾先生生動,因為傅先生的演講側重於學院派的引經據典和字斟句酌。

    以上是個人淺見,僅供方家批判,請勿見晒。

  • 3 # 周易指南針

    曾仕強,科學風水的倡導者,真正的得道高人,將深奧難懂得易經通俗化,中國易經第一人。

    曾教授被譽為“中國式管理之父”。

    著有《易經的奧祕》、《中國式管理》、《胡雪巖的啟示》等作品。

    而最讓大家熟悉的,則是他早年在《百家講壇》中的演講。

    曾仕強教授於1934年生於福建漳州,長於臺灣,後遊學英國、美國等歐美諸國。

    曾仕強教授先後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和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

    並歷任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臺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臺灣智慧大學校長、羅浮山國學院院長等職務。

    其後,曾仕強教授在傳播“中國式管理”思想的同時,逐漸轉向社會層面的教育。

    曾仕強教授先後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遼寧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等高等學府,為在校學生進行演講。

    因此,其被譽為“中國式管理之父”。

    2009年曾仕強教授《百家講壇》講解《易經》被人熟知。

    曾仕強最讓大家熟悉的,是他早年在《百家講壇》中的演講。

    2008年8月,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了15集系列講座《胡雪巖的啟示》。

    節目播出後反響強烈,並於2008年11月和2009年2月兩次重播。

    2009年10月7日,適逢國慶60週年之際,經過三年的策劃準備和三個月的拍攝製作,《百家講壇》欄目再次重磅推出曾仕強教授主講的十五集系列講座《易經的奧祕》。

    節目一經播出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成為60年來《易經》在央視平臺的首次全景展示。

    雖然中國易經與風水自改革開放以來,湧顯了執牛耳的若干大師,如邵偉華、陳帥佛等。

    但中國的易經方面真正發揚光大還是曾仕強教授的開拓與傳播......

    1990年4月,在中國科技大學講學時,曾教授就預言21世紀必將是中中國人的世紀。

    那時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處於剛剛起步階段。

    面對當時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現實,很多人對“中國式管理”思想嗤之以鼻,認為是痴人說夢和“古董”言論。

    三十年後的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洪流,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充分印證了中華道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歷久彌新。

    同時也證明了“中國式管理”這一基於汲取中國歷史和民族文化精髓的思想,在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4 # 稼潤國學

    大家好,作為一個易理研究者,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人去燈滅,一生績業已是終了,我們說一切都蓋棺定論了。以生為起點,以亡為終了。世間行此一遭,功過是非都塵埃落定,亦會隨著世間地流失,慢慢的淡化。

    他是反科學也好,他是得到高人又是如何?斯者已逝,引人長追憶。

    我們大可懷寬慰、包容之心去看待。我們的任何評價,與逝者,不能增其長,亦不會減其短。只是在個人當下修為下的一種主觀判斷。有人追捧,有人鄙棄。正合乎《易經》中的道理,“一陰一陽之謂道。”更貼切的說,放下這份執著心,莫擾逝者清淨。

    我更加願意這種問題的看待,看作是一種促進個人修行的養料。我們來細想,他是反科學者亦或是得道高人,與逝者已是無益,只是在這裡糾繞著你的內心!

    1、作為曾師的擁護者,大聽不得別人的詆譭,

    啊... 你們怎麼可以這樣?你們知道什麼?曾教授的視訊你們看過嗎?你們怎麼這麼壞,人都去了還不放過,... ...等等,甚至會爆發激烈的言語。肢體衝突我想是不會的,只會在意識形態領域。這是贊同曾老師的一方。

    2、作為曾老師的反對者,也是會有很多的人

    他這是在給我們洗腦呢,教我們放棄反抗,接受壓迫。他這《易經》講的是什麼嘛,簡直幼兒園水平,都不如我,真不知怎麼就紅火起來了!你看,他又在騙人呢... ...等等。沒罵人確是給面子呢。

    兩股力量不相融合,你來我往,此起彼伏。這讓我們想到了什麼?對依舊是那句核心精神“一陰一陽之謂道”,而評價是“反科學者還是得道高人”,只不過是不同形式的另一種版本。都不用去細想,這版本還有很多,將來版本還會不斷的推陳出新。但是終究不離這方寸之間——“一陰一陽之謂道”

    我們說“陰陽”趨近事物發展的兩種相互作用的力量,“孤陰不長,而獨陽不生”,不可能說都“陽”,或者說都“陰”。

    就拿這個問題來說,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認為,曾老師是“反科學者”,當然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認為曾老師是“得道高人”。或許這樣,這個世界才如此的多姿多彩呀,不是嗎?

    我想說的是,大家大可不必拘泥於這個問題當中,應該抽身於外,去理性看待這個問題。我們現代人,大多不講“陰陽”,我們講“矛盾”,矛盾是促進事物發展的不竭動力。

    我們何不借著這個“矛盾”,來推動《易學》不斷的向前發展呢?不斷的去探索其中的道理,結合我們當下的時代背景,讓著跨越千萬年的《易經》學問,在我們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發揮它應有的價值,以形成《易學》探究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良性迴圈呢!

    我想這應該是我們,超脫於問題本身,更應該去思索,去努力行動的方向。

  • 5 # 易頑童

    曾仕強是不是得道高人,我不知道。但是,說他是“反科學”肯定是不對的。在我的印象中,曾仕強比較有名的是“中國式管理”和“易經”講座。當然,有人說,“中國式管理”和“易經”都不是科學,曾仕強講這些都是反科學。如果是這個邏輯,那麼,我無話可說,只能說“夏蟲不可語冰”吧。管理學是社會學,不是自然科學,中國式管理不是自然科學,西方的管理學也不是自然科學,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晚年研究教會,是不是也要歸於“反科學”啊?凡事要思考才能明白。中西方文化不同,被文化所化之人的行為方式就有所不同,這也正是“中國式管理”存在的基礎。因為“科學”不等同於“真理”,所以,對於“中國式管理”,我們寧願認為它更接近事實,而不是接近“科學”。《易經》也不是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科學”,同樣,《易經》也未必不是真理,這個需要學習才能明白,還沒有學習,沒有研究,就直接下定義,認為他是“反科學”,那我只能說是一種無知者無畏了!

  • 6 # 寧靜66748

    在我們農村有一個說法,一個人如果善終,就是一個有修行的好人,比如去年我們村裡的一位老太太,93歲了早上梳洗乾淨燒完三盤香之後,坐到椅子上安詳的離世了,因為老人家裡供奉著神佛,平時村裡的人有個小病小災的都去找她給瞧瞧,有的還真靈,所以遠近村裡的人都知道,這位給人帶來方便的老太太,聽老人的女兒說,老人去世的前一天,老人和女兒說我年紀大了,可能沒多少日子了,女兒問母親你那裡不舒服嗎?老人說沒有不舒服只是隨便說說,沒想到等她的女兒那天早上給她送吃的時,發現老人已經……,村裡人也很痛惜,這件事在村裡傳了很久,因為老人一個人生活,從來不需要別人照顧,就這樣安詳的走了,以前找她看過病問過災的人很多很多,幾乎周圍村的人她都無私的幫助過,她的口頭禪就是:“我不要什麼東西,有事來找我就行,千萬別給我買吃的用的,我又吃不了多少更用不了多少?”老人一直是免費為村民提供服務,就這麼安詳的走了,祝老人家天堂安好!

  • 7 # 產品經理職場那些事

    不要因不知而否認。

    1)首先,我們視覺可見的是在自然光的情況下能夠看到的東西,主要是碳物質。而世界還有很多是非碳物質,或者在自然光下的不可見物,如“暗物質”,科學已證明其存在!

    2)其次,我們能感受到的時間,是因為我們深處其中,認為是個流逝的,不可逆的過程,試想一下,在我們體內的細菌,他們在每個細胞裡,是不是也覺得自己所在的細胞就是一個小世界,他們對於細胞之外是組織,組織之外是器官,器官之外是身體,身體之外是二維世界,還有更多,你覺得細菌作為獨立的生命,它們對於它們所在的世界是怎麼理解的?你覺得他們之間的世界是如果溝通和運作的呢?那麼回來試想想下,我們也是可能是型別劇本中的劇情中生活,只是劇本很長,我們只知道這個劇本,而不知道其他的劇本的存在,我們身處其中而不自知;

    3)再者,身邊經常會有一些例子,比如感應,比如逆時間流的資訊傳遞,如先感知到了某些事情,然後再遇到某些事情,這些該用什麼物理原理解釋呢?

    4)其實,世界是多維的,不同維度的資訊溝通的方式和溝通的介質不一樣,也不難理解,你我溝通是用漢語,你和其他維度的物種溝通用另外的語言如“咒語”,這也沒有多難理解,我們平時說的妖魔鬼怪,神仙,佛祖,為什麼不可以理解為其他的物種,只是看見他們需要特殊的環境介質,與他們溝通需要他們的語言,你又沒法證偽,怎麼就能說不存在呢。至少還有例子證明他們存在呢~

    我們太渺小,不要太絕對。

  • 8 # HOHOO1

    我一直覺得風水,命理之類的,幾千年下來還是有,我們不應該判定他們就是偽科學。就風水來說:說到底就是天人合一,古人通過自己的觀察,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能激發人體的各方面潛能。到達共贏的局面。(試想下你周圍的環境差的很,你每天的心情會好,由於環境差出現重大疾病,負擔過重等等好的心情加健康的身體難道不是一個人成功的標誌)。現在的科學才多少年,人家科學家告訴你這叫可持續發展,他們只是用一大堆資料來證明天人合一的重要性。個人覺得,風水,命理這些古人總結的智慧,他是涵蓋很多種專業後的綜合體。不能說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就不是科學。我們從小到大,被西方人影響的太大了。你有沒想過,科學解釋不了,可能是因為科學程度還不夠嘞,說回來,世界上有幾個研究人與外在事物的大師?為什麼少,因為古人知道這是根本,能研究的都在他們傳下來的書裡了。就必須說李小龍之前西方人知道有種打架的東西叫功夫不?不要總是覺得我們什麼都應該按西方人的方式來,5000年的文明難道是編出來的啊

  • 9 # 華海影視工作室

    曾仕強是1934年出生在中國福建人,被稱為中國管理教育之父。臺灣多所大學教授。改革開放後多次往返大陸與臺灣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易經等中國歷史文化經典。用自己的研究與專研。寫出了許多文化經典文書。廣泛宣傳中國(易經的智慧),被中央電視臺邀請百家講壇講師。

    本人曾經親自聆聽曾仕強老師的講座。每次聽到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還有對人生境界的提升,曾仕強老師總能以一種紳士風度,打扮著知識理性溫文爾雅,遇到學生提問,就是反對意見也能仔細聽清問明白後,再做解答。這種以學者與學員式交流讓人倍感親切。彷彿是老師又是長者還象親人。

    同時,曾仕強按說他不是黨員,但是在講課中,只講文化與管理。很少或者極少涉及敏感問題,但是又不迴避問題與矛盾。總能恰到好處的由裡到外的分析,從歷史典故或者古代故事,啟發學生的思想與創新。這種啟發式教育,給改革開放的中國培養多少管理人才。又有多少人成為中國企業的領航者。又有多少人摒棄了消沉與無為。

    正像我們評價白求恩一樣,本來可以不到中國大陸來,但是為了事業為了中國的事業,不怕困難,還有兩岸政治政見不一,能夠傳播中國文明與精髓。這就是智慧,是大家!

    每當想起這位老師,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的問題。都會有種力量,一種不願意服輸的感覺,這就是引領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傳統文化。是中國這和華夏民族源遠流長的脊樑。

  • 10 # 沃克特爾

    第一點:無論曾仕強,或是其它老師、教授、專家、院長、校長、Quattroporte、董事長、省長、部長、國家領袖,或是經理、職員、農民、保安,或是科學家、藝術家、軍事家、大作家,亦或是反科學者、叛國者、犯罪分子、精神病犯者、傻子,還是得道高人、甚至是聖人,既無論是一個什麼人,我且歸之於,這是我們眼中或心中的一種人或一個人。第二點:無論是科學、非科學的思想、文化、哲學、歷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學、語文、英語、法語、日語,或報紙、雜誌、書刊、小說、宣傳單,亦或《易經》、《道德經》、《古蘭經》、《聖經》、《華嚴經》、《金剛經》,還是《孫子兵法》、《戰爭論》、《史記》、《資治通鑑》,甚至反動學說、黃色書刊,我們也且歸之於,它們是我們眼中或心中的一種書籍或一本書。第三點,無論是天、地、風、雨、雷、電、雲、霧,或是山川、河流、森林、菜地、草原、戈壁、湖泊、沼澤,亦或是美國、南極、印度、中國的西藏、四川,甚至是住宅、教室、茶几、桌、椅,我們且統一歸之於客觀存在的實體實物。第四點,無論是宇宙、銀河系、九大行星、地球、豬、馬、牛、羊、獅、虎、狼、豹,或是細胞、分子、電子、量子,,,等,我們暫且也歸為我們現有已知但仍未研究徹底的客觀。第五點,無論意識、精神、心理、靈魂、時、空、能、場,或是更多更多我們不可、不易感知的非客觀的東西。,,,,太多太多的人類已知和未知、存在和不存在、真的和假的、明的和暗的,等等。總之,以上無論列舉多少點、無限的甚至還有不可言及的東西,它們統統是”我”之外的。那麼,請問,“我”瞭解“我”了嗎?您、他(她)、我,是哪個“我”呢?是小“我”、還是大“我”,是公“我”、還是私“我”?是明白的“我”、還是糊塗的“我”,,,,,所以說,要完全透徹的回答“曾仕強,是一個反科學者還是得道高人”一類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我們自己的這個“我”,是一個什麼東西的問題。土地永遠還是這麼個土地,您是什麼花種就會長出什麼花兒,是什麼草、什麼菜、什麼瓜、什麼果、什麼樹、什麼莊稼,就會長成相應什麼東西,是苦的、甜的、酸的、辣、大、小的種子類,結果長成的種子,除非改甚因,其迴圈的結果即還是那麼同類的種子。故此,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要解決“我”是“什麼”的基礎上,加之自我的覺醒,有意識的吸收、接受自己想要和需要的東西,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正確而有意識的塑造自我,以及正確處理“我”與各種各樣外界的關係,才是自已真正要解決的問題。過分的強調、要求、評判“我”的外界,勢必本末倒置,主客內外不分,最終也必將南轅北轍,甚至於陷入怨天憂人、不明是非的境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草根想翻身,除了中彩票以外,還有哪些合法的途徑?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