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博弈最終總會形成一個結果,好比討價還價,這就是博弈均衡。"納什均衡"是一種最常見的、也是最重要的博弈均衡。它是美國天才數學家納什在1950年正在攻讀博士學位時提出來的,論文題為《n人博弈的均衡問題》。納什巧妙運用數學技巧,證明了如下定理:對一任何一個n人參與的非合作博弈(零和或非零和),如果每個參與者的策略是有限的,那麼一定存在至少一個納什均衡解集。該論文只有短短一頁紙,但卻成了博弈論的經典文獻,並使他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納什均衡"的經典案例是"囚徒困境":兩個作案嫌疑人分別關在兩件牢房,警察告知,如果兩人都招供,則各坐牢3年;如果兩人都不招供,則放出;如果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供,則招供的坐牢3年,不招供的坐牢10年。局外人看來,最好兩人都不招供。但從每個人來看,招與不招的代價分別為{3;3}與{0;10},還是招供為好。
但從納什均衡卻得出一個悖論:單個人的最優選擇卻沒有導致全域性最佳的結果。現實中的例子很多,如價格戰的結果是兩敗俱傷。"納什均衡"證明了一個道理:非合作博弈的情況下困境無法解脫。
一次博弈最終總會形成一個結果,好比討價還價,這就是博弈均衡。"納什均衡"是一種最常見的、也是最重要的博弈均衡。它是美國天才數學家納什在1950年正在攻讀博士學位時提出來的,論文題為《n人博弈的均衡問題》。納什巧妙運用數學技巧,證明了如下定理:對一任何一個n人參與的非合作博弈(零和或非零和),如果每個參與者的策略是有限的,那麼一定存在至少一個納什均衡解集。該論文只有短短一頁紙,但卻成了博弈論的經典文獻,並使他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納什均衡"的經典案例是"囚徒困境":兩個作案嫌疑人分別關在兩件牢房,警察告知,如果兩人都招供,則各坐牢3年;如果兩人都不招供,則放出;如果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供,則招供的坐牢3年,不招供的坐牢10年。局外人看來,最好兩人都不招供。但從每個人來看,招與不招的代價分別為{3;3}與{0;10},還是招供為好。
但從納什均衡卻得出一個悖論:單個人的最優選擇卻沒有導致全域性最佳的結果。現實中的例子很多,如價格戰的結果是兩敗俱傷。"納什均衡"證明了一個道理:非合作博弈的情況下困境無法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