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筆尖寫字課堂
-
2 # 田宗連
恕我直言,這個問題提得好象有的多餘。懂點書法常識的人都知道,要寫硬筆字,沒毛筆字功底,不管你用多功夫,寫出來的字無根基。眾所周知,硬筆,最高是鋼筆,流傳到中國大約才一百年左右的歷史。因為書寫方便快捷逐漸被中國人所用。但與毛筆字相比,表現力不能同日而語。因為沒有毛筆的粗細,濃淡,枯潤變化等。但經過很多年一些愛好者的不懈努力實踐,有很多寫毛筆字的書家,也能寫出一手漂亮的硬筆字。有人也把好的硬筆字歸為書法,而且也有很多硬筆字愛好者。但要真正寫好硬筆字,最好先寫好毛筆字,有了毛筆字的基礎,學寫硬筆字可能事半功倍之效。
-
3 # 黑虎97
可以的。
練硬筆字與練毛筆字有相通的地方,也有所不同。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書寫工具,可以相互借鑑。
如何借鑑?
可以用硬筆臨寫毛筆字帖,雖然硬筆字較細,結構、點畫、行氣包括落款印章是完全可以借鑑甚至照搬。所不同的是硬筆字很難寫出毛筆字的韻味,只有認真細緻地反覆臨寫,從筆勢點畫行氣布白等方面找出異同,加以改良,才能寫出較好的硬筆書法。
個人經驗:悟性最重要,如何得心應手,如何轉化,如何過渡,說起來容易,寫起來好難,只有靠自已的悟性去體會了。
最重要的一點:硬筆書法要有自已的特色,借鑑可行,不能照搬,也照搬不了,自個體會去。
一直以來,佔據中國書法主導地位的毫無疑問是毛筆書法,然而自上個世紀八十年年代,硬筆書法開始普及,並且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大有和毛筆書法分庭抗禮的取勢。
這一方面是因為硬筆比較實用,而且硬筆字也有豐富的藝術表現能力,而硬筆書法的藝術來源就是毛筆,我們都會有這樣一個感受:那就是雖然毛筆與硬筆工具不同,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寫的內容是一致的,也就說都是在書寫我們中國的漢字,基於這一點,硬筆與毛筆在筆法結構和章法上都是一致的。硬筆吸取毛筆的書寫營養也都是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的。
所以,練硬筆是能臨摹毛筆字帖的,而且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平常幾乎每個人都會用硬筆寫字,但是也僅僅是寫字而已,更多人在筆法結構章法方面並沒有注重,也僅僅是為了實用而已,而書法則是必須要在筆法結構章法上有所要求的一門藝術,硬筆書法自然也不例外,要想引出藝術性和欣賞價值的硬筆字,就必須要向古人學習,臨摹古人經典法帖,去掉毛筆的肉而化為硬筆的骨,這是一種用硬筆臨摹毛筆字帖的方法。
由此看來,雖然工具不盡相同,但是學習的方法並沒有什麼不同,而且用硬筆臨摹毛筆字帖已經是被諸多前輩書法家證明了的一條可行之路!
例如硬筆書法家龐中華老師最初就是臨摹柳公權的楷書,盧中南,田英章等書法家都是從用硬筆臨摹毛筆字帖起家的,所以他們的書法才既有毛筆書法的柔和,又有硬筆書法的剛健,二者合二為一,才能稱得上挺秀雙融。
看來,用硬筆臨摹毛筆字帖的好處是毋庸置疑的了,相比之下,解決了這個疑惑之後,怎樣選帖,選擇什麼樣的書體,怎樣學習這些問題也至關重要!
一,怎樣選帖怎樣選帖其實對於硬筆書法的學習來說並不是難事,因為古代書法家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經典書法佳作,可供我們學習的資料多而且多,因此我們不用發愁選不到自己喜歡的字帖。
而最細緻的問題還是我們如何選擇適合硬筆臨寫的字帖,我們都知道,毛筆和硬筆對應起來看,一個大,一個小,一個軟,一個硬,蔡邕就說過:“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從這一點來看,硬筆筆頭是硬的,則“奇怪難生矣!”
所以為了適應硬筆小而且硬的特點,我們在選帖方面相比毛筆自然受到一些侷限,我們只能選擇小楷,而不能選擇中楷或者大楷,更不能選擇摩崖石刻,康有為曾說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他說:“字形既殊,筆法頓異”,這句話說得很準,字形大小變化之後,筆法也就相應地發生變化了,所以這也是沒什麼寫春聯,寫牌匾必須要用毛筆書寫的原因了,而確立了小楷這個領域之後,選帖又變得豐富起來,魏晉小楷就是一座書法高峰,以後歷代也不乏小楷佳作。
個人認為,既然用硬筆臨摹毛筆字帖,就應該樹立“取法乎上”的學習原則,用硬筆臨摹毛筆字帖或者準確說是小楷字帖,應該追根溯源,從“正書之祖”鍾繇的小楷一直到東晉“二王”的小楷,因為他們的小楷格調高雅,奠定了後世楷書的基本規範,學習起來更容易把握書法的精髓,使得硬筆字更上一層樓。
二,選擇什麼書體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用硬筆臨摹毛筆字帖選擇小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字要小,二是要楷書,不能選擇行草書,至於篆書隸書則沒有很小的字型,因此不適合硬筆的學習。
用硬筆臨摹毛筆字帖有一定的難度,首先得從一筆一畫開始學習,只有楷書這種書體才符合這樣的學習要求,而行草書往往牽絲飛動,遊絲映帶,試想一個剛用硬筆臨摹毛筆字帖的人怎能駕馭得了了,況且古人的行草書都是用毛筆書寫的,毛筆筆毫軟,書寫有牽連特點的行草書則比較容易,而要用硬筆去表現出同樣的效果來,要比毛筆難度大得多。
學習毛筆要從楷書開始,以此類推,用硬筆臨摹毛筆字帖字帖自然也應該從楷書開始,綜合兩方面的因素,也就能說明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小楷了。
其次需要說明的是,小楷也有不同風格,不同的朝代風格也是不一樣的,例如魏晉高古,唐代嚴謹,宋元明清瀟灑,我們用硬筆臨摹毛筆字帖首先應該從高古和嚴謹入手,先學會靜態再學動態,先學會沉靜再學會飄揚。
從這個觀點出發,我們選擇小楷字帖應該在魏晉小楷裡選擇,例如鍾繇的代表作《宣示表》《賀捷表》,二王的《黃庭經》《樂毅論》《洛神賦十三行》等等,這些都適合剛接觸用硬筆臨摹毛筆字帖的學習者臨習,至於唐代鍾紹京的《靈飛經》,趙孟頫的《道德經》等等,這些小楷不乏行書筆意,用硬筆臨寫起來難度更大,不適合一開始就接觸,而是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再學習不遲,況且也必須要涉獵,嚴謹的小楷和瀟灑的小楷相結合,必然能柔中帶剛,剛柔相濟。
三,怎樣用硬筆學習小楷一切書法的學習都是從臨摹開始的,用硬筆臨摹毛筆字帖自然不例外,也是從筆法結構到章法進行全方位的臨摹學習。
在這些全方位的學習中,最關鍵的還是對於筆畫的分析,側重表現在筆畫的起筆行筆以及收筆三個方面。只有對筆畫的執行過程進行深入分析,我們才能寫好每一個筆畫乃至於每一個字。
小楷的筆畫精細,因此更不能掉以輕心,相比之下,硬筆臨摹小楷要比毛筆容易一些,因為動作速度可以放慢而不會受影響,因此可以細緻深入分析。對於不同風格的小楷應在筆法上作不同的分析,例如有些小楷稜角突出,有些則圓潤雅緻,這都是通過不同的筆法,不同的筆畫形態加以體現的,因此用硬筆臨摹毛筆字帖第一步還是應該側重於對筆畫執行的分析,應當在筆畫的起行收三個方面作深入的研究。
其次是結構,既然是小楷結構必然緊密,因此在觀察結構時,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下筆有據,這樣才能把握小楷結構的特點。
從小楷的本身特點來看,在結構上的特徵體現為筆畫雖小,但分佈均勻,字形雖小,但緊密無間。也就是說小楷最重要的兩個結構特點一是布白要均勻,二是中宮要緊收。
硬筆臨摹小楷時應時時把握這兩個要點,因為硬筆不如毛筆柔軟,總體表現力不如毛筆,因此硬筆要在結構上彌補因筆性特點帶來的不足,也就是要在結構上彌補筆畫表現力差的弱點。
最後是章法,古代小楷字帖,章法佈局是從右向左,從上至下,我們只需要亦步亦趨地學習就可以了,在臨摹章法時,應該重點關注上下字之間的對應關係,重心是否平穩,行氣是否貫通。相對之下,筆法和結構的學習要重於對章法的學習。
如果要把硬筆字寫出高水平,寫出帶有藝術水準的作品出來,就必須用硬筆臨摹毛筆字帖,甚至有很多人主張不能臨摹現代人的硬筆字帖,主張直接臨寫古帖,這自然是側重點不同所導致的觀點,總而言之,當代一些硬筆書法名家的硬筆字都或多或少地吸取了毛筆字帖的營養,而且吸收得學多,融合得卻巧妙則水平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