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念懿39622

    我是從聽《蔣勳細說紅樓夢》開始,蔣勳先生獨特的聲音不緊不慢,一下子就被吸引到了,喜歡蔣勳先生醇厚又清朗的聲音,而且深深地被迷住。

    聽過蔣勳先生演講或有聲書的人,一致認為: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裡,他是一開口就會讓你安靜下來的人。我也是通過蔣勳先生的有聲書,他結合文字營造的意境,逐字逐句為你講解,讓我從新對紅樓夢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聽蔣勳先生充滿磁性的聲音,還原生活之美,再配如畫般的詩句,有一種紓解工作、學習以及生活壓力的舒暢。

  • 2 # 逍遙子的書香視界

    是的!蔣勳的聲音確實有讓人平靜下來的奇特功效!

    接觸到蔣勳的聲音,是從聽他的《細說紅樓夢》開始的。我承認首先是被蔣勳的聲音迷住的。蔣勳說他是把《紅樓夢》當做佛經來讀的,我卻是把他的講評當作佛樂來聽的,因為他的聲音有一種讓人著迷的魔性,能夠讓自己煩躁不安的情緒快速平靜下來。

  • 3 # 心善淵2018

    喜歡蔣勳的聲音,而在《蔣勳細說紅樓夢》中,背景音樂更是讓其細說得以昇華。聽了很多遍仍然陶醉不已,每次聽到那個旋律都會在一瞬間想到過去,可仔細想想又想不起來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 4 # 韓鬆落

    跟著跟著網易和“尋美”的藝文界青年去了臺灣,說是旅行,更像是旅學。重頭戲是四場私房課,老師分別是蔣勳、羅智成、張大春和阮義忠。儘管此前已經讀過他們的書,看過他們的攝影作品,聽過他們的故事,但紙上讀來終覺淺,書裡的資訊,是以K來計算的,他們真人坐在我們的面前所提供的資訊,是要以T為單位來計的。

    第一場,是蔣勳老師的講座,題目是《美,看不見的競爭力》。想到要見到他,不是不激動的,因為,最早讀到他的文字,是十四歲的時候,在席慕蓉的書裡,她引用了蔣勳的一段話,大意是:我希望看到一種畫,不屬於任何流派,卻在精神上讓我熟悉,我希望遇到一個人,在面貌上讓我陌生,卻在精神上讓我熟悉。之所以只能記個大意,是因為後來再翻席慕蓉的書,卻怎麼都找不到這一段,讓我有點疑心,是記憶的謬誤,甚至是個幻覺。

    但這句話,卻結結實實地對我起了作用,我也始終在找那樣一幅畫,一本書,一個人,在面貌上陌生,在精神上熟悉,我更希望自己能夠跳脫出某個流派、圈子、主題,成為更多時代的“同時代人”,成為讓更多人精神上覺得熟悉的人。

    我也讀過他的大部分作品,還給他的《欲愛書》寫過書評,其中有段話,被轉到過很多地方:這是少年之愛的標準方式,不要樹,只要芬芳,沒有樹,也可以有芬芳,沒有樹比起有樹,芬芳甚至更甚。

    所以,在雲門劇場那間小小的會議室坐定,等著蔣勳先生出現的時候,是很高興的,突然有人說,蔣勳老師來了,然後,聯合文學出版社的李文吉先生(他負責聯絡幾位老師)推開門,做個迎客的手勢,蔣勳先生就走進來了。襯衣,T恤,素色,不新,很妥帖。

    他坐在高腳椅上講了一個半小時,又用半個小時回答問題,精神飽滿,重要的是,他就是我在書裡讀到的那種樣子。我於是放心了。又聽見他說,他現在住在臺北東邊的小鎮上,小院裡種了很多素白的香花,出門就看得見稻田,他跟當地人已經融成一片。我覺得這也是我想到的他的生活。也放心了。

    讀書也好看電影也好,雞湯也好黑童話也罷,古典派現代派也罷,朋克也好後搖也罷,經典鉅著也好公號文章也罷,在我這裡沒有區別,只要寫它畫它的人,的確相信它,的確是按照自己所聲張的在生活。

    總之,蔣勳先生給出的這幾百上千個T的資訊,我收到了。

    講課的地方,是位於淡水的雲門劇場的會議室。雖然是第一次來這裡,但我也不覺得陌生。因為之前看過雲門的演出,讀過林懷民先生的小說,還寫過林懷民的故事。林懷民先生的一句話,也曾結結實實地影響到我:“我知道藝術家不只是為著那掌聲與鮮花工作,卻不明白藝術不只是是技術、形式與結構。藝術工作原來只是將心比心,是人情的往來”。

    對啊,就是這麼回事。

    ▲雲門劇場外觀。

    ▲雲門劇場外的竹林。

    ▲雲門劇場的拐角。玻璃上映著樹影,這些樹都是從別處移植過來的,其中還有林懷民先生的媽媽種在自家院子裡的花樹。

    ▲雲門劇場外,大樹書屋的屋頂。

    聽完講座,在劇場外的大樹書屋,跟著網易的拍攝團隊拍視訊,有人說,林懷民先生就在大樹書屋的屋頂坐著,話音剛落,就見屋後的樓梯上起了微微的語聲,一群人簇擁著林懷民先生下來了。

    他拄著柺杖,據說是年輕時候高強度的演出和訓練,讓腿腳出了問題,但他依然走在最前面,身形非常挺拔飽滿。我站在路邊,和他打了個照面,正不知該不該有所表示,他已經微微點了個頭,向我,一個站在路邊的陌生人。

    然後很快走遠了。我只敢在他走遠後,拍了他的背影。

    ▲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林懷民先生。

  • 5 # 老娛記說明星

    初中同學是個大車司機,整天載著老婆全國各地配貨。他在路上酷愛聽蔣勳老師老師說唐詩,講紅樓。老婆罵他有病,他向我訴苦。我說蔣勳與他老婆是剛柔相濟。

  • 6 # 大野澤的風

    蔣勳先生像是一個佈道者,用心傳播著對美的感動。從2013年聽他的錄音開始,至今已有將近四年的時間,四年來,蔣勳的聲音陪伴著我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也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自己。

    

    或許會有朋友會說,哇,四年了,還在聽蔣勳,你還是在原地踏步呀,是呀,我在原地踏步,只不過在這個原地,每天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踏出的每一步,都帶著巨大的改變。

    剛剛參加工作的當頭,在青藏高原上,窗外就是巍峨的山,一年除了夏季外,都有可能是白雪覆蓋,那純粹的白,在墨藍色的天空下,顯得那樣的空靈,窗外的Sunny盡情肆意的揮灑,很容易讓一個人安靜下來,這個時候聽蔣勳,別有一番風味。於是在《山野幽居》的背景音樂中,逗著貓兒,聽完了《蔣勳細說紅樓夢》的八十回,讓我對《紅樓夢》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嘗試著與自己對話,去更細緻的觀察周圍的人與社會,去體察周圍的環境和人文,去揀拾灑落在生活中的點滴感動,帶著這樣的心境,在週末的時間裡,我走遍了拉薩的大街小巷,感受深厚藏文化的神祕,捕獲空氣中洋溢的滿滿的信仰的力量。

    西方社會在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轉化過程中,有一次人文主義的復興,其本質的精神是“人”的覺醒,也就是對人的價值的認可,也是這樣的覺醒,刺激了西方人們的探險精神,推動了早期新航路的開闢,從而掀開了西方時代的序幕。在聽蔣勳先生講的過程中,其實其所傳達的核心理念就是“人”,尊重人的精神與價值,其中包含著對自然的尊重和呵護,以及些許的復古主義的精神。他將美學定義為一場盛大的“救贖”。

    這場“救贖”之所以盛大,在我看來,是一場推己及人,推己及社會的,推己及萬物的行為。從“美的沉思”系列對衣食住行的思考,到“安土敦乎仁”的藝術美學,再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美學,再到長達數年的“細說紅樓夢”系列,蔣勳所呈現給我們的,不是嚴謹的學術美學,卻用他的感知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美學。很多學界的人批評蔣勳的講述不夠嚴謹,甚至舉出例子來一一糾正他在講解過程中出現的不嚴謹的部分,但是與我而言,真正有分辨力的人,會“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蔣勳先生教給我的,不是“一份材料說幾分”的考據態度,而是巨集觀的認知自我,認知世界的態度,讓我懂得,讀書是讓你海納百川,讓你擁有寬廣的胸懷,去寬容待人,而不是去養成雞蛋裡挑骨頭的挑剔心理,讓人以溫和待人,而不是充滿怨憤;是讓你在經歷千辛萬險之後仍舊不忘初心,仍舊葆有那顆柔軟的內心。

    然而,現實的情景往往是,過度勞累的工作,或者過度嚴酷的生活的壓力,讓人們往往去注重身外之物的積累,而忘掉了內在的修為,當內心天生的柔軟消失殆盡的時候,便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以用大把時間賺回的金錢來麻痺自己的心靈,陷入周而復始的死迴圈。於是才有了前不久關於中國新興“貴族”只富不貴的討論,也就是說,在改革開放之後富起來的一批人,多數是物質上極為豐盈,而精神上卻非常匱乏,如果做對比的話,就是中國的“新貴族”還不具備真正的“貴族精神”,深入進行探討的話,所謂的“貴族精神”就是除了金錢以外的自身的修養,如知識的儲存,如社會的擔當,往往這樣的貴族是公平,正義,真誠的象徵,這是一個人豐富的內在精神的外延。現實的情況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人們有這樣的機緣富了起來,便一味的去追求外在的東西,而忽視內心的修為,於是大自然的美,人與人之間友誼的美,生活中慢下來能夠享受到的美,統統離他遠去。

    如果你在人生路上奮鬥的太久,累了,困了,請稍事休息,讀幾頁蔣勳的文字,讓焦灼的心迴歸平靜,讓堅硬的心迴歸柔軟,帶著一顆充滿激情,感恩的心,再次啟程,在漫漫的人生路程中,遇見隨時出現的美的盛宴。

    我喜歡他的聲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領導告訴我要幹掉新入職的同事,他還樂在其中,要不要告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