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外郎,簡稱員外,原指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在現在人的觀念裡,員外是大地主和富翁的代名詞,而且多少有些為富不仁的貶義傾向,但在古代的確有這樣一種官職稱為員外郎,還一度還與科舉考試密切相關。 隋開皇三年(公元538年)於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郎中的副職。 唐朝貞觀時期以前,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就曾是由員外郎擔任,全稱是考功員外郎。 唐宋沿制。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認為員外郎位望較輕,改為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考,以後成為定製。與郎中通稱郎官,皆為中央官吏中的要職。 晉以後所稱之員外郎指員外散騎侍郎(皇帝近侍官之一)。 明清各部仍沿此制,以郎中、員外郎、主事為三級司官,得以遞升。員外郎簡稱外郎或員外,通稱副郎。 到了明朝以後,員外郎成為一種閒職,不在與科舉相關,並漸漸和財富聯絡在一起。只要肯花銀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個員外官職來做。 清代除六部外,其他官署如理藩院、太僕寺、內務府均設員外郎。 還有一個意思:透過科技考試但又沒有正式位置可安排的候補官員,科舉考試進人的速度大於官員淘汰的速度,而官員編制是一定的,設立候補官員制度就是必要的
員外郎,簡稱員外,原指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在現在人的觀念裡,員外是大地主和富翁的代名詞,而且多少有些為富不仁的貶義傾向,但在古代的確有這樣一種官職稱為員外郎,還一度還與科舉考試密切相關。 隋開皇三年(公元538年)於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郎中的副職。 唐朝貞觀時期以前,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就曾是由員外郎擔任,全稱是考功員外郎。 唐宋沿制。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認為員外郎位望較輕,改為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考,以後成為定製。與郎中通稱郎官,皆為中央官吏中的要職。 晉以後所稱之員外郎指員外散騎侍郎(皇帝近侍官之一)。 明清各部仍沿此制,以郎中、員外郎、主事為三級司官,得以遞升。員外郎簡稱外郎或員外,通稱副郎。 到了明朝以後,員外郎成為一種閒職,不在與科舉相關,並漸漸和財富聯絡在一起。只要肯花銀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個員外官職來做。 清代除六部外,其他官署如理藩院、太僕寺、內務府均設員外郎。 還有一個意思:透過科技考試但又沒有正式位置可安排的候補官員,科舉考試進人的速度大於官員淘汰的速度,而官員編制是一定的,設立候補官員制度就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