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項羽笑曰的“笑”,不是強自矜持,不是悽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定安祥的笑,顯示了他臨大難而不苟免的聖人之勇——“知恥近乎勇”。自慚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正是由於知恥,這一心理活動展示出他的純樸,真摯、重義深情。
千古以下的讀者對此感嘆之餘不免有一些爭議,有人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項羽的不肯東渡烏江自刎簡直是大丈夫能伸不能屈。對此,我是這樣理解的,司馬遷安排“烏江亭長艤船待”不是真的讓項羽“柳岸花明又一村”,否則不會對烏江亭長的來龍去脈一點也不作交待,如此安排不過是令項羽彷彿不是被追得走投無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與義、苟活倖存與維護尊嚴之間從容地作出選擇,從而為英雄的形象補上了最後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透過心理描寫,司馬遷活現了項羽這個歷史人物,突出了他的性格,揭示了他一度橫行天下而最終別姬自刎的內在原因。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項羽笑曰的“笑”,不是強自矜持,不是悽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定安祥的笑,顯示了他臨大難而不苟免的聖人之勇——“知恥近乎勇”。自慚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正是由於知恥,這一心理活動展示出他的純樸,真摯、重義深情。
千古以下的讀者對此感嘆之餘不免有一些爭議,有人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項羽的不肯東渡烏江自刎簡直是大丈夫能伸不能屈。對此,我是這樣理解的,司馬遷安排“烏江亭長艤船待”不是真的讓項羽“柳岸花明又一村”,否則不會對烏江亭長的來龍去脈一點也不作交待,如此安排不過是令項羽彷彿不是被追得走投無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與義、苟活倖存與維護尊嚴之間從容地作出選擇,從而為英雄的形象補上了最後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透過心理描寫,司馬遷活現了項羽這個歷史人物,突出了他的性格,揭示了他一度橫行天下而最終別姬自刎的內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