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湯圓阿花

    為什麼父母打工一天賺100多塊能存到錢,而我們現在年輕人存不到錢呢?主要是,父母,他們的思想比較傳統,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省吃儉用的思想。如果家在農村的話,還有一塊地可以種一下菜。這樣也可以省下買蔬菜的錢呢,在穿衣服上,有舒服簡單的衣服就可以了。對於打扮還有精神消費沒有那麼多,解決溫飽就可以。

    而像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呢。消費觀念比較不同,追求時髦時尚。而花唄,信用卡的誕生更是加速一些人盲目消費,不會理財。以此惡性迴圈,完全沒有多少存款。他們對生活需求花銷比較大。而往往工資不是很高。甚至有一些工資很高的。職業工作一族的人來說,他們的存款也是很低的,因為他們對精神追求還有物質追求都很高。沒有存款觀念。跟著父母長輩拮据的生活久

    總地來說,時代不同了。人們的消費方式也不同啊。對於存款來,對於能存錢的人來說已經少之又少。他們能存下錢已經是一個很榮幸的事。

  • 2 # 職友圈老金

    關於這個問題,說直白點,就是從小沒有過過苦日子。

    父母的生活場景

    1.大多數人的父母,小時候可能連飯都吃不飽。

    2.父母年輕時候賺到錢,存起來心裡才安心。

    3.父母平時用錢那都是每一分都會算著用。

    之所以父母會這麼做,原因很簡單,有存款,才不會捱餓,才能活下去,才能更好的在子女有困難的時候,給予援助。

    大多數子女的生活場景

    1.小時候,家人慣著、寵著,要想買個什麼東西,總會有人能滿足。

    2.長大後上班了,有自己的收入了,想的是自己賺來的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任何人都管不了。

    3.平時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1)能打車就絕不坐地鐵,美其名曰:有錢人的思維就是時間才是金錢,我節省了時間,就是在賺錢,但殊不知大多數人是,節省了時間,浪費了錢,但卻依然沒賺到錢。

    (2)過度攀比,別人買車,自己也一定要買車,有車是現在的人,生活標配,沒車會被人看不起。但殊不知,別人不會因為你是否有車看得起,哪怕開豪車,但給不了別人帶來價值,只會被嘲笑自不量力。

    (3)盲目自信,覺得雖然現在開支大,但這個錢是用來擴大自己的人脈,但實際上大多數人,人脈並沒有擴大,相反讓自己入不敷出。說白了就是所謂的無效社交。

    上面是父母和我們的一些生活場景的區別,那麼還有一些原因是兩代人生活環境的區別

    兩代人的生活環境

    1.父母的年代,消費水平低,1元錢能買到的東西,可能我們現在要花好幾百元才能買到。

    2.父母的年代,有福利分房,而我們現在需要花費一大家子的儲蓄來購買一個小家庭的住所。

    3.父母的年代,有飯吃有乾淨衣服穿,就很滿足了,而我們現在不去高檔場所就餐,不夠買幾件奢侈服飾,就覺得白活了。

    我們該怎麼辦

    1.學會節流

    所謂的節流就是,每月儲蓄一部分錢,最好是能把三分之一的收入,用來儲蓄。

    2.學會開源

    現在不是提倡副業賺錢,那就真的下苦功夫研究副業賺錢,賺錢的渠道開拓的多了,自然會越來越有錢。

    3.學會捨棄

    這裡的捨棄,包含的比較多,比如說,捨棄大手大腳的習慣、捨棄無效的社交、捨棄攀比心理等。

    總之一句話:花錢也要花的物有所值,否則就是在用自己各種實力糟蹋自己。

  • 3 # 千藝民俗文化

    存到的錢=收入-支出。

    父母收入低,可以存到錢,是基於父母的消費剋制。

    1、吃。

    出去務工的父母吃飯吃食堂,包吃就在食堂吃,不包吃有條件煮飯的自己煮,沒有條件煮飯的,吃的標準是吃飽,不是吃好。在工地做工,每天出力的工人,可能吃的是饅頭鹹菜配自來水。

    年輕人吃的要求就比較高了,平常上班要吃好,休息時候更是會選擇去享用各種美食。不煮飯,點外賣,下館子,是年輕人的常態。身邊一個月薪3000的小妹,一個泡芙15元,一杯奶茶18元,經常買,當然這是零食,休息的時候吃飯都是在萬達,人均消費大概在70元。

    所以吃上的花銷就父母和年輕人差別就很大。

    2、穿。

    父母輩如果工作一般,一般對穿要求不高,不要求體面,穿的得體就可以了。一件衣服可以穿幾年。

    年輕人穿衣服,要時尚,要品牌,衣櫃滿滿,還覺得沒有衣服穿。買衣服時,怎麼看都喜歡,到家了,各種看著不順眼,直接把新衣服打入冷宮,下次逛街接著買。

    3、化妝品

    父母在化妝品上買個大寶或者鬱美淨潤膚就好了。

    年輕人的化妝品琳琅滿目,一套化妝品,口紅若干,再辦張美容卡。

    4、娛樂支出

    父母在公園溜達溜達,找幾個牌友打打一塊錢的牌,端個凳子一起聊聊天。

    年輕人去景區,去電影院,去遊戲廳,去打遊戲,去K歌,去聚餐,去足浴……

    5、買東西的層次要求

    父母買東西會去買必須品,在必需品的基礎上,父母基於使用功能,買東西會選擇便宜的來買。買個手機接打電話,可以上網聊天,越便宜越好。

    年輕人要求高,要配置,要體驗。購物更感性,喜歡就買。

    所以可以看一下,年輕人的消費專案多多多啊!再看看工資,哪裡還存的到錢。

  • 4 # 使用者老劉愛生活

    父母和我們只是兩代人,思想和消費理念卻差了很多。

    父母那一輩是從苦難中走過來的,很準確地說,知道沒飯吃是什麼滋味兒,也知道沒有錢會是什麼滋味。雖然說打工一天只有100多塊錢,但到了月底仍然很剩錢。原因是;多數是去找包吃住的地方去打工,這樣每月的生活費就能攢下來。

    再者就是;在穿戴和日用品方面要求不高,以樸素為主。最主要的就是;不去飯店大吃大喝,攢下錢來為兒孫。

    我們這一代屬於敗家子兒之類的。

    而我們這一代,打工高不攀,低不就。每個月掙的這幾個錢兒,除了房租再除了和同事聚會,也就所剩無幾了。如果家裡再有個孩子上學,老婆再想要個貴重包包,打工這點兒錢,不拉饑荒已經是燒高香了。

    更要命的就是攀比,同齡人都開上轎車了,自己也要按揭一輛,這樣臉上才有光。每個月的車貸,讓這點工資更是雪上加霜,如此下去,每月掙1萬也很難存到錢。

    這真是:每月掙得錢有數,花起來卻沒數。還是要向父母看齊,低調生活,那樣人不累,心不累,錢更會不累。

  • 5 # 三輪車上的老爸老媽

    我舉我父母真實的例子你就知道了。我父母曾經在一個小區做清潔工。

    他們假如一天掙100,這100塊錢是基本不會動的,而且存的錢可能還會高於這100。

    他們會在各樓層撿住戶扔下的紙皮瓶子,每天能賣一二十塊,基本夠生活和房租。

    他們去市場買菜都是挑最便宜的買。

    他們打電話都是長話短說,生怕多花一分錢,更不會開通流量網上看新聞看視訊了。

    他們不會去外面吃大餐,不會去外面看電影,不會花錢去休閒娛樂,不會打麻將,不會去旅遊……他們除了工作就是回出租屋買菜,做飯吃睡覺,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

    我們呢?雖然掙七八千塊,但是要吃大餐,要洗腳沐足,要唱k,要旅遊,手機套餐都是一兩百的,房子還要租好一點的,甚至還要考慮買車。

    所以說,父母存的錢是一分一釐節約下來的成果,他們犧牲了所有的物質和精神享受。

    而自己的錢是全部花出去變成享受了。這就是區別所在。

  • 6 # 涼薄_91775566

    父母一百多元一天能存錢,年青人七八千一月還沒錢存?有以下兩點,

    第一,我是一位年近五十歲的人,我用我的生活開友告訴你的回答,我也是在廣東東莞打工,我們年齡太大,很多廠都不要大年齡的人,就算有廠要我們,工資是比較少的,我是選擇零時工,一個小時13元,一天加班下來也就一百四十來元,一個月也就四千左右,廠裡包吃三餐,所以我們基本上都不花什麼錢,

    第二,年青人開支比較大,要吃好的,用好的,穿好的,喝好的,因為現在的年青人沒有吃過苦,也不知道勤儉節用,只要有錢用就可以,沒有想過以後的生活,所以一個月七八千這樣用下去,手裡的一個月工資剩下就沒多少了,有些年青人還不夠花,還要找父母拿,

    第三,父母的工資是不高,他們的每一分錢都是想了又想,這一分錢該不該去花,一年不會去買什麼衣服,不會去吃什麼燒烤,更不會去什麼歌舞廳,因為父母們要把工資存下來,兒女們結婚,買房,都是要一筆比較大的開支,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是和我一樣的想法,也許這是年青人和老年人的區別,

  • 7 # 小峰談理財

    存款,向來和收入沒有直接的關係,有的人月薪1萬,可每月的花費卻能達到1萬4、5千元,每月都揹負著負債。

    存款,是由收入和支出共同決定的。有的人雖然每月收入只有3、4千元,可在控制支出的情況下,每月還能存下1000多元錢。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月薪過萬卻還揹負負債,有的人雖然月薪3千,卻能有幾萬存款的真正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以上兩種人隨處可見。

    沒有經歷過生活艱辛的人,是不能真正瞭解錢的重要性的。如果一個人一直都不缺錢,無論何時要用錢,就會從父母那裡得到,他就會認為錢來的很容易,隨用隨有。

    我見過這樣一個朋友,雖然也已經結婚生子了,但卻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之下,他自打結婚以來,幾乎三餐都在父母家吃,吃喝都是父母花費,自己家的水電費用也非常少,即使有某些需要用錢的地方,也會向父母伸手要,所以,他體會不到生活的艱辛,也不存錢。雖然工資只有3、4千元,但他花錢從來不考慮,有時請朋友吃飯,一次就花費近千元。我想,這樣的人身邊並不少見。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您。回答問題不易,也希望路過的小夥伴動動小手幫我點贊,我祝您笑口常開、心想事成、多多發財。如有不同觀點,也歡迎在下方評論。想學習理財知識的朋友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謝謝!

  • 8 # 妝度裡的菇涼

    這是不同世代的人,因為人生經歷的差異,導致的價值觀、財富觀和消費觀的不同。

    父輩們年輕時候生活的社會,財富與物質還遠未像現在這麼充沛。大多數人的收入都比較微薄,所以,為了維持生計,他們必須要做好收入的支配計劃,並懂得進行強制儲蓄,以備不時之需。那個時候,沒有花唄、借唄,更沒有信用卡,如果你沒有錢,除了向親友借錢之外,你可能根本沒有任何渠道可以讓你籌措到資金。

    換句話說,經歷了沒有錢的苦日子,經歷了那種低聲下氣找人借錢的卑微與恥辱,他們更懂得“手中有餘糧、心中才不慌”的道理。所以,哪怕他們的工作收入不高,卻早已學會了安排好手中的錢財,既要保證生存,更要進行適當的積蓄,以備不時之需。

    而且,在經濟相對不夠發達、物資不夠充沛的當時,人們的消費觀也比較樸素,主要以滿足日常的基本生活開支為主,父輩們都是遵循“量入為出”的消費觀,決計不會進行任何的超前消費。

    回頭再來看新時代的年輕人,無論是收入獲取、消費觀念還是資金週轉通道,都比父輩年輕時要豐富很多,自然就會讓年輕時代的價值觀、財富觀和消費觀,與父輩完全不同。

    現在的年輕人,由於身處國家經濟發展較快的時期,財富的獲取,相對父輩而言要更容易很多,所以,他們不容易理解經濟窘困的狀態究竟是什麼。

    換句話說,年輕時代的朋友,沒有吃過真正沒有錢的苦頭,哪怕自己花銷大,也依舊可以從父輩那裡或者有更多的借貸渠道籌措到可以繼續週轉的錢財,這就可以讓他們的消費觀更為超前,更為激進。

    人的消費觀念一旦形成,很可能就會形成一種消費習慣,於是,相對父輩而言,年輕人很可能就成為了“月光族”。

    總體來說,兩個世代的人,本身的經歷不同決定了觀念的差異,但對於年輕時代的朋友來說,培養科學合理的消費觀和理財觀,十分必要。

    月光族,在社會經濟持續上行的時代,恐怕遭遇的風險不會有多大,但是在經濟下行的週期中,如果不學會儲蓄和理財,甚至還像從前那樣超前消費,等待你的可能就是悲催痛苦的結局。

    學會理財,學會積蓄,學會增值,從來都不是一件壞事!

  • 9 # 守護幸福的人

    別說什麼消費觀不同,別說什麼年代不同,那都是藉口,主要問題在於問題中所謂的“我們”對家庭沒有責任和擔當。

    人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要在不同的群體中擔負著不同的責任。為了整個群體的延續和發展我們不能只為自己活著。我們還有父母,愛人,孩子,朋友,同事等等,也許我們會要做很多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但是為了他們,請不要抱怨。因為,愛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

    我們的父母正是有了這種責任和擔當所以他們才能省吃儉用從每個月少的可憐的收入中省出錢來照顧老人,養育孩子。他們寧願自己吃著幹饅頭,穿著廉價的衣服也要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過上不比別人差的生活。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都在標榜自己是月光族,啃老族,他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每月的工資掙得也不少但是為了吃大飯店,為了穿名牌,還得覥著臉向父母要錢補貼自己。他們雖然在生理上已經成年,但是在心理和心智上還是“巨嬰”,還需要父母的照顧和呵護。

    現在的年輕人收入不低卻沒有存款主要的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父母養成的消費習慣難以改變。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其實現在的年輕人過度消費的習慣和父母從小的溺愛有關。父母在我們小的時候把最好的給了我們,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是他們能力範圍內最好的,我們已經習慣了享受這種高質量的生活,但是我們根本不知道父母為了滿足我們的消費付出了多少心血。等我們自己上班掙錢了才發現原來掙錢真的不容易,但是礙於多年養成的大手大腳的消費習慣,想突然節衣縮食還真不容易。

    還有很多的父母害怕孩子上班受委屈,每個月還在給孩子貼補。養成很多年輕人掙多少花多少,不夠就給父母要的消費習慣。做父母的只給了孩子一個健康的身體,卻沒有教會孩子怎麼承擔起一個成年人該有的責任。

    2、攀比成風,借貸消費流行。

    相信大家經常可以在網路上看到有些年輕人賣腎買手機,信用卡透支無力償還,被小額貸款追債自殺的各種新聞。其實想想造成這些問題問題的原因就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過度消費,為了在朋友間爭得所謂的面子,往往打腫臉充胖子,利用網路借貸消費,後來因為無法還貸,造成自己及家庭的沉重經濟負擔。這類年輕人因為缺乏對家庭的責任和擔當,毀了自己的大好年華也毀了父母的後半生。

    3、教育缺失,價值觀偏差。

    當今社會環境中“向錢看”、消費主義、機會主義等觀念盛行,造成青年人的價值觀、信仰、道德感發生偏差、動搖。與此同時,年輕人追求時髦,網路環境中新興的打賞主播、網路遊戲充值等消費專案對剛開始有工作收入的年輕人都有較強的吸引力,加之其自身存在的貪婪、慾望等人性上的缺點,都造成了年輕人消費觀的偏差。

    隨著父母年歲變大,自己的孩子呱呱墜地,我們自己也要進入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最艱難時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消費習慣,學會定期儲蓄,為家人的生活提前做好打算。

  • 10 # 漫步者L

    這個問題要從自身找原因了!

    1:住宿+伙食問題

    我們和父母的工作環境應有很大差別,有些父母是在家裡附件上班,每天都可以回家吃飯和住宿,相對於我們成本比較低,像一般的城市,城中村型別的,一個小單間都要300-500的樣子,更不要說大型城市了,基本上都是小區型別的,一個月房租基本在1000-2000之前,所以房租消耗了我們很大一部分工資。

    2:花銷問題

    父母比我們能省,父母常年除了吃喝花銷外,其他花銷應該是很少的,捨不得吃穿,我們在外面,應酬應該很多,和朋友,同事擼串,KTV,花錢大手大腳,一個月出去瀟灑幾回,應該也是筆不小的花銷,平時再在網上購個衣物,買點零食,抽個好煙,來瓶紅牛什麼的,積少成多。

    3:說說我

    我之前在工地做的時候,真的很累,花銷這塊很節省的,因為這些錢都是自己靠一滴一滴汗水換來的,一塊錢都不捨得多花,很少去喝飲料,能吃8塊的快餐絕對不吃10塊的,我印象特深的那次,我發小我們兩個下班,一身骯髒的工作服,滿頭的灰,我讓他陪我去超市買幾塊錢的瓜子,他說你要給我買瓶罐頭(也就十幾塊錢),我說好的,其實我也不捨得買。

    但是進了工廠以後,大手大腳的毛病又來了,畢竟沒工地那麼辛苦,但是我還是比較節省的,雖然說錢不是省出來的,但慢慢省確實能省出來一部分錢。

    綜上,做好合理的理財,該花的花,不該花的儘量不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嗎?你覺得怎樣才對社會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