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待曉兒

    關於《詩經》中第一首的詩《關雎》有兩種比較著名的解讀,都有很多擁護者。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寫男女愛情,而有些人認為其所描繪的是國家大事。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兩種幾乎沒有關聯的解讀呢?

    我們需要來解釋幾個關於《詩經》的基礎常識,至於認同哪一點就見仁見智了。

    政教觀下的《詩經》解讀,一切都有著特殊的指向

    《關雎》是“風”之始,也就是十五國風中排第一的“周南”這一組詩中的第一首,可見其意義重大。

    那麼,從這裡就需要知道兩個概念了,什麼是“風”和什麼是“周南”。

    “風”在政教觀下的解讀不僅僅是“十五國風”的含義,風指的是“風化”。

    什麼是“風化”?是由上級社會做一個榜樣,讓民間進行模仿和學習,這才叫做“風化”。

    所以,《關雎》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呢?

    《毛詩序》中說:

    美后妃之德。

    是說,這首詩不是講述愛情故事的,而是用來歌頌周王后宮之內的美德,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教導治下子民應該如何生活。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說後宮賢順,國家安康,這是君王為天下子民樹立的家風。

    依據在於兩個地方:

    一個是“荇菜”,《關雎》裡不止一次地描述女子採摘荇菜的事情。

    這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

    根據古代的習俗,“荇菜”是用於祭祀的,而其採摘是需要有德女子才可以,失德女子是不能去觸碰這一祭祀用品的。

    其實這種風俗延續了很久,比如魯迅筆下“祥林嫂”的故事裡,“祥林嫂”就是不能去觸碰祭祀用品的。

    在當時,“荇菜”就是這樣的功用。

    另一個是“鐘鼓”。

    《關雎》的結尾說,對待這樣的“淑女”要“鐘鼓樂之”,這是一件很不尋常的事情。

    如果說之前的“琴瑟友之”還是正常追求的話,“鐘鼓”這樣的莊重禮器怎麼能隨意使用呢?即使是婚慶等場合也是不能動用的。

    但是,如果是國君的婚慶呢?這就是國之大事了。

    所以說,《關雎》的重點不是君子求淑女,而是后妃應賢惠有德,這樣才能為社會樹立榜樣。

    再來說說“周南”這個詞。

    《詩經》裡的風雅有正、變之分,一般認為風詩裡除了“周南”、“召南”是正風之外,其他的都是“變風”。

    《毛詩序》裡這樣說:

    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所以,正變之分其實是象徵著國家興衰的,《關雎》就是正風中的第一首,自然代表著國家興盛,本身就具有極大的政治意義。

    既然所有的風詩都蘊含“正變”的差別,那麼它們本來就具有著政治意義,這是一件非常明顯的事情了。

    所以,《關雎》裡講述的不是普通的男女愛情,而是人倫綱常,是國家的根本大事,由賢君賢后為社會樹立榜樣。

    民歌視角下的《詩經》,匹夫匹婦唱詞而已

    和政教觀不同,對於《詩經》一直就有將其當做民歌的解讀。

    其實如果仔細探究一下就能發現,《關雎》一詩的兩種解釋,根本上的分歧不在於對於個別詩句、涵義上的不同看法,而在於對一些基礎性的事物有不同的認知。

    還是說“風”和“周南”。

    有些學者認為,“風”不是指“風化”,而是“採風”。

    不同於雅頌這種音樂,一般都是貴族階層的宴飲之歌、祭祀之歌,“國風”是真正的來自於民間的歌謠,只不過是由專門的采詩人去編寫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歌謠只不過是因為由采詩人編寫,所以才具有了一些較為明顯的上層社會的特徵,比如說“琴瑟”、“鐘鼓”、“荇菜”這樣的詞彙。

    而這些歌謠的精神內涵還是來自於民間的。

    “風”,其實是“諷”,其影響是由下而上,民間通過這樣的歌謠來向上層的統治者傳遞自身的訴求。

    所以,《關雎》被認為是“樂得淑女以配君子”,這是一首關於美好愛情的歌頌。

    對於“周南”等這種“正風”、“變風”的爭端,也有根本性的不同意見。

    比如《詩經原始》的作者方雲潤就曾經指出,《詩經》裡的“正變”與國家的興亡得失沒有任何的關係,“周南”就是指“周之南”,是採自該地的民歌。

    而風雅等詩的“正變”其實是樂理上的不同,就像“宮商角徵羽”之外還有“變徵”等音調,風雅頌配合著“正變”其實就是這樣的原理。

    這樣的傳統在後世也有,比如說一些詞牌名裡就有變體,《木蘭花》裡有《減字木蘭花》,《浣溪沙》中有《攤破浣溪沙》,其實和《詩經》當中的“正風”、“變風”是同一種做法。

    所以,既然“正風”、“變風”不再具有政治解讀,那麼作為民間歌謠的《關雎》自然也就沒有了政治含義。

    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有道理,都能證明自己的學說是合理的,但同時卻不能證明對方的說法是錯誤的,於是就只能並存。

    但其實,文學作品的真正含義不是作者說了算,而是讀者如何認為。也就是說作品從完成的那一刻起,作者對於作品就已經失去了評判的資格,他的地位和讀者是等同的。

    所以,只要讀者認為哪一種說法或者哪些說法是正確的就可以了,其他的都無關緊要,沒有必要一定探究出作者本來的含義。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2 # 鬆嫩隱士

    翻開《詩經》,第一篇《周南·關雎》那關關雎鳩,蒼蒼蒹葭江南圖畫映入眼簾:

    《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關和鳴的水鳥,相伴棲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麗的姑娘,君子在不停地追求。長短不一的荇菜,在船的左右。那美麗的姑娘如同睡美人一般動人。小夥子像鳥一樣求偶。

    這首《關鳩》在清脆悅耳的鳥鳴聲中,在長滿荇菜的沙洲之中,展開了兩千多年前的淑女與君子的綿綿愛情。

    詩中的窈窕淑女,帶著古樸與浪漫,和著水鳥鳴叫與水草的鮮綠走過河提,穿過長河落日,君子在追求那美麗的姑娘!

    這是一首愛情詩,是講一個小夥子對一個善良溫柔美麗大方的姑娘強烈的追求。

  • 3 # 一葉菩提76566

    我認為《關雎》這首詩是說愛情的。

    《關雎》不僅是《詩經》的第一篇,也是愛情文學的始作俑者。古往今來,對愛情的謳歌和禮讚都是文學作品的一大主題。此詩首章一開篇就以關雎鳥和鳴於河之洲上起興,引發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詠歎。可謂是開門見山,率真自然,毫無顧忌。這一章也是全詩的關鍵所在,一是它平和舒緩的音律奠定了全詩的基調,二是“窈窕淑女”在文中反覆出現,成為統領全詩的綱目。

    《關雎》主要運用的手法是興寄,而這又正是形成其藝術魅力之所在。《文心雕龍•比興》中也說到:“比顯而興隱”。由甲事以行乙事,詩中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來興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實際上這二者並無必然聯絡:或許是因為關雎鳥雌雄互答,互配不亂以聯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或許是由於聽到關雎鳥清新流轉的歌唱而春心蕩漾,從而產生了對淑女的思念之情?

    我們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就可以領略到江南水鄉清雅秀麗的風光。在這樣的背景上活動著為愛情火焰燒烤的飢渴難耐的男子,他要主動去追求自己的幸福,這故事本身就感人至深,無怪乎很多人在談論到愛情問題時都要引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哩!他在人們心目中已深深的紮下了根。該詩歌歌詠愛情已具有超越性,因為它幾乎能博得所有人的共鳴!

  • 4 # 三墩木槿榮

    《關雎》的主題向來有這兩種說法。由於該詩的創作時代久遠,國事說的考究對現代絕大多數讀者來說已失去意義,所以我們通常把《關雎》當愛情詩來讀。但我覺得說《關雎》的主題是愛情,還是過於寬泛了一些,準確地說是它的主題應該是以婚姻為目的愛情。依據就在詩中:其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逑",配偶。求之為偶,不僅是情愛。其二,"琴瑟友之","琴瑟和鳴"喻夫妻感情好,"琴瑟友之",說明"求之"是以婚姻為目的的;其三,"鐘鼓樂之",正是希望敲鑼打鼓地將"淑女"娶回家。這是莊嚴的求娶,是以婚姻為目的愛情,是一生一世的承諾。這種愛情才是人間最美好最純正的情感,它將發展為夫婦之情。而夫婦之情是其他一切情感(如:君臣情、父子情、手足情等)衍生的基礎,是人間最正當的情感,也是人類存續的需要,所以《關睢》才可能居《詩經》之首。孔子評《詩》有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關睢》作為《詩三百》之首篇,更是如此,它所描述的愛情是嚴肅莊重的,是純正美好又正大光明的。孔子編《詩》將《關雎》置之於首,可能就是要藉此給後人展示愛情該有的模樣,借歌詩的形式來育化後人的愛情婚姻觀呢。

  • 5 # 火車頭loco

    對《關雎》一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

    孔子讀《關雎》的體會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認為男女主人公的樂與哀,都有節制,體現了“中庸”之德。在他看來,“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也就是說,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飯睡覺時也會按道德標準去做,倉促匆忙的時候是這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這樣的。

    在西門大官人那裡,或許根本就讀不到“思無邪”三個字,能讀出的唯香豔與纏綿而已。

    首先,《關雎》是詩歌範本。它將一個君子對一位淑女的傾慕、相思,不得、不眠,夢幻、成真,友之、樂之,追求的過程和婚慶的場景描繪了出來,毫無曖昧和矯揉造作,讓人看到了愛情的純潔和喜悅,併為他們的“佳偶天成”而拍手稱讚、由衷祝福。

    其次,《關雎》又是三篇為一的樂章。作為《詩經》的開篇,《關雎》並無悲哀的情調,因此,清朝訓詁學家劉臺拱在《論語駢枝》裡說:“《詩》有《關雎》,《樂》亦有《關雎》,此章特據《樂》言之也。古之樂章皆三篇為一。……樂而不淫者,《關雎》《葛覃》也,哀而不傷者,《卷耳》也。”《樂》雖已失傳,但我們知道《樂》以道和,用來傳遞和諧的音律。古人認為,凡過分以至於到失當的地步謂之淫。《關雎》卻是恰當的、和諧的。

    最後,《關雎》符合“思無邪”的主旨。作為《詩經》的總編纂,孔子認為,《詩經》三百篇,應內容健康,思想純正,合乎禮義,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標準。他在《論語》裡談到《詩經》的言論共有19條,其中對《詩經》總體評價有兩條,一是《為政》篇:“《詩》三百,一言一蔽之,曰:‘思無邪’。”二是《陽貨》篇:“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孔子的這個評價,反映了孔子重視《詩經》的社會作用,要求詩歌於人的道德教化有所裨益的思想。

    具體到對《關雎》的理解,無論是從《詩》的角度評價,還是從《樂》的立場審視,人們都應該秉持“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態度,即:追求中和之美,恰到好處的表達情感。

  • 6 # 讀書分享與推薦

    著名的《關雎》這首詩,到底說的是愛情還是國家大事?你如何理解?

    《關雎》是《詩經》中的第一篇,而大家普遍認為,這個第一的位置,並不是孔子隨便放的,所以歷來受到關注。那麼,《關雎》這首詩到底講的是什麼?是國家大事,還是普通的愛情?

    其實,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從《關雎》的“解讀史”說起。《關雎》的原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我們再來讀一遍,如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樣看來,《關雎》似乎就是一首單純的愛情詩,但歷來的解讀是這樣的嗎?我們來看。

    一、孔子刪《詩》

    《詩經》並不是一天寫成的,現代大多數人都認為,《詩經》是經過“公卿列士獻詩”、“孔子刪詩”等各種變遷之後,才形成的我們看到的目錄。

    《詩經》之所以如此被重視,離不開孔子對它的重視。

    孔子曾經多次論及《詩經》,曾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等等。

    但其實,孔子只是評價了《關雎》帶給人的美感,並沒有說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正因為孔老爺子留下了這個問題,所以導致後世人們的各種解讀。

    二、漢儒解讀《關雎》

    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詩經》更是成為了重要的儒家經典,所以此時對於《詩經》的解讀,只是為了力圖宣揚儒家思想,漢儒普遍認為,《詩經》是一部褒貶政治、諷刺統治者的著作,其根本是在說教。

    即,《關雎》是一首教化之詩,是宣揚女子德行的,是關於夫婦人倫的大事。這種解讀,一直佔據了漢代的主流地位,後世很多解讀,也大同小異。

    三、朱熹的解讀

    到了宋代,對於《詩經》的解讀,發生了變化,不僅從情理上進行解讀,還從文學上進行了解讀。所以各種說法爭論不休,這其中,影響力最大的,便是朱熹。

    朱熹的說法,影響極大,但是很明顯朱熹是遵從自己“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來解讀的,所以顯得比較死板和“不近人情”。

    四、其他人的解讀

    宋元以後,除了朱熹的解讀以外,也有其他人的不同看法,這些不同看法,雖然不是主流,但是也影響深遠,比如一代戲曲大師湯顯祖。

    到了明清時期,思想束縛更加嚴重,所以對於《關雎》,大多又回到了漢儒的解讀,認為這是教化之詩,將其放在了夫婦倫理道德的範疇。

    五、現代的解讀:《關雎》是一首愛情詩

    到了清末民初,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對很多傳統文化的解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其中便有對《詩經》的認識。

    那麼,此時對於《關雎》的解讀,便迴歸到了“自然”上了,只是單純的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比如聞一多便曾經說過:“《關雎》本意為‘女子採荇於河濱,君子見而悅之’”,其實就是,一個男子在河邊見到了一位可愛的女子,一見鍾情,便想方設法的去追求她。

    六、我之看法

    上面簡單介紹了一下對《詩經》和《關雎》的解讀歷史,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如何理解《關雎》與當時的封建朝廷的主流思想有關,是“因時而解讀”,這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單純地把《關雎》理解為愛情詩,也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比如,《關雎》中戀愛的雙方,即“君子”和“淑女”,是有特定意義的。古代所謂的“君子”其實是貴族,在現代,是有責任心、有是非分辨能力的人;而“淑女”,詩中說是“窈窕”的,這絕非現代意義上的身材苗條,而是指文質大方、整潔端莊、勤勞聰慧等美好的品質。所以說,這就告誡我們,在選擇愛人時,一定要擦亮眼睛,外在美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內在一定要美,因為你要找的,是一輩子的伴侶,而不是一時的陪伴。

  • 7 # 曉飛畫文學

    《關雎》是《詩經》開篇第一首,屬於《國風》中的《周南》。全文是這樣的: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翻譯成現代漢語為:

    河中的小島上,雎鳩鳥和鳴而又相伴。

    美麗賢淑的姑娘,是君子追求的物件。

    荇菜長得參差不齊,左挑右選不停地採摘。

    美麗賢淑的姑娘,夢裡醒時都想著她。

    心中的願望沒有實現,夢中醒時都念著她。

    想來想去思念不斷,翻來覆去難入眠。

    荇菜長得參差不齊,左挑右選不停地採摘。

    美麗賢淑的姑娘,演奏琴瑟來示愛。

    荇菜長得參差不齊,左挑右選不停地採摘。

    美麗賢淑的姑娘,敲鐘打鼓取悅她。

    明顯地可以看出,這是一首描寫愛情的詩,與國家大事很少有關聯。

    一首動人的情歌

    《毛詩序》中說,《關雎》是讚美“后妃之德”的。這種說法並不對,實際上寫的是一位青年男子對一位美麗賢淑少女的追求與愛戀,本質上是一首動人的情歌。全詩可分為五個章節:

    第一節:由河州上和鳴的雎鳩興起“君子”對“淑女”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高屋建瓴地統攝全詩,點明瞭全詩主題。

    第二節:先寫參差生長的荇菜,再即景生情,表現出“君子”對“淑女”日夜思念的愛慕之情。

    第三節:全詩的精華部分,抒發了“君子”對“淑女”求之不得的憂思之情。僅僅十六個字,生動逼真地描摹出了“君子”日思夜想的情景,將“君子”墜入愛河之中既苦又甜的複雜心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四節、第五節:寫的是“君子”獲得“淑女”芳心後的喜悅之情。其中,“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心願達成後的場景,用演奏“琴瑟”和“鐘鼓”淑女“示愛來取悅她。

    通篇來看,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君子”對“淑女”追求的曲折過程,先寫求而不得時患得患失、輾轉反側的心情,再寫求而得之後敲鐘打鼓的喜悅之情,表現出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追求與嚮往。

    先秦時期,上古時期的熱情、奔放的開放風氣猶存。當時人們由於受到禮法的束縛與禁錮不像後世那樣嚴重,因此青年男女在愛情中受到的禁忌也比較少。這表現在詩歌中,就是主人公敢於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首《關雎》直抒胸臆,毫無保留地抒發“君子”對“淑女”的思慕之情,感情真摯而又熱烈,沒有任何遮掩,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君子”的情真意切。“淑女”雖沒有正式露面,但憑著這份表達與愛意,讓人感受到女子美好的形象與品格。

    這也是中國第一首愛情詩,風格爽朗明快,清新純淨,同時又帶著一種淡淡地愁緒,既有一種率真之氣,又飽含無窮的蘊味,讓人在口齒之間久久回味。

    感性與理性完美結合

    《關雎》產生於周南,即周以南的地方,周公旦的封地,位於現在很難西南部以及湖北西北部一帶。周朝制定禮法,周公旦又是周禮的制定者,所以當地民風受到禮法的影響比較深,含蓄守禮,不如鄭國那樣“淫”。

    在這種風氣影響下,《關雎》的內容與抒情就變得相對剋制起來。詩中,“君子”思慕“淑女”的時候,只是一個人做出“寤寐思服”,“輾轉反側”,沒有那些爬牆折柳的逾矩行為;“君子”求而得之時,也不會出現什麼公子小姐幽會的場景,只是“琴瑟有之”“鐘鼓樂之”。而且在這過程中,“淑女”始終未露出真容,也未能聞其聲,讀者只能靠“君子”的行為去想象“淑女”美好的形象。

    不過,這首詩中的感情表達得十分真摯而又深厚,與剋制的表達方式相互相容起來,達到理性與感性完美結合的效果。這種既充分表達愛戀,又兼顧倫理道德的表達方式,非常符合儒家的愛情審美觀念。在孔子看來,這首詩是表現“中庸”之德的典範,給出一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據相關考證,這首詩原本是在婚禮上演奏的歌曲,常被夫家用來讚美新娘,祝福婚姻美滿,所以這並不是一首單純的愛情詩,還充當著夫婦之德的禮樂教化功能。古人認為,夫婦之德是人倫的開始,《關雎》正好符合這個要求,因此《毛詩序》中又有“《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的說法,把它列為“《風》之始也”,用來感化統治階層和普通百姓。

    總結

    《關雎》是一首寫愛情的詩,但不僅僅是一首情詩。在兩千多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它常常被賦予政治意義,成為統治者統御天下萬民的工作。而到了今天,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它又恢復本來面目,變成一首真摯動人的愛情詩。

    我是蝴蝶滄海,主要聊那些與文學有關的事兒。

  • 8 # 麥穗日記

    《關雎》這首詩,是從個人愛情角度反映了國家大事,它不僅讚揚了愛情的美好,更是承載著“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國家意義。正符合傳統社會中“家天下”的意義,只有每個小家過好了,才能讓整個國家更加興盛、富強。

    所以,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說一下《關雎》這首詩是如何從個人愛情方面反映國家大事的。

    “君子”之德、“淑女”之善反映“王之道”

    《關雎》中寫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簡單一句詩,就能反映古代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建立在禮節之上,窈窕之意,在於女子體態的婀娜優美,淑女之意不止於體態,更在於人的內在品格,這樣正好屬於君子對淑女的追求。

    詩中又寫道“寤寐思服”“輾轉反側”正是體現了男女一見鍾情之後,兩人由於對彼此思念導致夜不能寐,一日如隔一秋的感覺,但是兩人並未作出有反常理的事情,去半夜約會,而是符合君子之風。

    家族和諧,方能天下和諧

    孔子認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先秦時期,人們認為“樂”的地位是十分高的,甚至高於“詩”的地位,所以人們作詩之後,要發出聲唱出來才是令人信服的。之所以認為“禮樂是治國之本”,正是在於奏樂能夠引起人們心中的敬畏,從而去服從教化,達到社會百姓對教化的認可,從而形成一個社會秩序完備、百姓安居樂業的國家風貌。因此要達到使民內和外順的教化目的,就必須以“五禮”、“六樂”去實施教化,以樂化禮, 以樂施教。

    而《關雎》雖然表達的是男女之愛,但兩人在互相追求的時候,並未僭越禮教的規矩,而是懷著對愛情崇高的敬畏,一點點培養之後,水到渠成的情愛,這樣的婚禮秩序是當時的人所推崇的愛情順序,而不是像“怨婦詩”“棄婦詩”那樣,在兩人修成正果之後,互相拋棄。

    觀風俗,知禮儀,知興衰

    先秦時期,國家每年都會去民間採風,通過採風,看看民間是如何評價自己的生活,然後把採風來的詩詞,呈給君王,讓他們讀詩歌,體會民間風俗,理解民間禮儀,才會知道君王推行的法律法規是否讓百姓過得快樂,才會知道國家的發展形勢。

    孔子評價《關雎》稱這首詩“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正是體現了《關雎》以小見大,反映家國風貌的和美理念。

  • 9 # 我的17號書桌

    “發乎情,止乎禮。”——子夏

    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周遊列國宣揚周禮,一心想回復周朝的統治秩序。

    無奈時不與周,孔子無功而回。於是孔子一邊開班授徒,一邊編纂禮樂典籍,以此培養儒家人才,以待天時。

    《詩經》的教化

    孔子認為周禮不興,皆因人心不古。唯有教化於民,才能實現克己復禮的理想。

    《詩經》原來有三千多首,經過孔子刪改,只剩下三百首符合周禮的詩歌。

    《關睢》的政治寓意

    作為《詩經》的第一篇,《關睢》表面寫的是男女之情,實質在寓意是愛情如此熬人,都要“發乎情止乎禮”,那麼為君者,更要遵循周禮行事。

    孔子這種做法又叫“春秋筆法”,就是用周禮衡量一切的行為標準。古人云:孔子做春秋,亂臣賊子懼。

    小結

    孔子編寫儒家經典,全部都是為了政治目的的。所以《關睢》也不是純粹的詩歌,它要求人的任何需求要符合周禮行事。

  • 10 # 萊茵山下876

    有人認為這僅是描寫男女愛情;有人認為淑女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淑女,而是君子追求的一種“志向”;也有人認為是古代君王對賢才的渴望,因為“君子”出《尚書》,是貴族的意思,與平民對應而不與女子對應;也有人認為這是描述“后妃之德”,因為《毛詩序》提到 ;然而《史記》的觀點是政治諷諫詩。

    一部《紅樓夢》都爭論無數,何況《詩經》。

    筆者認為,其實就是一首情詩,抒寫的是人們最為基本的情感,追求、挫折、悲愁、快樂。

    故事發生在水邊,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許多人類情感之所繫,就以愛情而言,也是如此,比如「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李之儀《卜算子》),都隔了十萬八千里了,水還是勾連雙方情感的媒介;好玩兒的是,水也可以是阻隔愛情的障礙,比如「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天上的仙人也會被水難住,好像他們都是不會飛的!

    這首詩裡反覆出現的,一個是「荇菜」,它倒真是生長、漂浮在水中的,但這不是「君子」真正感興趣的;「君子」念茲在茲的是「窈窕淑女」——「窈窕」是形體美,「淑」是品行好,總之「窈窕淑女」就是內外兼修的女子。這樣的女子,自然是男子都會愛吧?

    愛一個女子,是一回事;得到一個女子的愛,完全是另一回事。如果你愛,就得到愛,那位女子還能算高貴超凡嗎?只有難以得到,乃至得不到,那才算轟轟烈烈的愛情。詩中的這位君子,差不多就經歷著這樣的一場戀愛,「求之不得」,非常煩惱,非常痛苦,醒著也不是,睡著也不是,怕是一直處於似醒非醒,似睡非睡,晨昏顛倒,半夢半醒的狀態之中了。詩的最後,「琴瑟」「鐘鼓」齊鳴,似乎是最終獲得了「窈窕淑女」的回饋,得償所願,從此王子、公主(想一想,能琴瑟、鐘鼓這樣大張旗鼓地顯派的,肯定不是普通人啊)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不過,另外有一種詮釋,是說詩歌最後的「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君子」設想的美妙場景,不是實況——回頭聯絡到此前這位「君子」處於戀愛的暈頭轉向、神不守舍的境況之中,這後一種解釋倒有更大的合理性。

  • 11 # 尼古拉斯憶心

    為什麼《關雎》有如此獨特的地位呢?為什麼它放在第一首呢? 我想大約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快樂。這一首詩基本可以確定是專門在婚禮上演奏的婚禮的樂歌,喜悅的歌曲,婚宴上大家吃飯的時候鳴奏的歌曲。 現在要結婚的時候,可能老放一些流行歌曲,但是在正經婚禮開始的時候,還是要放一些《婚禮進行曲》那樣的雅正的樂曲。

    《關雎》就是古代的《婚禮進行曲》,那個年代貴族們結婚的時候,在婚禮上就要演奏這樣的曲子,邊演奏還邊有人唱。 所以我認為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古代的《婚禮進行曲》它是歡樂的,所有人都喜歡歡快的東西,不是嗎?周天子讓人采詩,第一首放的肯定不能是哀怨的,批判的,不能是“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這種尖銳的,肯定放的是一首明快地、溫柔地,讓人愉悅地,讓人高興的詩。

    第二個原因,這首詩寫的是男女之間,夫婦之間的故事。 《毛詩序》裡說”風天下而正夫婦也“。天下是由家組成的,家是由夫婦最核心構成的。如果沒有夫婦就沒有子嗣,就沒有家庭,就沒有傳承,更遑論國家。

    第四個原因,它是一個寫貴族男子,身份高貴的男子想要跟人談情說愛,而最終又娶了人家的負責任的愛情故事。 換句話說,這是一首負責任的詩,是天下應該提倡的詩。我用一句比較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這首詩是有很好的價值觀的。 什麼價值觀呢?就是一切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這是這首詩透露出來的價值觀、婚戀觀。 我要追求她,但我跟她沒有過度親暱的舉動,沒有出格的要求,我很剋制自己。到了最後,我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時候,我跟她已然成為了夫妻。我要麼就不喜歡你,喜歡你我就不跟你胡來,而一定要跟你成為夫妻,這代表了中國古代主流的價值觀。

    一切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是這首詩透露出來的資訊,是這首詩為後人所敬仰,為後人所認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如果只是男男女女的苟且之情,我想跟你成為情人,我不管你結婚了沒有,我不管你現在如何,我不管我們是否門當戶對,我不管我們有沒有未來,我先跟你拉拉手,先擁抱一下你,這種自古都是不提倡的。

    古代提倡的就是這種君子的愛:我看中你,我覺得你好,我喜歡你,我寧可折磨我自己,我寧可不說,我寧可“輾轉反側,寤寐思服”,我寧可飽受煎熬,我也要走完程式,我也要熬到最後,守得雲開見月明,我要最終跟你步入婚姻的殿堂,這才是我們愛情的最後的結局。 2 關關雎鳩,雎鳩又叫王雎鳥,是種白色的水鳥,長得挺大個兒,翅膀張開,羽毛潔白,非常美麗。

    這種鳥也成雙成對出現,猶如是水裡的鴛鴦一樣。這白色的水鳥,就像看到天鵝的時候也經常容易讓人抑制不住的想到愛情,這種潔白的毛色,這種水中的自由,經常會讓人想到愛情。 有人說這是起興,其實這也可以理解成賦,鋪陳的寫法,我真的就是在這個場景裡看到了雎鳩鳥,又看到了這個女孩子。 關關關關,是擬聲詞,就是水鳥互相對著叫著。

    這個鳥對那個鳥叫,關關關關,詭異的擬聲詞。 這個關關關關很好理解。翻譯的時候:關關關關,雎鳩鳥在水裡叫著。在哪裡呢?在黃河之中的一塊小沙洲上,水中可居曰洲也,在黃河之中的一塊小沙洲上。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窈,深邃,這裡形容女子心靈的深邃,心靈很美,有思想。窕,優美,指女子體態美好,長得很瘦,長得苗條,身材看著很好看,很勻稱。 窈是心裡美,窕是身材好,淑是品德好、性格好,三好女生。窈窕淑女,就是心眼兒好,身材好,品行端正,樣樣都好的女孩子,恰是君子的好逑。 “逑”是伴侶配偶的意思,是君子的好伴侶。

    《詩經》年代幾乎不可能。到戰國時期,這種情況比較多了,但是在春秋時期這還比較少。 所以這樣的妾生的孩子,又不用勞動,我可以掙很多錢,我爸有很多錢會給我花,我自己勞動了也不會讓我的生活過的更好,我也沒有別的追求。所以他們往往受到的教育就不那麼嚴苛,他們就放任自流,這些人往往品行會有一些不端者在裡面。

    於是這種人就被稱為小宗之人,妻子生的孩子嫡出的就叫大宗之人,後來把大宗之人叫大人君子,把小宗之人稱為小人,所以就有了君子和小人之兩個詞的區別。 這一段可以這樣翻譯: 關關關關,水中的王雎鳥在鳴叫著,在互相叫著,歡快地叫著。它們就在這,就棲息在這黃河之中的一塊小沙洲上。這心靈美好、體貌端莊、賢良淑德的好女孩,正是我們貴族公子的理想伴侶,好伴侶。

  • 12 # 一來一往一二三

    我認為《關雎》是寫愛情的。

    全詩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我以為全詩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比喻):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大意為:

    叫聲關關的雎鳩鳥啊,

    河中間的小島是你們最好的棲息地。

    美麗善良的姑娘啊,

    德才兼備的男子是你最好的伴侶。

    因為河中的小島獨立,人和其他動物輕易上不去,少遭或免遭打擾,因此是鳥兒棲息的好地方。這是顯而易見的,人人都易懂的事情。美麗善良的姑娘的最好伴侶,為什麼是德才兼備的男子,這個不是一眼就能看到,不是一下就能明白的。但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同樣的道理。中國傳統文化常用的表述方式是,用人們極熟悉、極易懂的事情作舉例,來說明人們不太容易懂的事情。例如,把人窮志短和馬瘦毛長放在一塊兒表述。以說明人窮了志就短就像馬瘦了毛就長一樣。人窮志短不易理解,馬瘦毛長一目瞭然。

    第二部分是(一見鍾情):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大意為:

    在Sunny明媚的春天裡,

    高低不齊的荇菜剛剛長出水面,

    隨著流水不停的左右擺動。

    美麗善良的姑娘愉快的採著荇菜的葉子。

    看到這一幕,

    男子深深的喜愛上了這位美麗善良的姑娘。

    並向姑娘表白了愛意,

    但姑娘一時沒有答應。

    男子白天晚上都在想著姑娘,

    得不到姑娘的心,

    男子白天晚上都在想著如何能得到姑娘。

    什麼都沒有心思幹,

    眼前腦後都是姑娘的影子,

    吃飯不香,

    睡覺不著。

    第三部分(展示才藝求愛):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大意為:

    夏天來了,

    荇菜開著高低不齊的美麗的花兒,

    美麗善良的姑娘來回採著荇菜的花兒。

    男子向姑娘展示著自己的才藝,

    彈琴撫瑟以示愛意。

    第四部分(展示才藝求愛):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大意為:

    秋天到了,

    荇菜結著高低不齊的果實,

    美麗善良的姑娘來回採著果實。

    男子向姑娘展示著自己的才藝,

    敲鐘打鼓取悅姑娘。

    綜上所述,《關睢》第一部分制定了愛情的最佳模式,只有德才兼備的男子才配得上美麗善良的姑娘。儘管說少男的鐘情,少女的懷春是人之常情,但少男要使自己修養到德才兼備,少女要使自己修養到善良美麗。大家知道,《詩經》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關睢》屬於“風”之部分,這樣的愛情模式,有對當時社會起“風化”作用之意。

    這首《關睢》是周南地區的民風。周南地區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南部和湖北地區。當時的風俗習慣應該是,長在水裡的荇菜的葉、花、果對當時的人們都是有用途的。因此,人們春天採荇菜葉,夏天採荇菜花,秋天採荇菜果。

    由於詩的第一部分所制定的愛情最佳模式是男子德才兼備,女子美麗善良。詩中的女主人是個熱愛勞動的美麗善良的姑娘,詩中的男主人對女主人一見鍾情,但女主人不知道男主人德才如何,一時沒有答應。於是男主人在春天對女主人一見鍾情後,沒有得到女主人的認可,就開始修養自己的德才(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後來在夏天女主人採荇菜花時和秋天女主人採荇菜果時,分別向女主人展示了自己的才藝。在男主人鍾情於女主人的大半年的時間裡,男主人對女主人的愛始終如一,這充分說明了男主人的德性,男主人達到了“德才兼備”的標準。

    全詩通過男主人對愛情的不懈努力,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了“教化與示範”作用。

    全詩制定了當時愛情的最佳模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展示了收獲最佳愛情的有效方式。既是美麗的愛情史詩,又是對當時社會教化示範的典範。

    這便是我對《關雎》的認識和理解。

    初淺認識,請方家指正。

  • 13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這個問題主要從對《關雎》的主題來進行解說。

    如若覺得這首是情詩,那主人公的形象便是寫一個男子對一個採荇菜的美麗姑娘的單戀,熱烈而又坦率,醒著也想,做夢也想著,也在睡夢中與心愛的姑娘結合了。

    那是一個痴情的,坦率的,熱情的,感情憂傷卻又強烈的形象,說明他對愛情,對渴望之事的執著,形象獨特,更閃耀著個性洋溢的特徵。

    後代有一些說此詩是“后妃之德”,與政治掛鉤,其實是有失公允的,單純做戀愛詩來分析。

    此詩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對所思女子真是設想得體貼入微,關懷備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來,連個小彎兒也不拐。但從第二章起,細節描寫增多了,小夥子由於“寤寐思服”,徹夜翻來覆去,睡不踏實,這確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穩,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戀愛時總是好往樂觀處想,於是他想到將來結婚時場面多麼熱鬧,婚後感情多麼融洽和諧,生活多麼美滿幸福。這一切遐想,都是從“悠哉悠哉,展轉反側”的失眠中幻化出來的。雖說是主觀的一廂情願,卻並非可望而不可即。後來的劇作家代劇中人立言,說“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反嫌說得太露;而《關雎》的作者卻以豐富而圓滿的想象來填充眼前無可排遣的相思,這真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了。難得的是這乃屬於典型的東方式的、中國傳統的正常戀愛觀,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為夫婦(用“好逑”字樣可證),而不僅僅是做為情侶(這同《鄭風》裡的作品就不同了!),這固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烙印,卻也體現了漢民族的傳統特色。 

    由於《關雎》既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剋制,使其符合於社會的美德,後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發揮,而反抗封建禮教的非人性壓迫的人們,也常打著《關雎》的權威旗幟,來伸張滿足個人情感的權利。所謂“詩無達詁”,於《關雎》則可見一斑。

  • 14 # 素雪禪心的詩意人生

    著名的《關雎》這首詩,出自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第一首。

    其原文為: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全篇讀之,個人認為通篇盡在寫關關和鳴的雎鳩。

    分析如下:

    1、《關雎》一詩的內容寫的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

    2、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鐘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的地位的。以前常把這詩解釋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它所描繪的應該是貴族階層的生活。另外,說它是情愛詩當然不錯,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愛情詩。這原來是一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讚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

    3、《詩經·國風》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只是有些詩原來派什麼用處後人不清楚了,就僅當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把《關雎》當作婚禮上的歌來看,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的,很合適。唯獨不見其隱喻國家大事。如果說有,就太過牽強了些,您以為呢?謝謝您的邀請!

  • 15 # 湖畔長笛

    《關雎》是愛情詩,像現在的流行音樂的歌詞一樣,是古時廣為傳唱,精美的四言句式民風歌詞。

    《關雎》選自《詩經》的國風部分,國風是各諸候國的歌謠。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描寫愛情的詩篇。全詩抒寫了一個男子對河邊採荇菜女子的愛慕和追求。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鳩傳說是一種愛情專一的水鳥。開篇前四句,以河洲上形影不離的雎鳩互相應答的鳴叫聲寫起,言及淑女是君子的絕配。

    參差薦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荇菜是可以食用的水草,長短不一的水草隨流水擺動。美麗的姑娘讓人朝思暮想。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薦菜,左右蕪之 。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男子展開對思慕女子的熱情追求,彈琴奏瑟表情達意,鐘鼓齊鳴以悅佳人。

    我的看法是《關雎》和國家大事沒有明顯的關聯。

  • 16 # 柯仁

    《關睢》是《詩經》的首篇。《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取整數,稱《詩三百》,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按內容分為:風(民歌),雅(文人作品),頌(政府頌詞);表現手法有:賦,比,興。風,雅,頌,賦,比,興,統稱為“詩經六義"。《詩經》為後世的文學發展,起了很好的引領作用。《關睢》這首民歌,就兼用了三種表現手法。請看:

    《國風·周南·桃夭》

    先秦: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小注:之,發語詞,無實意。子,女子。歸,出嫁。)

    譯文:這株桃樹多妖豔,花兒朵朵放光彩,姑娘就要出嫁了,定是婆家好媳婦;這株桃樹多美好,果實結得大又多,姑娘就要嫁人了,定能做個好媽媽;這株桃樹好風光,葉子茂盛片片綠,姑娘就要出嫁了,定能做個好當家。

    此詩以桃花起興,也用桃花做比,全詩反覆鋪陳,這也為賦體開了先河。全詩語言優美精煉,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用花比喻美女的好詩。

    《詩經》的內容,在那個時代,被廣泛地應用於各種社交場合,甚至如《左傳》《國語》等文史典藉中,如同現在說話寫文章時引用經典一般。孔子就曾對他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

    可以斷言,《關雎》是一首民歌,不排除文人的加工,它被運用在各種婚禮場合,被運用在當時的國家社交場合,那也是很自然的。說它指國家大事,那純粹是文人的附會了。

  • 17 # 梧桐兮兮雨

    你好!《關雎》這首詩它說的是愛情,表達了一個男子對一位好姑娘的相思之情。這首樸素無華的《關雎》是《詩經》的開端,它以細膩誠懇的筆觸為我們勾勒了一幅綿延千年的情愛畫卷。

    相傳,遠古前的這位男子,只因在一條河流邊目睹了一對關關和唱的水鳥正在耳鬢廝磨的畫面,忽然就讓他萌發了無法抑制的青春情愫。於是,彷彿在電光火石之間愛情便在男子沉睡的內心裡開始破土萌芽並隨之一發不可收拾。

    該男子由首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便聯想到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憧憬著自己就是那“君子”,迫切的想與那苗條的女子成雙成對。“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在水面上左右流之,漂浮不定,恰恰像極了那充滿魅力的神秘女子,男子想去靠近她,卻又覺得她彷彿飄忽不定的樣子。

    後來,男子因為異常相思那女子,白天、夜晚皆寢食難安,翻來覆去的睡不著,睜眼閉眼都在思念著她。幻想著這份痴心若能得到女子的迴應,他一定會鑼鼓喧天的把她娶回家去。

    或許這便是愛情在幾千年前的最初模樣——憧憬、單戀、相思之苦,更象徵著最初的那份純潔與美好。

  • 18 # 蘭陵199547446

    《關雎》這首詩,是《詩經》305篇中的第一篇詩。古代為《詩經》作注的學者,大多都認為詩中的“君子”指周文王,“淑女”指后妃太姒。宋朱熹在其《詩集傳》序中雲:“關睢,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這就把《關睢》這首情詩和文王、后妃及國家聯在一起了。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學者方玉潤在《詩經原始》這部書中說:“《小序》以為‘后妃之德’,《集傳》又謂‘宮人之詠太姒、文王’,皆無確證。詩中亦無一語及宮闈、況文王、太姒耶。”這裡,方玉潤說的很明白,《關雎》這首詩,根本沒有確切的證據能說明是指‘后妃之德’,也沒有一語言及文王和后妃太姒。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以前的學者“君子,文王也,淑女,后妃也,后妃之德也”等說法。方玉潤這一觀點,得到了後世學者的廣泛認可。《關睢》詩如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聞一多《風詩類鈔》說:“《關雎》,女子採荇於河濱,君子見而悅之。”君子,是當時對貴族男子的稱呼。君子愛上了採荇菜的女子,便陷入那“寤寐求之”的相思之中,即白天也想晚上也愛,苦惱的是“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翻來覆去都睡不著覺,愛的是那樣深沉,那樣專一,只好把一腔愛意化為“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幻想之中。我們讀了整首詩,如方玉潤所說:“詩中亦無一語及宮闈,況文王、太姒耶。”詩中根本不見文王、后妃的影子,所謂“頌后妃之德”,完全是牽強附會。

    褪去華美的外衣,《關雎》純粹是一首歌頌貴族青年男女的戀歌。既不關國事,也不關文王、后妃事。

  • 19 # 沐風教育

    問:著名的《關雎》這首詩,到底說的是愛情還是國家大事?你如何理解?

    答:我認為是寫愛情的。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裡的詩歌按照音樂形式的不同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極富藝術感染力。我認為,《詩經》裡的內容就是當時人們唱歌的歌詞,而《關雎》就是一首表現愛情的歌曲。

    一、原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二、釋義

    一對對雎鳩在河中的沙洲上嬉戲,發出關關的鳴叫聲。

    善良美麗的姑娘啊,是少年心中追求的物件。

    長短不齊的荇菜,在河中左右來回飄蕩。

    善良美麗的姑娘,少年朝思暮想。

    佳人如此難以追求,少年日夜牽掛。

    憂思啊憂思,翻來覆去難以入眠。

    長短不齊的荇菜,伸出雙手去採摘。

    善良美麗的姑娘啊,少年藉助琴瑟傾訴愛慕之情。

    長短不齊的荇菜,伸出雙手去挑選。

    善良美麗的姑娘啊,少年藉助鐘鼓博得她紅顏一笑。

    三、賞析

    本詩的故事內容很簡單。主要描寫一位君子追求窈窕淑女的過程。內容雖簡單,但詩歌卻把君子各種心理描寫得十分細膩,把君子採摘荇菜的動作描寫得十分傳神。君子得不到淑淑女時心裡十分苦惱,日思夜想,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馬上變得開心,又千方百計哄淑女開心,又是“琴瑟”,又是“鐘鼓”,可謂樂此不疲。詩中的男子自稱“君子”,又見其鐘鼓琴瑟齊備,應是鐘鳴鼎食之家,家境優越,由此可以看出男子身份是貴族。所以,這首詩既可以認為是一般男女的愛情詩,又可以看做是描寫貴族階級婚慶生活的詩。

    總之,這首詩並看不出和國家大事有什麼關係,因此是寫愛情的。

    我是@朔漠風塵,愛好詩歌,喜歡讀書,非常高興能與大家一起學習,共同分享!

  • 20 # 四維觀世界

    顯然是愛情詩啊,什麼國家大事,這個是牽強附會。

    朱熹說是什麼“后妃之德”,這是虛偽道學家的瞎想而已。

    《關雎》講的就是男女之情,普通民眾的自然感情,淳樸率真,一點也不矯揉造作。

    類似的還比如《子衿》、《野有蔓草》、《女曰雞鳴》等,直接都是關於男女感情的。

    還有,也不是講古代禮儀的。

    因為“風”這個體裁是民風,民眾不需要禮儀,“禮不下庶民”意思就是庶民不需要太多禮儀,自然淳樸最好。

    所以,講《關雎》是禮儀教化也是瞎扯。

    並且周朝時候,貴族娶正妻需要嚴格遵守禮儀,納妾都不需要,很隨意。

    至於民眾只有互相喜歡,就可以自由結合,在每年上巳節前後,也就陽春三月左右,男女郊遊,可以私自約會,然後成婚。

    所以,《詩經》中有很多篇情愛描寫,但這個跟混亂一點關係都沒有。

    最後,《關雎》屬於“國風”,那麼講的是“風”,就是民風,是民眾生活,不是什麼國家大事。

    只是透過“風”,判斷民風好不好,這個國家治理得咋樣,從而暗含褒貶。

    真正的國家大事是“雅”和“頌”,“雅”是貴族生活狀態,包括打仗。

    而“頌”是祭祀演奏音樂時吟唱的詞,那麼這個非常莊嚴肅穆。

    先秦時期,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是“祭祀”和“戰爭”,所以,國家大事顯然是“雅”和“頌”。

    《詩經》暗藏內容非常豐富,不能用後世的觀點去猜想,甚至意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那個誰家的飯店辦事兒就有一些要飯的人,攆不走,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