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地區劃地跨黑龍江和內蒙古(內蒙古內無屬地權)兩省區,總面積 8.3萬平方公里,基本相當於兩個海南島加一個北京市的面積。這裡居住著滿、蒙古、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俄羅斯、北韓、回等28個少數民族,共2.1萬人,佔全區總人口4.10%。其中,鄂倫春族是大興安嶺世居少數民族,現居我區1098人,佔全國鄂倫春族總人口13.4%。
鄂倫春族是世居黑龍江省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大小興安嶺地區。“鄂倫春”這一名稱於清初始見文獻記載。《清太祖實錄》卷五十一在一份奏報中首次提到“俄爾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諭中稱之為“俄羅春”。鄂倫春族的祖先也是“室韋”,即Forester。到了元代,稱之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為“北山野人”,遊獵於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西起石勒喀河,東至庫頁島的廣闊地區。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
大興安嶺地區劃地跨黑龍江和內蒙古(內蒙古內無屬地權)兩省區,總面積 8.3萬平方公里,基本相當於兩個海南島加一個北京市的面積。這裡居住著滿、蒙古、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俄羅斯、北韓、回等28個少數民族,共2.1萬人,佔全區總人口4.10%。其中,鄂倫春族是大興安嶺世居少數民族,現居我區1098人,佔全國鄂倫春族總人口13.4%。
鄂倫春族是世居黑龍江省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大小興安嶺地區。“鄂倫春”這一名稱於清初始見文獻記載。《清太祖實錄》卷五十一在一份奏報中首次提到“俄爾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諭中稱之為“俄羅春”。鄂倫春族的祖先也是“室韋”,即Forester。到了元代,稱之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為“北山野人”,遊獵於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西起石勒喀河,東至庫頁島的廣闊地區。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