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者走天下

    其實,以當時的天下局勢來看,劉邦肯定會統一天下,項羽也肯定會輸。

    如果韓信幫助劉邦統一天下,他不僅可以功成名就,享受榮華富貴,甚至有可能流芳百世;如果他聽項羽的勸說,在北方自立為王三分天下,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被劉邦打敗,一無所獲不說還會落下忘恩負義的罵名。

    其實,到了項羽去拉攏韓信的時候,天下的絕大部分都已經到了劉邦的手中。

    原來的秦國境內是劉邦的基本盤,自從劉邦和關中父老約法三章之後,老秦人恨不得劉邦馬上就能奪得天下。在項羽坑殺20萬秦軍又火燒咸陽城搶走了關中的財富之後,老秦人已經和項羽不共戴天。

    一方面他們特別希望劉邦能夠奪得天下,另一方面又和項羽不共戴天,當時的情況就是劉邦和項羽作戰既不擔心自己被抄了後路,又不擔心關中失陷之後成為項羽的兵源地。

    項羽真要進入關中,這裡一定會成為游擊區,讓項羽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有原來的秦國作為基本盤,劉邦就永遠有和項羽戰鬥的資本。

    然後,整個黃河以北大約佔有天下1/3的地方在韓信的手中。

    首先,當地在被韓信佔領之後一時半會兒消化不了。

    所以,在韓信拿下齊國之後,有人給龍且出主意,先不和韓信交戰,只要讓齊王露個臉齊地人就會反抗韓信了。

    人或說龍且曰:“。。。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

    那麼,韓信依靠的是誰呢?

    他手底下最信得過的人,就是劉邦分給他的來自遙遠漢地的士卒,無論韓信的軍隊有多少,這批人是韓信掌控軍隊的骨幹力量。

    人或說龍且曰:“漢兵遠鬥窮戰,其鋒不可當。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

    同時,他們長期以來跟隨劉邦,對劉邦忠心耿耿,這也是為什麼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能輕易奪下韓信的軍權,韓信的軍隊再多,中下層軍官那也是劉邦的人。

    “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劉邦奪取韓信的軍權如探囊取物,就是這麼豪橫!

    也就是說,如果韓信聽了項羽的建議在北方自立為王,當場就有可能被劉邦的人給捆起來。

    其實,就算韓信按兵不動照樣影響不到當時劉邦統一天下。

    劉邦不僅有韓信這一路人馬,英布、彭越等人也有數十萬軍隊可供劉邦調遣。

    如果韓信按兵不動,劉邦在對付項羽的策略上肯定會有調整,他不會那麼早與項羽在該下發生決戰,會繼續和項羽拼消耗。

    項羽軍隊的恢復能力遠不如劉邦,項羽的大後方在不斷遭到英布、彭越等人的攻擊,戰爭潛力越來越差,項羽對此卻無可奈何。

    和匈奴冒頓單于的戰爭,劉邦能在幾個月的時間內集中一支超過30萬人的精銳,可見當時關中地區的戰爭潛力還是非常大的。

    然後,不需要韓信幫忙,劉邦率領英布、彭越等人就有能力將項羽擊敗,只不過時間上得往後拖一兩年了。

    上面說了,韓信最多也就是按兵不動,他要想自立為王,軍中劉邦的人可能把他捆到劉邦的大帳前任其發落。既然他只能按兵不動,項羽被打敗後,劉邦對韓信問責韓信也逃不了被誅殺的命運。

    所以,當時對韓信來說最優的解就是對劉邦忠心耿耿,打敗項羽之後流芳百世。

  • 2 # 始於終

    韓信因為出名的太晚,在秦漢之際擁有的選擇權並不多。他要麼幫項羽,要麼幫劉邦,沒有自立選項。

    秦末群雄並起,韓信不是諸侯之一,他只是項羽麾下默默無名的執戟郎之一,且並不被項羽看重。他錯過了自立門戶的最佳時機。缺少資本,這注定了他只能當臣下,而無法獨立一方。

    漢中南鄭,劉邦拜他為大將,給了他有史以來最高的待遇。彭城之戰以前,他在劉邦指揮下作戰(方略當然是韓信定),儘管戰功顯赫,但赫赫名聲成就了劉邦,他只是一名屬下,依然聲名不顯。直到滎陽鏖戰,他單獨領兵,破魏滅趙,才真正震動天下,讓所有人側目。這時候已經到戰爭的中後期,大兼併已經接近尾聲。天下大勢歸於治,而不是亂。

    項羽分封,田榮敗亡之後,天下相爭,只在楚漢。所有人要麼楚,要麼漢,沒有其他選擇。

    項羽天資過人,但為人自負,婦人之仁,殘暴,賞罰不公。韓信當初就不被他看重,齊國戰爭中,又大量殺傷楚軍。項羽容不下韓信,他立刻就有殺身之禍。

    如果此時韓信叛漢自立,齊地靠近楚國,劉邦在關西根基牢固,項羽一定先向所有人中最弱的韓信動手。他的下場未必比田榮更好。其次,如果此時韓信選擇背叛,他周圍有太多對劉邦忠心耿耿的軍隊;同時田氏也沒徹底滅亡,田橫依然在彭越軍中。內外交困之下,他很難成功。

    劉邦雖然太史公評價他痞氣十足,輕慢無禮,但時人對他評價很好。楚國君臣認為他長者風度,治軍有方,他進去關中,面對秦國席捲天下獲得的財寶,也足夠節制,深孚眾望;更難的的是獎勵功勳從不打折扣,能讓他人肝腦塗地,死而後已。即便是如今看來,古來英主,劉邦絕對在前五之內。

    劉項之間,韓信該怎麼選,一目瞭然。只怕他自己也不會知道,他會成為劉邦那為數不多的意料之外。漢初分封,劉邦只對不起彭越,其餘百餘諸侯,除了確鑿謀反的和疑似要反(只有韓信一個),基本善終。

    秦末陳涉首義,六國遺民趁勢而起,天下分崩離析。這是群雄並起的階段,之後能橫行一方的諸侯,都是這時候出現的。秦軍在章邯的帶領下,五個月內就擊破陳涉,之後接連打敗反秦義軍。陳涉敗亡之後,其餘諸侯除彭越英布外,大多是六國舊貴族在故地捲土重來。在秦軍的武力威脅之下,義軍只能一起合作,沒辦法相互兼併。諸侯與秦血戰三年,直到鉅鹿之戰秦軍一敗塗地為止。章邯勉強與項羽對峙,而此時名不見經傳的劉邦趁秦主力在河北與趙楚決戰,從南方武關,走藍田進入關中,逼降秦王子嬰,也趁勢收服關中人心。秦王朝在反抗勢力的接連打擊下,徹底崩塌。

    秦楚之間形式圖

    項羽進入關中,燒殺屠戮,不得人心。之後他分封諸王,親近的(追隨他打過仗)就安排在好地,如三秦,河北,河內等;偏遠者或居偏遠,如劉邦封漢,或分割,如分趙、魏為二,分齊為三;或不封,如田榮、彭越等。

    項羽分封形勢圖(黑色是盟友;紅色反抗者)

    項羽分封之後到垓下戰敗,是秦末群雄相互兼併的時代。這時候因為秦國已經滅亡,失去這最大的威脅之後,諸侯不再自起,要麼是之前成功者,如田橫、彭越、魏豹等輩;要麼是項羽所立,如三秦王,東魏王,常山王(張耳)等;要麼漢立,如韓王信,趙王(張耳),齊王(韓信)。再也沒有新諸侯能自己成長起來。

    楚漢之際,天下分兩股勢力,親項羽與反項羽。反項羽中,田榮,魏豹,趙歇陳餘在關東;劉邦獨自在關西。田榮率先反叛,攻殺親近項羽的田都,聯結趙歇等打敗張耳(項羽立),勾連彭越在楚地為亂;劉邦出漢中,奪三秦,定河內,獲得秦關西舊土。

    項羽首先消滅田榮,卻不想劉邦從關中殺出,奪取彭城。雖然項羽神勇,大敗劉邦,卻被阻攔在滎陽、成皋一線,無法徹底擊潰劉邦。彭城之戰前,劉邦勢大,項羽殘暴,諸侯與劉邦聯合;彭城戰後,劉邦實力大損,項羽復強,諸侯又心向項羽。

    劉邦依仗關中巴蜀源源不斷的物資,在滎陽、成皋與項羽長期對峙。同時派出韓信一一誅滅反叛諸侯。項羽在前線始終無法獲得決定性勝利。韓信進軍順利,橫掃四方,到滅齊時,漢天下三分有其二,項羽窮困。之後垓下決戰,項羽兵敗身死,劉邦獲得最終勝利。

    韓信的身死和他在戰爭最後的不忠關係密切,而不是他站錯隊的問題。他選了最正確的道路,卻沒有堅持走完,導致了他人身的悲劇。要是他戰爭中毫不遲疑,沒有非分之想引人猜忌,漢初第一功臣,非他莫屬!

  • 3 # 逆水行舟負重致遠

    原因,很簡單,因為年輕。

    說白了,韓信之所以沒法和項羽在一起打配合,原因就是,兩個人都年輕,大家都是二十啷噹歲,二十多歲的項羽項大爺還當上霸王,就跟現在,二十多歲當上全國首富一個調性,他看得起誰?韓信,二十多歲,自己知道自己高智商,問題是沒機會展示,展示的時候,偏偏遇上全國首富項大爺,這貨這會兒誰都不在眼裡,就跟我們今天,你瞅啥?是一個樣滴。

    反觀劉老漢,四五十歲的人了,深諳人情世故,擱現在,就是某知名企業老闆,雖然知名,但不成功,問題是知道忽悠啊,講情懷,談人生,知道二十多歲年輕人,一愛美酒二愛妞三愛虛名四愛裝,這劉邦妥妥的韓信知心大姐姐,我勒個去,登壇拜將,給你齊王,你韓老人家要兵給兵要錢給錢,這放著現在,哪個毛頭小子遇上這樣的老闆,不玩兒了命的幹?

    於是,兩個高智商低情商的貨發生了碰撞,還特麼撞出火花,逆商略低一點的項大爺就繃不住了,拔劍自刎了,可惜了了[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韓大爺也沒好下場,裝逼裝得得罪人都不知道。

  • 4 # 老爹有話說

    老爹的看法:

    韓信之所以放棄項羽,轉而投靠劉邦,有四個原因:第一,懷才不遇,韓信在項羽那裡,得不到重用。第二,項羽坑殺二十萬的秦軍降卒,讓韓信對他徹底失望。第三,韓信和劉邦,三觀一致。第四,投身劉邦的韓信,和劉邦已經是利益共同體。

    1.懷才不遇,韓信在項羽那裡,得不到重用。

    韓信最開始投軍加入的,就是當時反秦勢力中,聲勢比較大的項梁、項羽軍隊。後來項梁戰死,韓信就繼續跟從項羽,做一個執戟郎中,守衛項羽的軍帳。

    韓信利用職務的便利,多次給項羽提供建議,可惜項羽並沒有理睬韓信。數次之後,韓信深感懷才不遇。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史記•淮陰侯列傳》

    所以,韓信離開項羽的第一個原因,就是項羽沒有重用韓信,讓韓信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2.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的行為,讓韓信對他徹底失望,決意離開。

    就在項羽擊敗秦軍,接受了章邯投降的同時,劉邦率領的西路軍隊,卻是快要逼近咸陽城了。得知訊息的項羽,心急如焚,如果劉邦提前進入咸陽,他就成了關中王,絕對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我必須比他早點,進入咸陽才行。

    但是在這個時候,卻被告知軍隊的糧草不夠用了,因為突然多了20萬的秦軍降卒。本來打了大勝仗,是個值得高興的事,現如今這20萬的降卒,卻成了累贅,這樣下去,何時才能進入咸陽呢?

    項羽立即召集自己的部下和謀士范增,商議如何處理這20萬的秦軍降卒。是啊,20萬的降卒,不是小數目,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患。如果讓20萬的降卒,跟隨大軍西進,糧食就不夠了,估計項家軍都到不了咸陽。而且,如果沒有糧食,這20萬的降卒,又會尋釁滋事,難免會引發禍亂,又得耽誤項羽西進的時間。

    如果放了這20萬的降卒,一旦他們在後面鬧事作亂,在關鍵的時候,偷襲項家軍的後方,更是危險,項羽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最後,狠了狠心,項羽和眾人商議的結果:將這20萬的秦軍降卒,全部殺掉,一個不留,以免將來的禍患。

    於是,就在新安城南的這個地方,坑殺了這20萬的秦軍降卒。

    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的殘暴行為,讓韓信對項羽徹底失望,心中已經打算離開項羽。

    3.劉邦和韓信,三觀比較一致。

    劉邦出身社會底層,韓信也是一樣。項羽則是名將之後,處於社會的上層,屬於貴族一類的人群。

    這樣的身份差異,導致韓信和項羽,在很多問題上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就拿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的這個事件來說,項羽覺得殺了就殺了,沒有什麼要緊的。

    因為在貴族的身份看來,普通平民和兵士的生命,微不足道。況且,對方又是自己一直痛恨的秦人。

    但是,如果換成劉邦、韓信兩個人,就絕對不會作出坑殺降卒的決策。即使這樣,可能會讓自己失去關中稱王的機會。

    出身社會底層的劉邦和韓信,再加上親歷了反秦戰爭的殘酷。他們比任何人,都更能體會到老百姓們生活的艱辛,以及生命的可貴。

    4.投身劉邦的韓信,和劉邦已經是利益共同體。

    身處漢營的韓信,已經和劉邦成為了,利益的共同體。劉邦如果失敗了,韓信目前所得到的一切,都會因此失去。

    韓信從一介平民到裂土封王,可以說得到了自己,夢寐所求的一切。換作是任何一個人,都不想在得到之後,又失去這一切吧。

    在楚漢戰爭期間,韓信手下的謀士蒯通,曾經建議韓信擁兵自立。但是,韓信並沒有這樣做。

    為什麼呢?

    因為擁兵自立的行為,在韓信看來,是一種背信棄義的行為,是韓信所不齒的。

    所以,無論如何,在楚漢戰爭時期,韓信都會鐵了心的幫劉邦打敗項羽。

    綜合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就是老爹認為,韓信離開項羽,投奔劉邦的原因。

  • 5 # 歷史風暴

    題主的問題是:韓信為什麼在楚漢之爭中鐵了心幫劉邦?

    知遇之恩,當湧泉相報。

    韓信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如果你知道韓信當初是多麼落魄,而在劉邦那裡又是如何被重視,對韓信的做法就不奇怪了!

    早年的韓信落魄極了,也被人看不起。

    韓信是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家裡很窮,後來他又成了孤兒,人們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其實也有例外,在韓信老家人眼裡,韓信就是窮人家很不會當家的孩。

    韓信生活在秦朝,秦朝是一個耕戰立國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對普通老百姓來講,如果想要出人頭地,要不就出去當兵建功立業,要不就在老家踏踏實實的種地,地種好了也能得到社會主流的認可。

    可韓信這個人忒不懂事,他沒有去當兵。

    這就很讓人不理解了,韓信經常身上挎著寶劍到處去溜達,給人的感覺好像很喜歡武術,這樣的人在秦朝去當兵就可以了嘛,而且韓信長得高高大大年輕力壯,在前線殺敵很容易獲得軍功,誰成想韓信他就不想當兵。

    那個時候,秦朝曾經向北打過匈奴人,向南打過百越人,如果韓信去當兵還真的有大把軍功可撈呢。

    好吧,既然你不想當兵,那不如在家老老實實種地。

    韓信也非常慫,在面對別人欺負的時候不敢反抗。

    韓信有一回遇見一個屠夫,這個人讓他從自己的胯下鑽過去,他他還真鑽。

    太丟人了!

    最終,韓信還是走上了當兵的路。

    秦朝末年,當項家軍來到韓信家鄉的時候,他開始加入軍中。

    還真不錯,很快當上了一名下級軍官。

    可是韓信不滿足,他認為自己不應該只當一個下級軍官,他有更大的能耐,可項羽並不認可韓信。

    於是韓信來到了劉邦這裡。

    沒有人比劉邦對韓信好。

    人們都說劉邦是個流氓,是個無賴,但是劉邦能給別人想要的東西,這些東西包括榮華富貴,包括信任和重視。

    韓信剛來到這裡的時候也不被重視,但是很快他被蕭何挖掘了出來,並且推薦給了劉邦。

    劉邦對自己的老戰友蕭何是無限信任,既然蕭何推薦了,那麼他也就把韓信當成了一個不世出的天才。

    韓信在老家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負,在項羽那裡只能做一個低階軍官,整日鬱鬱寡歡。

    沒想到在劉邦這裡,還沒有經過實戰的檢驗,劉邦就決定讓韓信當大將軍統領三軍。

    韓信所要求的一切,無論是權力還是榮耀劉邦全都給他了。

    面對劉邦的知遇之恩,韓信怎麼不感動呢!

    怎能不願意幫助劉邦去打天下?

    這是他對劉邦對他認可的一個最大的回報。

    如果沒有劉邦,韓信可能一輩子最多也就做一個下級軍官,然後很可能在萬馬軍中灰飛煙滅!

    韓信殺掉龍且之後,項羽感覺到了韓信的威脅,於是派人離間韓信。

    韓信並沒有聽從項羽的建議,而是跟項羽的使節反覆強調,劉邦待我不薄,我不能反叛於他。

  • 6 # 小生不乖

    韓信的心態是一直在變的,每遇升遷他會安定一陣,久不升遷他就會有想法。韓信在項羽的營下,沒有受到重用,跑了。韓信來到劉邦這裡,開始也沒受重用,他又跑了,是蕭何追他回來。韓信在劉邦這裡做了大將軍,很認真打了幾年仗,建功也很多,有想法了,想做王,劉邦無奈也封了他做齊王。

    項羽派武涉去遊說韓信一起來三分天下、蒯通勸說韓信自立於劉邦,正是韓信做齊王還不久、對劉邦的忠心與情義最為熱忱之時,即便這時韓信的心裡也是有保留的,這時這兩個人的說辭都沒有產生大效果,但如果他們在半年之後再來誘導一番,可能又是一種狀況。半年後,韓信已經得隴望蜀想把他家鄉所在的楚地也收到自己的地盤內,劉邦就是用大家一起來分項羽的地盤把韓信約過來一起打項羽的。

    打敗項羽後,韓信的軍隊就給劉邦收回去了,把韓信從齊王改封楚王,後來又廢了楚王,只封一個淮陰侯,這對君臣越來越不好做了,韓信的心態肯定也是要跟著變的,忠心曾經是有的,反心最後也有了。

  • 7 # 挖了恐龍侃歷史

    第一: 楚漢爭霸之際,韓信對於劉邦的功業之大,天下皆知,用蒯通的話說就是: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而在楚漢之間即將決出勝負的時候,韓信就成了關鍵,蒯通完全看懂了天下大勢,直接告訴韓信:當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就是說,劉邦和項羽的命都在韓信的掌握中,幫助劉邦則項羽敗,幫助項羽則劉邦敗,不如兩不相幫,就可以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蒯通並不是項羽的使者,也不是奸細,他是真正在為韓信謀劃。但韓信完全拒絕了這番決定天下大勢也決定自己命運的建議,最終幫助劉邦擊敗了項羽,使得劉邦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那麼,為什麼韓信不肯背叛劉邦而三分天下呢?

    第二: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士”的階層,往往非常重視氣節,而在諸侯爭雄的時代,各個國家也是以優厚待遇延攬這些人才以為己用,甚至以“國士”待之,就是舉國尊奉之意。這些人也是士為知己者死,為君王效死命。典型的就是刺客豫讓,說智伯“ 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最後悲壯地為之送了命。秦漢之際,雖然時代已經變化,但這種“國士”遺風猶在,韓信就是深受這種遺風影響的一個人。小時候受恩於漂母,受到蕭何的大力舉薦,都不忘回報。特別是劉邦,不追究他當逃兵的罪責,在蕭何的大力薦舉下,直接拜其為大將,重用他,韓信認為劉邦是以“國士”待他的,所以也要以“國士報之”。所以韓信自己向蒯通袒露心聲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這一段話就是韓信內心的真實寫照。韓信的信仰是做一個有氣節的國士,要以國士回報劉邦,這就是韓信為何不願意背叛劉邦的根本原因。

  • 8 # 來聊歷史吧

    韓信幫劉邦是項羽助攻的,韓信原是投靠項羽的,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是軍事奇才,他多次向項羽獻計,項羽都不理會。既然在項羽那裡得不到重用,他便去投靠劉邦。

    剛到劉邦那裡,劉邦也沒重用韓信,只讓他做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官。後來韓信與蕭何交談,蕭何很欣賞他,多次向劉邦舉薦韓信,但劉邦依然沒有重視韓信。韓信看在劉邦這裡也得不到重視,於是選擇逃跑。蕭何看韓信跑了,來不及跟劉邦說,連忙去追韓信。劉邦以為蕭何也逃跑了,很生氣。等蕭何追回韓信,劉邦看蕭何如此看重韓信,於是在蕭何的勸說下,升壇拜將,正式拜韓信為大將軍。

    拜將之後,韓信跟劉邦說起過項羽的為人,大致就是說項羽剛愎自用,不得人心,而他在三秦的封王更是被秦人所憎惡,劉邦應當向東起兵,攻三秦的屬。劉邦對韓信言聽計從,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方略。

    短短几年時間,韓信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齊國平定之後,上書劉邦要做代理齊王。劉邦乾脆封他為真齊王。當時韓信處在舉足輕重的位置,項羽和劉邦他幫誰,誰就可能贏得天下。項羽派武涉前去遊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齊地。韓信拒絕說:“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

    齊人蒯通看天下大局舉足輕重的關鍵在韓信手中,於是也來勸說韓信,說他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險。但韓信猶豫不忍背叛劉邦,又自以為功勞大,劉邦不會來奪取自己的齊國,於是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

    漢五年,垓下決戰,楚軍大敗,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雲:“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十萬軍隊被全殲,項羽逃至東城自刎而死。

    至此,楚漢戰爭以劉邦勝利結束。可以說沒有韓信,劉邦不可能獲勝。韓信感謝劉邦的知遇之恩,在楚漢相爭中盡全力為劉邦取得勝利。他明明可以自立為王,卻不忍背叛劉邦,最終自己落的被滅族的下場。韓信是個軍事奇才,但在政治上卻很幼稚。而項羽與其說是輸給了劉邦,不如說是輸給了自己。多少人才在他手下得不到重用,韓信就是其中一個。他的傲慢趕走了韓信,也將自己推入了絕境。

  • 9 # 安康

    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韓信是感恩劉邦的,劉邦待他不薄,特別是韓信落魄被蕭何說服,投劉邦,劉邦拜他大將軍,面子裡子給足了!面子,對他們而言,比命還重要得多!,

    二,當時,劉邦項羽僵持假設幫項羽,別忘了,韓信一開始是投項羽的,在劉邦這裡得重用,轉手再投項羽,這不是有病!?好馬不吃回頭草啊!韓信丟不起這臉,現在的韓信,可是一方諸侯可以稱王的!

    三,韓信長期,聽命劉邦,劉邦也給予他充分的信任及後勤保障。與劉邦手下高管,比如蕭何,都有交情。劉邦得天下,滿朝文武韓信都有交往。項羽得天下,滿朝文武都不熟,稍微熟悉點的都有仇。任何人處在韓信位置,都會選劉邦。

    四,劉邦當時勢大,項羽殘暴,然後剛愎自用,身邊人,連他亞父都心生間隙。所以稍微看長遠一點,都會知道,項羽得天下的機會,不大。劉邦給人,得道多助的感覺,所謂人心所向。韓信作為軍事天才,這點他看明白了。

    五,劉邦表面禮賢下士,充分放權下屬。前期劉邦性格也不跋扈,甚至他登基做了皇帝,也和昔日弟兄吃喝打鬧,禮官還要多次提醒,注意體統。這樣的皇帝,給人感覺就是,能信得過。項羽殺性重,也濫殺,性爆,衝動,這樣的皇帝,太沒有安全感了。

    六,韓信也不是沒有想過自立,但他喜歡軍事。他就是想做一個純粹的將軍,他佩服蕭何類的內政管理,他也清楚自己缺乏這點。所以如果自立,他缺乏蕭何這樣的一群人,而劉邦有。作為軍事天才,他非常明白,自己能戰無不勝,很大程度是,後勤供應給力。自立,就沒有這個優勢了,管理齊地,又沒有能幹,信得過的文臣,如果蕭何幾人勸他自立,並輔助他,他多半就自立了,但是蕭何明確要求,效忠劉邦。

    七,至於兩不幫,那更是下下策。劉邦項羽無論誰勝敗,或者誰都奈何不了誰雙雙收兵,最後,都會與韓信結下死仇!前面說了,韓信可以打天下,卻無法,治理天下,所以他自立乏力的話,就只能選擇幫一個。

    以上就是,幫劉邦的原因。

  • 10 # 六六談古今

    而他之前對項羽很是敬重,特地去投奔項家軍。屢次進言沒有得到認可,結果項羽只讓他當了個執戟郎,就是貼身祕書。自負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他感覺收到了莫大侮辱。就離開了項羽,投入了劉邦的大軍。

    後來在楚漢大戰的關鍵時期,項羽派武涉前去遊說韓信。勸說他幫項羽,一起對付劉邦。並分析當前時局的利與弊。表達的意思是如果項羽失敗,那劉邦就會收拾韓信,還不如反漢投楚,一起共創大業。韓信的原話是這麼說的“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就是說我當時在項羽手下乾的時候,只給我封個執戟郎,自己的才能沒有發揮,自己的進言沒有采納。現在跟了漢王劉邦,對我推心置腹,委以重任,把自己身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我穿,把自己喜歡吃的美食食物讓我吃。他親近我信賴我,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變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回遷房屬於什麼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