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北東方朔

    清朝是等於再造了一箇中華帝國,要知道整個東亞大陸過去是四分五裂,明帝國完全沒有那個實力去統一西藏和新疆以及漠北的地區

    拋開思想創造力來說,清朝應該是封建王朝最理想的狀態,遊牧民族被佛教懷柔閹割,吐蕃族宗教勢利被上層牢牢掌握,新疆的準格爾被滅族,整個東亞大陸四海統一。

    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是近現代才提出來的,過去的中中國人只知朝廷,天下,是極端愚昧落後的。如果按照明朝發展到現在來說的話,我們國家沒有這麼好的外界環境,清朝把周圍的遊牧民族,高原民族,西域的各個部落整合在一個大的大清國的框架下的,留下了北邊的最大的威脅老毛子(歐洲文明,傳統的東亞秩序已然改變)

    明朝和清朝最大的不同是在於民族創造力之上的,兩者都自稱中中國人(這是肯定的,他們已經接受漢化的生活方式),滿族人打壓漢人的創造力,清朝時期的中中國人要比之前的任何一個時代更為愚昧。清朝激發了中中國人骨子裡的奴性,讓四億中中國人處在半飢半飽的狀態,華夏大地一片死寂。清朝大而強,是一種粗壯愚昧的征服,明朝則是小而精緻,有一種讀書人的文質彬彬。滿族和漢族從來都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這一點從宋朝就已經奠定基礎,兩者之間的統治從來都是兄弟鬩牆的鬥爭。

    明朝的話,中國可能會走日本模式,皇權和文官系統過於孱弱,下層百姓有著極大的思想覺悟,可能會受西方衝擊,自下而上的變革。清朝比較穩固,統治根深蒂固,結果我們大家也都見了(詳情翻查近現代史)。

    滿族人做了該做的,如果不防漢族人暴動,整個中國就是一團散沙,他至少把一個完整的中國交給北洋軍閥(包括外蒙古和新疆、西藏),至於割的那些地,也是當時測量不準,沙俄老毛子鑽了清王朝的空子,把中國徹底精簡了這個樣子。清末攝政王和王爺沒有幾個當漢奸的,除了溥儀和他的弟弟(被日本人利用,確實可惡)。國力不允許,統治階級的腐朽不應該怪罪於一個民族,傳統的封建王朝就是打不過西方列強和工業文明,我們中國人應該理性的看待這一點。

    滿族人從來都是以中華自居,說明我們漢化的還比較徹底,他具備一個漢人王朝基本應該具備的特徵。但是封建統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會越發禁錮人的思想,維繫自己的統治基礎,也許是清朝的統治過於穩固,才帶來了這轟轟烈烈的一百多年的歷史。明朝則是有創造力的,漢族人確實有能力,有本事,但是軍隊和統治腐朽,卻無力捍衛自己的文明成果,這也是一種悲哀。

    現在的我們應該感謝清朝,反思清朝,要是明朝那樣,我們的藏族同學,維吾爾族同學,甚至蒙古族同學可能都算是外中國人了。清朝固然愚昧,但是清朝確實盡了最大所能去保護中國,鴉片戰爭,二次鴉片戰爭都是清王朝拿出僅有的國力去和西方打。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推翻和革命是和他鬥爭的最好方式,直到最後的退位詔書也是以中華自居。

    西方列強的強大和野心勃勃凸現了當時中國的孱弱,這和民族扯開關係,國情要求我們就是要去學習,去發揮創造力,最後我們走上了共產黨的紅色道路。我們國家現在確實要有清朝的手腕維護民族團結,明朝的科技和創造力參與市場競爭。

  • 2 # 歷史紫陌閣

    客觀來看清朝沒有影響中華的根基,在一些方面清朝還有所進步,但有些相對明朝來說也有不足。如果明朝來管理的話,可能是會比清朝好點。

    我們也知道清朝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清政府閉關鎖國的政策推行了二百年。

    明朝制度要比清朝開放一些,對海上貿易更支援,因此明朝當局的話首先中國的貿易格局會不一樣,相對更開放一些。

    明朝雖然有的時期有閉關鎖國的政策,是因為海盜的猖獗,而且明朝是支援對外貿易的,政府是大規模外出航海,出名的鄭和下西洋我們也是老少皆知的。隨後為了防範海寇才實行海禁。

    明朝初期雖然有海禁政策但是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而且與之有對應的開放政策。才造就了領先世界的鄭和船隊。同時帶來各個國家間很多物質和文化的交流,其影響延續至今。

    明朝的對外開放政策大大改變了我們今天的生活。一大批與我們今天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農產品都是在明朝引進的。例如,玉米、甘薯、土豆、花生、向日葵、辣椒、菸草等等。

    明朝後期的開放政策,西方的傳教士來到了中國,這一時期的傳教士對於東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一批西方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非常及時地來到中國。

    明朝也主動派遣使團到鄰近各國訪問。東到日本、高麗,西到波斯灣、紅海一帶,北到蒙古大漠,南到南洋諸島。只有不斷的交流融合外來文化,共同進步才不會落伍。

    比如我們今天的中國還是之前的中國嗎?這才是泱泱華夏。而我們看現今的北韓,因為對外貿易、交流很少,導致與其它一些國家有著一定的落後。而明朝對比清朝,一定程度上是支援對外交流的,要是換做明朝管理的話,相信會有和清朝不一樣的結果。

    不過清朝是沒有影響中華的根基的。儒家是思想對中國的影響是根深蒂固,而清朝還加強了。

    但是清朝一定程度上將明朝的專制文化繼續發展,推進達到頂峰。導致中國在思想文化上陷入僵化。發展停滯,不思進取。

    如果以領土來算,平心而論,清朝對於我們現在的領土方面還是用一些功績的。領土方面,因為清朝在現在的東北起家,所以東北地區劃入了清朝的實際統治區域。

    因為清和蒙古聯姻,並且從康熙到乾隆徹底揍翻了準格爾汗國,所以導致整個內外蒙古收歸統治範圍,然後就是收新疆,成為西藏地區明面上的統治者,收臺灣等。這是領土方面的功績。

    不過領土方面也有很多不足。港澳從清朝手中丟掉,臺灣被割給了日本。丟澎湖列島。

    丟掉了外東北,導致吉林省失去出海口,另外丟掉了有戰略地位的庫頁島。丟掉了新疆的部分地區,導致目前新疆幾近無險可守。

  • 3 # 鬼影問道化真身

    大明洪武皇帝,少時歷經苦難,一生致力於恢復華夏正統文化。洪武帝建立大明後,一方面著手恢復中原文化,另一方面他對官員貪腐、法度不嚴的行為深惡痛絕。因此,明朝綱紀嚴明,不留餘地;明朝無論是執政還是執法都十分嚴格,不會容忍任何灰色地帶,也不會顧及任何人情世故!

    明朝後期,朝中官員拉幫結派,結黨營私,此時明朝嚴格的綱紀,不但不能維繫明朝的正常運作,反而成為了貪官汙吏壓迫人民的工具。因此,導致了天下大亂,大明也因此痛失國祚!

    清朝畢竟是由邊緣勢力創立的朝代,因此,一方面清朝為了安撫和拉攏天下各大勢力,清朝不可能象明朝一樣做到綱紀嚴明,清朝必須凡事有度,必須處事留有餘地;另一方面,清朝出自邊緣勢力,不可有明朝那樣講究,清朝無論是執政,還是執法都具有相當的靈活性。

    恰恰是清朝的不嚴謹和靈活性,給中華文化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使得中華文化更加樹大根深,枝繁葉茂。

    1,從文化傳承上說,清朝並沒有創新,而是明朝文化丶制度的一個延續。

    2,從文化發展上說,明朝做的事,就是給中華文化正本清源。而清朝做的事,就是給中華文化培土、澆水丶施肥。

    總的來說,倘若由明朝一直把持中華文化,也許中華文化會更純正一些,但是卻不會變得更加樹大根深,因為明朝太過嚴厲,而文化發展恰恰需要相對寬鬆一點的環境。

  • 4 # 大道至簡T2

    清朝影響了中華的根基,浪費了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三百年(17世紀到19世紀)

    滿清是以異族征服者入主中原竊居神器,本質上追求的是永遠統治中國,在當時就是永遠統治沒人,採取的方式是故意排斥先進科技,愚民弱民。僅舉幾例,康熙學了傳教士教的數學和幾何等,就到此為止,清緬戰爭打得關外騎兵不敢打下去,回來堅決要求乾隆仿造煫發槍,被乾隆否決了,目的就是要以騎射對付沒有先進武器的漢人,清末留學生只能在日本看到明代的《天工開物》,一本工具書在滿清被禁燬,類似的例子還很多,更惡劣的是還會偷偷刪改。

    明朝時雖然科技已經落後西方但差距不大,西方的火炮火槍明朝工匠立即仿造還有創新,和西方殖民者幾次海戰都贏了,荷蘭人也被趕走了,思想也不保守,從澳門買紅衣大炮,引進洋炮手等等,這些在滿清期間都是沒有的,至少要到1840年以後,此時距離明亡200年了。

    如果明朝來管理,江南有極大可能跨進資本主義階段,甚至君主立憲制也能實現,中國的發展完全能夠趕上時代。

  • 5 # 風泉有清音

    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極大地刺激了人們追逐金錢的慾望,金錢顯示了超乎尋常的魅力,它再不是被人們鄙視的東西,而成了了世人眼中豔羨的“孔方兄”。

    這股利慾的潮流還侵蝕了往日溫情脈脈的倫理規範,使得世風日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倫教綱常蕩然無存,王丹丘在《建業風俗記》中描述:“ 嘉靖以前,人們遵禮循法,年幼的看見尊長的,都還彬彬有禮,然而如今禮法卻蕩然無存,甚至敢與長輩抗衡並列,還有騎驢見到尊長連驢也不下的。”在南方,濃郁的宗法觀念也遭到了破壞,相互殘殺之事時有所見。萬曆時的《常熟文獻志》載有八條惡俗,都是父子兄弟叔侄相爭相殘的親情。正如顧炎武所說的:“父子各異,情如路人,兄弟相戕,仇如寇敵,不以為奇,恬不為怪。”

    明代世風的變化,反映在思想意識上,則表現為對個性的張揚,出現了驚世駭俗的言論以及桀整不馴的文人。李贄將“好貨”、“好色”與“勤學”、“進取” 相併列,作為人所“共好而共習,共知而共言”的邇言,喊出了市井小民的心聲,所以能夠風靡大江南北,引得從慕者如痴如狂。直到李贄受迫害而死,山西陽城舉人王仁甫猶恨與李相識已晚,囑子熟讀其書。馮夢龍鼓吹惟情論,他說周文王喜好《關睢》之詩,呂尚掩面斬妲己,孔夫子納妾等,表明聖賢也有情色之心,真可謂動天地、泣鬼神、驚聖賢之論。袁巨集道“ 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讓人耳目一新。《牡丹亭》、《金瓶梅》等小說的問世,都是這一時期世風的再現,道出了市井小民的苦辣酸甜。

  • 6 # 文青聊史

    我尋思清朝做什麼了?是讓全國退耕還林了,還是大力推行宗教了?就連滿語都沒有全國推廣,都沒有,制度還是以前的制度,只不過換了一個朝代而已。

    不可否認,清朝確實是把最後一個漢人朝代給推翻了,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導致很多人對他有一種莫名的牴觸感,但是我們要清楚清朝到底做了什麼再進行評價。

    就如前面所說,滿清在入關之後並沒有對當時的格局造成什麼影響,管理國家的依舊是還是那一套四書五經,體制還是之前的體制,並沒有用滿清的方式來管理。

    可能你心裡還是有點牴觸,認為如果明朝延續下來一定會比清朝強,但真的是這樣嗎?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滿清入關之後並沒有對北韓有什麼影響,北韓沿用的還是明朝那老一套,結果怎麼樣呢?

    就是北韓最終整體比清朝還要落後。所以對於“滿清誤國”“滿清毀壞中華根基”這類說法是十分不屑的,為何?因為他們看到的都是表面。

    都說如果明朝延續下來一定會更好,那我們就從領土面積和制度來對明清這兩個朝代進行分析,看看清朝是不是真的毀了華夏根基。

    明清兩朝領地對比

    明朝的土地面積雖然不小,但是廣大集中在了中原地帶,也就是漢地十八省,邊緣的新疆西藏蒙古和東北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管理的,這也就造成這些地帶防禦薄弱,因為人口都集中在中原和南方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沙俄進行進攻,這些地方必然是最容易失守的,秦始皇的長城就可以再次派上用場了,難道後期還要再憑藉這長城來抵擋西方列強嗎?

    而清朝呢,現在我們領土面積就是清朝在丟失了外東北、外蒙古以及其他的領地所剩下的,就憑這個我們都能進行世界領土面積第三,縱然清朝確實因為一些失誤丟掉了一些領地。

    但是!如果是明朝延續下來的話,恐怕現在的領土面積只會更小,看到這,你還覺得清朝毀壞了中華根基嗎?

    明清兩朝制度對比

    在制度上兩朝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清朝的制度是建立在明朝的制度之上,也就是滿清入關之後遵循的還是漢族的制度,但同時也在原先的制度上進行了細小的改變。

    為了加強皇權從而建立了軍機處,這應該算是在錦衣衛制度上的改變,還有極大的削減了太監的權力,避免出現明末的情況,這些看起來是有所改變,但其實又沒有改變什麼。

    如果清軍在入關之後建立清朝實行的制度跟明朝的完全不一樣,那說滿清誤國也是能說得通的,但關鍵就是清朝所用的制度就是抄襲明朝的,只不過有了明朝這個教訓之後更加完善了。

    簡單來說就是制度還是原來的制度,但執行人卻從漢人變成了滿清,其他沒有不同,僅此而已。而如果明朝真的挺過了清軍入關,那麼他們就一定會完善制度嗎?

    結語

    總的來說就是明朝也好,清朝也罷,都證明了封建專制雖然對君王有利但是對百姓無利,西方列強的侵略雖然讓我們忍辱負重,但這同樣是一個經歷的過程,也正是這次經歷才讓我們中華涅槃重生,不是嗎?

    我們要做的就是正視歷史,而不是帶著偏見去看,用不同的心境去看史書帶來的感覺是不一樣了,最後給大家分享一段摘自柏楊先生《中中國人史綱》裡面的一句話:

    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我們以當一箇中中國人為榮,中國——我們的母親,我們唯一的立足點。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國的王朝,所有的國,都是中國的另一種稱謂。

    關注文青,我們一塊聊聊歷史那些事~

  • 7 # 日月之行星河燦爛

    明朝有能力拓展海外殖民地卻缺乏進取之心,只樂的賠本的朝貢貿易。種種機緣巧合,明亡滿清殖民政權撿漏上臺,剃髮易服四庫全書文字獄,天之驕子淪落為亡國奴,荼毒中華近三百年,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老天爺對中華文明的懲罰太殘忍了,中國人當自勉,知恥後勇復興中華。

  • 8 # 艾詩塔

    假設是都說不好。明清兩個王朝都有一個共同致命問題,八股取士把人民的思想禁錮在八股文裡面,恪守祖宗之法不可變。不解放思想換作明朝也一樣衰敗。不過也有不確定點,因明朝後期有隆慶開關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著作,說明思想有一定的釋放。

  • 9 # 遊客351478

    不會更好,只會更差。明朝對領土完全沒有進取心,熟悉明朝歷史的人就知道,明憲宗之後明朝的領土開始大面積縮水,對北方遊牧民族和東南倭患只能被動防禦,如果由明朝一直下去,到西方入侵中國時,明朝領土只能維持漢地18省。清朝即便滅亡,至少也保證了新疆蒙古(包含外蒙)西藏東北的屬於中國領土的主權,明朝很難做到。。

  • 10 # 東來閣公爺

    不幹管是誰,開疆拓土一寸土地嗎?都是沿襲大清朝的。應該是,大清朝奠定中華根基。開疆拓土1300萬平方公里疆土,發展四億多人口,爭服和解56個民族,收復臺灣,康熙詞典沿襲發展了中華文化。沒有大清朝的根基就沒有現在的中國。

  • 11 # 仁青品史

    不會,可能會更差!

    拋開大漢主義思想和極端民族主義來說,清朝取代明朝在某些方面還是進步的。

    崖山之後無中華,這話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

    當宋朝末年,為了和外族爭奪道義上的正統性,宋朝嘗試著將原本本禁止為異端學說的程朱理學慢慢從文化的垃圾堆裡撿出來,拋棄傳統儒學經典,開始了中華歷史上以禮殺人,以禮扼殺婦女和人性的開端。

    當蒙古人滅宋之後,對大宋皇室和文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羞辱。在長達近百年的野蠻統治中,漢人不允許進入權力之眼。但在利益面前,一些沒骨氣的文人開始投機鑽營,匍匐在蒙古人腳下求爺爺告奶奶地巴結討好,就是弄一個差事。也就是在此時,流氓時代正式誕生了。你看看元朝裡的文化,竇娥冤等戲曲裡流氓慢慢主導世界。等到了明朝,水滸傳歌頌的不就是一群地痞流氓,強盜黑社會嗎?像李逵、王英、宋江、杜二孃,甚至林沖,那個不是欺軟怕硬?殺人如麻的反人類呢?這也能算英雄嗎?這當然和明朝文化分不開。

    明朝在取代了元朝之後,不但沒有廢除元朝的流氓文化,而且還在此基礎上變本加厲,不但承認元朝為正統,還開始了海禁、八股、戶籍、錦衣衛、大誥等一系列滅絕人性,禁錮思想和閹割文化的行為。當然,這在前期有利於皇室穩定,符合老朱家的利益。但長期來看,將存天理滅人慾,將妻妾成群並和自己兒媳婦有著不論關係的朱熹捧上神壇,是朱元璋時代最大的錯誤。但這些東西對明朝統治很有效果,就像吸毒一樣。有了第一口,從此就順理成章了。所以,到了土木堡之變以後,皇室和文官集團因為利益之爭而進行了殘酷的鬥爭。在這場以國運為賭注的內鬥中,文官集團贏了。從此之後,她們不但把控了朝廷,還控制了最賺錢的海上貿易,併為了利益偷稅漏稅,勾結土匪,毒害皇帝。但當年朱元璋和朱棣誅殺百官時,不會同情別人,這就是因果報應。

    到了明朝末年,滅明朝的不是小冰河時代,不是李自成,也不是滿人,而是明朝自己。短短兩百多年,500次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已經把明朝耗得差不多了。農民為什麼起義,因為他餓。為什麼餓?因為上層太貪婪了。真正為清朝奠定製度基礎和治國理政方針的還是明朝的大臣。

    清朝不但繼承了明朝幾乎所有的制度,還任用了水太涼、頭皮癢、我沒錢等一大批明朝高階文官,以及像吳三桂這樣的高階武官。當三千道士下山抗清,血戰沙場時。已經有萬名居人連夜剃光頭髮上京趕考了。不要罵明朝的文人沒骨氣,不要罵明朝文人無恥。因為在利益面前,在幾百年的理學崇拜面前,皇帝要的就是奴才,而不是有真正有骨氣的人。她們要的是江山,而不是中華文化寶典。

    明之後,中國古代正式進入了奴隸時代。唐宋元明清,越往後文人和官員下跪的越多。越往後對女人毒害越厲害,越往後文字獄越多。宋朝宋仁宗時期,能被稱為仁宗,中國四大發明,三個在宋仁宗時期誕生,二十年沒有戰爭,無為而治,文化思想達到了頂峰。但作者想說的是,只要儒家思想被扭曲,被閹割,被皇室利用,只能越來越差,這就是著名的黃宗羲效應。

    明朝末年,已經到了必死無疑的地步。如果再給明朝三百年的時間,中國的下場可能會比活了六百年的奧斯曼還慘。不但國土會被四分五裂,更可怕是在思想上。

  • 12 # 史事錄

    清朝不管怎麼說,多多少少對中國的歷史程序有影響。為什麼這麼說?

    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是導致封建經濟和政治發展落後的必然結果,所謂閉關鎖國就是嚴格限制對外交往,所以多少都對中國歷史程序有影響。

    明朝時期,中國的火器得到了較快較好的發展,而且還建立了以火器為主的精銳軍隊“神機營”,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明朝火銃、火炮、“火箭”、地雷的原型都已經出現了,而且開始在戰爭中應用了,成為明朝在軍事中重要的武器,而且明朝也不斷地改變火器的效能,在明朝時期中國的火器發展得尤為快。

    直到清朝的統治者認為騎射乃是滿清的根本,所以放棄了火器的研製與裝備。

    明朝時期的水師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水師。南明時期打敗西方國家,而且還向中國賠款。明朝從開國以來一直沒有放棄對水師的建設,如果明朝沒有滅亡的話或許有可能會建立起一支近現代的國防海軍。

    明朝時期主張對外開放,永樂時期,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加強與周邊的國家交流和學習。明朝中後期,社會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離成功卻遙不可及。

  • 13 # 以史為鑑漫浸生活

    如果明朝能夠比清朝更好的管理國家,就不至於有亡國的下場。封建社會家天下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制,毫無法治精神。明朝從朱元璋到宣德皇帝,創造了永宣之治。明成祖文皇帝朱棣,有“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輝煌,氣魄很大。但是明朝荒唐的皇帝不勝列舉,由盛轉衰的軌跡伴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持續發展。中華上國這種落後兩不自知的危機,持續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所以說無論清朝還是明朝,他們共同發展的軌跡就是以天下侍一人,這種落後的政治體制,這種愚弄人民的治國方式,勢必退出歷史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是農民,你會讓你的孩子學種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