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彼得的文史筆記
-
2 # 紅塵彌勒
毛澤東以戰略家的襟懷和視野去評判大漢少年才子賈誼,當然是具有高屋建瓴、殷憂啟聖的劃時代意義。
毛澤東一生很少如此直接的評論一個人,一件事。
五千年的滄桑變化、風雲際會在他老人家看來,也不過就是滄海桑田一渺然,萬事何曾履前番。即便是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樣的歷史巨擘,也都在揮灑之間談笑而過,風輕雲淡。
老人家不惜專門為他寫下一首七絕,也足見毛澤東愛才之深、悼才之切:
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
樑王墜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賈誼少有高才,頗負盛名。十八歲上,就以善文稱稀而見詔,常在君側,視為股肱,成為漢文帝頗為倚重的謀劃之士,並有望執振朝綱,匡扶凋敝。
可這賈生牢騷太盛、鋒芒太露,又不能處其短,掩其鋒,遭致一應重臣權相的排擠打壓,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後又被召回,出為樑懷王太傅。
後來樑懷王不幸墜馬而死,賈生深自悔愧,日夜哀傷,終日痛哭流涕,終於抑鬱成疾,不治而亡,年僅33歲。
賈誼雖然死的早,但他的名氣可不小,司馬遷甚至還將他和屈原合併列傳,同為不朽。
賈誼短暫的一生,卻留下了資政雄文,縱橫捭闔,淋漓峻拔,深為後世所稱道。計有代表作《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所遺辭賦皆為騷體,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
政治領袖的襟懷,遠納山海,一柱擎天作為一名政治人物,賈誼具有遠見卓識不假,談論起來,滔滔巨集論,不絕山海,治世名言,酣暢超邁。但他也存在一個致命的闕陋,那就是氣量偏狹,又不能處窮而致反,終至一生運蹇命促,過早凋落。
這和毛澤東形成天然的反差。
毛澤東之所以以賈生為例,為他專行闢篇,就是當時的黨內還有諸如賈生一樣的人物,急功近利卻又志大才疏,沒有遠闊的目力和處窮的襟量,也是在提示和警醒時人,我們共產黨人切不可做賈誼那樣的短命鬼,而要風物長宜放眼量,看透世界風雲的詭譎變幻,以錨定乾坤的智慧和定力,開創一個嶄新的美好未來。
所幸,我們生活在了毛澤東的時代,而不是如賈生一般促狹偏激,哭吊無憑。
蘇子瞻的《賈誼論》及歷史評價賈誼是歷史上的名人,也是一位曠世奇才。歷史上對於他的評價有很多。
我個人最喜歡蘇子對於他的評斷,頗有幾分道理。但蘇子又僅止是從君臣佐使的角度來論證,未免也過於偏狹: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 ,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 ,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 ,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 ,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
劉歆:“漢朝之儒,唯賈生而已。”
袁枚:“生不死,帝必用生;生用其所施,必遠過晁、董。而卒之天奪其年,豈非命耶?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過哀,思文帝之恩,惜樑王之死,蓋深於情者也,所以為賢也。”
魯迅:“惟誼尤有文采,而沉實則稍遜,如其《治安策》,《過秦論》,與鼂錯之《賢良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惟其後之所以絕異者,蓋以文帝守靜,故賈生所議,皆不見用,為樑王傅,抑鬱而終。”
-
3 # 元二使安西
簡單說,這句話是對賈誼倒黴職場生涯的一次小點評:人生起起落落多大點事兒,大可不因此鬱悶介懷,甚至鬱鬱而終。
樑馬墜馬是什麼典故呢?
原來,漢文帝時期,賈誼有大才,卻屢被大臣排擠出京,不過漢文帝還是一直惦記著他的才學,便將賈誼召回,任命他做了樑王太傅,也就是漢文帝小兒子樑王的老師,教導並輔佐樑王。
結果,賈誼上任沒多久,樑王卻墜馬而死。
這就好比《水滸傳》裡朱仝照顧小衙內,結果梁山等人想賺朱仝上山,便讓李逵摔死了才幾歲大的小衙內。
此等殘忍令人髮指的行徑,朱仝能怎麼辦?為小衙內報仇嗎?沒有,他只能含淚上梁山,因為他知道,除了上山,他已經沒有退路了,他的長官必然不會放過他,會追究他沒有盡到照顧之職。
因此,賈誼在惶惑和自責中,年僅33歲便鬱鬱而終。
不過,因為沒照顧好領導的兒子,或者說因為沒有處理好師生關係、家長同志要“師鬧”,這種事情讓賈誼很困擾,普通人想必也是如此。
這是什麼精神?這是革命的大無畏精神。
比起樑王墜王之事,毛澤東一生幾起幾落,數次沐血於戰火當中,卻面不改色、從容自若,這種大氣度、大胸懷,確實不是尋常人能夠比得了。
賈誼雖有才,但比起偉人之才,還是差太遠了。
-
4 # 小養趣看歷史
賈誼生命過於短暫,在世不足33年,一個文筆犀利、文采風流的政論文作家和辭賦家,他自古就是“洛陽才子”的代表人物。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唐代李商隱的詩《賈生》概括了賈誼的一生:他的才華,他的遭遇,最高統治者對他的真真假假……
毛澤東在讀史時也曾借李商隱的詩寫過一首《七絕·賈誼》:“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樑王墜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賈誼的輝煌:來得匆忙,去得也匆忙公元前200年,賈誼出生。他生在東周古都洛陽,這裡有濃濃的古文化氛圍,有深厚的河洛文化積澱,而封建文化專制主義的圍城尚未壘成,文化界的空氣還比較清新。賈誼的幸與不幸釀造於洛陽,成和敗決定於長安。
賈誼是洛陽人的驕傲。他少年早熟,才華橫溢,不僅過目成誦,而且多思善辯,特別是習慣於將家事國事天下事集合起來進行探索。18歲時,他不但熟讀詩書,而且長於思索,長於辯論,長於詩文。他的名氣很大,當時的河南太守吳公,“聞其秀才,招置門下,甚幸愛”。這位太守政績卓著,被漢文帝從洛陽提拔到京城做了廷尉。吳廷尉極力推薦賈誼,文帝就召賈誼為博士。
理性世界中的巨人:賈誼的三條建議看過賈誼《過秦論》的人都對其文采歎為觀止。其實,賈誼在漢興二十年後進行了冷靜的理性探索,他概括為“仁義不施”四個字。他在《過秦論》中向漢王朝提出了一條建議:要“得人心”,必須讓人安居樂業,不能“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更不能嗜殺戮。
賈誼的第三條建議是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這一思想集中在他的《治安策》中。這一建議,後來被晁錯進一步發展,在宣帝時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削藩鬥爭。賈誼有關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言論和建議,被以後的政治家接受,其實踐的結果,對於中央政權的鞏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精神世界的侏儒:性格決定他不可能東山再起賈誼在政治上的風光猶如一現的曇花,這有時代的、社會的、政治的甚至河洛文化深層次的原因。
長沙太傅不過是徒有虛名的閒官兒,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後,賈誼失望,甚至絕望,而且這些情緒長時間得不到化解。性格決定命運,賈誼柔懦的天性,決定了他既不可能有失敗了再幹的雄心壯志,又不可能採取以退為進的生存策略,他是精神世界的侏儒。
去長沙的途中,他來到湘水邊,想起屈原,奮筆寫出《吊屈原賦》,讚美屈原的高風亮節,同情屈原的忠而被毀,以屈原自喻,更感嘆自己的身世之不幸。到長沙後,他終日憂鬱,悲憫自己的不幸,陷入感情漩渦中不能自拔。
當了三年長沙王太傅,賈誼終於被調回長安。漢文帝沒有忘記他,卻也不想重用他,只不過將他看成有知識的御用工具而已,於是任命他為愛子樑懷王的太傅。賈誼受命後,兢兢業業地工作,但不幸樑懷王墜馬而死。賈誼認為沒完成任務,辜負了皇帝。他終日哭泣,竟有一年有餘,直到淚盡命絕。這位曠世奇才,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
-
5 # 韶華傾夢
“樑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一句出自於毛澤東的《七絕·賈誼》,整首詩為“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樑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毛澤東的詩詞中,有一些是對古詩文的引用,但是,更多的則是對原詩的改動。雖然詩中仍然會“用典”,但是改動後的意思和原意大不相同。有的詩詞中,就算是對一個字進行改動,那也會達到“畫龍點睛”,或是質的飛躍。
在毛澤東看來,當時就政論一道來看,世上就沒有人能夠超越得了賈誼。從中不難發現,毛澤東對賈誼是懷有高度讚賞和崇敬的。他曾稱讚賈誼的《治安策》是“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全文切中當時事理”。並且,毛澤東還向其他人推薦,建議他們有空也去讀一讀。
賈誼是西漢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在18歲的時候,就以博學能文著名於世,得到郡守吳公的賞識,並且把賈誼收為弟子。在文帝即位後,賈誼被吳公推薦為博士,掌文獻典籍。雖然賈誼不到20歲,但是卻以見時和議論得到他人的尊敬,被文帝所看重。不到一年,賈誼便被升遷為太中大夫。
在賈誼《過秦論》和《治安策》中,毛澤東更欣賞《治安策》。
《治安策》從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居安思危,痛陳盛世下潛伏的危機,直指西漢同姓王分封制之弊:諸王幼弱,可暫免為祟,但將來長成,國家必現“一脛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的尾大不掉局面。
對此,賈誼建議漢朝廷“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及早削弱其挑戰中央的能量。同時,賈誼還提出了匈奴侵擾、抗外不力、世風侈靡、仁義不施等種種弊端。所提措施,都有的放矢;有理有據,是真正的根據當時的社會形勢做出了針對性的策略。
因為對賈誼的欣賞,對賈誼能夠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端進行有效的建議,毛澤東才對賈誼鬱鬱寡歡,英年早逝感到惋惜。也因為如此,才有了《七絕·賈誼》中的“樑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的感嘆。
賈誼的遭遇,讓毛澤東感到不值,認為賈誼這麼一個有才華,而且能夠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卻因為墮馬這麼一件尋常的事而鬱鬱寡歡,實在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一定意義上來說,毛澤東和賈誼有相似之處,都是以為政治家、文學家,在政論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同時,毛澤東也是一個實事求是,能夠根據社會形勢做出準確的判斷,並且鍼砭時弊和做出有效措施和行動的實力派。
但就是以人為鏡,毛澤東和賈誼又有著很大的不同。毛澤東並沒有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感到氣餒,而進行所謂的妥協。相反的,毛澤東堅強不屈,迎難而上,越戰越勇。也因為如此,毛澤東的很多詩詞就像他的性格一樣,磅礴大氣,堅韌不拔,朝氣蓬勃。
-
6 # 空山簡史
導語:毛澤東主席曾經寫過“樑王墜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這樣的詩句。這句詩的出處和時代背景是怎麼樣呢?詩中引用的幾處典故又出自那裡呢?空山借邀請回答問題之機,就主席這首詩的用意、本義進行簡單分析。
一首是毛主席在青年時代初次見到好友羅章龍時,在送給羅章龍的詩中,主席寫道:“年少崢嶸屈賈才。”
毛主席對於賈誼的才華是讚賞的,對於賈誼的遭遇是同情的,對於賈誼一生未展平生抱負是惋惜的。
另兩首是毛主席建國後,在讀史的過程中有感而發撰寫的。其中一首《七絕·賈誼》詩中,就有問答中提到的這兩句詩。原文是:
“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樑王墜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縱觀全詩,毛澤東主席雖然肯定賈誼的才華,並對其自比屈原、懷才不遇的結局感到惋惜。但對於賈誼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古代文人所通常具有的愚忠、膽弱性格進行了強烈批評。
那麼詩中提到的“賈生吊屈原、樑王墜馬”的典故,歷史上又是怎樣發生的呢?
詩中的“賈生”便是指西漢初年的文學家賈誼。賈誼少年成名,才思敏捷。21歲就成為漢文帝時最年輕的博士。年輕人總有年輕人的毛病,成名越早,越容易激進衝動,恃才自傲,把握不好自己的命運。
賈誼針對當時的朝政時弊,提出了很多主張改革的建議,自然受到當時朝中權臣周勃、灌嬰、馮敬等人的排擠。漢文帝又是一個守成穩重的皇帝。鬱郁不得志的賈誼便被疏遠,貶謫為長沙王太傅。
賈誼在離京赴任長沙途中,經過湖南湘江時,因為自己的遭遇有感而發,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吊屈原賦》。湘江邊上,面對濤濤洪水,一個年輕的書生,仰天長嘯。百年前的屈原,因為楚國權貴的排擠,而投江自歿。面對吊屈投江處,年輕的賈誼通過憑弔屈原來抒發自己的怨憤之情。這就是前兩句詩的來源出處。
專門詳細介紹這兩句詩的出處,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後面兩句詩的典故淵源。
重新受到漢文帝啟用的賈誼,並沒有受到重用。而是被安排在離京城不遠的商丘一帶,任樑懷王劉揖的太傅。樑懷王劉揖是漢文帝最小的兒子,漢文帝十分寵愛他。賈誼在樑國兢兢業業,體察時政。可惜不久,賈誼隨樑懷王入朝覲見漢文帝時,不巧發生了樑懷王墜馬而死的意外事件。對於樑懷王的死,賈誼十分自責。認為是自己沒有照顧好漢文帝最喜歡的小兒子。
公元前168年,33歲的賈誼,在深深的自責和哭泣聲中,憂鬱而死。一代才子,黯然落幕。
賈誼的一生雖短,卻受到時人的高度評價。劉歆說“漢朝之儒,唯賈生而已。”
毛澤東主席更是高度評價賈誼:
“《治安策》是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全文切中當時事理”。
三、全詩散發著對於古代文人遭遇的同情與批判如果把主席的詩句用白話文解說一遍,就是:
年輕的賈生,才氣舉世無雙,無人可比。悲傷的賈生,哀怨自比,寫下憑弔屈原的千古文章。樑王墜馬實在不是多大事啊,哪裡用得著您賈生哀傷至死,空負一生絕學。
賈誼吊屈原,是同命相憐,更是兩位文壇巨匠的百年時空對話。兩人的才能相似,文化氣息相似,政治遭遇相似,所以司馬遷說賈誼是:“追傷之,因以自諭”。
毛澤東主席注意到了兩人命運的相似,並對兩人遭遇的歷史不公正性和多舛命運,表達了深深的同情和惜念。
樑王墮馬而死,是意外而死,本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事情。文帝沒有怪罪,沒有責備。賈誼卻在自責中萬念俱灰,鬱悶而死。或許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人格完美的執著所至吧。賈誼實現了他捨生取忠的愚忠信條,卻讓我們千年後發出無奈的感嘆。
-
7 # 泰山124453211
象毛澤東這樣博大胸懷天下能有幾人,在我們普通人的情感中,許多小事都能終身糾結。而偉人畢盡是偉人,當年兒子岸英為國捐軀,並沒有影響主席的正常工作。
賈誼雖然有才,但是隻是一個情深意重的文人而已,屈原投江,樑王墜馬對他來說都是難以解脫的靈魂之顫粟。
-
8 # 靜裡水聲1
賈誼是個古代特務,他謀殺了樑王,也造成了漢武大帝再也用不著他了,就鬱鬱寡歡,後來,就被滅口了。歷史說是鬱鬱而終。
-
9 # 飛光飛光
這是對賈誼多才而早逝的惋惜,也是對他胸懷不夠開闊的批評。
如果賈誼能夠積極樂觀一些,那麼他就可能東山再起,做出一番事業,留下更多好文章。可惜他英年早逝了。
樑王身份尊貴,但對國家的發展和文學的進步沒什麼大的貢獻。他墜馬了,這是一個意外,不值得賈誼為他過度哀傷。
由這兩句詩可以看出,毛主席評價人物不是依據身份,而是依據才能和貢獻。這是值得後人深思的。
-
10 # 飲馬長
因為漢文帝非常喜歡小兒子樑懷王,安排賈誼做樑懷王的太傅。賈誼太年輕,讓他隨樑懷王到樑國封地,避免在朝廷上與老臣發生矛盾,讓賈誼更加老練,也許有更深遠的安排,就象曹操哭郭嘉一樣,是準備為下一代安排的謀臣,可惜奉孝命短。如果樑懷王不死,未必是漢景帝繼位!賈誼肯定知道這一層,畢竟君臣相交甚深,賈誼才能文帝欣賞,不問蒼生問鬼神之事,便是暗示,因為鬼神乃祭祀之用,承大位必祭祀祖宗。樑懷王之死,賈誼覺得對不起皇帝重託,抱恨終身。
-
11 # 凱哥說史
七絕·賈誼
毛澤東
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
樑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這是最早發表於1996年9月版《毛澤東詩詞集》中的一首詩。共和國成立後百業待興,毛澤東希賢若渴,他從骨子裡欣賞賈誼非凡的才能和政治理想,於是,詩興盎然,寫了兩首關於賈誼的詩,這是其中一首。
就是賈誼做為樑懷王劉勝的太傅,負責照顧這位王子,後來樑王因意外墮馬而死,賈誼護理不周有責任,但文帝愛才不予追究,但是,賈誼卻充滿了自責而萬念成灰,抑鬱而死,年僅33歲的典故。
這是毛澤東對於賈誼這樣深受儒家“忠恕仁義”思想影響,愚忠而死的惋惜和批判,藉以表達身為國家棟梁之才本該以國為重,傾力報效國家而不要為它事所累的希冀和期待。
何也?皆因賈誼者,胸中百萬韜略也。文帝元年,賈誼進入大漢帝國中樞,就提出了亙古未有的建議:
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以立漢制,更秦法。
話雖簡單,寥寥數語,但實際上,這是對漢帝國規劃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然而,當時的文帝即使很欣賞賈誼,但是深感自己在當時的國家形勢之下,自己做不來,也做不好,就以根基淺薄、與民生息等等理由進行推脫,斷了賈誼的高瞻遠矚的建議。
而這樣的建議意見,最終還是得到了落實。在雄才偉略的漢武帝時代,“改正朔,易服色,行禮樂,崇儒家”,最終完成了影響中國兩千年的制度設計。
當然,如果僅僅是上述的靈光乍現,賈誼不足以為賈誼。
功也!兩篇策論謀定天下!賈誼的《論積粟疏》針對匈奴威脅與天下飢旱頻仍,提出了鼓勵農桑、增加國家糧食儲備的建議。
《治安策》和《過秦論》一樣,也是一篇美文,更是一篇雄文。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央與諸侯王的矛盾會迅速上升為帝國統治階級內部的主要矛盾。賈誼的文章不滑頭,不搞“大概率”,斬釘截鐵地講:諸侯王必定會叛亂!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提出瞭解決問題具體的方案。
他指出未來諸侯的謀反必然是“強者先反,弱者苟安”。並就此預言“吳、楚、齊、趙”是最大隱患,解決辦法就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就是多封諸侯王,但每個諸侯王能控制的地盤、調動的軍隊都必須少。多麼富有遠見的辦法,事實證明,漢帝國的其後50年發展充分驗證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是對待封國最為正確的方略。即使到了漢武帝時期,主父偃所建議的“推恩令”也不過是賈誼之策的翻版罷了。
神也!兩件大事蕩平身後亂!賈誼生命雖然短暫,但如神之舉,為大漢後世江山的穩固,僅僅通過其在世作出的兩件事,左右了大漢百年的基業。
哪兩件大事?
一是分齊為七;二是遷太子劉啟的同母弟弟劉武為樑王,同時擴大梁國地盤,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建立堅城,廣積糧草、兵器、軍隊。
這樣的兩件大事,在當時來看是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戰略舉措。但對身後的七國之亂產生了深遠的決定性的影響,成為平定七國之亂的先手和重要因素。
當時,齊地五國謀反,但齊國孝王突然反水,結果齊地五國先開始內鬥,一直沒能擰成一股繩。反過來看,如果沒有把齊分為七家,當時第二大國齊與天下第一大國吳,各幾十萬大軍,分別從東,從東南向關中進攻,大漢必將萬劫不復。
平定七國之亂,“分齊為七、樑國堅守、亞夫用兵”乃是三大關鍵。而早在20年前,一個叫賈誼的書生,早已為這場戰爭埋下了勝利的砝碼。
這就是賈誼,一代曠世奇才,讀罷此處,我們就不難理解同為偉人的毛澤東的無限惋惜與慨嘆了。
回覆列表
”樑王墜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來自毛主席詩詞作品《七絕·賈誼》
1、若理解這句詩,需要先了解毛主席詩詞作品的普遍特點。
毛主席在黨內鬥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坎坷中一路走來,他的詩詞即來自於他的人生經歷,也來自於他對歷史的研讀研判和深入思考。毛主席詩詞具有樂觀向上、大氣磅礴、悲天憫人、大愛無私的特點,洋溢著理想主義的情懷。那些小心思、小伎倆、小牢騷是詩人所摒棄的,比如“風物長宜放眼量,牢騷太盛防斷腸。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2、若理解這句詩,需要再瞭解毛主席對漢代歷史的評判。
1957年,毛主席在同有關領導的談話中曾說:”歷史上不是提什麼“文景之治”嗎?實際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維持,庸碌無能。從元帝開始,每況愈下。“從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對漢文帝的評價不高,守成之君碌碌之輩而已。但是毛主席對賈誼寫的《治安策》評價非常高。賈誼在毛主席眼裡是一代鴻儒、大學問家、大才子。賈誼的重農抑商、儒法一體思想,以及中央與地方、漢庭與北方、社會階級矛盾及補救措施等思想,對毛主席治國理政方面是有啟發的。
3、若理解這句詩,需要了解賈誼這個人。
賈誼天資聰慧,少年得志,20歲就成為漢文帝最年輕的幕僚。後賈誼被貶,又被召回輔佐文帝的弟弟樑王。一次與樑王一起去覲見文帝的路上,樑王不慎墜馬而死,賈誼因此自責,鬱鬱而終,時年33歲。
4、總結
”樑王墜馬尋常事“毛主席對文帝和樑王的看法很一般,庸碌守成之輩而已,死了就死了。”何用哀傷付一生“既是愛惜賈誼的才華,也對其沒有寬廣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而遺憾。
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