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北大荒”為何要退耕還“荒”?

    “北大荒”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承載著勤勞的中華兒女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提高生活水平等諸多願望的一個邊陲區域,當時很多軍人、工人和農民響應國家號召,在保衛邊疆、改造邊疆、建設邊疆的時代背景下,硬是將荊棘叢生、荒野遍佈、沼澤眾多的荒無之地,建設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成為響噹噹的“北大倉”,為維護中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從地理區位來看,“北大荒”處於中國的東北邊疆-黑龍江的東北部,北接小興安嶺、南臨鬆嫩平原,總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包含著三江平源、黑龍江的沿河平原以及嫩江流域的部分地區,由於歷史的原因,這裡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人跡罕至,保持著比較原始的自然生態景觀。特別是這裡地處世界著名的黑土帶上,厚厚的黑土、密佈的沼澤、充沛的水源,生物多樣異常豐富。

    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一段時期,我們幾乎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來發展社會經濟的,但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比較低下,而人口的發展又非常迅速,人們群眾的吃飯問題成為首要問題,於是向荒原要土地、向土地要產量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這個背景下,從1958年開始,國家開始陸續實施開發“北大荒”的戰略決策,在當時的歷史階段,開發“北大荒”的確為中國提供了更加充沛的糧食供給,這一點毋庸置疑。

    不過,人類的活動必須還要遵守自然規律,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或者破壞,可能短期內看不出什麼,但是如果放眼一個較長的時期,我們就能夠深刻體會出大自然對人類活動影響的反饋效應。拿“北大荒”來說,長期過度的開墾和開發,使得區域生態環境系統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很多都是不可逆的變化,最為顯著的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湖泊、溼地面積較上世紀50年代萎縮了近80%。湖泊對水資源的自然調蓄功能已經基本消失,溼地對區域水源、氣候的調節和保障作用也大大下降,環境承載能力逐漸下降,生態脆弱性日益增加。據監測資料顯示,上世紀末北大荒地區植被覆蓋率比50年代降低了12個百分點,平均年降水量要比50年代減少了將近180毫米,夏季平均氣溫升高了近2攝氏度。

    2、土地退化現象日益嚴重。原來這裡的黑土地土層可以深達50釐米至1米,目前大部分地區都在20釐米以下,有的地塊黑土地已經消失不見。另外,由於溼地面積的減少以及水資源總量的日益下降,造成植物覆蓋率也隨之下降,水土流失加劇,土壤沙化、貧瘠化越來越嚴重,土地的生產能力在持續下降。

    3、生物多樣性嚴重下降。原來依賴這裡豐富的水、草資源棲息的大部分野生動物,由於大面積的開荒,失去了棲息環境條件,大部分野生動物被迫遷徙到別處,有一部分不適應這種變化而死亡,生物種群和數量日益減少,生態平衡也被打破。

    4、自然災害頻發多發。由於區域水汽迴圈條件的改變、植被覆蓋度的大幅下降,加上水源涵養能力的持續降低,遇到長時間的降雨或者長時間不下雨,極易發生全區域性的洪水或者乾旱災害,不但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重大損失,而且持續降低了區域的生態承載能力,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出現了嚴重的矛盾和危機。

    從上世紀末,人們越來越發現治理和恢復“北大荒”自然生態的緊迫性和重大意義,從可持續性上來看就是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從人民群眾本身來看,是為了保障自身利益以及環境獲得感,將北大荒恢復好了,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受益的都是我們人類自己。

    那麼,對於北大荒的“退荒”,實質上就是退耕還林還草,但並非全部實行“一刀切”,而是根據實際區別對待,實行分類治理。

    一方面,對於北大荒區域尚未開發的荒地,堅決停止開發,有效遏制開墾的新增量。第二,對於不適合耕種的土地進行有針對性的還林還草還溼,比如河流、湖泊周邊的土地,坡度較大的土地,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嚴重區域的土地等。第三,重建溼地生態系統,重新規劃建立或者恢復溼地自然保護區,興建一批有利於調蓄水源的水利設施,同時著力構建可持續性的溼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在確保滿足農田用水的同時,又有效保障溼地生態安全。

    從以上相關措施,我們可以看出,將北大荒退耕還林還草還溼,是基於重建和恢復這個區域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出發,在保障必要的農業生產土地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產出規模的基礎上,對於那些不適合耕作的土地進行分步驟、分割槽域差異化處理的有效手段,是對土地進行修養生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

  • 2 # 星球上的科學

    北大荒地處中國東北部,具體是指黑龍江省嫩江流域、黑龍江河谷、三江平原的廣大貧瘠土地。東北地區是世界上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土地非常肥沃,但這片土地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耕種,導致了千里之外都是廣袤的荒野,於是被人稱為“北大荒”。

    後來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中央大力推進東北墾荒,時至今日,東北也早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不過進入21世紀之後,中央又開始在東北實行退耕還林,將部分耕地重新恢復成為森林和溼地,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是“北大荒”呢?

    這要從清朝時期說起,在清朝,東北地區被視為“龍興之地”,不允許漢人自由進出東北,而清朝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40多年,修建了一道總長達1300多公里的“綠色長城”——柳條邊,因此在清朝的封禁政策之下,廣袤的東北地區就成了一片人跡罕至的地方。

    直到清朝末年,清朝廢除了封禁政策,允許中原民眾進入東北地區,導致了東北地區的人口總數逐年增加,到了1910年,東北地區的總人口已經達到了1800萬人。但位於東北地區北部的北大荒由於受到西伯利亞寒流的影響,冬季漫長而又寒冷乾燥,可以說是一片不毛之地。

    自建國之後,人口日益增長,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中國決定開發北大荒。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的十萬轉業官兵在東北三江平原的亙古荒原上發起了“向地球開戰,向荒原要糧”的偉大壯舉。不得不承認,北大荒的開發建設對於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相當於中國的一個大型糧倉。

    有資料顯示,北大荒共有耕地4300萬畝,每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400億斤以上,這個資料按照人均每年消耗400斤糧食計算的話,北大荒可以解決1億人的溫飽問題,在其中大豆的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30%,玉米產量佔全國的45%,稻米產量佔全國25%。

    自20世紀末,國家開始了重大調整,決定恢復北大荒的生態環境,實現退耕還林。

    為什麼開始恢復北大荒,實現退耕還林?

    由於人類活動的頻繁,對北大荒無限制的開墾、排水以及捕獵等等,使北大荒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水土流失嚴重

    在北大荒的開墾過程中,累計開墾出200萬公頃左右的耕地,修建100多個農場,還大規模地種植了水稻、高粱等農作物。而這些耕地面積逐漸的蓋過了原有的森林、草甸、溼地等面積,讓黑土地變得千溝萬壑,加劇了水土的流失。

    據統計,北大荒黑土地的地表層,每年都在以近1釐米的速度流失,而且原本近1米的黑土層,如今已經不到40釐米了,部分土層也都出現了黃土特徵,甚至還有一些地區出現了沙化現象,如果再這樣下去的話,估計再過幾十年,我們將失去整個肥沃的黑土層。

    2.生態問題日益惡化

    在北大荒的開墾過程中,已經有近一半的森林和溼地消失,大量的野生動物失去棲息地,或被捕殺,或被迫遷徙他鄉,導致一些珍稀動物如梅花鹿、東北虎等幾近滅絕,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破。

    隨著北大荒溼地面積驟減,生物多樣性也在日益減少,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災難也出現的越來越頻繁,比如干旱和洪澇……

    如此一來,曾經富饒肥沃的土地開始變得貧瘠起來,而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對北大荒實現退耕還林。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的巨大轉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 3 # 鍾銘聊科學

    在上個世紀時,中國開始對北大荒進行改造,讓北大荒成為了北大倉。但現在中國正在逐漸讓北大倉退耕還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北大倉為什麼要退耕

    在上個世紀時,中國政治穩定,醫療條件相比原來有了很大進步,使得人口出生率增高,死亡率降低,人口總數不斷上升。1953年中國第一次全中國人口普查時,推算出當時的人口總數為5.42億。但到了1974年,中國人口總數超過了9億人。

    馬爾薩斯曾經在著作《人口論》中指出,當外界環境適宜時,此時的人口數量將會以指數級上升,但人口賴以生存的能量只能以算數級增長,如果不做好相應的措施,那麼總有一天能量會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人口需要。到那時,或許會發生大饑荒、戰爭等方式被動削減人口數量。

    我們知道,原來北大荒有許多小型湖泊、溼地,這些小型湖泊以及溼地相當於天然水庫,當爆發洪水時,它們會分擔河流的洪水,讓當地不至於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在尋常時候,這些湖泊水位會下降,等待下一次洪水來臨時再次把它們灌滿。

    還有,由於人類開荒為糧,也使得當地的水土流失加重。在過去,北大荒有非常多的森林植被,這些植被能夠牢牢保護土地不被風蝕、雨淋。當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之後,農作物的固土能力下降,使得當地水土流失嚴重。據東北農業大學的周連仁介紹說,黑土區至少需要400年才能形成1釐米的表層土壤,如果不再保護的話,按照當前的速度再過50年黑土層將會完全流失殆盡。根據黑龍江水利局的資料顯示,全省有大概140萬畝土地由於水土流失而消失了。

    這些植物中的水也會參與到大氣的水迴圈中,通過蒸發等方式將植物體內的水輸送到大氣層中,然後再形成降雨落下。而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之後,當地的植被儲存水能量下降,也使得當地空氣中的水汽減少,以至於當地降雨減少,加劇乾旱的發生。

    還有,北大荒的開發也使得當地生物數量減少,一些曾經在這裡生存的物種已經消失不見,如:東北虎。

    再者,中國現代化農業的出現,使得畝產屢創新高,這也使得我們即使退耕還林還草,也能夠生產出足夠的能量滿足人們的需要。

    如何退耕還林還草?

    退耕還林還草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援以及民眾的參與,很多人認為退耕還林還草只需要種樹種草就行了,其實並非如此。

    首先,退耕還林並不是北大荒全部都退耕,而是將湖邊、河邊等土地還林還草,對不適宜耕種,土壤肥力退化,水土流失嚴重等地區進行退耕,一些土壤肥沃的地區依舊保留耕地功能。

    還有,要考慮到種植樹木的型別,還有樹木的豐富度,在同一個區域內,種植的樹木密度等問題。這是因為不同種類的樹木對土地能量的需求不同,如果種植的樹木都是耗能較大的樹木,那麼還會加劇當地乾旱的發生。

    再者,退耕還林是一件需要很多年後才能看到效益的投入,在退耕還林時要制定長遠的策略,不能中途而廢。

    最重要的是,退耕還林還草之後,還要進行持續地保護,比如:森林防火,防偷砍樹等行為。否則也會讓人們的努力前功盡棄。

    從生態環境角度出發,北大荒退耕能夠明顯提升生態環境,能增加生物物種多樣性。

    正是因為如此,退耕還林不僅對中國沒有害處,反而好處多多。

  • 4 #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那時是國家貧因餓肚子,把北大荒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努力的變成了如今北大倉了。

    如今用現代化機械耕種,連續很多年增產豐收。

    然爾糧食價格連續十年賣不上價,大型企業進口美國小麥一斤幾分錢人民幣,進口巴西大豆,進口印度棉花毛長。

    種不如買讓大量土地荒蕪,拋荒特別嚴重。

    油油的黑土地地表土由六十米變薄了,常年耕種水土流失嚴重。

    加上國家號召退耕還林了,給補貼,那就讓土地生息養些年。

    緩上幾年也不酸性板結了,自然恢復了春意昂然的生機很好。

    動物鳥類也多了,還大自然一個寧靜,不能過份開墾開發了。

    為子孫後代留下良田,我從美國東海岸經過中部,再到西海岸,除城市繁華外,就是個大農村,很多處女地長著駱駝草閒著,森林木頭自燃倒的到處是,也沒人動,過幾百年還是老樣子,放著自已家東西,用著別人家的舒服,而人家當個農民要綠色上崗證,一對老夫婦耕種幾百畝地有補貼,本國吃不了全出口,賠錢為什麼都在種地我不清楚。

    但,中國十四億人,全世界六十多億人吃飯,國外農作物便宜,也不敢依賴,別讓掐住脖子。

    自己夠吃工業賣些進口農作物,把咱家地也空閒下別累著。

    一塊地含維量元素不同,今年這塊地種棉花,明天就得種大蒜,年年種同品種不長了。

  • 5 # 千佛山車神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這是當年闖關東時中原人對東北的評價,可見東三省自古便是一塊風水寶地。

    在清代,東三省作為大清龍興之地,一直受到清廷的保護。

    從1668至開始,清廷就對東北進行封禁,禁止關內漢民前往東北謀生,尤其是在乾隆時期,清廷嚴格執行封禁令,導致關外人口十分稀少。

    除了禁止漢民遷入以外,到清朝中後期時,為了彌補八旗戰力的下降,清廷還大量從東北征調索倫等族編入八旗,東北地區大約有十多萬少數民族南遷,這是的東北地區地廣人稀,給沙俄的滲透創造了條件。

    自從19世紀初時,沙俄便暗中撕毀《尼布楚條約》,不斷派遣遠征軍進入黑龍江流域。而由於邊民數量較少以及駐軍兵力不足等原因,清廷並沒有及時的發現和制止沙俄的侵略行為。

    到1860年,沙俄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強迫清廷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強佔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清廷這才允許關內漢民進入東北生活。

    1897年隨著清帝國在甲午海戰中戰敗,沙俄和日本勢力瓜分東北,對此清廷徹底開禁放墾,大量山東、直隸、山西、河南的失地農民進入東北,史稱闖關東,開啟了對東北的大開發。

    東北地區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土地極為肥沃,在民國時期東北就是世界大豆的主要產區。

    但由於開發時間不長,直到建國之後東北仍然有大量荒原和沼澤,人稱北大荒。而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中央大力推進東北墾荒,大批來自祖國各地的青年投身東北建設。

    其實早在1947年,中央東北局財經委員會召開會議決定試辦國營農場。1949年,東北人民委員會成立第一個國營農場的管理機構。

    1955年,東北國營農場管理局與省農業廳國營農場管理局合併。

    1962年,黑龍江省設立農墾廳。

    1963年,東北農墾總局成立。

    1968年,正式建立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

    1972年,黑龍江省設立國營農場管理局。

    1976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解散,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成立。

    1997年,“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更名為“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管理黑龍江墾區。

    在此說明一地,由於當時的開墾區域主要位於黑龍江省,因此稱之為黑龍江墾區,北大荒主要指黑龍江墾區。

    截止到2018年底,黑龍江墾區下轄9個管理局、113個農牧場,分佈在全省12個市,總局設在哈爾濱市。

    時至今日,東北早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區,為中國的糧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過由於當年墾荒力度有點過大,大片森林、溼地遭到砍伐和開墾,極大破壞了本地區的自然環境,使得墾荒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甚至引發沙塵暴。

    為了改善生態環境,進入21世紀後,中央開始在東北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將部分耕地重新恢復成為森林和溼地。

    當然退耕行動不止涉及東北地區,最早推行退耕還林政策的地區是四川、陝西和甘肅,東北後來也是積極跟上。

    總的來講,退耕還林行動有利於東北地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雖然有不少人擔心退耕行動會導致糧食減產,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但是各位讀者大可不必擔憂這個問題,因為退耕行動只是涉及部分耕地,並不是退耕所有農地,所涉及的糧食產量不會影響糧食安全的大局。

  • 6 # 齊悅書齋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片面,因起了好多讀者的誤會。

    首先北大荒經過幾代人的心血,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中國人民與天鬥,與地鬥,用不屈不撓的頑強鬥志,戰勝一切困難,使百里不見人煙的荒蠻之地,變成中華大糧倉的典範。北大荒是中中國人民的驕傲,國家是不會讓它荒廢的。

    那麼又是誰說的要退耕還荒?退耕還荒的理由說是破壞大自然。要按這個理由,我們人類居住的地方,在以前都是荒野,是人類為了生存才開墾了土地,建立了城市,這是人類的奇蹟,也是生存的必然。在宋朝山東還有老虎,是不是我們人類要避開讓老虎回來?我們人類的目標是保護好今天的家園,保護好大自然。更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糧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大自然的矛盾逐年在加大,我們對大自然的過度索取將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現在人類對大自然的保護意識在加強。我們喊出了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口號。

    為了保護好我們現有的家園,保護我們人類能夠繼續繁衍生息。在邊遠地區,沙漠地區中國實行了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的政策。還建立了很多自然保護區,就是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為了更好的保護北大荒糧倉,中國決定建立北大荒自然保護區。經過近20年的努力,北大荒已經實現了數十萬公頃土地的退耕還“荒”,建立起了約佔整個農墾區面積20%的保護區,完成了人工造林數十萬公頃。

    現在的北大荒,不但逐漸重現了當初水豐林美、動物遍地、風光迷人的北大荒美景,還實現了年產100億公斤糧食的能力,保住了中華大糧倉的地位。

  • 7 # 飛鴻鳴春

    北大荒是黑龍江省的代名詞,也是中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這裡有世界僅有的三塊黑土地之一的第三大黑土地,是滿族的龍興之地。自從滿清從龍入關後,這裡便被視為皇家祖地保護起來。在這裡生活的人們,主要是以漁獵為主的赫哲人、鄂倫春人、鄂溫克人,以及滿清流放的犯人和山東、河南河北闖關東來的窮人,人口極少,使原生態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是未開發前這個地區的起初寫照。

    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大政方針。當年開墾北大荒和如今保護北大荒都是極其英明的決定。

    新中國成立後,安居樂業使城鎮人口驟增,部隊裁軍使十萬官兵面臨復員就業。這些人的工作如何安排,吃飽問題如何解決?都是建國初期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

    開發北大荒不但安值了十萬官兵,農墾的兵團建制極好地守住了中國的北大門,黑土地生產的糧食較好地解決了人口增長的糧食問題。

    大森林、大農業、大冰雪、大界江是北大荒的地緣優勢,這些優勢也是我們國家的財富。

    隨著荒原的開發,原有的環境體系被打破,大自然的平衡關係遭到了破壞。

    環境是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協調人類和環境的關係是全球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為了防止自然環境的惡化,我們國家對青山、綠水、藍天、大海的保護。不能私採(礦)濫伐(樹)、不能亂排(汙水)亂放(汙氣)、不能過度放牧、不能過度開荒、不能過度開發自然資源、不能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改革開放初期,過度開採使很多青山變成了光山,樹木的減少不但使氣候發生了變化,大風、冰雹、泥石流也時有發生。幾十年來,人們通過禁止開採、植樹造林、退耕還林來挽救就過度開採造成的惡劣後果,通過保護溼地來實現大自然的合理迴圈,保護環境,實現“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想。

    北大荒依舊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端好自己的飯碗,碗裡要裝自己的糧食”依然是北大荒的發展目標,相信這裡的明天會更好!

  • 8 # 西府趙王爺

    這是當年十萬人民子弟兵征戰北大荒的口號,他們一把鋤頭一雙腿,硬是把過去人跡罕至的“北大荒”,建設成為了美麗富饒的“北大倉”。

    “北大荒”顧名思義,舊時是指中國黑龍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雖然人跡罕至,但卻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裡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極為適宜農業發展。

    所以才有人說:“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

    可是如今卻為何要退耕還荒呢?

    為了滿足我們的現實需求,將北大荒建設成為富饒的北大倉,不可否認的是這項工程實實在在的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解決了國家對糧食的需求問題。

    但是這一項工程改變了自然生態環境,極大的破壞了自然規律。北大荒的開墾沒有能夠合理的控制開墾的範圍和時機,過度且無限制的開墾、排水和對生物種群的捕獵嚴重破壞了其原始生態系統。

    有以下例子為證1.北大荒溼地面積減少了近80%

    2.土地沙漠化日益嚴峻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 9 # 暮色之城幽靈ka

    林場都開墾成地了,都是高山,農場都是大片平地要復荒,國家的頭頭怎麼不看看林場還有多少樹林,都是地,而且都是山

  • 10 # 知易散人2020

    北大荒,北大荒人為祖國作出了巨大貢獻,適時讓其“退耕還荒”,休養生息很有必要。我覺得,只留一丁點做科學試驗田是可以的。德中國人十九世紀發明瞭化肥,是農業的一大進步,同時也是對土地的一大侵害。肥得流油的北大荒黑土地,經過近七十年的耕種,土地泛酸、結板、貧瘠化,必須讓它還林、還湖、還荒,還它自然作為,還它景觀,還它氣候,十分必要。只要地産業不再侵佔耕地,禁止城裡人一窩蜂湧去農村佔耕地建房,其面積何止一個北大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購房者如何根據自己的經濟預算合理的選擇自己滿意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