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世界漁樂資訊

    韓信!你知道漢初有兩個韓信嗎?

    你知道正主韓信並不是那個“漢初三傑”、國士無雙嗎?

    聽我細細道來!

    在中國漢代初年,劉邦手下其實有兩個韓信,兩個都是異姓王,兩個都沒有好下場!

    歷史上的韓信,有兩個!

    首先來講正主!

    其實正牌的韓信人家是典型的王孫,貴族之後!

    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

    就因為和偉大的軍事家,漢初三傑的韓信同名,

    史書甚至都將其稱其為韓王信,堂堂王孫,簡直太難了!

    不過這個韓信存在感不高,整個一輩子就是抱大腿!

    最後成也抱大腿,敗也是因為抱大腿,唉!

    這個韓信本是韓襄王的孫子,南韓被大秦滅後,

    就呆在故土,當一個可憐的亡國貴族,簡直太慘了!

    然後抱了張良大腿,入關任將軍之職,

    後來,抱了劉邦大腿,又任南韓太尉,

    領兵輕車熟路的攻取南韓故地後,受封韓王。

    天下太平以後,就被遷移了封地,弄到邊疆去了,

    說白了就是漢代和匈奴的交界地,說白了就是炮灰。

    韓信心想:劉邦太不地道了,居然搶我地盤,還讓我當炮灰,

    不行,我還是抱匈奴大腿得了!

    於是,投降匈奴,成為匈奴帶路黨,

    還將劉邦圍困在白登山,好不風光,

    可惜,匈奴就是扶不起來的爛泥,

    最後,這位韓信被漢朝打敗,並被殺害。

  • 2 # 寶媽漫談天下事

    歷史上確實存在一些人物和事件被人對錯號,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因為當事人的名字很像;

    二是因為當事人有相似的人生經歷;

    三是當事人名字和其他一些情況都相像。

    今天說說這幾位歷史人物的情況,包括了以上三種情況。

    我們都知道中國封建時期最後一場科舉考試是在1904年舉行的,而這場科舉考試的狀元是直隸人士劉春霖,劉春霖因此有中國最後一位狀元之稱。

  • 3 # 路之意

    歷史的長河中,出現過無數的英雄好漢,名字只是人生中的一個代號,此文就介紹幾個著名的重名人物。

    司馬家的人物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劇情以及演員演繹都很不錯,觀劇者眾,彈幕橫飛,這些彈幕中有一些讓人哭笑不得,諸如:司馬懿是砸缸的嗎?司馬光是司馬懿兒子?也有好奇者問:司馬懿和司馬遷是什麼關係?司馬遷和司馬光什麼關係?更有過分的:司馬光砸缸救了司馬懿?

    司馬氏在中國歷史上雖一直是小姓,人數不多,但人才濟濟。下面依照時間順序羅列一下歷史上的司馬姓名人,綜合瞭解一下。

    1,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巨集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 ” 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2,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裡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其子司馬昭稱王后,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4,司馬昭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

    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累官洛陽典農中郎將,封新城鄉侯。正元二年(255年),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弒殺,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

    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逝,年五十四,葬於崇陽陵。數月後,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人物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為野心非常明顯,為人所共知。司馬昭是三國時魏臣,繼其父及其兄之後,繼續發展司馬家族勢力權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盡皆知。其黨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馬炎後來篡魏自立。

    5,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內溫(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晉朝開國君主,265-290年在位。司馬炎是司馬懿之孫,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祖父。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279年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建國後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太康元年,頒行戶調式,包括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但滅吳後,逐漸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290年病逝,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葬峻陽陵。

    6,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與王安石是政敵。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對西夏、遼國採取割地忍讓政策,並上《上哲宗乞還西夏六寨》。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綜上以及人物關係總結

    1、砸缸的是司馬光

    或許疑惑這個問題的人是由於上課走神了,哈哈

    2、司馬遷和司馬相如

    司馬遷、司馬相如分別代表了漢代散文和辭賦的最高成就,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寫到司馬相如,那就是著名的《司馬相如列傳》。兩人都生活在西漢時期,但二人僅僅同姓而已,無任何親屬關係。

    3、司馬遷和司馬光

    司馬遷生活在西漢時期,司馬光生活在北宋時期,兩人之間相差1000多年,且司馬遷因為李陵的事情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失去了生育能力,據考證司馬遷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因此司馬光和司馬遷並無甚血緣關係。二人相似之處,都是中國非常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編纂紀傳體通史——《史記》,司馬光編纂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4、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等

    這是魏晉時期一個家族的人

    5、司馬遷和司馬懿家族一個是寫史記的史學家,一個是三國魏國的軍師,據考證,二人之間沒有關係。

    6、司馬懿和司馬光有關係!

    司馬懿是司馬孚的哥哥,兩人為親兄弟,同出一脈,司馬孚後來被封為西晉的安平王。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經說過自己是晉朝司馬孚的後人,那麼根據司馬孚與司馬懿的血緣關係,可以認為司馬光與司馬懿有血緣關係。

    7,司馬光和司馬遷

    司馬光和司馬遷屬於因名字和其他一些情況都相似而被人搞混的情況。首先,司馬光和司馬遷兩人都是歷史名人,而且名字很接近,一些不瞭解歷史的人是有可能對錯號的。其次,司馬光和司馬遷兩人都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寫過舉世聞名的歷史著作《史記》和《資治通鑑》,這樣一來就更容易讓一些人把他倆搞混。

    李煜和陳叔寶

    這兩位歷史人物屬於有相似的人生經歷而常被人搞混。李煜和陳叔寶都有“後主”之稱,李煜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世稱“李後主”;而陳叔寶則是南北朝時期南陳的後主,也稱“陳後主”,兩人的時代相隔400多年。

    導致李煜和陳叔寶兩人被世人搞混主要是因為杜牧的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因為李煜和陳叔寶兩人都是沉迷詩文和歌舞之人,而又都是亡國之君,但是李煜的歷史知名度比陳叔寶要大很多,所以很多人一聽到杜牧這兩句詩的時候往往想到的是李煜,但實際上杜牧這兩句詩是描寫陳叔寶的。

    我們都知道中國封建時期最後一場科舉考試是在1904年舉行的,而這場科舉考試的狀元是直隸人士劉春霖,劉春霖因此有中國最後一位狀元之稱。

    而張謇中狀元的年份是1894年,之後清朝還舉辦過幾場科舉考試,所以張謇顯然不是最後一位狀元。但因為張謇中狀元后並沒有選擇入仕,而是下海經商,最終還成為著名的實業家,因此他被戲稱為“末代狀元”。請注意,張謇是“末代狀元”而不是“末位狀元”,一字之差,含義也不一樣。

    總結:歷史上確實存在一些人物和事件被人對錯號,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當事人的名字很像;二是因為當事人有相似的人生經歷;三是當事人名字和其他一些情況都相像。

  • 4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歷史上同名同姓的名人有很多,不過如果他們相隔的年代甚遠,一般是不會讓人給搞混的。但恰恰是有些同時代的歷史人物,他們要麼同名同姓,要麼名字讀音十分相近,就很容易讓人給搞混了。下面小編就簡單來盤點一下,歷史上這些容易被搞混的歷史人物。

    首先想到的,就是歷史上的兩位韓信。說到韓信,想必大家都並不陌生。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作為歷史最富盛名的軍事家、名帥,素有“兵仙”。他的一生創造了多個軍事成就,幫助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因此,韓信在歷史上真可謂是光芒萬丈,無人不識。

    然而,歷史上與韓信同期的,其實還有另一個韓信,他就是韓襄王姬倉庶孫韓信,只不過他卻悲劇的被掩蓋在兵仙韓信的光芒之下。雖然,這位韓信的軍事成就遠不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兵仙韓信,可人家也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之一,在楚漢戰爭期間,他領兵攻略韓地,平定了南韓的十幾座城池。劉邦稱帝后,這位韓信也因功被封為韓王,成為漢初分封的異姓諸侯王之一,其身份爵位可不亞於兵仙韓信。

    只不過,這位韓信的名氣可是遠不如兵仙韓信,後世史書為了避免他與同名的兵仙韓信相混淆,多稱其為韓王信。

    2、三國時期吳國和蜀國都有個馬忠;

    熟知三國曆史的朋友,應該對馬忠這個名字並不陌生,而事實上當時是有兩位馬忠的,而且他們兩人都算得上將才,都在歷史上留下可圈可點的事蹟。

    巴蜀名將馬忠,他的主要成就是率兵平定南中叛亂,最終累功官至鎮南大將軍、平尚書事,歷封博陽亭侯、彭鄉侯;至於東吳德軍將軍馬忠,他是東吳名將潘璋部下的司馬,雖然軍職不高,但卻在隨呂蒙追擊關羽時,於臨沮俘獲關羽及其子關平,這也足以讓其留名於史書。

    3、同樣是三國時期,還有很多個阿“忠”,比如黃巾軍的韓忠和公孫康的韓忠、五虎上將中的黃忠和曹魏的王忠……

    上面說了兩個“馬忠”,接下來再說說三國同期的其他阿“忠”。首先是兩位韓忠,前者是黃巾軍的將領韓忠,他原是張曼成的手下,後來被南陽太守秦頡所殺;後者則是公孫康的部將韓忠,曾奉公孫康之命出使烏丸。

    然後是黃忠和王忠,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的老將黃忠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至於曹魏的將領王忠,歷史並不出名,戰績平平,也就在聯名上奏曹操進魏王和聯名上奏曹丕稱帝上露了個臉,在歷史上也算是燕過留痕吧。

    4、北魏的拓跋弘與拓跋巨集;

    北魏魏獻文帝拓跋弘和北魏孝文帝拓跋巨集是兩父子,他們父子倆活得都不長,拓跋弘死時只有23歲,而拓跋巨集也才33歲而已。由於這父子倆名字讀音都是一樣,因此總會讓人搞混,就是誰是父,誰是子。

    不過,大家其實只要記住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是拓跋巨集就足夠了,畢竟他在位期間,在馮太后的輔政下,推行了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深遠的孝文帝改革。

    5、南宋的張俊與張浚;

    先來說下張俊,他與岳飛、韓世忠和劉光世並稱南宋“中興四將”。不過,此人在歷史上名聲並不好,因為他可是害死岳飛的主要禍首之一,與秦檜沆瀣一氣。因此,今天跪在墓前的幾個鐵人,其中有一個就是這位張俊。

    至於張浚,他則是南宋的抗金名將,曾向高宗提出經營川陝防線的建議,並且任用劉子羽、趙開、吳玠等將領,使得南宋的江淮和川陝防線得以穩固,也可謂是功不可沒。

    6、抗日名將張自忠和張治中;

    張自忠將軍和張治中將軍都是抗日名將,而且都官至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因此很容易被人們給搞混。

    張自忠將軍1940年在襄陽指揮部隊與日軍戰鬥中,不幸犧牲,壯烈殉國,時年五十歲。而張治中將軍則是黃埔系骨幹將領,他後來於1949年致電陶峙嶽將軍和新疆主席包爾漢,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因此被稱為“和平將軍”。1969年,張治中將軍於北京病逝,享年八十歲。

  • 5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今天蒼茫大地介紹兩個我黨軍史人物,兩人同名同姓,又都是湖南籍,一位是劉鄧大軍的三把手,地位僅次於劉伯承、鄧小平,一位曾在第三次上海武裝起義時就任工人糾察隊副總隊長、曾就任我黨政治局候補委員、出身黃埔一期,他們都叫張際春,兩人常被張冠禮戴。

    先介紹黃埔張際春,湖南醴陵人,中學畢業後赴粵考入國民黨軍政部講武學校,1924年轉考入黃埔一期,他與我黨三十六位軍事家蔡申熙、左權在醴陵縣中同學、在黃埔又是同學。同年入團,1925年入黨,任軍校教導團連黨代表,與蔣先雲、陳賡等參與籌建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第一次東征淡水之役任敢死隊分隊長,二次東征時,任20師59團3營營長,中山艦事件後被校長免職,26年9月留學莫斯科東方大學,29年春回國,任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軍事部兼江蘇省軍委委員、工人糾察隊副總指揮(總指揮是顧順章)。

    29年8月,擔任彭湃祕書的白鑫貪圖錢財,加之其兄曾被農運領袖彭湃在海陸豐鎮壓,向國民黨告密,在上海祕密召開軍事會議的張際春、彭湃、楊殷、顏昌頤、刑士貞等被捕,周恩來因事耽擱,躲過一劫。周恩來、陳賡組織紅隊施救未果,8月31日,彭、楊、顏、邢英勇就義,張際春是黃埔一期,老蔣想借此瓦解黃埔共產黨員,派組織部祕書曾擴情將張際春保釋出來,後任中央軍校政訓處中校政治教官,33年4月病逝於重慶。

    下面介紹宜章人張際春,他是職業政治家、革命家。結業于衡陽第三師範,1922年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

    1926年加入國民黨,任區黨部常委,組織農協、農民自衛軍、農民夜校,反抗北洋軍閥苛捐雜稅。11月加入共產黨,27年進宜章女子初師執教,任黨小組長、國民黨縣黨部常委,領導學生和教員聯合會工作。老蔣發動四.一二反革命後,張老被通緝,28年1月參加朱德、陳毅、王爾琢等領導的的湖南起義,後跟朱、陳上了井岡山,29牟任紅四軍二縱政治部宣傳科科長,開始了政工生涯。30年6月至8月任軍祕書長,8月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宣傳處處長,31年起任紅三軍祕書長、紅四軍11師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3師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31師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2月調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主辦《戰士報》。

    34年任紅軍第二步兵學校政委兼政治處主任,受王明路線打擊,降為校訓育處副處長,旋即調紅五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參加歷次反圍剿鬥爭。34年10月參加長征,36年6月至九月任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與朱老總、劉帥等與張國燾堅決鬥爭,年底到陝北,任紅軍大學第二校政治部主任。

    37年8月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副主任,38年赴抗大任政治部主任、代理政委,43年起先後任北方局委員、宣傳部部長、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副主任,45年七大上當選中央候補委員,8月任晉冀魯豫局常委、曾兼任宣傳部長,45年8月至48年5月任晉冀魯豫軍區副政委,46年7月至48年5月兼政治部主任。48年5月起任中野第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是劉鄧的得力助手。建國後先後任西南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西南軍區黨一委第一副書記、西南局第二副書記、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是第二屆、第三屆政協常委,中央八屆中央委員。

  • 6 # 君山話史

    在南宋初期,有兩個著名的將領,一個叫張俊,一個叫張浚,這兩個人經常被搞混掉。

    張俊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為“中興四大名將”。張俊曾經是岳飛的頂頭上司,他擔任淮東招討使時,岳飛是副使。在平定江淮之亂時,張俊與岳飛合作無間,戰後,張俊向朝廷表功,奏稱岳飛功第一。

    秦檜用事後,大力削奪諸將兵權,以張俊為樞密使,岳飛為副使,表面上的升遷,實則把他們調離軍隊。張俊政治敏感性高,意識秦檜的真正用意乃是要壓制武將,遂主動交出兵權,並投秦檜之所好。在陷害岳飛一事上,張俊起到關鍵作用,當了秦檜的幫凶。正是張俊一手策劃冤案,誣告岳飛謀反。可以說,張俊以中興名將始,以奸臣終,最終落得極不光彩的名聲。

    張浚也是南宋著名將領,不過他的軍事能力不如張俊,但是在公忠體國上,則遠甚於張俊,乃是一代忠臣。

    在南宋被金國打得狼狽不堪時,張浚提出收復關陝的主張,並被宋高宗任命為川、陝、京、湖宣撫處置使。張浚雖然一腔熱血,但打仗水平一般,在富平一戰中,四十萬大軍被金軍打得大敗。不過,張浚有識人之才,他提拔的吳玠、吳璘兄弟,後來成為西北戰場的常勝將軍。

    到了張浚晚年,宋金戰事再起。宋孝宗以張浚入主樞密院,張浚成了主戰派的領袖。隆興元年,張浚主持北伐,但他的軍事水平實在無人令人恭維,北伐最後遭到慘敗。北伐的失利,令主和派有了攻擊張浚的藉口,斥責他的北伐是“釣譽邀功”。張浚悲憤之下,連續八次上書乞致仕,最後在憂憤中病死。

    很多人把張俊與張浚混為一談,兩個人不僅名字很接近,讀音相同,還生活在同一時代,同樣是手握重兵的統帥,同樣都擔任過樞密使。然而,兩人的品格有霄壤之別。張浚由於陷害岳飛,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還被塑銅像與秦檜跪在岳飛墓前。張浚則一生公忠體國,精忠報國,他臨死前寫給兒子張栻的信中這樣寫道:“吾嘗相國不能恢復中原,雪祖宗之恥。即死,不當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可以說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7 # zj史海拾貝

    以前我介紹過共和國陳賡大將和陳康中將,今天介紹一下國民黨將領張自忠上將和張治中上將。

    這兩個人在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張自忠是抗日英雄,張治中是“和平將軍”。

    張自忠將軍生於1891年8月11日,山東省臨清人,早年投身在馮玉祥的西北軍中,代理過北平市長,因“七七事變”後,逃離北平,被中國人痛罵為“漢奸”,蔣介石也把他軟禁在南京。臺兒莊大戰前,經李宗仁請求,張自忠恢復了兵權,率部奔赴抗日前線。1938年3月,他率部血戰臨沂,與敵鏖戰七晝夜,粉碎了日軍向臺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將日軍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潰,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1940年5月,日軍集結了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張自忠率領1500餘人與近6000名日寇,在襄陽展開生死決戰,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將日軍第13師團攔腰斬斷,打到最後連警衛隊也派上去了,仍然突不出日軍的包圍。最後張自忠所部全部壯烈犧牲,1940年5日16日,張自忠將軍為國捐軀。

    他犧牲後,毛澤東親筆題詞:“盡忠報國”,蔣介石題寫“勳烈常昭”,國共兩黨領導人同時為一個人題詞,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1982年4月16日,張自忠將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張治中,字文白,安徽巢縣人,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在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他任第三期入伍生代理總隊長、軍官團團長,

    張治中將軍官拜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之一,他是國民黨將領中沒有和共產黨打過仗的人,他致力於和平,曾三次到延安。毛主席稱讚他:“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1949年初,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總統,派出張治中北上,與我黨進行和談,國民黨拒絕在和談上簽字,和談破裂。在周恩來的挽留下,張治中留了下來,脫離了國民黨,投入到了人民的懷抱。張治中曾任過新疆主席,1949年,他致電陶峙嶽將軍和新疆主席包爾漢,為促成新疆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張治中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人大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 8 # 嗨呦歷史

    我是嗨喲,我來回答

    隨著公眾人物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人因為名字差不多被人們搞混。嗨喲就經常會搞混幾個人的名字,下面給大家介紹介紹。

    1.陳儀和陳毅

    兩人都是著名的軍人,又都擔任過很高的職位。所以,經常都會混淆。

    只不過,前者是國軍二級上將,後來因為拉攏湯恩伯同共失敗,被蔣判處了死刑。

    雖然沒能成為共軍的一員,但是他還是為抗日救國做了不少的貢獻。

    讓他進入大眾視野的是曾任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任內發生歷史悲劇二·二八事件,讓其成為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

    陳毅大家都應該認識,中國的開國元帥之一,功績自然是多了去了。

    參加過黃橋戰役、淮海戰役等重要的戰役,並且一生奮鬥,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

    2.李鴻章和李鴻藻

    雖然兩人只相差一個字,卻不是什麼親戚關係,並且地方都不一樣,唯一相同的是兩人都是晚清重臣。

    李鴻章是安徽省合肥人,也是晚清比較出名的洋務派之一

    因為代表清政府簽訂了眾多不平等條約而被人詬病,但是,還是為國家的興旺做出了一些比較大的貢獻,功過還算統一。

    李鴻藻是河北保定人,也是晚清時期的一個重臣,和李鴻章還是兩個死對頭。

    李鴻藻可以不是等閒怕事之輩,相反,他還是晚清重要的主戰派代表,曾經倡導清政府主動出擊抵禦外強。

    不僅政治主站,有血性,李鴻藻還有著優雅的靈魂。他所代表的"館閣體"就被後世沿用,而且還是一個出名的畫家。

    3.李宗棠和左宗棠

    李宗棠是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化工方面非常卓越。

    並且,他還參與了中國“兩彈一星”和太平洋運載火箭的實驗任務。深受褒獎。

    左宗棠自然不用多說,大家也很熟悉,和上面的李鴻章一樣,都是洋務派的一個重要人物之一。

    左宗棠作為清朝重臣,還是湘軍的領導人,最多的就是幫助我們國家收復了大量的疆土,讓我們國家版圖更加的完整。

    左宗棠還有一套教育人的家書,將自己孩子們教育的非常的體面,機會沒什麼敗家的後代。

    4.張治中和張自忠

    張治中也是一個出名的國軍將領,國軍的二級上將。

    並且,張治中還是一個非常愛國,倡導合作的愛國將領。就因為這樣,被誣陷成為叛徒,被後世人成為“和平將軍”。

    曾經參加了中原大戰、淞滬抗戰、徐州會戰等大大小小的戰役,戰功顯赫。

    張自忠同樣是國軍的二級上將,只不過這是在他去世之後追封的。

    同樣經歷了各種大戰的洗禮,比如臨沂向城戰鬥、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這樣的重大戰役。

    在建國之後,他還被評選成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除了以上這些。歷史上還有很多名字相同的人物,比如:康熙時期的于成龍(振甲,漢軍旗),于成龍(北溟,民人)、明代的一個宦官李廣,跟漢代的“飛將軍”李廣同名同姓。還有明代的西廠權宦汪直與海盜汪直,當人了最讓人捧腹的要輸明朝的于謙和我們母儀天下的謙兒大爺。

    以上就是嗨喲知道的歷史之上容易混淆的人物,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 9 # 霄林天

    淮陰侯韓信和韓王信

    大名鼎鼎的淮陰侯韓信,光是與他相關的成語就數不勝數,胯下之辱、國士無雙、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背水一戰、暗度陳倉……

    而韓王信的名字,比淮陰侯要“根正苗紅”的多,他是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的孫子。雖然是庶出,但仍然是正經的六國貴胄,南韓被滅後就一直在故地生活,直到追隨張良入關。其後從將軍擢升南韓太尉,最終在南韓平定後受封為韓王,這就是“韓王信”的由來。

    韓王信的命運並不比韓信好多少,因為南韓地處山西一帶,臨近匈奴。其都城馬邑更是被匈奴包圍,無奈之下韓王信屢屢向匈奴乞和,這招致劉邦的懷疑。韓王信很快就領到了和其他異姓諸侯王一樣的劇本,因被懷疑造反而主動造反,並被劉邦派兵平息。

    但是韓王信也沒有讓劉邦白白冤枉,既然你說我勾結匈奴,那我就勾結給你看,不能枉費了這辛苦編織的罪狀。所以韓王信在失敗後索性逃往匈奴,並得到匈奴人的重要,重新帶兵攻打漢朝,更引誘了陳豨造反,最後在一次與漢朝軍隊的交鋒中兵敗身亡。

    而恰恰是陳豨造反這件事,更容易讓人把他與淮陰侯弄混,因為陳豨是淮陰侯韓信的部將,而且陳豨造反時韓信告病未參與征討,被很多人認為與陳豨有同謀。

    兩個張伯倫

    提起張伯倫,恐怕很多人都不會陌生,這個奉行綏靖政策而導致納粹德國在二戰前不斷擴張實力的英國首相,飽受世人的詬病。

    同時,“奧斯丁·張伯倫”也是丘吉爾的摯友和政治夥伴,曾經受到丘吉爾的高度稱讚,也或許是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心心相惜。

    腓特烈一世和二世

    翻開中世紀的歐洲歷史,會被各種一世二世搞得頭昏腦漲,不同時代的歷史人物重名情況太過普遍。

    不得不感慨中中國人發明的國號、廟號實在是太方便了,區區幾個字就可以精準定位一個君主的朝代和次序。

    這裡挑選德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腓特烈一世和二世簡要示例。

    腓特烈二世則有五位人物,其中出眾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的孫子,和普魯士國王。當然最為矚目的還是普魯士國王,拿破崙對他推崇備至,是被稱作“腓特烈大帝”的存在,連“紅鬍子”都得不到這樣的尊稱。

  • 10 # 彈史遇見你

    能夠名留青史的人物一定都不是簡單的人物,還能搞混?真還別說,我說兩組歷史人物,看看大家是不是曾經搞混過。

    李廣和李廣利

    李廣和李廣利是同時期的人物,應該李廣稍大一些。都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將領,職業一樣。但機遇可是有天大的差別。因為背後的關係差別太大了。

    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度陰山。大漢一代名將,手可挽6石硬弓,據說曾經在月色朦朧之下,把一塊石頭當成老虎,一箭射去,箭體深入石頭數寸。北擊匈奴數十年,可惜未能封侯,徒留“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千年感慨。

    韓信: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兵家泰斗級人物,不用多說,他是齊王韓信

    韓王信:何許人也?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韓王信者,故韓襄王孽孫也,長八尺五寸。

    就是之前南韓韓襄王的偏房孫子,項梁為了名順言順的佔領原來南韓的土地,所以立了他為韓王。所以他先是項梁的人,後投降劉邦,然後又投降了項羽,再然後又投降了劉邦,之後當匈奴進攻馬邑時,竟然帶兵投降了匈奴……。之後盡然做起了鐵桿漢奸,數次帶兵攻打漢地。

    是不是傻傻的沒分出來?真是兩對涇渭分明的兩對,但名字稍不注意,就搞錯了。

  • 11 # 夜談野史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留史丹青人物無數,名字相似者甚多,甚至重名重姓,或者讀音相同,或者際遇相近,總有一些人物是容易被世人搞混,傻傻分不清的。

    嘉靖和嘉慶

    讀音比較接近,最主要前面都有個“嘉”字,中國人兄弟直接的名字大多會有一個“輩分字”,來告知兩者直接的關係,再次兩者身份職業一致都是皇帝。所以嘉靖和嘉慶很多人容易把他們搞混。

    錢學森和錢三強

    兩人無須多介紹,都是為我們祖國做出重大貢獻之人,都是“兩彈一星”功勳!都姓“錢”,兩者經常會搞混是因為對於我們外行人來說,兩者都是科學家~好像所涉及領域也很接近,都是國之重器,兩者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錢學森(1911-2009),是中國傑出的愛國科學家,是航空領域、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控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人物。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同樣也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勳元勳。錢三強 (1913-1992),原名錢秉穹,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婦的學生,又與妻子何澤慧一同被西方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他是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組織協調者和總設計師,中國"兩彈一星"元勳。

    上所述三組容易搞混的歷史人物,僅限本人認知有限容易搞混……

  • 12 # 一個歷史過客

    歷史上確實存在一些人物和事件被人對錯號,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當事人的名字很像;二是因為當事人有相似的人生經歷;三是當事人名字和其他一些情況都相像。

    這兩位歷史人物屬於有相似的人生經歷而常被人搞混。李煜和陳叔寶都有“後主”之稱,李煜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世稱“李後主”;而陳叔寶則是南北朝時期南陳的後主,也稱“陳後主”,兩人的時代相隔400多年。

    導致李煜和陳叔寶兩人被世人搞混主要是因為杜牧的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因為李煜和陳叔寶兩人都是沉迷詩文和歌舞之人,而又都是亡國之君,但是李煜的歷史知名度比陳叔寶要大很多,所以很多人一聽到杜牧這兩句詩的時候往往想到的是李煜,但實際上杜牧這兩句詩是描寫陳叔寶的。

    劉春霖和張謇都出生於清末,這兩人自然不會因為名字而被世人搞混,真正導致他倆被人搞混的是“末代狀元”這個頭銜。

    我們都知道中國封建時期最後一場科舉考試是在1904年舉行的,而這場科舉考試的狀元是直隸人士劉春霖,劉春霖因此有中國最後一位狀元之稱。

    而張謇中狀元的年份是1894年,之後清朝還舉辦過幾場科舉考試,所以張謇顯然不是最後一位狀元。但因為張謇中狀元后並沒有選擇入仕,而是下海經商,最終還成為著名的實業家,因此他被戲稱為“末代狀元”。請注意,張謇是“末代狀元”而不是“末位狀元”,一字之差,含義也不一樣。

    司馬光和司馬遷屬於因名字和其他一些情況都相似而被人搞混的情況。首先,司馬光和司馬遷兩人都是歷史名人,而且名字很接近,一些不瞭解歷史的人是有可能對錯號的。其次,司馬光和司馬遷兩人都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寫過舉世聞名的歷史著作《史記》和《資治通鑑》,這樣一來就更容易讓一些人把他倆搞混。后羿被我們所熟知bai的就是后羿射日和嫦娥的丈夫,但是在中國的歷史上面后羿也是夏朝的第六任君王,後來被自己的家臣寒浞所殺害。在後世的影視以及文章經常把兩者混淆,導致很多人都只知道射日的後裔。

    提起馬忠,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那個擒獲關羽父子,射殺黃忠的人吧,然而在當時蜀漢也有一名叫馬忠的將領。射殺黃忠的擒獲關羽父子的馬忠是吳國一名不出名的小將,後被麾下將士所殺並將手機獻於劉備。蜀漢馬忠曾經被劉備稱為賢才,曾平定南中叛亂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穩定南中的秩序以及發展。

  • 13 # 錦衣郎

    看到這個問題,我立馬想起了一個人,潘仁美。

    “只恨那潘仁美這個奸賊 ,逼的俺父子並喪番地 ,可憐人也”“兄弟七郎 ,打出陣來求救 ,被潘美賊臣,將您兄弟綁在花標樹上 ,攢箭射死”。

    潘仁美,傳統俠義小說中的大奸臣。在戲劇小說楊家將中,潘仁美公報私仇,未予以接應,致使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前,還暗中殺害了楊七郎和楊三郎 。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

    潘美攻滅南漢、從平江南、從徵北漢、攻取太原、鎮守北門,戎馬一生戰功赫赫。

    宋雍熙三年,太宗北伐,兵分三路,潘美領西路軍攻略山後九州。中路軍兵敗後西路軍壓力大增,太宗令潘美等人在撤軍的時候,保護朔、朔、雲、應四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

    監軍王侁不聽楊業建議,反而抨擊楊業,認為楊業畏敵,楊業無奈,領兵出戰,出戰前,與潘美王侁約定於陳家谷口伏兵,殲擊遼軍,但是當楊業且戰且退的將遼軍引入陳家谷口時,卻不見潘美和王侁的援軍,力戰一日的楊業軍再堅持不住,力戰被俘而死。原來,王侁在等待楊業數日後,即擅自率軍撤退

    楊業之死潘美作為全軍主帥有很大的責任,可面對這樣的情況,宋軍主帥是很無奈的。事實上,楊業的死法在宋朝歷史上是很常見的。北宋的監軍,權力大得嚇人

    “自寅至巳,侁使人登託邏臺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

    潘美是主將卻“不能制”

    監軍王侁“除名,隸金州”,王侁罪有應得,可後人卻將矛頭對準了無辜的潘美,在《楊家將》中,潘美變成了潘仁美成為了大奸臣,公報私仇致使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前,還暗中殺害了楊七郎和楊三郎 。

    罪人王侁卻逃脫了後人的口誅筆伐。

    只嘆上天不公啊!潘美北宋第一名將,戰功赫赫卻遭如此待遇,可悲可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在國外的女孩子很多都單身,明明都很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