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陽光明貞

    宇宙法則是道,生命實相是德!人,天天講道德,其實背道離德已久!現行的生存法則道德準則,類似皇帝之新衣,就缺一個說實話的孩子!吾道甚易行易知,世人卻不知不行,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幾千年前的警告,仍有價值並意義!宇宙實相併法則即道,順道而行生命真相即德,人人自具個個自有!所以老子講無為順其自然不爭無偽妄造作即德,但人卻在私性物慾中殉身傷性而樂此不疲,生死死生,不得成長解脫!

    生命是創造的,生命賴以生存的世界是建立的!這是宇宙實相併生命真知即道德根據,而人類卻以生存和利益為道德之根本!所以,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為道德依據!老子棄世,蘇格拉底被殺,釋迦離家苦行,耶穌被釘十字架!他們是道德圓滿者!世人卻自以為是,一切為了生存,一切為了利益,一切為了權利金錢享樂,殊為可嘆!

    道即本命初衷宇宙法則,德即生命對道的理解並實踐,卻被異化為爭名奪利保證享樂的智慧和能力!在迷悶和惑惡中生滅滅生,成為控制奴役者之芻狗而不自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偽天假聖造化的偽道德即命運,人人在其中,不得成長突破!

  • 2 # 火車頭loco

    一、什麼是道?

    道,會意字,由首字和辶組合而成,首代表頭腦或首領,辶表示行走,合起來的意思是人在行走。

    道,路也。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道,有康莊大道和羊腸小路,有十字路和丁字路,更有大道正道與邪路死路之分,走什麼道,上什麼路,全在自己選擇。

    道,是道德和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於個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於家國,“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道,是道理和規律。是非曲直,道之所理;本質聯絡,道之所在。“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按事物發展規律辦事,就會少走彎路。

    道,又是政治主張和思想體系,道不同,不相為謀。仁人君子志於道,據於仁,喻於義,務於治。朝聞道,夕死可矣。

    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二、什麼是德?

    德,會意字,由表示行走的彳、代表眼睛的直和心臟的心三部分組成,合起來指眼睛可以看到人的內心活動。

    德,本義是指道德、品行。“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讓,德之基也。”

    德,君子進德修業,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德不孤,必有鄰,德者能得到人才;有德於人,不可不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也可。

    德,“以德行仁者王”。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或者無為而治,循莊子所說:“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德,具體事物從“道”所得到的特殊規律或特性。“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莫不由道而生,由德而長,可謂厚德載物。

    道德,屬於中國哲學史的一對範疇。儒家認為,“道”是理想的人格或社會圖景,“德”是立身根據和行為準則。道家則認為,“道”為萬物的本原或普遍規律,“德”為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和特性。王陽明認為,應該從道德原則和道德實踐的結合上講道與德,即:“行而有後知有道,道猶路也;得而後見有德,德猶得也。”我們應該秉持這個態度和行為。

  • 3 # 水靈173515282

    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猶言也。意謂真常之道,本無相無名,不可言說。凡可言者,則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無名,今既強名曰道,是則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體也。然無相無名之道,其體至虛,天地皆從此中變化而出,故為天地之始。斯則無相無名之道體,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萬物盡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成。此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為萬物之母。此二句,言道之用也。此下二句,乃入道之工夫。常,猶尋常也。欲,猶要也。老子謂,我尋常日用安心於無,要以觀其道之妙處。我尋常日用安心於有,要以觀其道之徼處。意謂全虛無之道體,既全成了有名之萬物。是則物物皆道之全體所在,正謂一物一太極。是則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見道之實際,所遇無往而非道之所在。故莊子曰,道在稊稗,道在屎尿。如此深觀,才見道之妙處。老子因上說觀無觀有,意謂我觀無,不是單單觀無。以觀虛無體中,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觀有,不是單單觀有。以觀萬物象上,而全是虛無妙道之理。意謂虛無道體,既生出有形天地萬物。斯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

    所言道,乃萬物之本。德,乃成物之功。道為體而德為用。故道尊無名,德重無為。故道言有無,而德言上下。上德者,謂上古聖人,與道冥一,與物同體。雖使物各遂生,而不自有其德。以無心於德,故德被群生,終古不忘。下德者,謂中古以下,不知有道,但知有德。故德出於有心,自不能忘。且有責報之心,物難感而易忘。然上德所以有德者,以德出無為。功成事遂,而無恃為之心,故云無以為。下德所以無德者,以德出有心。而又矜功恃為,故云有以為。由是觀之,道無真偽,而德則有真有偽矣。此世數淳薄之辨也。德又下衰,上德不稱,而下德為尊,於是始有仁義之名。然仁義皆出於不德,故皆不免有心為之。但上仁雖為,而無恃為之心,故云無以為。上義則恃之矣,故云有以為。且仁義上者為真,三王是已。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故禮乃忠信之薄,為亂之首也。所以愈流愈下者,乃用智之過也。前識,猶言蚤智,謂明見利害於未然者。故太上以道德為尊,而仁義次之。故大丈夫處厚而不處薄。務實而不務華。故去彼取此。

  • 4 # 酺客

    “道”是天地萬物執行的自然規律;“德”是為人處世的方式和技巧,即人的行為。

    很多人喜歡把這兩個字做現代與古代的區分解釋,然而實際情況卻是:自老子在《道德經》中首次將“道”和“德”一併提出後,無論古代現代,這兩個字的本身含義,組合含義甚至延伸含義,就沒有發生過任何大的變化。

    舉個現代的例子

    現代社會學意義的“道德”是這樣描述的: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

    而如果按照開始的定義,把“天地萬物”縮小成“社會”這個具體的形態,那“道德”就是:

    遵循社會執行規律的為人處世原則。

    兩相比較,除了語言更簡練些,有出入有毛病嗎?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翻譯:能認識到自己強橫的地方,反而柔弱、低調的做人做事,就已經算在道上了,像嬰兒一樣,迴歸到了自然狀態。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翻譯:聖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於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從而使人人向善

    看看,《道德經》是不是探討人類行為該如何遵循自然規律的理論專著?

    道理:合乎人類社會規律的理論。殉道:為了某種規律而獻身。醫道:醫生治病的規律。公德:公共場合的行為方式。德育:教育人符合某種規律。德政:符合社會規律的施政方法。

    是不是每個詞,都沒有發生含義上的大變化。

    “道”和“德”的辯證

    作為自然規律,“道”就在那裡,不來不去。為人處世合乎規律,就是有“德”,人生路上自然會一帆風順,通暢無比;而不合乎規律,那就是無“德”,必然會受到規律的碾壓,走的艱難無比,遍體鱗傷。

    更簡單的,直接把“道”看成路,把“德”看成人,人走在路上,一路順風順水;偏離道路,不撞南牆也得掉溝裡。

  • 5 # 使用者白洲浪平

    道,一個人的行為、一個行業的行規、標準或成功的途徑,比如古人有想要做官者,必須與有權勢的大官有關糸,送禮送錢或瞭解這名官員的個人喜好,投其所好,通過送禮、送錢或送美女等門道討好對方,讓對方得到好處這才搭建立了個人關係,在送禮中如果不清楚對方喜好者被認為還不入道,大白話叫不會做人,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吃力不討好,甚至招來殺身之禍,因此學會察言觀色,把禮送到恰到好處才達到最佳效果,

    人家一高興便賞個一官半職,這便是道,道也叫村規俗約,是某個行業、封建官場,或職場中不用文字記載卻又自然天成世代相傳的行為,熟於見不得光,不為人知的一種現象,識做會做還不是最高深境界,道的最高深境界是象高力士討好楊貴妃,安綠山討好唐玄宗,魏忠賢討好明熹宗等,可以說他們深諳為官之道,拍馬屁拍出了最高境界,拍得爐火純青名曰得道,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至於說″德″,拿現在″方方″現象作解釋,有棒方方者,有罵方方者,誰都說誰有理,雙方都在互相罵,大罵特罵,潑婦罵街的罵,夜以繼日地罵,罵得昏天黑地,都認為自己在做一件驚天地泣鬼神永載史冊的留芳千年萬代的事,這便是德,至於誰對誰錯?誰都認為對方無底線更無恥,這便是孔子的德,讓人們無休止地、都認為自己在天上指責對方,在潛意識中對被指責方,早被自己口誅筆伐打入了十八層地獄,永不得翻身,致於誰對誰錯,全憑每個人根據喜好選邊站,非對即錯,這便是德。

    道也好,德也罷,無論誰,沒有法律去規範,它始終只是街頭巷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扯皮玩兒。

    而道與德合起來它會變成殺人於無形的雙刃劍,殺人者也終於自傷。例如歷史上教化女人三從四德,嫁了人,夫亡,婦守寡,必須守婦道,四鄉八鄰便要為此婦立個貞節牌坊,讓寡婦成活死人,而主持立貞節牌坊的往往或為官員、或為鄉紳士大夫,他們可以三妻四妾外,吃喝嫖賭貪賄賂樣樣精通,圓滑而善於察言觀色,更善於趨炎附勢、投機鑽營,巧取豪奪!而他們卻自詡道德典範,並濤濤不絕地之乎者也地教化他們的衣食父母如何如何尊從孔子儒家思,做忠孝仁義禮智信……直講到口乾舌枯,講至連自己也暈頭轉向,不知道德為何物,但有一點他們是知道的,那就是他們之些官鄉紳士們是道德教父,是道德高尚的代表,教化他們的衣食父母要尊守道德是他們的責任。

    富不過三代成了打不破的魔咒。

    沒有法律約束,站在某高地教化人民要有道德者往往是最沒道德者。

    法治,人人遵守法律,不用講道德,道德自在其中,社會自風清氣明。

  • 6 # 111a無極

    所謂真理,當是幾句話的問題,倘若長篇闊論,真理就是迷團了。然而什麼是道,什麼是德。要從自然與人文兩方面來論。方能品味道與德的魅力所在。

    一、道法自然之道~德:

    首先把道的層次分開,德也就好理解了。

    道:一是道理,二是道法,三是道德。

    道理:缺乏理由,沒有道理。而萬物與客觀事物的存在,必有其理由,理由就是道理。

    道法: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序,稱為規律,也是自然法則,這就是道法。

    道德:萬物陽而燦爛,陰而內斂,遇風剛擺,逢雨而潤。此即順天無悖,子曰道德也。

    二、人類文明之道~德:

    道理:尊重客觀,瞭解自己。必然知情,知法,知理,故不以主觀論是非,你的一切行都在理上,這就是道理。

    道法:透過表面實質,瞭解自然讀事實,從而提練豐富的生存智慧,即為道法。

    道德:賦有合情、合理、合法的行為之準則。行為乃道,準則為德。合二為一,即是道德!

  • 7 # 秦春目

    什麼是道,道成肉身,聖經約翰福因,1章1一5節,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6一13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來的,名叫約翰。這人來,為要做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那光是真光。照亮在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

    14節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什麼是德?人品品德,賢妻良母,賢惠,賢德婦人,丈夫卻不可少的一位。道德真理事實人與人關係。耶穌是女人後裔,他是道德屬性。有真理的榮耀。

  • 8 # 山無稜天地合321

    “道德”這個詞我們經常說,但要問具體是什麼意思,還真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的。“道德”一詞起源於先秦時期的《道德經》一書,“道”和“德”兩個字本來是兩個概念,是分著用的。最早開始連用,始於荀子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簡單來說,“道”是體,“德”是用。“德”是“道”的體現;“道”是“德”的本性。下面我們簡單分解一下:

    道。是《道德經》一書中最高的哲學概念,也是道教的根本信仰。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涵義:

    一,道是形成宇宙萬物的最初本源。老子認為,整個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從“道”那裡化生出來的,“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最初的本源。這個“道”是一個形而上的虛無之體,雖然她能孕育萬物,但她無形無相,無色無聲,恍兮惚兮,若有若無,超越時空,可以說她是“無”,卻又真實存在。正因為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所以才勉強稱她為“道”。

    二,道是宇宙萬物存在和運動變化依據。“道”在化生宇宙萬物之後,便蘊藏於萬物之中。雖然看不見,摸不到,但是自然萬物都要依賴她,她依然是宇宙萬物的主宰者。萬物得“道”則生,失“道”則滅。所以,“道”仍然是宇宙萬物存在和變化的依據。

    三,道是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道”化生宇宙萬物,進而又衍生出我們所熟悉的物質世界。但是這個世界總是按照其一定的規律在運動變化著,比如太陽、地球、月亮的自轉和公轉,我們現代人稱為自然規律,在老子看來,這是天道。

    老子認為天道最重要的規律,就是萬物都有陰陽,陰陽互相作用而達到統一,這個世界才會和諧。所以老子希望人們能夠效法自然,不要執著事物的表面現象,而是要從現象裡面透視本質,把握事物的發展運動規律,才不至於被當下的心境所迷,才能做到寵辱不驚,安身立命。

    四,道是人類社會所遵循的生活準則。“道”既然是宇宙的本源,也是萬物運動發展的依據和規律,那我們人類也要把“道”作為應該遵循的最高的生活原則,比如修身之道、齊家之道、治國安邦之道、養生之道、處世之道等等。現在全世界都興起“老子熱”,如果人類都能遵循“道”的生活原則,這個世界必將變得和諧、美好、幸福。

    德。德是道之用。尊“道”必須貴“德”。怎樣做到“貴德”呢?簡言之,就是“惟道是從”。“德”的主要涵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德”是“道”的作用。“道”化生宇宙萬物,這就是“德”,這也是“道”最偉大的“德”。“道”性蘊含於萬物之中,使之能夠生存發展,也是“德”。“道”雖化生萬物,卻不以德自居,不佔用,不圖報,不干涉,這也是“德”。

    二,“德”是“道”性的體現。“德”是“道”的特性的具體體現,所謂“道之在我之謂德”。什麼特性呢?虛無、自然、清淨、無為、恬淡、柔弱、樸素、不爭、純粹、平易等等。這些是“道”的特性,也可以叫做本性、體性、屬性、德行,具備這些特性,就是“有德”。

    三,“德”也是指社會倫理道德。從廣義上來講,“道德”的“德”,還包括社會倫理道德,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誠實守信等等,這也是自然規律,也是“道”性,不遵守這些社會倫理道德,就是與“道”相違。

    古人說:“德者得也”,得到什麼?就是得於道果,得到這個“道”了,得到“道”了,就是有德者,所以古人對有德之人也稱有道之士。“道”由“德”彰顯,“德”以“道”為本,“道”和“德”相互作用。沒有“道”就沒有“德”,沒有“德”我們也體悟不到“道”,這兩個字確實是密不可分的。

  • 9 # 進化人跟我來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產生萬物,“德”撫養萬物,萬物開始有形狀, 自然界的變化之勢使它們成熟.所以萬物無不尊崇“道”而重視“德”.“道”受尊崇,“德”受重視,沒有誰給予爵位,而是由於經常自然無為所致.所以“道”產生萬物,撫養萬物,使萬物成長, 使萬物發育,使萬物穩定,使萬物成熟,養育萬物, 保護萬物,“道”使萬物生長而不據為已有, 對萬物有所施為而不自恃有恩,使萬物滋長而不加以主宰,這叫做“玄德”(深遠的德).

      道是宇宙演化發展的根本規律性,現代科學的研究越深入,越會發現這個宇宙間涵蓋一切的根本的規律性(老子稱之為“道”),是“甚真,有信”的。萬物莫不由這種基本規律而化生(道生之),同時都遵循這個規律性而使自身的生命力得以養蓄德蓄之),然後從外物中吸取元素慢慢成形(物形之)。最終依照道的規律性長成(勢成之)。所以萬物莫不體道而生,遵德而行,沒有誰命令他們,是自然形成的。

      你看,這個先天地而生的無形無象的“道”,它化生了萬物還要“形之,成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然而最終也沒有見這個“道”要把萬物據為已有,或者誇耀自己的功勞,或者要做萬物的主宰。相反,它任萬物各自順應自己在大自然中所形成的天性發展而不加干涉,這真是一種深遠廣大(玄)的天道啊。

      這是老子在完成了自身的進化後“玄覽”的結果。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就體現了老子此章的理論。

      一顆花粉受精成為種子,落地發芽,不用幾年,它就能成長成為一顆參天大樹。一顆花粉其重幾何,而一顆參天大樹,其重量可達數噸。大樹和花粉之間形狀和重量的差異從何而來?首先花粉的受精過程是遵循道的規律性的。故曰:“道生之”,花粉受精之後,遵循道的規律性慢慢養蓄自身的生命力,最終成長成為含有參天大樹所有成分(基因)的種子。故曰:“德蓄之”。種子一旦落地生根發芽,就要不斷從外界吸收營養物質才能成長成形,故曰:“物形之”,對環境(勢)的適應是種子長成參天大樹的必要條件,故曰:“勢成之”。不僅種子如此,包括人類的所有生命都是這樣一個成長過程。所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那麼這個道究竟是什麼呢?“道”的淺顯的含義是寧靜自然,無知無慾。只有這樣,參天大樹才能長成,對於人類更是如此,一個始終處於驚恐或淫慾狀態的人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不道早已,只有那些體會大自然的寧靜的人才會盡終其天年。

  • 10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這個問題很大,必須溯本求源。

    先說“道”

    既會意又形聲。

    甲骨文表述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在路上行走,視之為“道“。

    很有意思。

    “德”字更有意思,一個人瞪著一隻大大的眼睛行走在道上,視之為“德”。

    做人出門在外,走路行道要帶著大眼睛看清楚呀,不要橫衝直撞的,違反了交通規則。

    我們的遠古祖先就是這麼簡單明瞭,直抒胸臆。

    “要想富,先修路”。

    道路建設在文明發展中很重要,至關重要。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詩·小雅·大東》

    一個人做人圓滑,做起事來會照顧到所有人的利益,我們就會稱讚這個人為人比較”周道“,形容他是一個有能力又公平的好人。

    我們都知道,在路上行走是要講交通法規的,人那麼多,瞎走一氣,那還了得,車禍不斷,到最後誰也走不了。

    現代的人如果開車上路是要先考試的。

    在古代,在“王道”上行走也要遵守王法!

    “王道”上的“王法“就是交通法規,是儘量照顧所有人利益的法規。

    到這裡“道”就可以引申為法律法規的意思 了。

    但是,凡服膺中華文化之人,絕對不會接受“道”僅僅是法律法規之意。

    天長日久,歷代逐漸的演化,“道”其實是中華文化的“準則”了。

    其實,“準則”也並不能完全解釋“道”這個詞的所有內涵。

    但筆者觀點,——“中華文化準則”算是最接近“道”的大內涵了。

    雖然不成功,總算勉強地大概解釋了“道”字的內涵。

    那麼,“德”字的內涵就呼之而出了。

    踐行“中華文化準則”,做人“周道”,做事情“王道”,就是“德‘了。

    宣告:以上不準確,只是接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0歲失業,怎麼辦?